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棉花國度之旅:全球化簡史

棉花國度之旅:全球化簡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414459
艾瑞克.奧森納
洪肇謙
繁星多媒體
2010年9月24日
83.00  元
HK$ 70.55  







叢書系列:金星商管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21.0 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金星商管


[ 尚未分類 ]









這個故事開始於歷史上的某個夜晚……
一位男子經過一株樹枝末端開著潔白花絮的灌木
他伸出了手觸摸,感受到了棉花的溫柔……

獲獎紀錄
  二○○六年的尤里西斯報導文學獎 (THE LETTRE ULYSSES AWARD FOR THE ART OF REPORTAGE)
  二○○六年度法國經濟學類叢書獎

  本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艾瑞克.奧森納的著作,他以小說寫作的手法,透過半虛半實的遊記故事講述各個主要產棉國家在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經濟狀況,撰寫出這本全球化簡史。

  乍看之下,這像是一本具個人特色的旅遊紀實,但其實這本書是個源源不斷的知識之泉,裡頭講述著棉花的歷史,以及棉花如何搖身一變,成為了撼動全球經濟的原物料。從非洲到中國,甚至到美國以及歐洲,棉花都是重要的物資之一。

  你知道棉花有哪些用途嗎?

  除了可以製作日常衣物之外,你知道棉花還可以製成其他許許多多的產品嗎?

  你知道棉花價格的波動以及產量變化,會對全球貿易經濟產生多麼重大的影響嗎?

  透過艾瑞克.奧森納的生花妙筆,一定可以讓你更進一步認識棉花,也同時對全球化現象有更深刻的了解。

作者簡介

艾瑞克.奧森納 Erik Orsenna

  法國政治家、經濟學家暨暢銷作家。畢業於巴黎高等政治學院後,至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巴黎第一大學、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現任法蘭西學院院士、國策顧問以及國際海洋研究中心主席。作品《生活如同在洛桑》曾獲一九七八年的羅傑.尼米耶獎;《殖民地的展覽》獲一九八八年的龔固爾獎。另有作品中譯本《神奇神奇語言國》(2005)。

譯者簡介

洪肇謙

  一九六九年生。法國巴黎第一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博士前研究,巴黎第二大學企管碩士。歷任國際中文版雜誌及叢書編輯、行銷經理,曾翻譯叢書與影音出版數種。



引言
第一章 馬利──紡織,說話,民營化
第二章 美國──遊說的榮耀!
第三章 巴西──未來農場
第四章 埃及──關於溫柔
第五章 烏茲別克──雪花送來的禮物
第六章 中國──共產資本主義
第七章 法國──前線
結語──回程的花園



推薦序

洪富峰 高雄師大地理系副教授

  人類培植棉花,已歷經了7000多年,是運用最廣泛的紡織原料。時至今日,雖然人造纖維當道,棉花的自然觸感,仍舊深受消費市場所喜愛,越貼近身體,自然棉的使用比率越高,例如,內衣、手帕、棉花棒,化妝棉球等等,顯示棉花和人類的親密關係。話雖如此,棉花禦寒不如毛皮,貴氣不若絲綢,耐磨和挺拔輸給亞麻,好像命中注定,棉花要當紡織原料舞台的配角,不可或缺,又總少了點聚光燈。

  一直到了工業革命時期,英國曼徹斯特成為棉紡織量產中心,更成為規模最巨大的棉織品貿易市場,號稱棉城(cottonopolis): 她的手法是,輸入棉花做原料,輸出棉紡織品,掌控棉花市場,是一種典型的,工業先進國支配後進國的全球生產鏈模式。此後,棉紡織工廠成為後進國邁向工業化的先聲,即使是血汗工廠,仍是脫貧良方。只是,先進國已經在全球生產鏈加入新的配方; 包括基因改造技術,農業補助政策,偽裝的關稅,專利權和釐訂產品國際標準,再次揮動生產鏈的控制機制,贏家仍然是贏家。

  法蘭西學院院士艾瑞克.奧森納旅行棉花國度之後,寫下他的遊記。閱讀起來,感覺自己像中世紀的製圖者,一邊聽著故事,另一邊一塊接著一塊的,繪畫出遠方的棉花國度。此時,檢視身邊的棉織品,每一物件似乎都述說著一個來自遙遠國度的故事。

推薦序

徐進鈺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特聘教授

  艾瑞克.奧森納出生在巴黎,他在巴黎大學政治科學院(Institut d’Etudes Politiques de Paris,也就是法國著名社會科學重鎮Sciences Po的前身)攻讀哲學與政治學之後,又前往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經濟系取得博士學位,之後開始他在巴黎大學 (Universit? de Paris)教授國際金融與經濟發展的課程,而於1985年得到法蘭西學院院士的榮譽。他所擁有的豐富社會科學知識,使得他在對於當前全球化發展有著深層的觀察。儘管這樣,讀者在閱讀他這本有關全球化發展的著作時,卻不必預期會如閱讀一般大師作品一樣的艱澀困難,相反的,奧氏卻採取了與一般論述全球化的學術著作不同的形式,而是透過類似小說的題材,透過旅行筆記的方式記錄田野所得,來告訴讀者他深刻的觀察與心得,如同他自己所說“這就是我的專業:利用小說以及旅行報導,我要打開大門,讓這世界變得更容易被了解…..棉花提供我一個追查全球化的方法,因為在全球五大洲共有數以百億的男女老幼以種植棉花為業,有人種植,有人紡織,有人編織,有人分配發送,另外有人負責貿易,當然還有所有的我們都在穿它。透過棉花這樣不起眼的植物,我可以將全球各地成千上億人串聯起來。”在這樣的想法下,奧氏開始他的五大洲旅行田野報導。他訪問了位在非洲與美國的農莊,在巴西的實驗室與大農田,在埃及的博物館,中亞烏茲別克的農戶,以及中國浙江大唐襪子王國。在這些世界各個角落,棉花經常成為一個地區或國家幾百年來賴以為生的經濟作物,也因此深刻的影響了這些地方的政治、社會與文化發展。

  在非洲的馬利他訪問了農民與國有農企業《馬利紡織發展公司》,這個國營企業不僅以保證價格收購棉花,同時提供契作農民生產工具,包括信用借貸、殺蟲劑、種子以及肥料等等,除此之外,它還提供許多公共鄉村服務,例如學校、道路維修,甚至在生產區的醫藥提供。這個棉花國營企業負責整個馬利的出口一半以上,多少會形成貪污的現象,但它卻是保證鄉村基本設施服務到位的重要機制。然而,這樣的機制卻被國際組織(例如世界銀行)視為腐敗的機構,而要求加以私有化。一旦私有化後,在利潤的驅動下,這種應該有政府出面來作的公共服務,卻由於失敗的治理,而無法傳遞。

  相同的保證價格的收購,在馬利被視為妨礙自由市場運作的負面政策,在美國卻是長期在華盛頓政治圈中不可碰的禁忌。美國農業補貼在2003到2007之間超過100億美金,而其中棉農取得大半。有趣的是奧氏追問這種對美國與其他國家(像馬利)雙重標準,並沒有得到回應。

  來到巴西,奧氏發現大片機械化耕作的農地很多是由大地主侵佔而來,而這些巴西棉花莊園主卻令人嘲諷的的在國際上與非洲的小農形成聯盟,鼓吹自由貿易,藉以對抗長期號稱支持自由市場,卻大量補貼本國農業的歐美國家。儘管如此,巴西自己也採取關稅保護政策,藉以對抗日益成長的中國紡織品進口。

  而在埃及,奧氏則參觀了棉花博物館,告訴讀者其實棉花的全球化早在19世紀就已經在進行,當時英國蘭開夏郡的製棉工廠由於美國南北戰爭棉花供應停滯,被迫由尼羅河三角洲進口棉花代替。 而埃及社會主義式農業重分配,造成小農林立,並不利於規模經濟,儘管之後重新允許私人貿易,但傷害已經造成,品質良好的埃及棉從此一蹶不振。

  在中亞烏茲別克,個體的農戶從集體農場中解放出來,在缺乏大量機械化的條件下,動員大量的勞動後備軍,包括學童、老人與軍人都參與到採收棉花的工作。所有棉花仍由政府收購,然後高價賣到世界市場,藉以支持後社會主義政權。其中由政府所有農業銀行理應支付農戶收購款,但經常拖延,造成農戶經濟困難。

  最後中國浙江大唐織襪,作為世界的襪都,奧氏發現這裡有12,000大大小小的製襪者,有的是家庭工坊,有的則是大型機械化的襪廠,其中最大的是浙江襪子公司,聘用了上千名員工,每年生產一億五千萬雙襪子(80%外銷)。,這裡員工多半來自內地,一週七天,一天十二小時,領的薪水都一樣:一個月一千人民幣,含吃住(宿舍)。好的老闆一年會放一星期的假,讓員工回去擁抱家人,在中國的另一頭。另外,家庭工坊這種以家庭為單位的製襪者,則是利用中國家庭制度來強化這種勞力密集的產業。而奧氏觀察到工坊裡所有人都同意:一個家庭,一個真正的家庭,也就是一個住在這裡的家庭,在華東,是唯一走出貧困的方式。

  在奧氏的旅遊筆記中,讀者也如行雲流水一般快速的看過不同國家地區的棉田與農戶,完全沒有一般社會科學作品的大量引文與艱澀的概念,讓讀者很快進入故事,理解現實,是本容易上手的書。但如果讀者以為這本書沒有深刻的思想與觀察,那將是大錯特錯。奧氏在結論中,有系統性的闡述他透過棉花所作的全球化觀察,並針對日漸流行的全球化論點加以批駁。

  首先,他對於在技術演化下,到底存在原生棉花提出質疑,而認為我們所謂的《棉花》已經愈來愈不是大自然給我們的禮物,而是不斷進行中的創作與混種(hybrid)。這樣的看法基本上反映了有關對於人工-自然對立的質疑。這在有關基因工程的討論中,已經有些反省。

  其次,奧氏對於全球化日益複雜的生產網絡中的中介者,其實主要是貿易商的角色,特別關注。成千上萬種類的棉花以及衍生的產品,要如何媒介上下游廠商進行交易,在以全球為尺度的範圍中,需要專業的仲介者協助。在這點上,奧氏觀察到制度經濟學中交易成本的重要,往往仲介者會使交易更有效率,但也會增加成本。因此,在效率與成本間尋求均衡,就成為全球化交易重要課題。

  再者,奧氏藉由棉業的生產網絡對於所謂《虛擬經濟》的反思,他指出像棉花 這種幾世紀來就存在的產業到今天還是深深的影響成千上億人與家庭生活,並無法被虛擬經濟所取代,儘管棉花作為期貨商品也存在已久。從這裡,奧氏告訴讀者過度相信因為網路虛擬經濟帶來樂觀,並無法深刻了解當前全球化真正發展的課題與機會。他清楚告訴我們真實與虛擬經濟的差別:如果虛擬世界依其定義沒有所謂的界限,那麼真實世界的特點之一就是稀少性。在這意義上,奧氏企圖告訴讀者“世界從來也不是平的”,即使在資通訊技術發達的今天。

  最後,奧氏提醒讀者兩個人類長期歷史路徑依賴下的行動者,一個是國家,另一個是家庭,仍然在全球化進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同的國家在它所處的歷史制度條件下,會對棉花的生產與分配進行不同形式的介入,而不是只由所謂自由市場來決定,包括美國的補貼制度、馬利的國有棉企業,乃至相對自由放任大農莊進行圈地的巴西政府等,都可以看到所謂市場的運作是在這些制度之間的折衝與妥協下所建構出來的一套霸權論述,往往是用來規範與限制後進者(latecomer)的追趕。這正是當前表面追求全球化自由貿易的國際次序的真相,而奧氏就藉由棉花的故事告訴我們宣告全球化中國家終結(the end of the state)過早了。

  另一個在當前全球化經濟中仍然扮演重要角色的家庭,經常是現代化論者所忽略的,那種相信福特制大工廠將催毀家庭工坊的看法,在奧氏的記錄中顯然並不正確。他甚至宣稱“沒有比家庭更好的空間可以集合並組成人力、組織工作、激勵勞工(有時比在工廠還好),並分攤利潤(但不保證公平,尤其介於幾代之間)。沒有比家庭更好的生產單位可以逃避投資限制不能有太重的資金比重,並可以在面對局勢變遷時有更好的彈性。”這種強調彈性、合作與共享的家戶經濟,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不僅沒有消滅,還往往成為積累資本的重要機制。這在非洲馬利、埃及、中亞烏茲別克、以及浙江大唐的個案中都清楚可見。事實上,台灣的讀者只要走一趟彰化社頭(台灣的襪都),就可以清楚這種以家戶為單位形成彈性生產網絡,對於襪業發展的重要性。

  奧氏的論點不僅在於告訴我們在全球化經濟中,存在不同生產組織、國家制度、乃至生產網絡,也就是世界不是平的,並非如許多支持全球化論者相信市場制度會透過競爭機制達到淘汰缺乏效率的組織與廠商而趨同(convergence)。更重要的,奧氏指出這些組織與廠商之間存在不均等的權力關係,使得表面上看來更為互相依賴的網絡形態背後,有著社會的與區域的不正義在發生與擴大。例如,家戶雖然是棉業彈性生產的重要單位,但近乎自我剝削的家庭工坊經常成為景氣波動下的風險承擔者,這在我與研究助理進行的社頭織襪業中清楚可見。換言之,世界不僅不是平的,而且產生的鴻溝正在擴大中,越來越難以跨越,這恐怕才是奧氏這本淺顯易懂的全球化寫作所帶來最深刻的省思。





讀者評鑑等級:

2顆星
推薦人數:1,共有1位網友寫書評。

黃國華
/ 台灣台北
2011.08.02看黃國華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2顆星
這是一本具個人特色的旅遊與趨勢紀實,內文用遊歷的方式講述著棉花的歷史,以及棉花成為了全球經濟的重要原物料的演進。作者談到的地方從非洲到中國,美國到歐洲,從生產到製造到消費端,演繹出全球化這個嚴肅課題。

然而,書本的企圖心和議題相當討喜,但顯然地,不知道是翻譯出問題還是作者表達能力失焦,讀起來相當吃力,作者用詩文和遊記的方式書寫,但卻讓讀者在全球化財經知識論述能力和文學的企圖上感到十分模糊難懂。

遊記與財經的結合的確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處理不好就會兩頭空,本書就是活生生的慘例之一。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