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被遺忘的學者:常燕生教育政治論文集

被遺忘的學者:常燕生教育政治論文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363037
常燕生/原著
獨立作家
2016年12月02日
200.00  元
HK$ 170  






ISBN:9789869363037
  • 叢書系列:Do人物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Do人物


  • 社會科學 > 政治 > 評論











      「自國民黨勢力擴張以來,三民主義已完全變為宗教信條,在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之下,對於三民主義是只許頂禮膜拜。」──常燕生



      他是第三勢力政黨的領導者,也是一位政治思想家與教育學者。他被時代所遺忘,卻被歷史給留下。他的洞見穿越時空,得以與今人產生共鳴,他是常燕生。



      「現行教育制度的缺點是,教者與被教者間的階級太分明了,種種弊病都隨之而起。現行學校制本專為兒童而設,而教者之權為成人所操,成人與兒童既毫無平等關係之可能,則在學校中自然不能不成為兩種不同的階級。我們總以為受教者的程度低,教者的程度高,斷沒有平等的可能,殊不知事實上並不是如此。」──常燕生



      常燕生是何許人也?他是早已式微的「第三勢力」:中國青年黨在民初的早期領導人,以批判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著稱。然而在政治之外更不為人知的是,常燕生還是一位教育思想家,對於民初教育環境有著深入觀察。他當年積極提倡的「社會教育」與「全民教育」,其闡述論述即使放到今天,仍有其遠見與卓識。本書另外還收錄了常燕生當年與陳獨秀透過《新青年》雜誌往來的信函,深入討論了民初教育文化與政治面向。



    本書特色



      *值此十二年國教鬧得沸沸揚揚之際,就讓我們以史為鏡,看看數十年前就提倡「全民教育」的教育思想家常燕生的教育理念吧?



      *本書是探討民國初年教育制度、文化及政治體制之重要書籍,且帶您一窺早期第三勢力對國民黨所信奉之三民主義之分析與批評。

    ?





    代序:孤寂的思想家─常燕生及其教育思想

    ?

    上篇:論教育

    讀鮑爾文(J.M. Baldwin)《發展與進化》(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毀校造校論

    全民教育論發凡(上篇)

    全民教育論發凡(中篇)

    全民教育論發凡(下篇)

    理想學校的先決問題

    教育家懷疑的態度

    我所望於(教育博物館)者

    未來教育改造趨勢之觀察

    打破隔閡人性的教育制度

    怎樣建設新教育學

    外患聲中教育界應有的覺悟

    普及教育與平民生活

    印象主義的歷史觀(歷史教學法的一章)

    教育觀點上的歷史學科

    新法考試的先決問題

    讀塞耳博士演講錄的感想

    對於杭州大學的希望

    中等教育原理

    教育上之理想國(上)

    教育上之理想國(中)

    教育上之理想國(下)

    蒙特梭利之小學教育方法論

    「道爾頓制」功課指定的一個實例

    文化進步與教育宗旨

    教育制度在人類社會進化史上之過去與將來

    ?

    中篇:論政治

    三民主義批判

    ?

    下篇:雜感集


    致陳獨秀函(一:古文與孔教)

    致陳獨秀函(二:古文與孔教)

    致陳獨秀函(三:儒教與家庭)

    致陳獨秀函(四:孔教)

    我之孔道觀

    紀陳獨秀君演講辭

    中國歷代政治權力之變遷

    建設論

    愛國─為什麼?

    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

    文化之橫展與豎進

    常乃?致李石岑函

    對於「非宗教大同盟」之諍言

    胡景翼先生的遺念

    什麼叫做東方文化?

    攙論雪恥與禦侮

    東西文化問題質胡適之先生:讀〈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

    國家主義與非國家主義之區別安在?

    《論語》與我





    代序



    孤寂的思想家─常燕生及其教育思想�陳正茂




      一、生平:半百人生歲月



      民國36年4月,政府改組,青年黨參加政府,常燕生初被提名為行政院政務委員,繼又入選國府委員,正圖有以報國之際,豈料是年6 月,常由滬返蓉,適逢水災,不意染病,雖緊急送醫,仍藥石罔效,竟致不起,於7月26日晨,因腦炎病逝於華西大學醫院,享年僅50歲。常以未及半百之齡,遽歸道山,實是青年黨和國家莫大的損失,但在國、共劍拔弩張的那個年代,常之去世,並未引起太多注意,亂世浮生,些許是動盪離亂時代使然。



      常為青年黨領袖之一,亦是積極提倡「哲學有機論」的理論大師, 畢生以宣揚「生物史觀」為己任,其「生物史觀」之主張,曾與國民黨的「唯生史觀」、共產黨的「唯物史觀」鼎足而三。不僅如此,常於國家主義思想的闡揚、對三民主義之批判、對全民教育之論述,亦皆有其深刻可觀之處。惜此一思想深邃的理論大師,在逝世近70年後的今天,兩岸三地對其了解仍不多,學界研究者亦少,此或與其青年黨背景有關。編者過去研究青年黨多年,對青年黨歷史人物也多所著墨,現特別針對常之生平及其教育思想,作一梗概介紹,裨使國人對這位在歷史上,應該占有一席之地的常燕生,有更全面清楚的了解。



      常燕生(1898-1947),初名乃英,改名乃瑛,復改名乃?,別號士忱,字燕生,以生於燕京故也,後以字行。常為山西省榆次縣車輞村劉家寨人,生於清光緒24年(1898)10月22日,常氏為榆次望族,當清末光、宣之際,全國財富大都集中於山西票號、而山西財富又集中於平遙、祁、太谷、榆次4縣,榆次的富戶常家即居其一。辛亥革命後,因受時局影響,常家開設於各地之商號紛紛倒閉,債臺高築,家道由是中落。



      常父親為常運藻(鑑堂),清末曾任詹事府主簿、河南商城縣知縣等職。民國後,被選為山西省議會議員、候補參議員,後又出任縣財政局局長及縣立女子小學校長多年,為人性情鯁直,思想開明通達,在清末民初即主張推行剪髮、放足、禁煙等新政。常的太夫人乃禮部主事韓大鏞(序東)之女,其外祖據聞係「讀書務博覽,不拘於一格,亦不效他人之矻矻窮年,觀其大略而已。為文辭操筆即成,若不經意,而辭意俊邁,風格遒上。」常爾後之才華性行,多半得自母系遺傳。光緒29年(1903)至宣統3年(1911),常隨父宦游河南,先後旅居開封、鞏縣、周家口、清化鎮等地,因父管教甚嚴,常6歲即啟蒙識字,7歲閱《三字經》、《百家姓》,8歲從關雁秋學,讀《孟子》。14歲時, 於中國經史之學,已奠良好基礎。民國元年,常撰〈孔子之道非宗教議〉,啼聲初試,已不同凡響,其後在《新青年》上刊載之〈我之孔教觀〉,即脫胎於此。5年春,山西各中等學校舉行國文會試,常拔得頭籌,高中榜首,時人譽為「山西狀元」。



      是年夏,常負笈北京,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史地部,以其之才,來到人文薈萃古都,受西潮新學激盪,學問猛進;尤與博學碩儒者遊,更是獲益匪淺。期間曾與《新青年》主編陳獨秀通信多次,討論孔教問題。民8,五四運動爆發,常參加「北京學生聯合會」,與孟壽樁、周長憲、黃日葵3人合編《國民雜誌》。9年,常於《國民雜誌》2卷4期發表〈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一文,為其首篇公開探討文化問題之文章; 此外,他還致書張東蓀,討論佛教問題,文章亦刊於上海《時事新報》之副刊〈學燈〉上。民國10年秋,常接受吳淞中國公學附屬中學之聘, 南下上海,擔任西洋史課程。抵滬後,因交遊日廣,為文漸多,在《時事新報》〈學燈〉上,發表〈愛的進化論〉、〈北京與上海〉、〈反動中的思想界〉、〈虛無主義與中國青年〉、〈對於反宗教大同盟之諍言〉等文。而有關於教育制度問題之論文,則披載於《民鐸》雜誌,後彙集為《全民教育論發凡》一書;另有〈教育上的理想國〉論文3篇,刊於《教育雜誌》,後亦編為「教育小叢書」之一。



      12年夏,常回籍山西休養,期間完成《社會學要旨》一書。13年秋,接受燕京大學聘,教授歷史,編《中國史鳥瞰》,後易名為《中華民族小史》,交上海愛文書局出版。民14年,常開始其政黨和社會活動,曾組織「青年山西學會」,發行《山西週報》,對晉省提出興革建議。是年8月,陳啟天、余家菊2氏,至太原出席「中華教育改進社」年會,常與其晤談,雙方咸認為國家主義為最正確之救國主義,乃於11月中,在陳啟天的介紹下,正式加入中國青年黨。時蘇俄正推行東進政策,利用金錢和同情弱小民族之虛偽宣傳,收買大批知識青年和政客, 為其赤化中國的陰謀做先鋒。有鑒於此,常乃撰〈我反對蘇俄的一個最大的理由〉,刊於14年11月16日《晨報》副刊1306號,此文後收入《聯俄與仇俄問題討論集》。在90年前,中國正開始瀰漫著親俄迎共的氣氛時,常已然體認到蘇俄共產主義亡我民族之可怕,其目光和卓識,堪稱為反共先知。



      15年3月10日,旅俄華僑因受到蘇俄的壓迫殺害,北京的青年黨人,聯合各愛國團體在北大召開「反俄援僑大會」,常和李璜、聞一多、彭昭賢等人登臺講演,不料俄國使館竟嗾使中共雇用流氓搗亂會場,雙方一陣混戰,卒將暴徒擊走。該年夏,常因對教育制度不滿,乃辭去教職,創辦「愛國中學」,自任校長。7月,中國國家主義青年團在滬召開第1次全國代表大會,常當選中央執行委員兼宣傳部長。16年7月,在參加國家主義青年團第2次「全代會」後,常留滬上,供職於中青總部,主編《醒獅週報》。他常用仲安(黨號)、惠之、平子、萍枝、平生、凡民等筆名,在《醒獅》上發表政論、時評、詩、劇作等作品;又撰《世界國家主義運動史》及《三民主義批判》等書。是年12 月,常撰〈中國民族與中國新文化之創造〉,刊於《東方雜誌》第24卷24號,此鞭辟入裡、擲地有聲之文章,即由今日觀之,仍跌宕有力意義非凡。



      17年8月,常出席青年黨第3次「全代會」後,由滬返晉,埋首著述《中國文化小史》、《中國思想小史》、《中國政治制度小史》諸書。



      該年秋,上海青年黨同志辦《長夜》半月刊,常撰〈關於真理問題的一些話〉、〈前期思想運動與後期思想運動〉、〈房龍的人類為思想的權利而奮鬥的故事〉、〈越過了阿Q的時代以後〉、〈荒原的夢〉等文章,刊於其上。18年春,《長夜》停刊,改出《長風》半月刊,常於《長風》上有〈民族精力與文化創造〉、〈蠻人之出現〉、〈悼梁任公先生〉、〈發思古之幽情〉、〈什麼是今日的反動思想〉等篇。同年春,尚編著《中國財政制度史》一書,事畢赴滬,擔任「知行學院」教授。常在「知行」執教,復兼大夏大學「歷史研究法」課程,因對當時的考據派歷史學頗不以為然,故為學生講授「歷史相對論」學說,惜未繼續發揮。本年,常尚有〈聯省自治之研究〉長文,連載於《醒獅》; 此外,亦撰《法蘭西大革命史》,交中華書局出版。民國19年8月,常先後完成幾部書初稿,如《西洋文學簡史》、《文藝復興小史》、《德國發達簡史》、《生物史觀與社會》。其中「生物史觀」學說,係針對共產黨的唯物史觀而發,其主旨以民族性來解釋歷史文化之發展,而歸結到以國族鬥爭反對共產黨的階級鬥爭。此外尚有論文若干篇,刊於《中華教育界》,為其闡述教育改造理念之作。



      「9•18」事變起,常以國難嚴重至此,乃倡「野戰抗日」說,強調野戰是一切弱小國民抵抗強暴最有力的方法,可使日軍晝夜不能安枕,只要國人肯作長期犧牲,最後終能迫使敵人自動退出。本年,常尚有《社會科學通論》一書,翌年脫稿。21年「1•28」淞滬戰起,時駐守閘北的青年黨同志翁照垣、丘國珍和吳履遜等人,以一旅之眾,抵禦日寇三面夾擊,使敵人從此不敢輕視中國,世界各國對我國亦觀感一新。常認為這是現代民族的一首動人的史詩,因作〈翁將軍歌〉以記之,傳誦一時。吳宓曾評:此歌氣格高古,旨意正大,深厚而沉雄,通體精鍊,無懈可擊,綜觀「9•18」後兩年中,南北各地敘記國難之佳篇,應以常君此歌為首選。



      稍後,常又撰〈論新詩〉一文,贊成自由解放的新詩,但對於流行各派新詩,很多走入晦澀堆砌的魔道,他不甚喜歡。民國22年,正值日軍進逼北平,政府被迫簽訂《塘沽協定》之際,常憂國感時,作〈故都賦〉以明志。吳宓評「此賦有關於歷史國運者至重,蓋今之哀江南賦, 真切詳盡,包舉無遺矣。」23年初,常任山西教育學院講席,時北平《獨立評論》上,有蔣廷黻、吳景超等學者,發表專制與武力統一中國等論戰。常撰〈建國問題平議〉,批駁蔣、吳2人,贊同胡適的無為政治,此文刊於《獨立評論》,其中論點深獲胡適欣賞,胡適在〈一年來關於民治與獨裁的討論〉文中,提到「我絕對相信常燕生先生的從民權伸張做到國家統一的議論」,可見此文影響很大。



      24年7月,常赴滬參加《國論月刊》籌備工作,其時,正值抗戰前夕,朝野亟需團結合作,故該刊立場較過去《醒獅》溫和得多。常在《國論》每期都有重要的政論或有關思想文化問題的文章發表,其文本「生物史觀」的觀點,竭力反對個人主義和階級主義的理論,積極提倡國族至上的思想,為即將面臨的國族生存鬥爭作精神準備,這些文章後來編入《歷史哲學論叢》及《生物史觀研究》2書。25、6年交,國內正展開人民陣線與國民陣線之爭,常在《青年陣線》上發表文章,指出人民陣線不過是共產黨的工具,國民陣線也只是法西斯黨的化身,前者是偽君子,後者是真小人。中國今天需要的,不是人民陣線,也不是國民陣線,而是舉國一致對外的全民救國聯合陣線,把全國愛國家、愛獨立、愛自由的人民團結於一條戰線之下,但親日、親俄的漢奸國賊必須除外,真是酣暢痛快之論。



      26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展開,常內心悲憤,時思有以報國,然一介書生,請纓無路,不得不於啟發民智,激勵抗戰意志著手,於是發憤著書,撰就《老生常談》一書。27年春,常受聘四川大學,年底,青年黨機關報《新中國日報》遷蓉復刊,由常總主筆政。武漢、廣州失守後,汪精衛密謀與敵妥協之意已顯,時任國民政府中宣部長的周佛海,正釀製悲觀求和之低調,常對此和談濫調,於《新中國日報》發表〈此時還有徘徊瞻顧的餘地嗎?〉及〈正人心、息流言、拒邪說、惟有請政府立即正式宣布既定國策不變〉兩篇堅持抗戰到底、反對中途妥協的文章。基於中青和中共之長期鬥爭經驗,雖國難方殷,雙方暫時休兵言和,然常知道,一旦戰爭結束,鬥爭即起。為此,常決定赴延安一探究竟,在延安,常會晤中共首領毛澤東、張聞天、陳紹禹、王若飛、高崗、周揚等人,也參觀邊區政權機關,包括「抗大」、「魯迅藝術學院」在內,行程結束後,他批評延安的政治,始終是見小不見大,見近而不見遠;小處近處非常精明,但大者遠者則看不到了。



      29年元月,《國論》復刊,改為半月刊,此刊物有幾大特點: 1、支持抗戰到底的國策;2、闡述「新戰國時代」或「大戰國時代」的理論;3、發行「憲政運動專號」;4、歐戰爆發後,發行《評論特輯》,這些特色都在常的鼓吹下,網羅一流的史學家或政論家所探索討論的文章。常對於抗戰,始終是樂觀的,任何前方失利的消息,均不足以動搖其最後勝利之信念。31年上半年,他寫了4篇探討戰後國策的文章,就整個世界戰局的觀察,民主國家勝利已不成問題,問題在戰後我們能否順利收復失地,確保勝利成果,展開和平建國工作,這就需要事前充分的研究和準備。而為了預防共產黨的借題發揮,常高瞻遠矚的提出「軍隊國家化」與「政治民主化」兩大訴求,曾撰〈軍隊國家化的意義〉、〈軍隊國家化的原則〉、〈軍隊國家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正確意義〉等3篇文章加以闡揚。34年8月,日本正式投降,常特於是日發表〈以憂勤迎接勝利〉一文,要國人在狂歡之餘,提高警覺,居安思危。35年元月,「政治協商會議」揭幕,常與曾琦、余家菊、陳啟天、楊永浚為中青代表赴會。是年5月4日,《中華時報》在滬創刊,常亦經常為該報撰寫社論,呼籲各方相忍為國,團結奮鬥。



      常一生著述甚勤,涉獵範圍至廣,其思想著述可分為4期:民國9年至12年,多著重教育問題,間亦涉及文化思想問題。主張廢止學校教育,推行社會化全民教育,要從社會學的立場,建設真正教育學,其言論見於《全民教育論發凡》、《教育上的理想國》等書。13年至17年, 致力於政治革命,尤注意聯省以建國的問題,間為各書局撰述有關史學之通俗著作,如《三民主義批判》、《聯省自治之研究》、《中國思想小史》等書。18年至26年,則專心致力於思想理論的建設與鼓吹,如國家主義之哲學基礎─「生物史觀」,主張民族性為決定歷史社會的因素,著有《生物史觀研究》、《生物史觀與社會》2書加以闡揚。27年迄於逝世,常更由社會科學的研究,進展到歷史哲學,尤重於人生觀與宇宙論二者間的論述。常平素研究以文史為主,他無意於支離破碎的考據之學,而要建立一套系統整然的歷史哲學,為新國家的創造指出積極的正確方向,常的歷史哲學觀點,乃為其體大思精的「生物史觀」。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