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批判和實踐典範的會診初探:以臺灣電視遊民新聞為例

批判和實踐典範的會診初探:以臺灣電視遊民新聞為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196886
五南
2018年6月15日
133.00  元
HK$ 126.35  






ISBN:9789571196886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大眾傳播類 > 新聞











      臺灣的主流電視新聞報導,經常把遊民視為犯罪者或依靠他人施捨的可悲者,不過遊民新聞呈現的,不只是底層人物的生活世界,它還可能是一種「社會病癥」的顯現。本書主要運用美國學者凱爾納 (Douglas Kellner) 所提出的「媒體奇觀」(media spectacle) 來描繪電視遊民新聞的呈現及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另一方面,本書也嘗試將布赫迪厄 (Pierre Bourdieu) 實踐理論運用於電視新聞產製端。「媒體奇觀」理論來自批判典範,而布赫迪厄的實踐理論則來自於實踐典範,各別主張有其衝突與矛盾之處,但藉由遊民新聞的切入,它們在理論上卻可以產生連結與互補。除了能明確指出現今電視新聞的病灶所在,並且也能提出具體改善措施,無論在理論和新聞實務的?究上,都開創出一種全新格局的視野。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章 ?究設計與方法

    第四章 電視新聞的遊民形象呈現

    第五章 遊民新聞與慣習形成

    第六章 電視新聞場域的鬥爭遊戲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990年,我拿著世界新專三專編輯採訪科畢業證書,開始進到新聞媒體工作。起先在平面媒體跑新聞,1993年後,我考進中視擔任地方記者,然後又碰到衛星電視新聞頻道崛起,我開始到有線電視的「新聞台」跑新聞,時間過得很快,如今也接近30年了。在漫長的30年新聞工作歷程之中,我有時會覺得,自己有被工作「掏空」的感覺!每當我在職場上感到茫然之時,我就會想要重回學校來為自己充電!靠著不斷在職進修,我也順利的完成大學、碩士和博士的學業。而學校裡敬愛的師長們,就如同我的海上明燈,每次總會指引我,重新找到我的人生方向!



      2010年我在世新大學拿到碩士學位之後,就開始了一共四年、八個學期的兼任講師生涯。由於上班的緣故,我只能在每一週的星期五請假半天,去兼一次二小時的課,但即便一週只上課二小時,我還是覺得,在大學當老師真得是比跑新聞或當新聞主管累多了!每週五,當我中午上完課回到辦公室,我都覺得累到快虛脫了,好像一整天的精、氣、神都被抽走了!2014年,我考上世新大學傳播博士班,開始身兼三種身分的工作:媒體主管、兼任講師和博士班學生。在博士班的課程中,以第一年的課業壓力最大,有看不完的課程資料、必須翻譯完的英文論文和腦細胞一次死很多的課程導讀。晚上七點過後,當電視台工作人員都已陸續下班之後,我還得在公司「加班」自己的課業,一直到深夜、整個辦公室已空無一人,而課程準備也追上一點進度之後,才能回家休息。三種身分的轉換,讓我身心俱疲,因此我在撐完博士班第一學期後,不得已辭掉了兼任講師的工作,專心把「讀博士班」和「當媒體主管」這二件事情做好。



      我個人覺得,唸博士班,跟早期男人當兵過程有點雷同,同樣得要經過一個「血淋淋」的嚴苛考驗!因為不經這個痛苦階段,你就無法知道,自己到底能承受多大的壓力,你也不會知道如何才能克服它!當兵時,每天都期待趕快退伍,但是,當時間的軸線拉長後,很多男人會發現,人生最珍貴、最難忘的記憶,都在當兵的那個階段!而唸博士班,心境的變化和感受上,也和當兵時期十分相似,那就是:經歷時痛苦、日後卻回味無窮!因此,唸博班和當兵一樣,都會讓人刻骨銘心,一輩子會記得它!



      我在傳播博士學位學程中主要?究的是「批判領域」,因為長年在商業電子媒體工作,我希望藉由「批判典範」的刺激,訓練自己能夠從階級、種族、性別等各種不同角度看事情,避免以白領菁英觀點來決定新聞走向。但是,「實踐典範」對於新聞實務工作也十分重要,因為它賦予了新聞工作者各種行動的邏輯和意義。那麼,「批判典範」和「實踐典範」,這兩種理論有沒有可能同時運用在同一類型的電視新聞文本之中,來解決一些電視媒體光怪陸離的現象呢?



      博士班就讀期間,在電視上正好看到許多相當誇張和戲劇化的遊民新聞,我設想,這些遊民新聞是否為凱爾納 ( Douglas Kellner ) 所主張「媒體奇觀」 ( media spectacle ) 概念的顯現呢?如果是的話,那麼從批判理論的角度來看,電視新聞呈現的遊民現況,是否也是一種社會病癥的隱喻?當我從這個角度切入?究文本時,我發現「媒體奇觀」理論特別適合用來解構電視「獵奇類」遊民新聞,它的批判力道強烈且切中一些電視媒體和社會現象時弊。但隨之而來的,我卻有一股不安的感覺!因為我個人在媒體界工作近30年,我認為,「媒體奇觀」理論對於新聞工作者的定位和看法不盡公平,如果照著這個理論去解釋所有電視新聞工作者處理遊民新聞的動機,將會失之偏頗。於是,我再取徑布赫迪厄 ( Pierre Bourdieu ) 的「實踐理論」,並蒐集29位電視新聞同業對於處理電視遊民新聞的詳細想法和做法,分析出他們產製「獵奇類」遊民新聞的真正動機及各種影響遊民新聞產製的因素。最後,我發現使用Kellner「媒體奇觀」和Bourdieu「實踐理論」,同時解構臺灣電視「獵奇類」遊民新聞,雖然2種理論有時會互相牴觸,但有時卻又能巧妙的互補。因為在操作上,Kellner媒體奇觀理論可以「解碼」電視遊民新聞的?究文本,而Bourdieu實踐理論則可以還原新聞工作者如何「製碼」,2種理論共同使用在同一類型的電視遊民新聞,相互碰撞出了一種「會診」媒體問題和社會問題的功效。雖然本書僅在「初探」範圍,但實踐典範和批判典範的「會診」機制如果能夠建立起來,對於未來媒體理論和新聞實務,相信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參考價值。



      追本溯源,這本著作是從入選中華傳播學會2016年「騷動20? 創新啟航」年會的一篇論文發展出來的,之後再擴充為我的博士論文以及出版為專書。從小論文、博論到專書,一路都受到指導教授翁秀琪老師嚴謹的要求和審閱,讓我不敢有一絲的鬆懈。因此,本書寫作進度雖快,但一切都是按著?究計畫和翁老師的嚴格審查標準進行,如今這本書能夠出版,最為感謝翁老師的辛勞!在本書的修訂過程中,胡光夏老師、陳炳宏老師、林思平老師、陳順孝老師,也給了我寶貴的意見,讓本書內容的探討能夠更為深入與聚焦。而彭懷恩老師、夏曉鵑老師和博士班時期的學程主任秦琍琍老師,也在本書理論與實務的交互激盪和自我反思過程,給了我很多的指導及建議,讓我可以重新確立自己的定位和努力的目標,在此一併致謝!

    ?




    其 他 著 作
    1. 批判和實踐典範的會診初探:以臺灣電視遊民新聞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