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茶禪一味:佛教成語的故事

茶禪一味:佛教成語的故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0799217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華夏出版有限公司
2021年9月10日
150.00  元
HK$ 142.5  






ISBN:9789860799217
  • 叢書系列:Sunny文庫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Sunny文庫


  • 宗教命理 > 佛教 > 佛教經典/解說











      有一些佛教成語,你常常看見、常常引用,卻不了解它們的原始出處和深刻意義。

      打開本書,疑問迎刃而解,彷彿進入一個鳥語花香的世界。



      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已將近兩千年,不但在信仰上成為我們主要的宗教,更在辭彙的使用上,普遍的影響著我們日常的言說,以及各種文學的創作,只是行之日久而習焉不察。倘能追源溯本,知其出處及意義,諒必對我們正確的運用有所助益,且能豐富文化素養。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本此信念,廣為蒐羅編撰,並特重用法,都為一冊,用供學人方便參閱,實不可多得。


     









      一九六九年,我在「牛鬼蛇神」學習班學習了一段時期後,回到家中閉門思過。那時曾寫了一些小詩和雜文,內容其實沒有什麼觸犯時忌的,其中包括源自佛教經論的日常用語一百多條,打算陸續積累到一定數量時,編寫一本小冊子。名曰《俗語佛源》。但被家人發覺,怕惹禍,把我所寫的東西,一古腦兒燒掉了。從此,我便不再寫雜文,也不再想那些與佛有緣的人間話語了。直到幾年前,一位青年學者找我談「佛教與中國文化」,我信口開河地談到這個問題。感謝這位青年學者,他把我當時說的話記錄了下來:



      「現在許多人雖然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份,可是他一張嘴說話,其實就包含著佛教成份。語言是一種最普遍最直接的文化吧!我們日常流行的許多用語,如世界、如實、實際、平等、現行、剎那、清規戒律、相對、絕對等都來自佛教語彙。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



      這篇報導文章,喚起了我已經拋棄了的念頭。於是重新思索。也請人幫助思索。最後交由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諸先進負責完成編書的任務。李明權等居士費了不少精力逐條說明出處並加以解釋。個別術語,如「手續」一詞,一向被認為從日文引用進來的外來語,我早就懷疑它與佛教密宗經典有關,最近請教吳明先生,才得到圓滿的解答,證明它不是外來語,而是源自佛典。於是這本書中又增添了一條。多年疑結,煥然冰釋。這一條的確是來之不易的。又如「相對」、「絕對」二詞,一般也被認為引自日文的外來語,其實也是源自佛教經論。明治維新後,日本學者大量翻譯西文論著,他們用的許多術語,是我國古代佛經譯師創造的。我國學人不知根源,忘卻祖先勞績,而以為是日語,連日本人用錯了的,也就以訛傳訛,沿用至今而不覺。「相對」、「絕對」的「對」字,應該是「待」字。佛經用的「相待」、「絕待」,比世俗用的「相對」、「絕對」好得多。你待我而有,我待你而有;主人待客人而有主人,客人待主人而有客人。這是相互依存的緣起的道理。日本人讀「對」字,音與「待」字同,因而誤寫了。假使我不作俗語佛源的研究,可能不會發現此一差誤。但如今中日兩個人民都已用慣了,只好將錯就錯用下去了。



      《俗語佛源》這本小書,收集了五百餘條詞目。當然,如果著力搜尋下去,肯定會獲得更多的果實。但在許多朋友們敦促下,我們先將已收集的這些編印出版,向讀者們請教。這雖是佛教文化海洋中的一滴,但由此可以看到佛教與我國民族文化的關係,確實是悠久深厚,密不可分,正如一位學者說:「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漢魏以來的中國文化。」



      這裡還有兩個問題要加以說明。一是關於「俗語」的界定。一般把流行於民間的通俗詞語(包括方言、俚語)稱為「俗語」。而本書能收俗語的範圍要適當廣泛些,包括進入文學、哲學、史籍等領域的佛教語。「俗」是相對於「僧」而言的。二是關於「佛源」的標準。有些詞語如「報應」、「覺悟」、「祝願」之類,雖偶一見於秦漢典籍,但其廣泛流行,當在佛教弘傳之後,故本書也少量收列。



      佛教徒是經常抱著感謝的心情的,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依靠許許多多人(包括現存的和已逝世的人)的勞動。即如這本書的編輯出版,我們首先應該感謝古代佛教經論的結集者,論述者和譯師們,感謝他們的創造;也應該感謝今天為此書作了不同貢獻的諸善知識。同時,我們也感謝讀者們肯費精神閱讀這本書,希望諸位莫輕視我們這一小小的嘗識,祈不吝給予幫助和指教。

    ?
    趙樸初一九九一年十月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