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部落記憶:霧社事件的口述歷史(Ⅱ)

部落記憶:霧社事件的口述歷史(Ⅱ)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7522085
Kumu Tapas(姑目.荅芭絲)
翰蘆
2004年5月31日
117.00  元
HK$ 105.3  






ISBN:9789867522085
  • 叢書系列:人文系列
  • 規格:平裝 / 409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人文系列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日據時期












      1915年余清芳事件被殘酷鎮壓後,武裝抗日已轉為非武裝抗日的模式,然而,在日本人治理台灣超過三十年後的1930年,卻發生更壯烈的霧社事件,滄桑的血淚史背後,是非人道的屠殺鎮壓。



      霧社事件,呈顯的是非常複雜歷史詮釋的不同面向,「抗日」或「抗暴」的主軸外,其實還牽涉到「理蕃」或「和蕃」的政策、族群間的關係、部落設群間的關係,以及兩性關係等因素。



      作者研究的面向,則更為寬廣,努力讓部落庶民可以真實發聲外,更帶入族群政治、後殖民論述以及婦女的觀點,呈現出歷史的深刻面。

    ?








    第1章 緒論

    1. 研究機緣

    2. 研究動機

    3. 研究目的

    4. 文獻回顧

    5. 研究方法

    6. 研究計畫

    7. 內容簡介

    ?

    第2章 巴蘭部落為核心的歷史現場

    1. 部落的族群名稱與識別方式

    2. 部落的族群政治與族群關係

    3. 紅頭覷覦部落的過程與動機

    4. 日本警察統治下的部落社會

    ?

    第3章 巴蘭記憶再現歷史詮釋問題

    1. 殖民情境下歷史再現的觀點

    2. 歷史文本中之文化詮釋問題

    3. 歷史再現中部落菁英的立場

    4. 歷史再現中婦女記憶的主題

    5. 歷史再現台灣論風暴的話題

    ?

    第4章 挖掘記憶砌造歷史和解之路

    1. 外力介入下部落和解的元素

    2. 從忌諱日走向和解祭的舞台

    3. 賽德克部落內部整合的意象

    ?

    參考書目

    1. 第二手資料:期刊與論文、專書論著、紀念文、紀念刊、報紙、剪報



    附錄1 田野訪談的記錄表

    附錄2 賽德克部落合一的標記












      姑目.荅芭絲 (Kumu Tapas) 是玉山神學院原住民神學與宣教研究推廣中心的研究員和年輕老師,先後在玉山神學院、台南神學院接受人文與神學的基本訓練,後來又在東南亞神學研究院(SEAGST) 台灣分院屬下的台灣神學院研讀神學碩士 (M.Th.) 課程,可以說足跡踏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屬下的各主要神學院,並深受亞洲神學、本土神學,以及當代歷史神學方法論的啟蒙和洗禮。在撰寫神學碩士論文的期間,她也曾以數年的時間回到南投賽德克族群的教會服務,並實際投入口述訪談以及收集地方文史資料的工作,用母語紀錄族人的心聲,精神著實令人感佩。



      姑目性格堅定執著,率真直言,為學勤奮認真,一旦投入研究工作則奮戰不懈,加上對自身族群語言文化的認同與堅持,在各部落間往來奔走,磨練出優異的田野調查能力,也曾在探討原住民議題的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研究成果。在這幾年當中,身為她的論文指導教授,我深深體會到她所付出的心血和代價。從鑽研方法理論、收集資料、進行訪談,到撰寫論文,一路走來,她的心路歷程確實艱辛無比。在和她一起討論、修訂論文的過程中,我自己也獲益良多。如今,看到她又厚又重的論文將分為兩冊出版,讓學界與社會大眾都能分享她的研究成果,內心實在有說不出的喜悅。



      霧社事件是台灣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更是台灣原住民族在日本殖民政權統治下因反抗暴政而被以非人道的方式鎮壓、屠殺的一頁悲慘的滄桑血淚史。事實上,在1930年,當日本殖民政府治理台灣已經超過三十年之久,而台灣漢人社會的反抗運動早已在1915年的余清芳事件(或稱「西來庵事件」)被殘酷鎮壓後由「武裝抗日」轉為「非武裝抗日」模式時,在一個日本總督府宣稱「理蕃政策」已經具有極大成效的原住民模範社區裡,卻發生了這樣大規模的反抗事件,是令統治者難以理解或自圓其說的事。從這個角度來看,霧社事件的歷史詮釋具有高度的意義和研究旨趣。



      過去,對霧社事件的歷史詮釋大都集中在「抗日」或「抗暴」的主軸上,然而,若從歷史研究所重視的「細微差異」(nuance)的觀點來看,這其中還牽涉到殖民者與被殖民者間的微妙關係(所謂的「理蕃」或「和蕃」政策)、族群間的關係、部落社群間的關係,以及兩性關係等因素。姑目的研究除了努力讓部落庶民可以自己真實發聲以外,更帶入族群政治、後殖民論述,以及婦女的觀點,不但讓霧社事件的歷史原貌能夠還原,更讓在所謂「原住民族」的大框架下的不同族群、不同部落社群、兩性互動,甚至「和蕃」關係處境中的多元觀點得以完整呈現,最後再從歷史、族群等層面做信仰和神學反省,是相當難能可貴的研究成品。



      但願本書的出版,能引發更多對台灣歷史經驗、台灣原住民族、台灣族群關係,以及歷史研究方法和神學反省的興趣,讓台灣歷史研究的議題、素材、方法、視野、觀點、面向都能更趨寬廣、豐富、多元。



    玉山神學客座副教授

    鄭仰恩

    花蓮鯉魚潭畔

    2004年3月10日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