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挑釁的提問:臺灣研究的歷史與社會探索

挑釁的提問:臺灣研究的歷史與社會探索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7325655
黃樹仁
巨流圖書公司
2018年4月23日
200.00  元
HK$ 180  






ISBN:9789577325655
  • 叢書系列:社會學本土化
  • 規格:平裝 / 552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社會學本土化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其他











      領域分工消磨了臺灣學界的問題意識,使學者們習於畫地自限。導引研究的,常是習慣的學科傳承,而非跨學科的社會現象。──黃樹仁



      黃樹仁教授常對學術界的主流議題設定與解釋框架,提出根本質問,挑戰學術界或社會上的「常識」與「預設」,再依據邏輯推演,對問題提出其他可能的解釋,並以此為基礎發展研究論文。

      

      他的解釋有時缺乏充足資料或證據,而顯得過於大膽,但正是這種「挑釁」與「大膽」,才迫使人們重新思考既有的議題設定,以及延伸解釋的限制。

      

      本書除了收錄黃樹仁教授的論文,也邀請學界同仁來評論,或回應他的提問。我們相信這種「對話」,甚至帶點針鋒相對的味道,或許是他最愛好的模式,也是呈現黃樹仁教授研究的最佳模式。

    ?


     





    序�陳宇翔

    〈前言〉以科學為志業:一個社會學家的跨界挑釁�洪人傑



    I 歷史學篇

    1. 望見流求:從福建沿海觀測紀錄論宋元明人的臺灣認識

    2. 移花接木:臺灣如何失去琉球之名?

    3. 唐山過澎湖:宋元人何以不移住臺灣?

    4. 沒有唐山媽?拓墾時期臺灣原漢通婚之研究

    5. 基因當然可能擴散而稀薄分佈:回應陳叔倬對〈沒有唐山媽?拓墾時期臺灣原漢通婚之研究〉的評論



    歷史學篇總評

    從望見流求到認識臺灣:試論黃樹仁教授的臺灣早期歷史研究�張隆志



    II 社會學篇

    6. 臺灣農村土地改革再省思

    7. 被誇大的臺灣土地改革及其漸熾的意識形態戰爭

    ※黃樹仁對土地改革的一再省思�瞿宛文

    8. 《心牢》〈總論〉

    ※農地問題的對話�彭明輝

    ※如何開解心鎖?──評介黃樹仁,《心牢──農地農用意識形態與臺灣城鄉發展》�裴元領

    9. 因果解釋或後見之明:發展型國家概念的反省

    ※「挑釁的提問」之再商榷:〈因果解釋或後見之明:發展型國家概念的反省〉一文的幾點回應�黃崇憲

    10. 強制合作發展:臺灣日本殖民體制的米糖經濟�黃樹仁、陳宇翔

    ※後記──〈強制合作發展:臺灣日本殖民體制的米糖經濟〉�陳宇翔

    ※評述黃樹仁、陳宇翔合著〈強制合作發展:臺灣日本殖民體制的米糖經濟〉一文�林文凱

    11. 韋伯的《中國的宗教》解析

    ※壯哉斯言!好樣的,黃樹仁!──評黃樹仁〈韋伯的《中國的宗教》解析〉�鄭志成

    12. 何謂社會學理論

    ※從樹仁到樹人:反思如何「教」與「學」社會學�陳柏甫、張儀君



    社會學篇總評

    農業、城市、國家:現代性的三角習題�李丁讚



    〈跋〉�黃淑玲



    ?









    陳宇翔(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樹仁就曾數次提到,倘若他那天發生意外,要記得把他電腦裡的檔案整理出版,那是他多年來累積的研究心血。或許這件事太有趣特別,當時雖然只是不以為意回應他,但心中卻默默記住這件事。在樹仁去世的數天前,終於有機會去探望樹仁,這是癌症治療後第一次見到他。當時他已經氣切插管無法言語地躺在加護病房床上,之前一段日子他曾陷入長時間的昏迷,但是在探望他的那天,他意識卻意外的清醒。我記得當時我對他說:我記得他以前的交代,但這件事應該是他自己要負責處理,他應該是要努力讓自己身體好起來,而不是只想將這個工作丟給我們。當我說到這裡時,樹仁瞬間睜大雙眼看著我,似乎是同意我的話。樹仁總是有異於常人的強烈意志力,但這次他卻還是沒有熬過去,幾天後就走了,而這件事就成為我們心中的掛念。



      2016 年3 月13 日,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為樹仁舉辦追思會,在會後的黃昏,李丁讚、黃崇憲、黃淑玲、張恒豪、郭文般、洪人傑和我首次開會討論樹仁文集編輯與出版。不久之後,張隆志也加入我們了,成為編輯會議的固定成員。雖然這本書編輯事務主要是由李丁讚與我負責處理,但是每位成員都有其負責的任務,大家都一樣付出許多時間在這本書的工作之中。



      在這一年數月的週末日子裡,我們陸陸續續開了多次會議,從這本書的性質、主題取向、呈現架構、文章選擇、評論邀稿等等,都是這些編輯會議一一討論出來。一方面,每一次開會事實上都是一次對於樹仁的懷念。在字字句句的討論中,樹仁的形象總會三不五時地躍升出來,彷彿以他炯炯有神的表情與聲音參與我們的討論,甚至熱情地和我們辯論著。另一方面,雖然樹仁的學術研究貢獻是無庸置疑的,但在這個編輯討論過程中,也強迫推著我們這些與樹仁親近的人,須以更為理性與客觀的角度來思索樹仁在學術研究上的突破與限制,並且在社會學與歷史學的研究領域中為樹仁尋找最為合適的定位。這個編輯過程彷彿讓我們重新認識一次樹仁,並且是更為深刻地。相信各位讀者也將會和我們一樣,經由這本書而可以更為全面性地理解樹仁的研究思維。



      歷史學與社會學都是樹仁的研究興趣,而他在這兩個學術領域也都有明確貢獻,因此這本文集《挑釁的提問:臺灣研究的歷史與社會探索》將以歷史學與社會學為主題,分別收錄樹仁的歷史學論文五篇與社會學論文七篇。由於歷史學與社會學論文撰稿體例頗有差異,強行將書中文章格式統一未必會是最佳的呈現形式,因此在編輯會議討論之後決定讓各篇論文獨立成文,保留既有格式。這個選文的確有遺珠之憾,但考慮書本篇幅限制與主題相關性,我們被迫做出取捨,樹仁其他文章可見於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的黃樹仁紀念網頁(網址:sociology.ntpu.edu.tw/index.php/ch/teacher/teacher_more/10)。我們認為樹仁最重要研究特色與學術貢獻是對於學術界主流議題設定與解釋框架提出根本性質問,且常常挑戰學術界或社會的「常識」與「預設」,而他的研究論文即是以這些提問為基礎所發展而成。樹仁同時也會依據邏輯推演而對這些問題提出另外可能性解釋,有時這些解釋甚至會因為缺乏充足資料證據而顯得過於大膽。然而,樹仁的挑釁提問與大膽解釋卻是具有寶貴學術價值與意義,迫使我們一一重新思考既有議題設定及其延伸解釋的限制之處,而這個限制或許正遮蔽住關鍵的核心問題與重要答案。也是因為如此,這本書除了收錄樹仁的論文之外,也同時邀請學術界同仁以評論方式來對樹仁的提問予以回應。我們相信這種對話架構,甚至有時帶點針鋒相對味道,將會是呈現樹仁研究最佳的模式,或許也會是樹仁最愛好的模式。



      樹仁的五篇歷史學論文中:〈望見流求:從福建沿海觀測紀錄論宋元明人的臺灣認識〉已在《成大歷史學報》第50 期出版,本文說明宋元明福建沿海居民已具有臺灣的實地觀測知識;〈沒有唐山媽?拓墾時期臺灣原漢通婚之研究〉與〈基因當然可能擴散而稀薄分佈:回應陳叔倬對〈沒有唐山媽?拓墾時期臺灣原漢通婚之研究〉的評論〉則分別在《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93 期與96 期出版,這兩篇文章指出臺灣開發時期原漢通婚應是有限。其他兩篇文章則是樹仁已完成但尚未出版的遺稿,〈移花接木:臺灣如何失去琉球之名?〉評斷臺灣名稱何以會在明朝從「琉球」轉為它稱的解釋,〈唐山過澎湖:宋元人何以不移住臺灣?〉則是推斷支持原住民應是宋元人未大規模移民臺灣的原因。



      在這七篇社會學論文之中:〈臺灣農村土地改革再省思〉與延伸討論的〈被誇大的臺灣土地改革及其漸熾的意識形態戰爭〉已在《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7 期與100 期出版,這兩篇文章對於臺灣土地改革原因及其成效提出疑問;〈《心牢》,總論〉則是樹仁在2002 年在巨流所出的《心牢:農地農用意識形態與臺灣城鄉發展》的導論,內容精簡呈現整本書的論述架構,說明臺灣農業政策對於城市規劃的限制,反而造成農業與城市居住共同發展障礙。在此社會學篇章,樹仁完成但未出版的遺稿有〈因果解釋或後見之明:發展型國家概念的反省〉與〈何謂社會學理論〉,前者對於發展國家理論與效果提出批判,後者則從研究與教學反省學界對於社會學理論的認知。〈韋伯的《中國的宗教》解析〉是樹仁以自己1994 年出版於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的論文"Max Weber’s The Religion of China: An Interpretation" 為基礎所翻譯改寫的遺稿,樹仁生前完成約八成內容,但正文、註解與參考書目都有闕漏,後經由郭文般與陳柏甫參考樹仁英文版論文合力將此文完成,本文來自於樹仁的博士時期研究成果。〈強制合作發展:臺灣日本殖民體制的米糖經濟〉為樹仁生前發展到一半的論文遺稿,後來由本人依照樹仁的研究架構將文章完成,此篇文章反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框架對於日治時期臺灣研究的限制,進而嘗試提出強制合作發展的解釋觀點。



      這本書可以順利出版,背後最重要力量毫無疑問就是樹仁的家人,倘若沒有樹仁家人的全力支持,這本書出版計畫可能根本無法有實踐的機會。在此感謝和我一同參與編輯工作的李丁讚、黃崇憲、黃淑玲、張恒豪、郭文般、張隆志、洪人傑。並且感謝李丁讚、張隆志、瞿宛文、彭明輝、裴元領、黃崇憲、林文凱、鄭志成、陳柏甫、張儀君在百忙之中仍然願意投入寶貴時間為樹仁文章撰寫評論,洪人傑、黃淑玲為本書所寫的前言與跋。陳柏甫與簡郁珊協助文稿校對。同時感謝巨流出版社願意出版此書,尤其是沈志翰與邱仕弘編輯的大力協助。在編輯討論過程中,劉鈐佑總編曾給予寶貴建議,在此表達感謝。最後感謝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對於本書編輯過程的全力協助,以及成大歷史學報與臺灣社會研究季刊對於樹仁論文於本書出版的樂觀其成。這本文集出版將是我們對於樹仁最深刻的紀念。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