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城鄉重建規劃與管理

城鄉重建規劃與管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779178
李威儀
商周出版
2020年9月24日
167.00  元
HK$ 141.95  






ISBN:9789864779178
  • 叢書系列:不歸類
  • 規格:平裝 / 272頁 / 23 x 17 x 1.7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不歸類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在這天然災害已經嚴重衝擊著日常生活的時代,


    努力減災、備災、應災,是一定要面對的課題!


    ?


    近年來,全球天然災害頻發的狀況,讓都市防災、應變的研究者及實務工作者,產生更大的警醒;然而,如何廣泛探討都市防災的基礎課題、緊急應變救援的技術、以及復原重建的適當做法,實為防災規劃專業者們應共同致力之處。


    ?


    2016-2017期間,四川大學小出、卡比力江研究室與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APAUD研究室,經過多次互訪及訪視兩地災後重建的案例、並多次舉行共同Seminar及研討會;在這個過程中,進行交流的雙方,合意就1999年台灣九二一大地震與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災害應變與復原重建經驗,進行初步的整理與探討,期望藉此發掘災害管理的通則與差異處,並在知識確立與經驗交流的基礎上,逐步建構災害應變管理與災後重建的適當機制。進而開啟真正彼此尊重、彼此關愛的人性情懷。


    ?


    本書的內容,除第一章與川大共同寫作完成,並由筆者做最後的定稿,及終章的分別案例評析外,主要就九二一震災的重建規劃與管理來出版。本書另對於台灣與中國在專業用詞與一般用語的差異,由APAUD研究室嘗試進行初步彙整與比對,除了藉由有效的交流,增進彼此的深層理解與真實溝通外,對於彼此經驗的實質整合,亦期望在此基礎下,開啟明確對話與共同研究的契機。


     





    序章


    第一章 災害管理規劃理念與發展趨勢


    第一節 天然災害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1 天然災害的定義與特徵


     2 全球主要天然災害


     3 亞洲地區的天然災害


     4 台灣的天然災害


     5 中國的天然災害


    第二節 減災理論與實務發展


     1 台灣對應防災及災後重建的規劃理念


     2 中國新興規劃理念


    第二章 導入防災的都市計畫與城鄉規劃——台灣的都市計畫與防災應變體系


    第一節 台灣都市開發管理之法律制度


     1 台灣城市的演變


     2 台灣都市開發相關法律制度的演變


     3 其他相關規劃法律及條例


    第二節 台灣都市計畫編制體系


     1 台灣都市計畫編制體系之主管機關與執行機關


     2 台灣都市計畫編制之審議機構與研究機構


    第三節 台灣都市計畫的體系與發展


     1 台灣都市計畫之類別


     2 台灣都市計畫之規劃內容


     3 台灣都市計畫之作業程序


     4 台灣都市計畫之檢討與變更


    第四節 都市防災計畫及災後都市計畫之建構


     1 都市防災計畫與都市防災空間系統之建構


     2 建築防災-對於建築物耐震法規之檢討與提升


     3 九二一災後重建規劃典型案例


    第五節 組織動員及應變計畫之建立


     1 「災害防救法」的組織動員強化


     2 「災害防救法」的特色


     3 災害防救基本計畫


     4 災防編制體系的確立


    第三章 震災災後重建規劃與政策


    第一節 九二一地震的災情與重建課題


     1 九二一地震災情概述


     2 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面臨的主要課題與契機


    第二節 災後重建體系與方針


     1 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組織體系


     2 九二一震災重建推動委員會運作歷程


     3 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的目標與方針


    第三節 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規劃與政策


     1 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援助政策


     2 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的法律制度


     3 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的土地政策


     4 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資金政策


     5 九二一地震災後補助措施及特殊援助


    第四章 九二一震災災後居住與住宅重建


    第一節 九二一震災衍生的居住課題


     1 災後立即的居住問題


     2 住宅重建的課題


    第二節 九二一震災災後安置措施


     1 臨時住宅的興建


     2 臨時住宅的實施


     3 其他安置措施


     4 臨時住宅的退場


    第三節 九二一震災住宅重建的政策與推動措施


     1 住宅重建政策與實施方案


     2 九二一基金會的住宅重建策略


    第四節 九二一震災住宅重建模式


     1 個別住宅重建


     2 集合住宅重建(都市更新)


     3 老街重建


     4 政府新社區開發


     5 民間新社區開發


     6 農村聚落重建


     7 原住民聚落


    第五節 九二一震災都市計畫區內的住宅重建


     1 都市計畫區內住宅重建概要與成效


     2 集合住宅(都市更新)重建的代表性案例——台中市東勢區東安里本街重建案


    第六節 九二一震災都市計畫區外的住宅重建案例


     1 農村聚落重建案例—南投縣埔里鎮桃米社區


     2 農村聚落重建案例—南投縣魚池鄉大雁村澀水社區


     3 原住民聚落重建案例—南投縣魚池鄉邵族部落


    總結


    終章


    第一節 九二一大地震災後重建經驗的分析與檢討


     1 地震發生後之緊急應變階段


     2 地震發生後的緊急救援階段


     3 地震發生後的安置收容作業階段


     4 復原重建階段


    第二節 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經驗的分析與檢討


     1 汶川地震災後重建城鄉規劃的效果


     2 災後重建住房重建課題


    結語


    附錄


    兩岸用詞差異對照及名詞解釋對照表


    關鍵字索引


    參考文獻





    序章



    傷痛,是人類心靈進化的最大動力。

    在傷痛的當下,人們會深切地自省、會激發潛藏的愛心、會堅定奮進的決心。然而,我們應該避免自己傷痛的感覺,很快地被世俗的繁華覆蓋、被僥倖與怠惰淹沒。



    回顧九二一大地震發生的當下,有多少人心傷難抑、有多少人發願要出盡一己之力,企求人間無災無難。然而,大部份的受災地區民眾,在震災之後的第二個禮拜,就彷彿突然變得精明似的:從災後認定是自己罪孽深重才遭逢天災,因而願意拋開私利為兒孫謀求永世太平的生活環境,轉變成轉述所謂專家們「九二一地震強度是兩百年週期的重大天災」,而自認為這或許代表這輩子、乃至預想得到的子孫們,都再也碰不上這樣慘重的災害了。於是,震災重建過程中,仍有許多民眾汲汲於私利的計較,罔顧社區鄰居們殷殷期盼回家的意願,有許多民眾為了維護自己的建築利益,抗拒都市計畫的變更或建築設計的規範。而承擔重建重責大任的各級單位、相關人員,則也在一團混亂的狀況下,且戰且走地逐步完成了雖不完美但解決了實務需求的重建任務。無論如何,九二一大地震帶給台灣上下最大的影響,在於台灣人都意識到,不容再次忽視都市防災的重要性,也在於體現了臺灣人內心深處,所具有的堅定的愛。



    回溯九二一大地震,從緊急應變到復原重建的各階段,都呈現出重大意義:



    1.災害發生時,體現了台灣人在面對重大災難時,具備善良且有高度人飢己飢的同胞愛情懷,這種超乎自我、願意付出的愛,更成為一種持續性付出的習性;無論在南亞海嘯、四川汶川大地震或日本三一一大地震發生後,台灣人都傾力投入,出錢出力地期望能夠拯人於水火之中。



    2.在救援行動期,不僅從混亂中整合出作業程序,也為日後的災後緊急應變作業體系,建立了基礎,更促使各層級政府發展出能應對本身災害緊急應變救援,進而支援其他市鄉、甚至其他國家的緊急救援搜救隊。



    3.九二一震災的應變安置階段及復原重建階段,等同對於台灣當時行政作業體系的總體檢;在九二一重建暫行條例的授權下,針對土地產權、使用、審查、管理乃至於金融、法令等所衍生的問題,都訂定配套措施,逐一解決對應;對於有利於安置及重建工作進行的相關事項,則訂定各類實施或執行要點、作業要點、管理要點與補助要點,讓災後復原工作得以逐步順利推動。檢視上述特別法及其相關子法、配套應用於實際措施的辦法與行政命令,除可藉以還原災後應變、重建等各階段所面對的問題外,更可成為檢視現行相關法令規定等的適切性與效率性的最佳工具;如能妥善檢討應用,實為提升行政效能的最好參考。



    近年來,全球災害頻發的狀況,讓都市防災、應變的研究者及實務工作者,產生更大的警醒;然而,如何廣泛探討都市防災的基礎課題、緊急應變救援的技術、以及復原重建的適當做法,實為防災規劃專業者們應共同致力之處。2016年1月23日,筆者在台灣科技大學陳希舜前校長的帶領下,出席了在中國四川大學舉辦的「兩岸四地防災減災暨永續發展大學聯盟研討會」,共同發起組成聯盟的學校包含台灣大學、台灣科技大學、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北京師範大學與四川大學,在會中提出兩岸四地防災減災暨永續發展大學聯盟發起倡議書,朝向五大目標努力:



    1.搭建高水平、跨學科、多領域融合的兩岸四地高校合作交流平臺;

    2.實現資源和信息共享;

    3.探索具有前瞻性、應用性的學科發展方向;

    4.鼓勵學生創新創業,促進複合型人才培養;

    5.加強校際合作、校企合作,進一步將經驗向社會推廣。



    在眾多學者專家的專題發表啟發下,對於防災減災專業領域的發展,讓人有了更深刻的體認;而更令人興奮的,在這次研討會中,筆者巧遇四川大學災後重建與管理學院的小出治與卡比力江.吾買爾兩位教授,由於都係出東京大學同門,三人因此率先實現倡議書所稱搭建合作平台與加強校際合作的目標。



    自此,2016-2017期間,四川大學小出、卡比力江研究室與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APAUD研究室,經過多次互訪及訪視兩地災後重建的案例、並多次舉行共同Seminar及研討會;在這個過程中,進行交流的雙方,合意就1999年台灣九二一大地震與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災害應變與復原重建經驗,進行初步的整理與探討,期望藉此發掘災害管理的通則與差異處,並在知識確立與經驗交流的基礎上,逐步建構災害應變管理與災後重建的適當機制。進而開啟真正彼此尊重、彼此關愛的人性情懷。



    由於台灣與中國的案例之間,存在著自然環境條件、社會發展條件、人文、法治、經濟、思想、制度等的差異,本書原嘗試以相對應章節的方式,進行初步的資料整理與分析,並據以做為相互參考借鏡的基礎資料;然而,受限於中國對於出版物的管理與兩地共同作業的困難,雖然APAUD研究室在尊重中國審查制度的前提下,授權小出、卡比力江研究室得以依據當地出版品審批的規定,進行中國版必要的文字用語調整,但對於台灣版出版及印刷需要的檔案及內容的提供與修訂,存在著難以立即克服的問題。為此,本書原計畫除在整體災後重建實施過程的檢討,以各案獨立評價進行,以避免在不同背景下檢討差異而形成各說各話的亂象外,關於本書的實體內容,就川大負責中國部份,本書僅就簡體字直接轉換為正統漢字、及用詞用語符合台灣的習慣外,不做任何實質內容的調整。



    然而為了有效掌握出版的實際需要,最後決定除本書第一章維持與川大共同寫作完成,其中除第一節第4小節、第二節第1小節係APAUD研究室獨立完成外,其餘第一章的內容,是由川大團隊完成初稿,並由筆者做最後的定稿;此外,終章的案例評析分別維持APAUD與川大寫就的原稿外,關於九二一震災與汶川大地震的實質內容,則區分為兩冊,本書先就九二一震災的重建規劃與管理單獨出版,至於川大負責的汶川地震的部份,則提供川大更充裕的時間,待內容調整完竣後,再以別冊的方式補足。本書另對於台灣與中國在專業用詞與一般用語的差異,由APAUD研究室嘗試進行初步彙整與比對,除了藉由有效的交流,增進彼此的深層理解與真實溝通外,對於彼此經驗的實質整合,亦期望在此基礎下,開啟明確對話與共同研究的契機。



    避免傷痛或消弭傷痛,是人性的光輝,也是人類應有的美德。

    藉由傷痛的經驗,累積免於傷痛的知識與作為,是人類應有的智慧。



    在這天然災害已經嚴重衝擊著日常生活的時代,致力於減災、備災、應災的努力,已經令人捉襟見肘。



    我們衷心期待災害能不降臨、我們衷心期待災害產生的傷痛,都能幻化為致力於避免災害的決心。我們更期望人類不會去製造任何人為的傷痛,讓我們在當下、讓我們子孫在未來,都能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愛與世界的美好。




    其 他 著 作
    1. 迤邐前行:線上學習與臺灣高等教育的下一個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