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群氓之族︰群體認同與政治變遷

群氓之族︰群體認同與政治變遷
9787563374816
[美]合羅德•伊羅生(Harold R.Isaacs)
鄧伯宥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貝貝特)
2008年5月01日
56.00  元
HK$ 47.6  






規格:平裝 / 286頁 / 15cmX23cm / 普級 / 單色 / 初版
出版地:大陸



[ 尚未分類 ]








本書從部落偶像、身體、名字、語言、宗教、民族、歷史起源、新多元主義等多種角度,探討群體認同在政治變遷壓力下的自我塑造,縷析民族主義對世界格局的改變,以及認同問題對個人心理的巨大沖擊。作者返回源頭,從人性的基本面,考察群體認同的各種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環境,糾纏扭結,以致我們以各自的形態變成今天這副模樣。

在全球化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勢將世界抹平的今天,人類各種族間的沖突卻呈愈演愈烈之勢,現代人對歸屬感的需要也變得空前迫切,焦慮感與孤獨感成為心頭的夢魘,揮之不去。閱讀本書,既像是在讀歷史,又像是在讀預言。讀歷史,是作者30年前所點名的族群沖突點已經一一爆發;讀預言,則是作者早已看到一些進行式的和未來式的族群沖突。



本類書籍銷售TOP5
購物說明
最新活動訊息
2011•年度百大

主題活動
陽氣若壯千年壽,濁陰如重易遇傷!《養生,首先養陽氣》幫您淨化身心,改善體質,遠離慢性病!
走進電影劇情,遇見人生故事。電影與動畫書展限量75折起
2011年最受矚目的年度報告出爐!中國社科院政經社會藍皮書限量熱銷∼

看更多主題活動...
內容簡介 本書從部落偶像、身體、名字、語言、宗教、民族、歷史起源、新多元主義等多種角度,探討群體認同在政治變遷壓力下的自我塑造,縷析民族主義對世界格局的改變,以及認同問題對個人心理的巨大沖擊。作者返回源頭,從人性的基本面,考察群體認同的各種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環境,糾纏扭結,以致我們以各自的形態變成今天這副模樣。

在全球化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勢將世界抹平的今天,人類各種族間的沖突卻呈愈演愈烈之勢,現代人對歸屬感的需要也變得空前迫切,焦慮感與孤獨感成為心頭的夢魘,揮之不去。閱讀本書,既像是在讀歷史,又像是在讀預言。讀歷史,是作者30年前所點名的族群沖突點已經一一爆發;讀預言,則是作者早已看到一些進行式的和未來式的族群沖突。

詳細資料
規格:平裝 / 286頁 / 15cmX23cm / 普級 / 單色 / 初版
出版地:大陸
目錄
中譯本序 本書對族群本質提出新的解構(喬健)
原版序 族群認同的先知(白魯恂)
自序 政治變遷壓力下的族群認同(哈羅德•伊羅生)
第一章 姆庇之家
第二章 雪人
第三章 部落偶像
第四章 身體
第五章 名字
第六章 語言
第七章 歷史與起源
第八章 宗教
第九章 民族
第十章 新多元主義
推薦一 讀歷史,也讀預言(李亦園)
推薦二 兩種時間意識(石之瑜)
譯後記 從“民族”到“國家”(鄧伯宸)
譯名對照表

本書對族群本質提出新的解構 喬健

《群氓之族》初版于丑975年,迄今已將妁載,可以說是一本“老書”了,然而卻一直刊印不斷,目前這鄣中譯稿听根擂的便是1997年的英文第4版。“族群”是當今社會越采越受人關注的一個議題,而這部書確是筆者所見迄今對這議題討論最周詳、文獻與調查資料最充實的論著,難怪其能歷久不衰,成為有關這議題的重要經典。

筆者並不識Haro1d R.Isaacs其人,然而從白魯恂(Lucian W.Pye)在本書序中對他的介紹以及作者在序中的自敘,知道他原從事新聞采訪,足跡踏遍全球,對亞洲與非洲著力尤深。他從實地采訪中認識犁族群問題在新興政治運動中的主導地位,更預見到這問題在以後世界中將越來越重要,決心對之作一徹底探究,因而改向研究與教學發展。難得的是他那種虛懷若谷的涵養及追根究底的精神。他在序中自承雖然一生研究政治,特別是政治變遷,但對子“族群”問題還是了解不夠,需要從頭學起。他說嚴我發現,對于基本群體認同的本質……最佳的途徑莫過于從基本處著手,從它的源頭起步。”作者于是從10個不同的方向對族群的本質作一根本探究。從一個專業人類學者的觀點看來,筆者認為他所采取的路線與獲致的成果都是“非常人類學的”。

作者首先從族群的原初形態——部落(tribe)說起。他用肯尼亞基庫尤人(Kikuyu)的說法把部落比作所有族人所自出的女性共祖的子宮,即“姆庇之家”(House of Muumbi)。從這里出發又有更多同一屬性的群體︰部落之外或稱氏族(clan)、種族(race)、民族(nation)、族群(ethnic group)。名稱紛雜,而屬性更難界定。究竟什麼才是族群、族群性(ethnicity)或族群認同(group identity)的基本特質?學界,特別是美國學界,都在紛紛追尋,正像他們尋找雪人一樣,雖然明知雪人的存在,卻不知道他長成什麼樣子。作者自己深信這些特質就植根于我們自己的身體、語言、歷史、宗教與民族性中。這些都是我們久已熟知的種種面向,然而,作者在重新檢閎它們時,卻提供了他自己采訪的實地數據以及兼采不同學科後所建立的新的理論觀點,因而對族群本質能提出一系列新的解構。後者在筆者看來到現在仍然是適用的。

1995年夏,筆者從香港中文大學退休,應邀返台為東華大學創設“族群關系與文化研究所”。當時台灣的族群問題方興未艾,這個所還是華人世界中第一所針對這問題的教研機構。近10年來,我們確實做了不少有關的研究,培養了不少相關的人才。然而面對台灣越來越嚴重的族群對立的情況,我們深深感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沉重的無力感。稍可備慰的,應該正是作者在序中所說,我們現在至少能比過去更好地了解到︰為什麼#個時代又一個時代,深藏于我們身體與精神中的那些東西,一再阻擋住我們最深沉的希望——引導出一個更人性化的人類存在。

2004年10月11日于花蓮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