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共生視角下企業創新網路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及治理研究

共生視角下企業創新網路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及治理研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7354303
陳佳瑩,林少疆
崧燁文化
2018年9月20日
133.00  元
HK$ 119.7  






ISBN:9789577354303
  • 叢書系列:崧燁-一般叢書
  • 規格:平裝 / 210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崧燁-一般叢書


  • 商業理財 > 管理與領導 > 經營策略











      本書站在共生的視角,剖析企業創新網路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機理,驗證了共生行為在企業創新網路結構和關係特徵與技術創新績效之間的中介作用,為中國企業經營管理者提供視角更為高遠的戰略分析框架和決策參考。並且,本研究開發了共生行為的測量體系,有利於企業經營管理者評價和管理共生行為。同時,基於共生行為分析了技術創新的結構性成長特徵,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採用高新技術企業、農業科技企業、農業資源型企業為案例,分析了每種管理模式的不足之處並提出改進建議,為企業提供了一套切實可行的管理策略和提升路徑,有利於企業針對自身情況來提升技術創新管理水平。


     





    1 緒論/ 1

    1. 1 研究背景/ 1

    1. 1. 1 企業創新網路的研究成為熱點/ 1

    1. 1. 2 技術創新管理模式正處於轉型期/ 2

    1. 1. 3 共生行為是技術創新管理的內部黑箱/ 3

    1. 2 研究意義/ 5

    1. 2. 1 理論意義/ 5

    1. 2. 2 實踐意義/ 6

    1. 3 研究目的、方法和技術路線/ 6

    1. 3. 1 研究目的/ 6

    1. 3. 2 研究方法/ 7

    1. 3. 3 技術路線/ 8

    1. 4 內容結構/ 10

    1. 5 創新之處/ 14



    2 文獻綜述/ 16

    2. 1 共生相關研究綜述/ 16

    2. 1. 1 共生的概念與本質/ 16

    2. 1. 2 共生理論的概念及基本原理/ 17

    2. 1. 3 共生模式/ 20

    2. 1. 4 共生理論在技術創新研究領域的應用/ 22

    2. 1. 5 研究述評/ 23

    2. 2 企業創新網路相關研究綜述/ 24

    2. 2. 1 企業創新網路的界定與分類/ 24

    2. 2. 2 企業創新網路的治理/ 27

    2. 2. 3 企業創新網路特徵對創新績效的影響/ 29

    2. 2. 4 研究述評/ 33

    2. 3 技術創新相關研究綜述/ 34

    2. 3. 1 技術創新的界定/ 34

    2. 3. 2 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研究/ 36

    2. 3. 3 技術創新管理理論/ 37

    2. 3. 4 研究述評/ 39

    2. 4 本章小結/ 39



    3 企業創新網路特徵分析/ 41

    3. 1 企業創新網路中的創新夥伴及其作用/ 41

    3. 1. 1 政府機構的作用/ 42

    3. 1. 2 供應商(產品製造商) 的作用/ 42

    3. 1. 3 研究和培訓機構的作用/ 42

    3. 1. 4 合作供應商的作用/ 42

    3. 1. 5 競爭對手的作用/ 43

    3. 1. 6 外部顧問的作用/ 43

    3. 1. 7 客戶的作用/ 43

    3. 1. 8 分銷商的作用/ 44

    3. 2 企業創新網路的結構特徵/ 44

    3. 2. 1 網路規模/ 44

    3. 2. 2 網路異質性/ 45

    3. 2. 3 網路開放度/ 45

    3. 3 企業創新網路的關係特徵/ 46

    3. 3. 1 關係強度/ 46

    3. 3. 2 關係久度/ 47

    3. 3. 3 關係質量/ 47

    3. 4 本章小結/ 48



    4 企業創新網路與技術創新績效的關係/ 49

    4. 1 結構特徵與技術創新績效間的關係分析/ 49

    4. 1. 1 網路規模與技術創新績效/ 49

    4. 1. 2 網路異質性與技術創新績效/ 49

    4. 1. 3 網路開放度與技術創新績效/ 50

    4. 2 關係特徵與技術創新績效間的關係分析/ 50

    4. 2. 1 關係強度與技術創新績效/ 50

    4. 2. 2 關係久度與技術創新績效/ 51

    4. 2. 3 關係質量與技術創新績效/ 52

    4. 3 本章小結/ 52



    5 共生行為的界定/ 54

    5. 1 共生行為的內涵與特徵/ 54

    5. 1. 1 競爭與合作特性/ 54

    5. 1. 2 融合性/ 55

    5. 1. 3 穩定性/ 56

    5. 1. 4 增殖性/ 56

    5. 1. 5 效率性/ 57

    5. 2 共生行為的分類/ 57

    5. 2. 1 共生行為擴展/ 58

    5. 2. 2 共生能量分配/ 60

    5. 3 本章小結/ 61



    6 「NCP」理論研究模型/ 62

    6. 1 構建研究模型/ 62

    6. 2 提出研究假設/ 66

    6. 2. 1 結構特徵與技術創新績效/ 66

    6. 2. 2 關係特徵與技術創新績效/ 67

    6. 2. 3 共生行為與技術創新績效/ 68

    6. 2. 4 企業創新網路特徵與共生行為/ 69

    6. 2. 5 共生行為在結構特徵與技術創新績效間的仲介作用/ 70

    6. 2. 6 共生行為在關係特徵與技術創新績效間的仲介作用/ 72

    6. 3 技術創新績效的測量/ 72

    6. 4 結構特徵的測量/ 74

    6. 4. 1 網路規模/ 74

    6. 4. 2 網路異質性/ 75

    6. 4. 3 網路開放度/ 76

    6. 5 關係特徵的測量/ 77

    6. 5. 1 關係強度/ 78

    6. 5. 2 關係久度/ 79

    6. 5. 3 關係質量/ 81

    6. 6 共生行為的測量/ 83

    6. 6. 1 共生界面擴展/ 83

    6. 6. 2 共生能量分配/ 84

    6. 7 預調研/ 86

    6. 7. 1 預試問卷設計與發放/ 86

    6. 7. 2 預調研題項精煉/ 89

    6. 7. 3 正式問卷形成/ 101

    6. 8 本章小結/ 101



    7 數據分析與結果討論/ 103

    7. 1 正式問卷發放與描述性分析/ 103

    7. 1. 1 正式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103

    7. 1. 2 大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 104

    7. 1. 3 數據正態分布檢驗/ 106

    7. 2 大樣本信度與效度分析/ 108

    7. 2. 1 大樣本探索性因子分析/ 108

    7. 2. 2 大樣本信度分析/ 115

    7. 2. 3 大樣本效度分析/ 116

    7. 2. 4 變量間Pearson 相關係數/ 120

    7. 2. 5 獨立樣本T 檢驗與方差分析/ 120

    7. 3 結構方程建模方法/ 123

    7. 3. 1 SEM 方法/ 123

    7. 3. 2 擬合指數準則/ 123

    7. 模型擬合與假設檢驗/ 125

    7. 4. 1 結構特徵與技術創新績效間的關係分析/ 125

    7. 4. 2 結構特徵與共生行為間的關係探析/ 128

    7. 4. 3 共生行為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影響分析/ 130

    7. 4. 4 關係特徵與技術創新績效間的作用分析/ 132

    7. 4. 5 關係特徵與共生行為間的作用探析/ 135

    7. 4. 6 共生行為在結構特徵與技術創新績效間的仲介作用/ 137

    7. 4. 7 共生行為在關係特徵與技術創新績效間的仲介作用/ 142

    7. 5 實證結果與討論/ 146

    7. 5. 1 理論模型修正/ 146

    7. 5. 2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匯總/ 147

    7. 5. 3 結構特徵與技術創新績效間關係的研究結論/ 148

    7. 5. 4 關係特徵與技術創新績效間關係的研究結論/ 149

    7. 5. 5 共生行為與技術創新績效間關係的研究結論/ 150

    7. 5. 6 結構特徵與共生行為間關係的研究結論/ 151

    7. 5. 7 關係特徵與共生行為間關係的研究結論/ 152

    7. 5. 8 共生行為仲介作用檢驗的研究結論/ 153

    7. 6 本章小結/ 154



    8 技術創新管理模式研究———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例/ 155

    8. 1 共生行為與技術創新管理/ 155

    8. 2 傳統技術創新管理模式的不足/ 156

    8. 3 基於共生行為的技術創新管理模式構建/ 157

    8. 3. 1 依託型技術創新管理模式/ 158

    8. 3. 2 共栖型技術創新管理模式/ 159

    8. 3. 3 漁利型技術創新管理模式/ 161

    8. 3. 4 協同型技術創新管理模式/ 164

    8. 4 本章小結/ 167



    9 技術創新能力的成長特徵研究———以農業科技企業為例/ 168

    9. 1 技術創新能力的結構性成長特徵/ 169

    9. 1. 1 產生背景/ 170

    9. 1. 2 內涵與實質/ 170

    9. 2 結構性成長特徵造成的影響/ 171

    9. 3 不同類型農業科技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172

    9. 3. 1 自主創新型可持續發展路徑/ 173

    9. 3. 2 外源協同型可持續發展路徑/ 174

    9. 4 本章小結/ 174



    10 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研究———以西部農業資源型企業為例/ 176

    10. 1 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模型構建/ 176

    10. 2 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的實證分析/ 178

    10. 2. 1 計算指標權重/ 178

    10. 2. 2 計算得分及排名/ 180

    10. 2. 3 結果分析/ 182

    10. 3 本章小結/ 183



    11 結束語/ 184

    11. 1 研究結論/ 184

    11. 1. 1 企業創新網路的重要特性———共生/ 184

    11. 1. 2 企業創新網路對創新績效的影響機理/ 185

    11. 1. 3 企業創新網路的治理———管理模式、成長特徵及能力評價/ 185

    11. 2 研究展望/ 186

    11. 2. 1 理論體系的完善/ 187

    11. 2. 2 研究方法的創新/ 187

    11. 2. 3 研究視角的切換/ 187

    11. 2. 4 應用空間的拓展/ 188



    參考文獻 / 189



    ?









      本書的主要創新點是: 第一,基於共生理論,界定了共生行為內涵與外延,開發了共生行為量表。本書依據共生理論和技術創新理論,並結合實地調研拓展了共生行為的操作性定義,為共生行為的量化研究奠定基礎,雖然共生行為是一個早就熟悉的概念,其概念被多次借鑑來分析經濟管理領域的問題,但尚未出現可借鑑的測量手段。本研究主要依據文獻資料、案例訪談與關鍵詞整理的方式,首先探討出共生行為應具備兩個維度,即共生界面擴展和共生能量分配,並從這兩個維度出發設計了具有普適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共生行為測量指標。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