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爸媽,你們知道我是怎麼想的嗎?:管教失靈不用怕,瞭解孩子是轉機

爸媽,你們知道我是怎麼想的嗎?:管教失靈不用怕,瞭解孩子是轉機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001927
劉艾青
道聲
2017年11月20日
127.00  元
HK$ 114.3  






ISBN:9789864001927
  • 叢書系列:叢書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7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叢書


  • 親子教養 > 生活教養











      本書解決父母知道「管教理論」卻做不到的問題。

      從聽見17個「孩子的心聲」,成為瞭解孩子的專家父母。

      作者以親身在台灣、美國、中國的教育、養兒育女、諮商經驗,提供父母認識孩子心理變化和瞭解孩子的具體可行辦法。




      「瞭解孩子」是養兒育女的第一原則,有助父母「看對問題」,並且「解決真正的問題」,才能終結相同問題重複出現的惡性循環。《爸媽,你們知道我是怎麼想的嗎?》整理出17個「孩子的心聲」,作為父母瞭解孩子的演練範本,並以親子對話的實例,提出具體可行的修正建議。






    自序

    前言一 瞭解孩子是養育的起點

    前言二 看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Part I 孩子對父母養育和管教方式的心聲

    第1章 你們不瞭解我

    第2章 不要一直嘮叨

    第3章 不要管我

    第4章 別教我了

    第5章 不要說我沉迷網路

    第6章 別吵了行不行

    第7章 我又沒說要換爸媽

    第8章 不要說我不感恩



    Part II 從孩子的個人需要發出的心聲

    第9章 不公平

    第10章 我不想上學

    第11章 我的心情不好

    第12章 我有尋死的念頭

    第13章 我是誰

    第14章 我沒自信

    第15章 我不知道以後要做什麼

    第16章 性,我信

    第17章 我一直在長大



    後記






    自序



      孩子想跟父母說:「你們知道我是怎麼想的嗎?」就表示孩子跟父母的想法不一樣。如果父母聽到後,給孩子的回答是:「哪會不知道你是怎麼想的,滿腦子玩,不肯努力,只想上網,以為錢會從天上掉下來。」無論這是父母的真心話或氣話,孩子聽了的感覺不好,因為證明父母不僅不瞭解他,也不想瞭解。

    ? ?

      近二十年投身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根據我的觀察和剖析,造成養育和管教使不上力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不瞭解孩子」。父母忙著解決孩子外在可觀察到的行為和情緒問題,卻沒有看到他們內心的掙扎、困擾、懷疑、夢想、渴望、動機等等,以致沒有看對問題,也就無法解決真正的問題,導致問題持續膠著和惡化。

    ? ?

      當看到資優生作弊、智能健全的孩子學習殿後、天分不錯的孩子自我放逐、才華橫溢的孩子自我了斷、孩子為了上網不惜跟父母演出全武行,除非父母能洞察隱藏在這些表象背後的真正問題所在,否則孩子長大的過程就是在與父母衝突不斷的壓力下度過。

    ? ?

      我曾經在上海一家企業授課,主題是職場管理學,學員全是男性高階主管,他們的妻兒大多留在臺灣。兩整天的課程結束前,有半小時的提問時間,他們問的都是如何與孩子相處以及有關管教的問題。爸爸不知道如何對孩子表達思念和愛護之情,也不知道如何解決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遇到的問題,礙於分隔兩地,也在許多不可行的限制下,不得不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處理。

    ? ?

      例如,為了彌補缺席的遺憾,答應孩子的要求換新手機,可是手機一到手,孩子跟爸爸的關係又回到形同陌路的狀態。孩子闖禍了,爸爸隔空關心和給予糾正,卻換來一句「你不在臺灣你不懂」的冷酷回應。但若不是為了照顧一家大小的生活,爸爸也不想與家人分隔兩地,只盼望孩子能瞭解他的苦衷。其實孩子也希望難得見面的爸爸能瞭解他在想什麼,而不是單用物質回饋和隔空喊話的方式互動,甚至只求達到管教的目的。

    ? ?

      那次授課的經驗讓我對職場和家庭關係有了連成一氣的想法,若要提高職場工作和管理效率,必須先關注導致員工分心的根本問題,不外就是他們跟家人的關係以及某些能經由學習改善的個人問題。若是從投資報酬率的角度來看,企業提供員工足以減輕後顧之憂的生活技能,每增加一個不為孩子擔心的爸爸或媽媽和心理健康的個人,也就多了一個全神貫注的員工,不但企業的整體績效提高,也為社會保全了許多健康和樂的家庭,這是企業兼顧社會關懷的雙贏做法。

    ? ?

      我曾經在美國加州矽谷開拓親子教育的課程,在很多社團和學校授課,其中國語語文學校的陳純真校長每學期都邀約我給父母們開設講座。我看到她的堅持,也更加堅定要為父母們和下一代孩子們貢獻一己之力的心志。在許多父母分享他們養兒育女甘苦談的過程中,我被那些曾遇到挫折,甚至一度心寒想要放棄卻又再次打起勁的父母所感動,他們抱著「能做多少是多少」的心志,盼望有一天孩子大了、懂事了,能夠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

    ? ?

      父母關心的事大同小異,想要解決的問題從孩子賴床,不整理房間,缺乏上進心,不想上學,不會處理人際關係,情緒不穩定,對父母不敬,不守規矩,行為脫序,到近年因沉迷網路和電玩衍生的後遺症,結果父母忙得團團轉,孩子則抱怨父母很煩也管得太多。父母遍訪專家的意見並閱讀相關書籍,仍然面臨治標不治本的窘境,都因忽略了兩件事,也是養兒育女不可或缺的兩個工具和心理準備,第一是「瞭解孩子」,第二是「看對問題」。

    ? ?

      很多父母問我:「你沒有來過我家,怎麼舉的例子跟我家的情形完全一樣?」正因為熟悉瞭解孩子心理以及看對問題的原則,否則怎能一針見血說出讓父母感同身受的觀察和剖析。

    ? ? 時代變遷的速度愈來愈快,父母不僅難以預測孩子將遇到哪些狀況,即使孩子宅在家裡,網路世界對他們造成的影響也難以掌握。不論未來的世界對孩子是否友善,唯有孩子的自我健全,父母才能放心。因此,父母必須先做到瞭解孩子,才能因材施教,為孩子量身訂做適性的養育和管教方案。如此一來,在孩子出狀況時,因為父母改變了治標不治本的態度,就不再是忙著處理表面問題,而是立刻就能看對問題並且解決問題。

    ? ?

      如果父母認為孩子賴床是因為晚睡,晚睡是因為功課寫不完,功課寫不完是因為上網,上網是因為貪玩,貪玩是因為怠惰,怠惰是因為日子過得太舒服,日子過得太舒服是因為坐享其成,那麼孩子坐享其成是誰造成的呢?我育有兩個成年子女,深深體會養兒育女不容易,因此沒有責怪父母的意思。但是父母真知道孩子寧可挨罵上網也不願意專心讀書,或是寧可聽父母嘮叨也不願意順從父母的真正原因嗎?

    ? ?

      父母用中途攔截的方式看問題,不瞭解孩子藉著上網是想要釋放心理壓力,也不幫助孩子瞭解自律是為了他的好處而不是讓父母高興,繼續自作主張就只會繼續刺激孩子為反對而反對的心理。當親子關係變得緊張和混亂,孩子看起來很有自己的想法,卻是在跟父母辯論的時候得以凸顯,心智發展其實是緩慢的,父母就更不可能放手,而這一切問題的根源,都是從父母「不知道孩子是怎麼想的」開始的。



      一位媽媽聽了我的親職講座後回應:



      女兒四歲,上禮拜一直被學校老師扣點點,扣到負的,因為老師說她時常發呆,每件事都要一直提醒,我就跟她說:「老師講話,妳的小耳朵要打開,要乖乖聽話。」

    ? ?

      今天上完課,我馬上帶她去買她喜愛的甜湯,來個獨處約會。我問她為什麼被扣點點,她根本不知道也沒有很在意,我再問她發呆的時候小腦袋在想什麼?她回答:「我在想放學之後要跟哪個同學玩,要怎樣盪鞦韆才可以盪很高…」

    ? ?

      原來女兒心裡在想什麼,我今天才知道!



      這位媽媽採用獨處約會的建議,聽見女兒的心聲之後才發現,早先處理扣點點的方法無效,是因為不瞭解孩子在想什麼就自作主張管教孩子。然而,藉著一起喝甜湯的氛圍瞭解到了真相,這才鬆了一口氣。不但孩子聽懂了媽媽的提醒,也在彼此心中留下美好的「感覺記憶」。

    ? ?

      養兒育女不是預備一篇又一篇「只准聽不准發問」的講稿。演講最精彩的部分,少不了現場提問,主講者當場說出符合發問人需求的睿智解答,才更有說服力。既然父母無法預測孩子什麼時候會冒出什麼樣的提問,願意瞭解孩子的父母隨時都在充實自己瞭解孩子和看對問題的能力,也會運用思辨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推理原則說出合乎孩子需求的解答,勝過給孩子千篇一律的標準答案,這樣孩子才會對父母心生佩服,也會喜歡跟父母互動。

    ? ?

      經過多年的觀察和思考,以及我身為母親的自省,為了幫助父母瞭解孩子和看對問題,我決定寫一本以孩子為第一人稱,也就是從孩子立場看問題的書,幫助父母瞭解並聽到孩子真實而具體的心聲,因此知道孩子是怎麼想的。在父母閱讀和聽聞了很多育兒觀卻不知道該如何取捨,或是陷入知易行難的瓶頸時,這本書提供父母解決「不知道該如何做到」的困擾。

    ? ?

     《爸媽,你們知道我是怎麼想的嗎?》也是為孩子而寫,我樂意成為孩子心聲的代言人,如果孩子看了有共鳴,也可以使用這本書作為促進以及恢復與父母良性互動的橋梁。

    ? ?

      本書提供父母理論性和實作性的說明和建議,盼望父母在養兒育女的辛勞中,在瞭解孩子的基礎上,與孩子培養互信和親密的依附關係,並且運用看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的原則,成為孩子自我得以健全發展的幫助和祝福。

    ? ?

      在此感謝我的父母,在心理學尚未蓬勃發展的年代,盡他們最大的努力養育我和管教我;感謝我的一對兒女,在我頂著心理學的學歷卻不知如何靈活運用的歲月,信任我也包容我,讓我有幸陪伴他們成長;感謝我的丈夫,一直支持我和相信我,並且鼓勵我發揮專長將之開發成為對人有幫助的課程;感謝我的兄弟姐妹對我工作的認同;感謝我的朋友用愛的關懷支持我的理念;感謝曾經在廣播電視節目和各種場合提問以及分享心路歷程的父母們,你們的肺腑之言激勵我立志寫下這本幫助父母瞭解孩子並看對問題的書;感謝為這本書寫推薦序的前輩和朋友們:台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的系主任田秀蘭教授、新竹靈糧堂的黃贊彥主任牧師、美國加州國語語文學校的陳純真校長、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的王秀枝臨床心理師、新竹科學園區實驗中學的傅芝泉老師,因為你們的認可和推薦,讓更多人有機會閱讀到《爸媽,你們知道我是怎麼想的嗎?》。

    ? ?

     在這末後的世代,感謝有一群依然堅信家庭價值的父母們,我們可以一起朝著「父母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母」的目標前進,為我們的下一代做對、做好,成為他們的好爸爸好媽媽,不只是他們以我們為榮,我們也以他們為榮。



    自序



      孩子想跟父母說:「你們知道我是怎麼想的嗎?」就表示孩子跟父母的想法不一樣。如果父母聽到後,給孩子的回答是:「哪會不知道你是怎麼想的,滿腦子玩,不肯努力,只想上網,以為錢會從天上掉下來。」無論這是父母的真心話或氣話,孩子聽了的感覺不好,因為證明父母不僅不瞭解他,也不想瞭解。

    ? ?

      近二十年投身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根據我的觀察和剖析,造成養育和管教使不上力的主要原因是「父母不瞭解孩子」。父母忙著解決孩子外在可觀察到的行為和情緒問題,卻沒有看到他們內心的掙扎、困擾、懷疑、夢想、渴望、動機等等,以致沒有看對問題,也就無法解決真正的問題,導致問題持續膠著和惡化。

    ? ?

      當看到資優生作弊、智能健全的孩子學習殿後、天分不錯的孩子自我放逐、才華橫溢的孩子自我了斷、孩子為了上網不惜跟父母演出全武行,除非父母能洞察隱藏在這些表象背後的真正問題所在,否則孩子長大的過程就是在與父母衝突不斷的壓力下度過。

    ? ?

      我曾經在上海一家企業授課,主題是職場管理學,學員全是男性高階主管,他們的妻兒大多留在臺灣。兩整天的課程結束前,有半小時的提問時間,他們問的都是如何與孩子相處以及有關管教的問題。爸爸不知道如何對孩子表達思念和愛護之情,也不知道如何解決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遇到的問題,礙於分隔兩地,也在許多不可行的限制下,不得不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處理。

    ? ?

      例如,為了彌補缺席的遺憾,答應孩子的要求換新手機,可是手機一到手,孩子跟爸爸的關係又回到形同陌路的狀態。孩子闖禍了,爸爸隔空關心和給予糾正,卻換來一句「你不在臺灣你不懂」的冷酷回應。但若不是為了照顧一家大小的生活,爸爸也不想與家人分隔兩地,只盼望孩子能瞭解他的苦衷。其實孩子也希望難得見面的爸爸能瞭解他在想什麼,而不是單用物質回饋和隔空喊話的方式互動,甚至只求達到管教的目的。

    ? ?

      那次授課的經驗讓我對職場和家庭關係有了連成一氣的想法,若要提高職場工作和管理效率,必須先關注導致員工分心的根本問題,不外就是他們跟家人的關係以及某些能經由學習改善的個人問題。若是從投資報酬率的角度來看,企業提供員工足以減輕後顧之憂的生活技能,每增加一個不為孩子擔心的爸爸或媽媽和心理健康的個人,也就多了一個全神貫注的員工,不但企業的整體績效提高,也為社會保全了許多健康和樂的家庭,這是企業兼顧社會關懷的雙贏做法。

    ? ?

      我曾經在美國加州矽谷開拓親子教育的課程,在很多社團和學校授課,其中國語語文學校的陳純真校長每學期都邀約我給父母們開設講座。我看到她的堅持,也更加堅定要為父母們和下一代孩子們貢獻一己之力的心志。在許多父母分享他們養兒育女甘苦談的過程中,我被那些曾遇到挫折,甚至一度心寒想要放棄卻又再次打起勁的父母所感動,他們抱著「能做多少是多少」的心志,盼望有一天孩子大了、懂事了,能夠明白父母的一片苦心。

    ? ?

      父母關心的事大同小異,想要解決的問題從孩子賴床,不整理房間,缺乏上進心,不想上學,不會處理人際關係,情緒不穩定,對父母不敬,不守規矩,行為脫序,到近年因沉迷網路和電玩衍生的後遺症,結果父母忙得團團轉,孩子則抱怨父母很煩也管得太多。父母遍訪專家的意見並閱讀相關書籍,仍然面臨治標不治本的窘境,都因忽略了兩件事,也是養兒育女不可或缺的兩個工具和心理準備,第一是「瞭解孩子」,第二是「看對問題」。

    ? ?

      很多父母問我:「你沒有來過我家,怎麼舉的例子跟我家的情形完全一樣?」正因為熟悉瞭解孩子心理以及看對問題的原則,否則怎能一針見血說出讓父母感同身受的觀察和剖析。

    ? ?

      時代變遷的速度愈來愈快,父母不僅難以預測孩子將遇到哪些狀況,即使孩子宅在家裡,網路世界對他們造成的影響也難以掌握。不論未來的世界對孩子是否友善,唯有孩子的自我健全,父母才能放心。因此,父母必須先做到瞭解孩子,才能因材施教,為孩子量身訂做適性的養育和管教方案。如此一來,在孩子出狀況時,因為父母改變了治標不治本的態度,就不再是忙著處理表面問題,而是立刻就能看對問題並且解決問題。

    ? ?

      如果父母認為孩子賴床是因為晚睡,晚睡是因為功課寫不完,功課寫不完是因為上網,上網是因為貪玩,貪玩是因為怠惰,怠惰是因為日子過得太舒服,日子過得太舒服是因為坐享其成,那麼孩子坐享其成是誰造成的呢?我育有兩個成年子女,深深體會養兒育女不容易,因此沒有責怪父母的意思。但是父母真知道孩子寧可挨罵上網也不願意專心讀書,或是寧可聽父母嘮叨也不願意順從父母的真正原因嗎?

    ? ?

      父母用中途攔截的方式看問題,不瞭解孩子藉著上網是想要釋放心理壓力,也不幫助孩子瞭解自律是為了他的好處而不是讓父母高興,繼續自作主張就只會繼續刺激孩子為反對而反對的心理。當親子關係變得緊張和混亂,孩子看起來很有自己的想法,卻是在跟父母辯論的時候得以凸顯,心智發展其實是緩慢的,父母就更不可能放手,而這一切問題的根源,都是從父母「不知道孩子是怎麼想的」開始的。



      一位媽媽聽了我的親職講座後回應:



      女兒四歲,上禮拜一直被學校老師扣點點,扣到負的,因為老師說她時常發呆,每件事都要一直提醒,我就跟她說:「老師講話,妳的小耳朵要打開,要乖乖聽話。」

    ? ?

      今天上完課,我馬上帶她去買她喜愛的甜湯,來個獨處約會。我問她為什麼被扣點點,她根本不知道也沒有很在意,我再問她發呆的時候小腦袋在想什麼?她回答:「我在想放學之後要跟哪個同學玩,要怎樣盪鞦韆才可以盪很高…」

    ? ?

      原來女兒心裡在想什麼,我今天才知道!



      這位媽媽採用獨處約會的建議,聽見女兒的心聲之後才發現,早先處理扣點點的方法無效,是因為不瞭解孩子在想什麼就自作主張管教孩子。然而,藉著一起喝甜湯的氛圍瞭解到了真相,這才鬆了一口氣。不但孩子聽懂了媽媽的提醒,也在彼此心中留下美好的「感覺記憶」。

    ? ?

      養兒育女不是預備一篇又一篇「只准聽不准發問」的講稿。演講最精彩的部分,少不了現場提問,主講者當場說出符合發問人需求的睿智解答,才更有說服力。既然父母無法預測孩子什麼時候會冒出什麼樣的提問,願意瞭解孩子的父母隨時都在充實自己瞭解孩子和看對問題的能力,也會運用思辨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推理原則說出合乎孩子需求的解答,勝過給孩子千篇一律的標準答案,這樣孩子才會對父母心生佩服,也會喜歡跟父母互動。

    ? ?

      經過多年的觀察和思考,以及我身為母親的自省,為了幫助父母瞭解孩子和看對問題,我決定寫一本以孩子為第一人稱,也就是從孩子立場看問題的書,幫助父母瞭解並聽到孩子真實而具體的心聲,因此知道孩子是怎麼想的。在父母閱讀和聽聞了很多育兒觀卻不知道該如何取捨,或是陷入知易行難的瓶頸時,這本書提供父母解決「不知道該如何做到」的困擾。

    ? ?

      《爸媽,你們知道我是怎麼想的嗎?》也是為孩子而寫,我樂意成為孩子心聲的代言人,如果孩子看了有共鳴,也可以使用這本書作為促進以及恢復與父母良性互動的橋梁。

    ? ?

      本書提供父母理論性和實作性的說明和建議,盼望父母在養兒育女的辛勞中,在瞭解孩子的基礎上,與孩子培養互信和親密的依附關係,並且運用看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的原則,成為孩子自我得以健全發展的幫助和祝福。

    ? ?

      在此感謝我的父母,在心理學尚未蓬勃發展的年代,盡他們最大的努力養育我和管教我;感謝我的一對兒女,在我頂著心理學的學歷卻不知如何靈活運用的歲月,信任我也包容我,讓我有幸陪伴他們成長;感謝我的丈夫,一直支持我和相信我,並且鼓勵我發揮專長將之開發成為對人有幫助的課程;感謝我的兄弟姐妹對我工作的認同;感謝我的朋友用愛的關懷支持我的理念;感謝曾經在廣播電視節目和各種場合提問以及分享心路歷程的父母們,你們的肺腑之言激勵我立志寫下這本幫助父母瞭解孩子並看對問題的書;感謝為這本書寫推薦序的前輩和朋友們:台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的系主任田秀蘭教授、新竹靈糧堂的黃贊彥主任牧師、美國加州國語語文學校的陳純真校長、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的王秀枝臨床心理師、新竹科學園區實驗中學的傅芝泉老師,因為你們的認可和推薦,讓更多人有機會閱讀到《爸媽,你們知道我是怎麼想的嗎?》。

    ? ?

      在這末後的世代,感謝有一群依然堅信家庭價值的父母們,我們可以一起朝著「父母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母」的目標前進,為我們的下一代做對、做好,成為他們的好爸爸好媽媽,不只是他們以我們為榮,我們也以他們為榮。





    其 他 著 作
    1. 成為21世紀的專業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