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最後的頌歌

最後的頌歌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260678
李建軍
鼎茂
2008年12月10日
93.00  元
HK$ 83.7  







* 叢書系列:家庭生活
* 規格:平裝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家庭生活


[ 尚未分類 ]









  人生自古誰無死,再偉大的人也要面對死亡。死亡對於人類來說是無法逃避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我們在這?誕生、成長,直到最後化為塵土。生命的終結是一個必然的結果,而死亡又是一個不可經驗的歷史過程,即使有“六道輪迴”,輪迴過來的你也不是原來的你。正因為如此,死亡具有了神秘莫測的魅力,成為人類永恆的中心話題。

  死亡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深刻的生命意義,離不開其時其地的文化浸染。中國有中國的文化,中國人有中國人的生死觀。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把生死看成是人生的兩件大事。在中國人的觀念?,死比生還要重要,是生命活動最有深刻意義的時刻,是生命最後的表露與昇華,是完成了的生命。

  中國是個禮儀之邦。因為如此,我們的祖先制定了一系列關於死的禮儀。幾千年來形成的喪葬禮儀是中國人的重大禮儀,是死者的親朋好友、鄰里鄉人為其哀悼、紀念、評價的禮儀,它早在周代就已經相當完備了。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則,在天地人和諧的生命系統中,先哲們虔誠地表達著對自然的尊重、對生命的尊重,既讓死去的人滿意,也讓活著的人安寧,它揭示了中國人生死觀的深層內涵。尤其“慎終追遠”的孝親思想,一直是中國固有文化中為人所稱道的至上美德。現在看來,它是多麼難得可貴。

  但今日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人們對生死的認識產生了偏差,出現了許多不莊嚴的現象。我們確實應該好好反思自身的文化傳統,真正去發掘民族文化的精髓,汲取營養。本書由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思想出發,闡述了生與死的關係。從臨終關懷到死亡體驗、從喪葬品的準備到安葬地的選擇、甚至從初終瑣禮到葬後禮儀,以及之後慎終追遠的祭祀都有詳細的紀錄與說明,結合祖先的古訓,調整現代人的偏差觀念,賦予喪葬新的時代意義。

  閱讀本書,讓我們能夠用更開闊的心去看待自身生命的完結、去接受死亡,也讓我們學會如何活得有意義、活得有尊嚴,更讓我們能夠健康的去面對週遭的死亡、努力讓死者走得毫無怨懟。

作者簡介

李建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1998-2002)

  美國南加州大學人體工程學計畫主任
  上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李建軍在對天體星象、氣候變化和光源等自然規律的研究中,發現了自然環境對人類的思維、生活品質以及創造力的影響,進而驗證了平地、海洋、高山和河川等自然環境中不同的磁場對人體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並根據每個人不同磁場和特質,應用人體工程學,使人的能量、生活品質以及生命提升到最佳狀態。他在人體工程學的三理要素—— 生理、命理和地理對人的影響方面,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系統的理論。他以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蹊徑獨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近年來,李建軍及人體工程學,引起了西方社會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獲得西方國家主流社會的青睞。他以豐碩的學術著作和實踐驗證的事實,廣受學術界的重視,榮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顧問(1998 ~ 2002)和美國南加州大學(USC)人體工程學計畫主任。



第一章 臨終關懷
1、臨終關懷的意義
2、生理關懷
3、心理關懷
4、靈魂關懷

第二章 人為什麼會離開
1、人生自古誰無死
2、人類有沒有靈魂
3、生命的週期性
4、關於死亡體驗
5、儒、道、釋生死觀

第三章 壽衣、壽材、隨葬品
1、壽衣
2、壽材
3、隨葬品

第四章 選擇安葬地
1、天人合一與場
2、地理環境與人的命運
3、墓地對後人的影響
4、擇一塊風水寶地
5、選吉穴測墳坑

第五章 初終
1、初終瑣禮
2、小殮
3、招魂
4、報喪
5、奔喪
6、守靈
7、哭喪
8、成服

第六章 葬法與葬式
1、葬是人類文明的開始
2、火葬
3、土葬
4、喪葬規制
5、葬式

第七章 禮讚壯美的人生
1、葬禮的意義
2、大殮
3、設置靈堂
4、弔祭
5、出殯
6、葬後瑣禮

第八章 國葬與宗教葬禮
1、伊斯蘭教葬禮
2、基督教葬禮
3、佛教葬禮
4、中國的國葬
5、美國的國葬
6、葬禮禁忌

第九章 讓靈魂得到安慰
1、祭祀的意義
2、做七
3、成主
4、百日與周年
5、家祭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