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太極拳道新探:太極拳的道家文化探究

太極拳道新探:太極拳的道家文化探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463146
阮紀正
大展
2020年12月01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9863463146
  • 叢書系列:武學釋典
  • 規格:平裝 / 447頁 / 14.8 x 21 x 2.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武學釋典


  • 生活風格 > 運動/戶外活動 > 武術/拳術 > 太極拳











      太極拳屬於「重意不重形」的「內家」武術。作為內家拳術典型代表的太極拳,在自身發展過程中特別突出道家取向。



      「太極者,無極而生」,而「無者巫也」。所謂「拳起於易而理成於醫」,太極拳的構成因素從原始巫術及其理性化結果的易理解釋中產生出來以後,傳統中醫則給它提供了一個「人體模型」的說明,古典兵法給它提供一個應對技術框架,由此進一步伴隨著整個中國文化一起發展。道、釋、玄、儒,諸子百家;兵、農、醫、藝,日用百工;輿、卜、星、相,三教九流;琴、棋、書、畫,生活諸藝。中國文化的各種因素對太極拳的產生和成熟,都直接或間接地起過作用並繼續起著作用。

    ?


     





    作者簡介

    季培剛序:入道歸真距異化

    序? 論?道以?技:太極拳的道家文化取向

    第一章?道體全息:太極拳系統文化論綱

    第二章?道在養生:太極拳養生原理解說

    第三章?道術典型:太極拳招式動作構成

    第四章?道家應對:太極拳技擊型態簡論

    第五章?道門氣質:太極拳文化氣質傾向

    第六章?以拳入道:太極拳之道

    第七章?道旨弘揚:太極拳與現代發展戰略

    第八章?拳意再探:太極拳文化意蘊討論

    附? 錄:探索軌跡—阮紀正武術文化研究著述統計表

    修訂版後記









    入道歸真距異化




      古人「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觀察、體悟、總結出宇宙和人生無處不在的普遍規律,並給它取了個名—「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古人把這「道」的理總結在《易》裡,「易者,冒天下之道」,且「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二字正源於此,也可以說是「道」的代名詞。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易》除了以陰陽二爻展示其不同級別的千變萬化,其整體以圖像形象的展示出來,就成了太極圖。太極圖不知始於何代,只知北宋之初,希夷先生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種放傳穆修,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周敦頤為此作了《太極圖說》,以文字講述《易》理,成為宋明理學的開創者。



      且不說老子早已講過的有無、上下、前後、黑白、雌雄等對立統一的例證,也不論孔子七零八碎的「仁」「義」「忠」「信」「孝」「悌」等人道說教又多次強調「吾道一以貫之」。假如把太極圖樣式的古老的一陰一陽之道理,換作一種現代的表述—二元對立統一的立體雙螺旋結構,在人類知識無限擴展的現代,也被各種新知不斷證實。大者如不同級別、層層包含且並行不悖的星系,星球的磁場;小者如基因,以及分子、原子、量子等不級別的粒子;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借鑑《易經》而發明「二進制」,由「二進制」而衍生出的計算機系統,可以虛擬一切;量子物理學家戴維•玻姆(David Joseph Bohm)、赫拉爾杜斯•霍夫特(Gerardus’t Hooft)的「宇宙全息論」又提出:任一部分都包含著整體的全部訊息??



      由此來看,「道」也並非多麼神祕不可及,它只是自然存在的普遍規律。發明其理,與之相合,則得機得勢;視而不見,與之相悖,則勞而少功。技擊之術,淵源久遠,歷代形式也有所變化,而其理論,不外「虛實」,大要不出於「避實擊虛」。所謂「以弱勝強」,本質上或許仍是以弱者之強,擊強者之弱。作為末技小道,歷代留存下來的理論專篇甚少。而經歷實踐並將之最終昇華凝練到理學之「道」層面的著述,要數王宗岳《太極拳論》。王宗岳到底是誰,迄今沒有定論。其《太極拳論》則顯然是在宋儒周敦頤《太極圖說》指導下對拳技的理論總結,是宋明理學與拳術技擊相結合的產物。由此來說,《太極拳論》作者的本意,到底是將「太極拳」作為一個狹義的拳種來「論」,還是以《太極圖說》為指導(或者說是合於「太極」之道)來廣義的論一切拳技之理,實際也是一個未知數。從其中「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等句來看,作者似有後者的意圖,即將合於太極學說的拳技視為正道,不合者視為「旁門」。



      在王宗岳《太極拳論》得於舞陽鹽店以前,大約並沒有「太極拳」這個說法。那時的河南懷慶府溫縣陳家溝人正揮舞著「炮捶」,河北廣平府永年縣楊祿躔出去拜師學回來的,叫「化拳」或「綿拳」。直到廣府書香門第的武禹襄出示了這份署名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以後,才隨之有了「太極拳」這麼個文質彬彬的稱呼。而「王宗岳」到底是實有,還是假托,也是含含糊糊。這些歷史問題,要想考證清楚,已很困難。因自民國迄今公之於世的最早的太極拳譜,也只是武禹襄的外甥李亦畬於清光緒辛巳年(1881年)中秋廿六日手書的三本太極拳譜(即「自藏本」「啟軒本」「郝和本」),其中收錄了王宗岳《太極拳論》、武禹襄以及李亦畬本人的心得體會,至於更為珍貴的鹽店原本,包括武禹襄本人手稿,自晚清以來卻從未露面,不知所終。



      事實上,直到清末,「太極拳」的傳習者也是屈指可數。從民國以後直到新中國時期,才逐漸衍生出「太極拳」這麼一個大流派來。也不知這一歷史的演化,是否符合《太極拳論》作者的本意。退一步單從狹義層面來說,從當今現狀看去,太極拳的習練者甚眾,雲山霧罩的解說也時有所見。竊以為,太極拳最根本的核心理論,就是王宗岳《太極拳論》,換言之,檢驗太極拳的標準,就是看看是否符合王宗岳《太極拳論》。這是之所以稱其為「太極拳」的最早理論依據。



      從現代學術體制下的幾大學科門類及其細化的分支來看,大多至少要包含三大層面:原理、歷史、技術。太極拳這一研究對象雖無法構成一學科,但要將其研究清楚,大約也同樣需要從此三層面著力,方稱完備。其中對太極拳原理層面的探討,當以王宗岳《太極拳論》為綱領。「理不明、技不精」,阮紀正老師的《太極拳道新探》和進一步發揮的《太極拳譜釋義》,就是抓住了這個核心問題,來闡述他的思考和體會。這對讀者來說,未嘗不算是一個有必要的提示。



      古人經驗,大多化繁為簡。王宗岳《太極拳論》總共三百五六十字,武禹襄所留下的整個《太極拳譜》大約也就一千多字。而前人這有限的字數,若想理解透徹並具有可操作性,卻並不見得那麼容易。所謂「大道至簡」,並非僅能「簡」而不能「繁」。

    譬如《淮南子•原道訓》所云:



      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柝八極;高不可際,深不可測;包裹天地,稟授無形;原流泉浡,沖而徐盈;混混滑滑,濁而徐清。故植之而塞於天地,橫之而彌於四海,施之無窮而無所朝夕;舒之幎於六合,捲之不盈於一握。約而能張,幽而能明;弱而能強,柔而能剛;橫四維而含陰陽,紘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滒,甚纖而微;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日月以之明,星曆以之行;麟以之遊,鳳以之翔。



      阮老師這兩本書,就是將那「簡之又簡」的《太極拳譜》,做充分解讀,使其發揮到充實而有光輝,如此才可能在原理和技術層面上「若問體用何為準,表裡精粗無不到」。讀者也可以透過阮老師哲學思辨的引領,來理解和把握太極拳的核心理論。之後再復歸於技術操作層面的直截了當、簡而有效。數百字的王宗岳《太極拳論》,除去理論徵引和技術描述,其關鍵大約在於提點了「雙重」之病。解決了這個問題,也許其餘就好辦了。



      回想十多年前,二十出頭歲的我陰差陽錯的進了廣東社科院,讀近代史碩士。阮老師給所有專業研究生上哲學課,我還有幸成為阮老師所教的最後一屆學生。課餘聽其單獨指點太極拳核心要領,當時我還覺著挺枯燥乏味,長久未能完全接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卻不斷有新啟示,受益良多。以致於今,讓我對太極拳有了全新的認識,甚至還有一偏見:在一兩個小時內不能講清楚的技擊技術,可能都是存在問題,難以實用的。畢業之後,仍時常收到阮老師發來的消息,在很多年中,幾乎成為笨拙的我與廣東社科院方面的唯一聯繫。這一切因緣,都起於太極拳這一共同的不務正業的愛好。



      阮老師是出身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的哲學家,哲學所關注者往往是宏觀的理論問題。阮老師在專業方面的建樹,讀者盡可從其《中國:探究一個辨證的社會存在》等著作中略見一斑。而以哲學家的學識來探討太極拳這一小道末技,頗讓人有大材小用之感,可這對於全球不可計數的太極拳愛好者來說,卻是幸事。阮老師曾多次和我說,他更關注的是社會問題。如今的太極拳,何嘗不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要想將這一矛盾叢生的社會問題理順,也同樣是「任重而道遠」。



      阮老師在當今太極拳的群體中,頗有點特立獨行的意味。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兩頭大多得不到認可。所謂「兩頭」,簡單來說就是「學院派」和「民間派」。當然,阮老師同時也是對「兩頭」都不那麼認可。在得識阮老師之前,我因不滿於體育界的武術狀況,而更傾向於民間的傳承路數,得識阮老師後的十多年來,不斷讀到其文章和書稿,時時得其提醒。如今想來,大約也是阮老師怕我掉落「民間」難以脫身。經歷近些年的觀察和體會,「民間」路數實際也是問題重重,一點真知灼見和鑽研的興致,也都被複雜的人際關係消耗掉了。能像阮老師這樣邊緣化的兩頭不是,未嘗不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清醒和自在。



      「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大約可以表達阮老師給我的印象。其不落俗套的敏捷和深入的思辨,也常讓我感到跟不上趟。在此之前,阮老師讓我為其新書作一新序。躊躇良久,不能下筆。因常見老師為學生作序,沒聽說學生為老師作序。曾去信徵求阮老師意見,答覆:「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弟子不必不如師」。即便如此,也還是拖了大半年,遲遲難以動筆。如今,阮老師書稿即將交付出版,謹匆匆作如上介紹代替序言,以便讀者領略阮老師的為人與其思想和精神。

    ?
    季培剛

    (本序作者季培剛是國內著名的太極拳史研究新秀,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南京師範大學體育學院博士後)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