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少女死亡日記 The Virgin Suicides

少女死亡日記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356846
傑佛瑞.尤金尼德斯
鄭淑芬
時報出版
2012年12月03日
87.00  元
HK$ 73.95  







叢書系列:大師名作坊
規格:平裝 / 240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大師名作坊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美國文學









普立茲小說獎,暢銷書《中性》作者 傑佛瑞.尤金尼德斯,撼世青春經典

  你們懂嗎?對少女來說,這世界比死還孤獨

  十三歲的少女西西莉雅自殺了----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其後一年之內,她四個漂亮的姊姊也相繼向世間告別。一直以來,鄰居男孩只能遠遠觀察她們,在迷戀窺看的目光中.五個姊妹美麗、古怪;死亡事件令一向安寧的底特律小鎮住宅區騷動不安,男孩們震驚、迷惘,他們努力從彼此口中、從左鄰右舍眼中,從學校老師、同學、甚至精神科醫師等生活在姊妹周遭人們的記憶,還有,他們費盡心力找來,西西莉雅生前的一本日記中,去拼湊里斯本家致命的憂鬱謎團。

  《少女死亡日記》是一部當代經典,一個關於青春愛戀、不安與死亡的故事,關於性與自殺的抒情傳說。傑佛瑞.尤金尼德斯以敏銳的感性和黑色幽默,喚起青春年華的情愫,並增添神話般的色彩。一本令人癡迷難忘的小說,導演蘇菲亞.柯波拉曾改編同名電影,讓本書影響力更深遠觸及跨世代的青春心靈。

  三十年寫作生涯,傑佛瑞.尤金尼德斯只出版三部長篇小說,部部蔚為經典;尤以捕捉青少年荷爾蒙強烈的虛無輕狂,甚至是傲嬌,無人能出其右,奠定他在當代美國文學難以撼動的大師地位。

作者簡介

傑佛瑞.尤金尼德斯(Jeffrey Eugenides)

  生於美國的底特律。就讀布朗大學及史丹佛大學。《少女死亡日記》於一九九三年出版,一九九九年由蘇菲亞.柯波拉改拍成電影《死亡日記》。於二○○三年以《中性》一書獲得普立茲小說獎,該書亦進入美國國家書評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Award)、IMPAC都柏林文學獎及法國的梅第西獎(Prix Medicis)決選名單。他於二○○七年秋進入普林斯頓大學任教。

譯者簡介

鄭淑芬

  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肄業(修畢學分),主修國貿、英文、翻譯。具備教育部中英翻譯能力英譯中證書,目前專職翻譯。譯有:《真愛旅程》、《不抱怨的關係》(時報), 《部落客,救救我》(八正),《甜死你》(八正)等。

  譯文賜教:ajanejane@gmail.com



〈推薦文〉
少女之死 李維菁 005
紅顏薄命總是文學中的誘人命題 紀大偉 008
告別純真年代的最後一個夏天 陳德政 009
臺灣高中少女讀後迴響 010
國際書評讚譽 012

少女死亡日記 013



推薦序1

少女之死

  美國作家尤金尼德斯(Jeffrey Kent Eugenides)的處女作《少女死亡日記》(The Virgin Suicides)觸及了一個永恆的神話命題,一個希臘悲劇般的象徵,少女(其實就是原文書名中的「處女」)比喻的純真與理想,在工業與金錢建構起的都市文明中,感受到絕望的禁錮感,對於傳統加諸的壓力以及伴隨而來的疏離進行沉默的反抗。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青少年自殺故事,也不是什麼的青春成長追憶。這是關於人類靈魂最珍貴的一點點美麗的、單純的小東西,眼見人類自己拚命為自己構築的荒原,決定以死亡抗拒呈現在她們眼前的這個世界。

  這是一個無聲的、脆弱而驕傲的,對於這世界的抵抗。

  尤金尼德斯的這個故事背景設定在美國底特律,一個最能代表美國的工業之城,這裡不是國際大都會的紐約或洛杉磯,而是一個由汽車工業帶起的美國之城,主要的自然指涉是美國現代性的荒蕪;而這部小說更成功的,在於它同時也直指人類的純真脆弱的無望與緘默的暴烈。這便是西洋文學藝術史上的永恆命題了。

  《少女死亡日記》從一開始就沒有冷場。一個里斯本家女孩自殺了,她從里斯本家的樓上往下跳,一樓的圍籬刺穿了少女的身體。少女之死,讓這個家庭變成社區裡頭充滿神祕魅力的謎團。

  那一年之內,其他四個姊妹跟著自殺了。她們有人將頭放進烤爐,有人上吊,還有一個在汽車裡引廢氣窒息,另一個吞下安眠藥。這些少女彷彿支援著彼此似地,讓對方順利離開。

  尤金尼德斯以驚人的手法說這個故事,他讓這個社區的男孩一個個從長大之後中年的回憶,回想那一年里斯本家以及高中時期那個社區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他的敘事方式極有魅力,宛如電影鏡頭緩緩環視全場,有趣的是,身為希臘裔美國人的尤金尼德斯,由這群男孩回溯過往,試圖找尋為何少女自殺的解釋的過程,也彷彿如同古希臘戲劇中常見的合唱形式,舞臺上一群男孩環繞著戲劇主題,反覆誦唱著對主題與主角的描述。

  特別迷人的,更有尤金尼德斯在寫作上對細節的觀察描寫,他展現了驚人美麗、犀利到令人心碎的意象。

  這部小說在一九九九年由導演蘇菲亞.柯波拉改編成電影。

  尤金尼德斯近來在文壇相當受到重視,他目前唯一引入臺灣的著作是獲得普立茲獎的《中性》(Middlesex),藉由性別認同的困惑混亂,帶出一個希臘裔家庭在美國發展的問題。《少女死亡日記》與他的Marriage Plot都將引進臺灣。

  尤金尼德斯就是個成長在底特律的人,他曾說過自己對這個城市有一份特異的愛,也常提到他的高中時期經驗如何影響了他的寫作。他成長後移居到紐約、柏林,他在紐約為了寫作掙扎的時候,認識了不少同樣為了寫作拚命的作家,其中包括了近年因《自由》一書受到矚目的法蘭岑。

  不管是東方或西方,數千年以來的文學藝術史觀發展,多以男性思維為主流視角,不過西方自希臘神話以降,始終有一個脈絡的演進是關於處女代表的純真象徵,經歷千年來呈現反覆的不同變形與改革演進,成為某種藝術文學的發展原型。不過,這點在東方特別是華人的作品中,始終是個缺席的命題。

  女孩的禁錮感,奔流的生命與慾望,永遠的疏離,還有那份比死亡還強大的孤獨。尤金尼德斯寫的不僅是現代美國的荒蕪,他寫的更是一個充滿象徵的永恆悲劇。彷彿這世上沒有配得上少女的存活方式,找不到理想的愛情、森林與未來,於是少女選擇了拒絕,拒絕那個呈現在她們眼前的世界。

  城市即將衰敗,世界就要頹圮,從某個角度來看,少女之死猶如先知預言一樣神聖。

李維菁(作家)

推薦序2

紅顏薄命總是文學中的誘人命題

  《中性》作者的處女作《少女死亡日記》以五名親姊妹的自殺作為全書龍骨,死亡的技藝宛如拜占庭(啊這個詞太希臘了,希臘裔的作者最愛自嘲自己太希臘)風格藝品一般瑰麗。五少女之死也呼應了美國舊理想之死:她們的死映照了美國汽車魔都底特律的滅亡。大家受到好萊塢電影洗腦,以為美國大城紐約洛杉磯最具廢墟感,然而底特律才是最廢的大城,而《少女死亡日記》和《中性》都致力哀悼底特律的垂死過程。底特律其實才是美國全國各大都市的隱喻。不過紅顏薄命總是文學中的誘人命題,此書少女的求死與求生、求愛、求偶是交纏分不開的線。正是末日當頭,少女才特別欲仙欲死。老實說看了小說後,我就不敢去找同名改編電影來看了:文字帶來的想像如此甜美,不想被好萊塢的影像碾過去。

紀大偉(政大台文所助理教授)

推薦序3

告別純真年代的最後一個夏天

  我和多數臺灣讀者一般,初接觸這本小說,是由蘇菲亞.柯波拉翻拍的同名電影,與法國電音樂團Air量身裁縫的原聲帶。距離看完影片已隔十年,如今重讀原著,當時那股揮之不去的黯然又像烏雲飄了回來,散發幽閉的氣息,帶著死亡的陰影。

  全書的第一句話其實已交代出結局——里斯本家的女兒全都死了。透過男孩的視角與回述口吻,我們時而冷眼旁觀,時而將雙腳踏在七○年代美國郊區的草坪上,蒐集女孩的遺物,從她們留下的日記、照片與個人物件中試著拼湊出線索。

  《少女死亡日記》是關於那群花樣年華的女孩,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她們不可逆轉的宿命。然而,同樣關於那群為她們深深著迷的男孩,如何圍困在糾結的謎團內,陷溺於扭曲的記憶中,並在長大以前,告別純真年代的最後一個夏天。

  最早自殺的西西莉雅對醫師說:「你從來沒有當過十三歲的少女。」是的,但我當過十三歲的男孩。我知道那種感覺。

陳德政(作家)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