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7件事,從工作奴到樂活族:贏回自主生活的小本創業 Not Just A Living: The Complete Guide To Creating A Business That Gives You A Life

7件事,從工作奴到樂活族:贏回自主生活的小本創業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032059
馬克.漢瑞克斯
陳正芬
商業周刊
2012年4月06日
87.00  元
HK$ 73.95  







叢書系列:藍學堂
規格:平裝 / 240頁 / 17*22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藍學堂


[ 尚未分類 ]









  絕大多數的小型企業家之所以創業,是為了落實生活理念而非金錢。生活事業與一般事業最大不同在於,前者不為他人的財務利益而經營。追求獨立且為自己工作是生活企業家共有的動力。

  1987年,馬克.漢瑞克斯鼓起勇氣,辭去德州報社的工作,加入美國兩千萬名在家工作者的行列,再也沒有走回頭路。25年後,仍過著自己夢寐以求的自由撰稿生活。美國每年有上千人和馬克.漢瑞克斯一樣,為了尋求更能發揮創意的工作、對生活發揮更大自主權,或者追逐他們的熱情而離開職場。漢瑞克以廣泛的研究與真人實事,探索這個現象的源頭,包括一群生活企業家的故事,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在個人、財務與專業上得到滿足,除了這些發人深省的例子外,漢瑞克對創業提出豐富、淺顯且相當實用的建言。

  本書是強調生活議題而非商業的創業書籍,援用各種診斷與規劃工具、工作底稿,並羅列參考資料(包含書籍、雜誌、機構與網站),幫助讀者:

  ◎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創業
  ◎如何在公私領域間取得平衡
  ◎發現機會、克服障礙
  ◎籌資與理財
  ◎評估所需的科技產品
  ◎計畫長遠的成長大計

本書特色

  1. 集結作者從記者到創業成為自由撰稿人的經歷,加上其他創業者的經驗,詳盡說明從決定創業的心情到經營技巧,以及最後如何安排自己從事業中退休。

  2. 一本強調生活議題而非商業的創業書籍,生活企業家的本質在於經營自己多過經營事業,對於想要落實個人生活理念的創業家是絕佳的開始。

  3. 解決創業者3個疑惑:1探討是否具備成為生活企業家的潛力;2探討成為生活企業家的基本選項;3探討生活企業家的4個關鍵議題:夥伴、科技、創業迷思、退休。

作者簡介

馬克.漢瑞克斯 Mark Henricks

  出生於肯德基州,畢業於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新聞系。第一份工作是替《畢爾蒙特日報》報導警方獨家新聞,目前已經停刊。辭職前最後一份工作,是在發行量兩萬份的《達拉斯沃爾斯堡工商日報》擔任助理編輯。1987年辭去德州報社的工作,成為自由撰稿人。過去擔任記者時,主跑工商新聞,尤其是小型企業的工商新聞,幫助頗大,因此從1992年起,開始為《企業家》雜誌開闢小型企業管理專欄,也固定為StartupJournal.com撰寫專欄,作品經常出現在《華爾街日報》、《男性健康》、《國家地理世界》、《美國路》等雜誌,以及各種商業、科技、投資和大眾刊物上。

譯者簡介

陳正芬

  商學背景,集現實與浪漫、理智與瘋狂於一身,對任何事物抱持高度興趣,因喜歡閱讀、嚮往自由而從事翻譯,現為專職譯者,兩度獲頒金書獎。譯作有《候診室裡的菩薩》、《媽媽教我這樣做》、《C型人生》、《奢華,正在流行》、《QBQ!問題背後的問題》、《把X放回Sex裡》、《一座小行星的新飲食方式》等數十冊。



前言 經營事業也經營自己 

I 成為生活企業家的條件

1理想生活 
為獨立而創業 
為落實生活理念而創業 
以「為自己工作」為榮 
在家工作 
做愛做的事 
心之所嚮 
工作量恰到好處 
別被科技牽著走 
和喜歡的人共事 
沒有不能做的生意 
邁向瘋狂的一大步 

2創業動機
見賢思齊 
心力交瘁的中年上班族 
特殊生活方式的需求 
失業而後創業 

3自由的代價
生活事業不是萬靈丹 
誰在當家作主? 
你不做誰做? 
破產上天堂 
小型企業主的七個迷思 

4創業的時候到了
直覺創業 
知識創業 
對症下藥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 
搬開擋路石 
觸電時刻 

II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5生意百百種
從零開始 
收購現成事業 
另一種出路──加盟 

6有理想也要有麵包
財務數字是企業健康指標 
做生意靠顧客 
「成本法」預估獲利 
業績≠獲利 
商業模式關鍵「點」──損益平衡點 
定價攸關商品存亡 
80 / 20集中火力 

7為生活事業找財源
尋找金主 
「以工代資」進可攻退可守 

III 經營生活事業

8選擇事業伙伴
依喜好挑選員工 
租用員工 
做朋友和合夥,兩回事 
顧客不能來者不拒 
投己所好 

9馴服科技怪獸
科技是助力也是阻力 
量力而用 
由奢入儉難──平衡長短程目標 
愛也科技恨也科技 

10優質成長
拒絕有理 
不進則退 
不斷創業的另類生活企業家 
利潤、業績各自成長 
權衡輕重 
授權互惠 

11功成身退
賣個好價錢 
找接班人 
擁有事業即擁有生活 



推薦序

就是要說故事

  這是一個說故事的年代。

  我們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不管在工作還是生活上,每天面對許多知識、數據、財務分析、專家說法,這些大大小小的會議、簡報、財務報表,專業用語,冷冰冰的數字與語言,在在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尤其身為財富管理行業的我們,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將投資組合、金融市場變化及各種金融商品的觀念及意義傳達給各式各樣的客戶;我們到底要用什麼樣的「語言」來溝通?才能達到互相了解、甚至做成一樁皆大歡喜的生意?

  要合作就要有共識,要有共識就需要經過交談,而交談就要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有講要有到」才是重點,怎麼樣才可以「講到」重點,這塊敲門磚,其實就是「說故事」。

  孩子們喜歡聽故事,其實成人更喜歡聽故事,隱藏著重點、深意的故事,往往一下就讓人聽懂,甚至打動人心,以「故事」行銷成功的例子,信手拈來比比皆是。

  投資股神華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t)就是一個非常會說故事的人,他曾用生動的故事來解釋美國貿易赤字的原因,也曾用故事來說明他選股買股的看法,讓普羅大眾了解甚至相信他的出手可帶來成功。

  美國現任也是第一位非裔黑人總統歐巴馬( Barack Hussein Obama Jr.),也是位擅長說故事的高手,他把自己崎嶇波折的成長奮鬥過程,透過社群網路的傳播力量,在強敵環伺,沒有足夠財力很難辦事的環境裡,打動了絕大多數的美國人,小蝦米博倒大鯨魚,「說」出了總統之路。

  至於去年辭世的蘋果公司執行長賈伯斯( Steve Jobs),更是一個說故事的天才,他的故事及經典名句,在他離去之後依然發揮影響力,大家樂此不疲的傳誦他的故事,用他的產品,甚至在故事裡學習他的管理之方。賈伯斯成了一則不可取代,被津津樂道的傳奇。

  面對著各式各樣的人及千種投資理財的商品,你會記得什麼?不是售價,不是投資報酬率,也不是商品優劣分析,而是一個又一個在行銷包裝下,開展每一種商品不同面貌又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個人從事財富管理及資產管理行業也超過二十年了,做過研究、個人及法人理財及主管,無論是在面對客戶還是管理理財專員,我都有同樣的感想,不管是做人和對方建立關係,還是做事替客戶規畫投資理財標的策略,都需要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

  有一年,我拜訪某大上市公司財務長,想要爭取該公司及其個人的理財業務,但對方表示,多年來打拼,財務上不用擔心,甚至小孩的教育金及生活費都準備好了。不用也沒時間考慮多餘的財務及投資計畫,讓我碰了個軟釘子。

  我當時立刻見風轉舵,從理財的積極意義著手,我舉了基督教大牧者 John Wesley曾說過的一句話:盡量賺取,盡量儲蓄,盡量奉獻。因此理財不僅利己,更有利他的積極意義。只要透過基本穩健的理財規畫及儲蓄(如建立投資組合及定期定額基金),可以讓原來躺在銀行的存款增加合理的報酬,且回饋社會及奉獻,幫助更多的人。而為小孩投資定期定額基金,更可以與小孩分享及教育理財意義,何樂不為?結果是......我們很開心的完成此次會談。

  每一個投資理財作為,就是一則冒險故事,冒險故事裡,有平順有危機有高低起伏的過程,說服別人不一定需要口才辯給,一則真誠的故事往往可以打開陌生人的心防。當客戶專心聽你說故事時,你會發現,數字分析很快就讓人遺忘,他們會相信你所說的故事,並且相信你真誠的心,慢慢付出緊緊守住的信任,當信任愈大時,對方給予的授權也愈多,合作也將愈順利進行。

  生活中到處都是故事的材料,聰明的理財專員,懂得如何善用這些生活中的小材料,變成說服客戶的工具,如果你想成一個好的理財專員,但又不知如何開始說故事,本書《愈難賣,愈要說故事》中有許多實際的例子可供參考,特別是第十三章,蒐集了全美頂尖理財專員的親身經驗。你可以從這些理財專員身上得到一些啟發,甚至想到自己的工作中的缺失,及找到修正的辦法。

  在童話《一千零一夜》中,新王后用每晚的睡前故事拯救了許多人的性命,歐巴馬用故事說出了總統之路,賈伯斯用故事創造了蘋果的文化,愈是處境不順與艱難的時候,故事愈顯現出它的重要。

  你,準備好當一個說故事的高手了嗎?

胡德興
本文作者為富邦證券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推薦序二

為「生活」而工作,或是工作為了「生活」?

  理想生活幸福版VS.現實版

  和煦溫暖的陽光,透過大片落地玻璃窗,落在藤椅上。近午一切悄然,靜謐。貓兒在椅上甜蜜酣睡,桌上攤放著一本尚未讀畢的書,沿牆一櫃櫃整齊佇立的書架,吧台上,虹吸壺正噗噗煮著香味四溢的咖啡,鬆餅正好出爐……

  這是書店景象的「幸福理想」版,中間省略了「一些」雜亂的細節。

  好比:趕在預訂開店時間衝進店裡,才剛開店門,準備要將咖啡區的椅子就定位,聽到郵差站在門口大叫:「掛號!」,趕忙繞到櫃台拿印章交給郵差,還沒拿回包裹就聽到電話響起,扔下郵差又趕去櫃台接電話,廠商打來確認訂單,慌慌張張開電腦進入店務系統,好不容易解決難題掛下電話,一位客人趕時間找書結帳,送走客人還沒來得及喘一口氣馬上來了另一桌客人,這時,電話又響起……

  這才是書店一日景象的「現實版」。有時甚至一踏進店門就忙個不停,轉來轉去等到有空坐下的那一刻,已經將近傍晚。悲慘的是,有時結束一日的顧店行程,回憶當日究竟做了什麼,腦袋經常是一片空白……想也想不起來。

  更殘酷的現實是,這些瑣瑣碎碎的忙碌,不見得會帶來營收;然而,如果沒有處理好這些瑣碎,鐵定就不會有營收。

  在理想的生活圖像背後,充斥、交織的密密麻麻亟待處理的現實。擁有自己的事業、一間店,意味著,過去那些你願意不願意做的事情,現在你通通沒有選擇地得一肩挑起。

  為「什麼」,用「什麼」創業

  開「書店」,很容易給人一種「理想」、「浪漫」的遐想,尤其對許多慕名而來的客人,經常會以《電子情書》裡的情節套用,再加上小小那句經典Slogan:「因為對書的愛情,我們存在」所刻畫的美好圖像——讓人簡直就要以為,這是一份每日吟詩對月,看許多自己喜歡的書,高興的時寫字作畫,不想顧店隨興地把店門一拉,門口留個手機電話逍遙人間去也,好不瀟灑!

  因而,開店以來,我最常被媒體問到的問題是:「開書店是你的夢想嗎?」,記者眼神迷濛憧憬,彷彿肯定我會開始描述這個如影跟隨的夢想,是如何有朝一日被我實現。很遺憾的,「不是」。被澆了一大桶冷水後,記者如夢初醒,才開始好奇的問我:「那……你怎麼會想要開一間書店的?」因為,書店這門行業,全臺灣應該超過一半人口都知道,它根本就不是賺錢的行業。

  這個問題應該要回到,我為什麼會想要創業?接著的問題才是,為什麼是開一間書店?

  在這本書裡提到,適合創業的人有幾種特質,其中有一種是:「被資遣、被開除或想離職,以及無法接受減薪等工作條件的人…… 」。而我正是符合這種狀況的人——將近六年前,我從一個喜愛的工作裡,無預警地被解雇。

  這是最直接的原因。然而,更深沉的原因,我想是,十多年的職場生涯,這是第一次我被迫離開工作,突如其來的空白時光,讓我得以沉入心底最深的角落檢視自己:你想要過什麼樣的日子?

  我喜歡工作,但我不喜歡一直工作;我喜歡賺錢,但我不喜歡為了賺錢工作;我喜歡工作所帶來的成就感,但我不喜歡為了成就感而工作。即便在多年職場生涯裡,我一直認為是為自己工作,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然而,那畢竟還是有許多的「不得不」、「妥協」,以及為了「顧全大局」的勉強。

  想要全然地回歸「自己想要的工作與生活」,是創業的主因。接著,才進入衡量自己的專業、興趣,所投入的事業各種客觀環境因素、條件的檢視。這些,在這本書裡都有非常好的案例與分析。

  然而,書裡也審慎分析,以「生活」為事業,將會陷入的風險與代價。

  任何自己開店做生意的人都清楚幾件事情:一,要坐「開店監」:這意味著,你認識的人可能會變多,但你的生活圈不見得會變大。二,生活跟工作會分不開: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你花在工作的時間一定不會變少(至少前幾年想都不用想)。三,你的經濟狀況鐵定不會比上班時期穩定,沒弄好還會把原本的積蓄賠光。四,更嚴重的是,執意不願意面對退場時機,可能還會弄得親朋好友反目走避,兄弟姊妹鬩牆。

  這些創業將會面臨的狀況,我並非是開店之後才知道,而是事前就已經明白。因此,如果開創自己的事業如此艱辛,又不見得能夠擁有「理想的生活」,那為何我還要走上這條路?再找另外一份工作,不好嗎?

  做你生活的主人

  每一個人,對於「理想生活」的想像與定義不盡相同。有人認為,你所選擇的工作,決定了你的生活樣貌,某個角度來說確實如此。然而,人應該,也應當要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因此對我來說,「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往往成為我決定下一個工作的選擇標準。

  因而,十多年來我以一種頻密的速度,轉換工作軌道——甚至沿用一般人所稱的「歸零」,這種歷程,對我來說並不陌生。我很明白,即便沒有這個解雇事件,最終,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我依舊會離開職場,創業,或者成為一個自由工作者——遲或早的問題而已。正是因為「被迫」停下來,我才有機會將過往在工作裡累積的專業,以及對生活的想像、能量,進一步的轉換、釋放。尤其,當你意識到,現代職場的工作條件與環境,給予人們的往往不是累積,而是耗竭之時;當你意識到,終究,你希望能夠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之時,離開職場開創自己的事業,是必然的。

  然而,在此之前,在工作裡累積自己的專業與興趣,保有「歸零」的勇氣,是一件重要的事。

  我想起每一年,跟一位老朋友碰面時,她年年都會對我抱怨同樣的事情:工作、孩子、沒有自己的生活……我也會問她:「那怎麼辦?」每一年的回答都一樣:「不知道。就這樣一天過一天,出口也不知道在哪裡。」她害怕失去現在的工作,但她也不想要過這樣的生活,在害怕與厭惡,無奈與被迫之間,擺盪著。

  另一位朋友,早已厭倦往返台灣中國兩地的生活,渴望能有勇氣離開那份工作,然而,她無法離開。她不知道回台灣,自己能夠做什麼。創業?聽起來像是唯一的路,但問題依舊是:她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能創「什麼」業?

  因而,我總是認為,能否追求「理想生活」的關鍵點並不在於創業與否,而是在於:你是否還能在自己的工作裡,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並且,是否還能在工作裡、生活中,保有創意、生命的動力。假如一份工作,已經讓你失去生命的活力,以及生活的選擇權,當那份工作唯一的意義,在於那份薪水之時,那麼我會毅然決然地離開。

  創業,不過是實踐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其中一種方式,它不代表你會因此更悠閒、更有錢,但可以確定的一件事情是:你會有更多的權力與機會,在自己的事業裡,做你生活的,生命的主人。

小小書房部落格:blog.roodo.com/smallidea
劉虹風
(本文作者為小小書房負責人)

前言
經營事業也經營自己

  我在一九八六年十一月打好一份如同我個人的「獨立宣言」,收件人是我過去五年來擔任記者兼編輯的地方報紙發行人。信上寫著:「謹以此信,告知敝人決定辭去現職,經營自由撰稿事業。」信中不僅感激老闆的賞賜之恩,並告知辭職將在兩週內生效。

  這是封措辭客氣,卻不失冷靜與專業的辭呈,簡潔平易的字句,透露出篤定、堅決和信心,儘管明知老闆一定會慰留我。其實他們無法理解也情有可原,畢竟信中並未說明離職原因,但我既不想升官,也不想發財,更何況依我老闆的條件,升官的前提是調派到另一個城市。

  我之所以想成為自由撰稿人,不過是想實現生活理念罷了。辭呈不僅宣告辭職,也實現我大學以來夢想的生活,而且打從擔任記者以來,我大半時間都在兼職。

  進入自由業的部分動機,是想擺脫人生中某些不想要的東西。我再也不想在交通尖峰時段跨越整個達拉斯郡,也不想成天淨報導些公司獲利、股東大會和地方商業消息,更不想被人告知,由於龐大企業體出了問題,因此今年我這個小螺絲釘,跟大家一樣只能加薪三%。

  我希望我的文章,刊登在比《達拉斯沃爾斯堡工商日報》(Dallas Fort Worth Business Journal)更稱頭且更有變化的出版品上,也希望報導運動、醫療與文化新聞。我甚至在不久前買的房子裡,用二手家具在飯廳布置了一間工作室,還希望收入充分反映我的實力和努力,而非根據某人的錯誤判斷。

  可是,辭呈在書桌上躺了半年,還是沒遞出去。

  話說回來,就算要成為自由業者,也得預作準備,可是當時我啥也沒做,況且有些事似乎不在我的掌控內,例如在放棄固定薪俸前,必須以較低利的貸款,清償原來的抵押借款,可是我已經被一家銀行拒絕。此外,在退出公司的團體保險前,我得先完成該動的手術,只是這種事很難面對。最後,我還是沒把握從事自由撰稿能否餬口,因此,儘管一心嚮往實現生活理念,卻似乎只是場春秋大夢罷了。

寓生活於事業

  如今,我已依照自己的生活理念生活了二十五年,而且相當成功,並完成上千篇文稿,客戶委託的案子也從未間斷,好幾家全美最大、最負盛名的出版商,都刊登過我的文章,從運動到個人理財的主題都有。

  我可以隨自己喜好安排工作時數,幾乎無須開會,通勤距離是以「呎」而非以「哩」計算,我很少打領帶,寫書評時,既可一面浸淫在最愛的閱讀中,還能賺錢,我也被派到很棒的地方探險旅遊,卻有人替我打點旅費,甚至收到一大堆高科技玩意兒,因為對方希望我在寫技術趨勢的文章與書籍時,將他們的產品記上一筆。

  我的生活格調,完全拜身為「生活企業家」所得之賜,而這種生活方式,也是所得的一部分。其實我一直都算不上富有,出生在肯德基州的丘陵區,生平第一個家,是輛停在陸軍基地的拖車。我在德州郊區長大,家境小康,在四個孩子中排行老二。就讀當地公立學校,幾經波折,終於從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新聞系畢業。辭職前的最後一份工作,是在發行量兩萬份的《達拉斯沃爾斯堡工商日報》擔任助理編輯,年薪兩萬七千七百美元,多過第一份在《畢爾蒙特日報》(Beaumont Journal)報導警方獨家新聞的九千八百美元。

  生活企業家不光是實現生活理念,還得靠事業賺錢。我在暫離奧斯汀到紐約期間,仍保有第一個窩,儘管努力工作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養家活口,而是過想要的生活,但我的收入連同妻子擔任書籍宣傳的所得,不但足以支付褓母費,還能送孩子到私立學校就讀,即使每週工作鮮少多於四十小時,所得竟是為同級雜誌撰稿的兩倍。

  我從不敢奢望經濟狀況如此之好,其實吸引我成為自由作家的,是那神祕的生活方式。

  我過去擔任記者時,多半主跑工商新聞,尤其以小型企業為主,這對我幫助很大,因此從一九九二年起,開始為《企業家》(Entrepreneur)雜誌開闢小型企業管理專欄,報導也散見許多小型企業的刊物上。為了撰寫文章和書籍,訪談過上千位企業家與小型企業顧問,從他們身上了解創業源由與經營事業之道。

  身為記者最不幸的,就是被迫寫些從未親身經歷過的東西。在面對背景與我不同的人時,我就像成天收看奧運轉播的體育記者,試圖進入參賽者的思想中,描述自己未曾從事過的活動,這不僅是項大挑戰,更令我不安,怕被別人「識破」。而這也是我如此熱心指導其他自由撰稿人的原因之一:我無須引用專家話語,因為我就是專家。

  有很多我訪談過的企業家都表示,當初創業的動機,完全與傳統企業家「短期致富」的目標無關,某些傳統企業家確實只想在短期內以小投資賺大錢,退休後高枕無憂。

  本書是一本強調生活議題而非商業的創業書籍,至少我在書中將身為生活企業家的經驗,與我從多方觀察和報導中明瞭的企業家挑戰融會貫通。一般的創業手冊大多僅以一頁或一個段落,交代為生活理念而創業的議題,某些探討在家工作與單飛好處的書雖比較偏重生活,卻未從各個面相,探討事業對生活造成的潛在影響。生活企業家可以在家陪孩子,也可以在家看護生病的配偶、年邁的父母,甚至是自己。即使生活企業家最強調的,莫過於負起自我管理的責任,可是在「做自己的老闆」與單飛之外,還有更多事情要注意。

  成為生活企業家,是為了脫離日復一日的通勤生活、決定何時該走、走到哪裡,而不是受制於像街頭霸王般弱肉強食、以大欺小的企業文化。生活企業家愛住哪兒就住哪,無須因調職而被迫三、五年搬一次家。生活企業家可以和自己喜歡的人共事,不必周旋於頤指氣使的老闆、慾求不滿的顧客,以及會在背後捅你一刀的同事間。

  與其說生活企業家在經營事業,倒不如說在經營自己。本書第一部分探討你是否具備成為生活企業家的潛力,以及想成為怎樣的生活企業家?為了平衡報導,我也詳述生活企業家的潛在缺點。最後談到若決定與企業一刀兩斷、成為生活企業家時遭遇的難題,並提出諸多解決之道。

  第二部分進入生活事業的現實面,探討成為生活企業家的基本選項,包括開創全新事業、買下現成公司、加盟與從事自由業等。接下來探討如何讓公司賺錢。如果事業能支持你實現生活理念,獲利便成為必要條件,然後開始探詢籌措創業資金的管道,讓事業動起來。

  第三部分探討生活企業家的四個關鍵議題:挑選共事對象、選擇並管理技術、兼顧企業成長與控制,最後是驗收成果。第八章將說明如何行使生活企業家的權力,與那些可能對你生活方式產生最大正面影響的員工、顧客、供應商等人往來。

  第九章是我最愛的主題:「技術」。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和個人數位助理器(PDA)既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本章將探討如何評估科技產品的需求,防止被科技牽著鼻子走。第十章談到兩種最要不得的「企業家精神迷思」:企業一定要追求成長才能存活,以及成長必須付出代價。本章將使你了解,無論成長與否,都無須犧牲生活品質或事業的存活力。最後一章則駁斥生活企業家的另一個普遍迷思:「只著眼於金錢,反而無法讓財富源源不絕。」以及「做愛做的事,鈔票自然來。」,這些其實是不切實際的講法,現實比這複雜,但只要精心安排生活事業,將足以支持財務上的長短期需求,也將具備可長可久的價值──可變現資產或新創事業,讓後代子孫藉此實現自己的生活理念。

  本書多為我的親身經歷。每位生活企業家背後,都有些在需要時給予精神支持的人,而我則在一位好友的鼓勵下,再度嘗試房屋轉貸成功。我在辭職前,曾兼做目前的工作,其他人也如法炮製,以測試自己適不適合成立生活事業。我之所以避開要求過多的客戶,以堅定卻尊重對方的態度,為我的服務交涉出公平售價,同時甘願接受看似毫無勝算的賭博,例如在沒有工作、身無分文、居無定所、甚至舉目無親的情況下搬到紐約市,因為我相信我會成功,至少能克服困難。

  本書前言是我的親身體驗,但書中不只是我的故事,還有更多不同的生活企業家獨特的表達方式,每個人都有值得學習,或成為你靈感來源的可能,希望能因此深受感動而加入我們。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