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粵語詞匯溯源

粵語詞匯溯源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620705311
陳雄根,張錦少
商務
2019年10月10日
98.00  元
HK$ 88.2  






ISBN:9789620705311
  • 規格:平裝 / 354頁 / 14 x 21 x 1.7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 語言學習 > 中文/方言 > 廣東話/粵語

















      粵語是漢語一支重要的方言,由於部分詞匯口耳相傳,與語文脫節甚久,以致現在通行的寫法與本義的字形( 即「本字」) 不同,而粵語本字的探求,成為粵語研究的重要內容。



      ◆ 本書的「溯源」有兩重意義,一是有本字可考的詞匯,則探求其本字的寫法;二是無本字可考的詞匯,則求其在古書中的用例,證明其來有自。



      ◆ 本書共收錄現今仍沿用古漢語的粵語詞匯639 個,依香港語言學學會編訂「粵語拼音方案」的羅馬字母次序排列。



      ◆ 本書所考粵語詞匯的本字,均搜集字書、韻書、古典文學、古代文獻等參考資料,追溯其形、音、義的關係及演變。



      ◆ 本書立「本字、古義」項,詳析詞匯所含本字和意義,如有古書用例,另列舉說明。至於無本字可考的詞匯,則立「古義」項,羅列其義項,並引古書所見釋義或用例以證。各詞又立「今義」項,列舉其現今義項,並舉例說明。



      本書不僅有助讀者認識粵語詞匯的來源和發展,更有助認識粵語的歷史和古書的詞義。



    本書特色



      本書結合古書引證,重在為粵語詞彙溯源,目的為讀者提供更完整的粵語詞彙釋義,能通過本書查出粵語字/詞的音、意、句和來源,讓讀者了解粵語詞彙的本字及其發展演變。



    好評推薦



      【一句話推介】

      追古溯源,尋根問底,了解粵語詞匯的發展及演變。



    ?


     





    序一………………………………………………….001

    序二………………………………………………….007

    前言………………………………………………….013

    粵語標音說明…………………………………………049

    凡例………………………………………………….053

    粵語音標檢詞索引……………………………………063

    筆畫檢詞索引…………………………………………..071

    正文…………………………………………………….1-298



    ?





    序一



      粵語是漢語一支重要的、歷史悠遠的方言,它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先秦。在粵語的詞匯中,有不少來自古漢語,如「睇」、「睩」、「搴」,都出於古代楚方言。有些現在所見的粵語詞匯,是由古代的單音節詞與其他詞語構成,如「脢肉」的「脢」,是指背肉,出《周易》。又如「沒水」(即潛水)的「沒」(「沒」音「未」),見《莊子》一書。為粵語詞匯探求本字,有助?尋粵語的歷史。



      粵語本字的探求,過去學者做了不少研究,然而,他們的著述,一般不重視語音的論證,縱或有所引述,卻沒有合理的解釋,以致所考本字欠缺說服力。另外,也有學者從古書中尋找保留在今天粵語的詞匯,然而這類研究,資料比較零碎,未為全面。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嘗試考求粵語本字,並從古書中搜羅今天所見的粵語詞匯。本書以《粵語詞匯溯源》命名,「溯源」有兩重意義,一是指有本字可考的詞匯,則探求它們本字的寫法;二是指無本字可考的詞匯,則搜尋它們在古書中的用例,證明它們是古已有之。至於既無本字可考,又不見於古籍的粵語詞匯,則不在本書的研究範圍之內。



      本書考釋粵語本字,務求在音義方面求得穩妥的論證。字音方面,先從一字的《廣韻》或《集韻》切語入手,探究其讀音由中古至今的演變的規律。字義方面,則從《說文》、《玉篇》等字書,說解該字之義,並求該字在古書中的用例,羅列其義項,俾讀者從中了解字義的變化。如音義證據不足,則寧棄不錄。至於無本字可考的粵語詞匯,則探其在古書中的用例,這些古書,包括了古典文學、古代文獻等典籍。今粵語詞匯,見於古典文學作品的,如「晏」(遲、晚)、「搴」(掀,揭)見《楚辭》,「舊時」(從前)、「幾多」(多少)、「幾時」(何時)、「行路」(走路)、「好彩」(幸運)、日日(每天)、「花樽」(花瓶)、「金叵羅」(本指酒杯,今指極受寵愛的孩子)等,見於古詩或詞;「孤寒」(吝嗇)、「帶挈」(提?,關照)、「腳板」(腳掌)、「係」(是)見元雜劇;「補數」(彌補)、「七零八落」(零亂不整)、「搶眼」(耀眼,惹人注目)、「擔帶」(承擔)、「鬥氣」(賭氣)、「攢盒」(捧盒),見古典小說。至於在古代文獻見到的粵語詞匯,如「髧」(髮垂貌)見《詩經》、「後生」(年青人)見《論語》、「?」(控去水份)見《孟子》、「狼戾」(野蠻殘暴)見《戰國策》、「起屋」(建造房子)見《漢書》。由此可見,粵語保留古語詞的數量是相當可觀的。

     

      粵語本字難考,原因之一是粵語是一支方言,而非共同語,故它多在口頭流傳,很少用作書面語記錄下來,久而久之,不少本字便告湮沒,到後來要把原字寫出,便往往茫無頭緒,而改用同音字代替,或另造一字以記。如:「?」是動物的臀部,引申有盡頭之意,今人多知粵語duk1 音有盡頭之義,不知其字寫法,故以同音字「篤」記之。又如「?」是咀嚼之意,今人不知,另造「??」字以代。又如「香笄」是燒香後剩下幼長的竹籤,「笄」本義是髮簪,引申為竹籤,今人不知其正確寫法,以「香雞」代之。認識本字,有助準確理解詞匯的意義,不致因借字而望文生訓。本書所考本字,附以今粵語的寫法,以資比較。考求本字,目的在追本溯源,從古代漢語考證粵語的詞源。通過考求本字,可知何者為正字、何者為俗字、何者為粵語自創字、何者為同音借字等。認識本字,並不表示今後必須要寫本字,但它有助認識粵語的歷史和古籍的研究,卻是毋庸置疑的。



      無本字可考,而在古書見到今天所見的粵語詞匯,在字形上大多保留原貌。像「挨晚」(傍晚)、「當堂」(當場)、「隔籬」(鄰舍)、「冷巷」(僻靜的小巷)、「收科」(打圓場),古今寫法相同。這些詞匯的意義,也大致保持不變。虛詞的運用,粵語也有承襲古書的用法。如唐• 杜甫〈第五弟豐獨在江左近三四載寂無消息覓使寄此二首〉其二:「聞汝依山寺,杭州定越州?」詩中「定」解作「還是」,表選擇性連詞,今粵語「定」還保留這個意思,如:「你去定我去?」意思是「你去還是我去?」又如宋• 歐陽修〈畫眉鳥〉:「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人間自在啼。」詩中「向」用作介詞,表動作的地點。今粵語「向」(讀如「響」)也保留這個意義,如:「我向辦公室等?你好耐。」(「我在辦公室等了你很久。」)像「當堂」、「隔籬」、「定」、「向」等詞匯,察其在古書上的用法,可以推斷它們的寫法,就是最早的寫法,其本字如此,也不必再考本字了。另外,掌握這些粵語詞匯的意義,也有助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



      本書蒐羅的粵語詞匯,部分也同時是現代漢語詞匯,如「七老八十」(年紀很大)、「打攪」(打擾)、「鬥氣」(賭氣)、「緊要」(要緊)、「古板」(性格板滯、執拗)、「荷包」(錢包)、「些少」(少許)、「烏鴉嘴」(喻話多使人討厭的人),並見古典小說,這些語料後來分別為粵語和現代漢語吸納,成為它們的詞匯,從粵語和現代漢語共用的古漢語詞匯,可以考察粵語與共同語的關係,對漢語史的研究,意義重大。



      粵語詞匯的意義和結構是不斷發展的。本書為粵語詞匯溯源的同時,也兼釋其今義。如某詞在今口語中常與別的詞語連用,形成詞組、成語、俗語、歇後語等,也會連帶論及,俾讀者了解詞義的演變、詞語孳乳的現象。如「屈」音gwat6 ,本義是無尾,引申作短,古典詩歌有「掘頭船」一詞組,以假借字「掘」代「屈」,「掘頭船」即短頭船。「屈」義又引申為鈍,《南齊書• 王僧虔列傳》有「掘筆書」一語,「掘筆」即鈍筆。今天粵語「屈」字仍保留「短」和「鈍」義,如「屈尾雞」即短尾雞,今粵語「枝鉛筆屈晒啦」一句,指鉛筆芯鈍了。除此之外,「屈」進一步引申有不通義,如「屈頭路」,即死胡同。又引申為說話語氣硬撅撅的,如「講?屈?槌」,指說話硬邦邦的。又引申為決?,如「屈情」,即?情。



      本書由本人與張錦少教授合作寫成。本人與張教授在粵語研究方面合作多年,過去曾參加國際粵方言研討會,共同發表考釋粵語本字的文章,又合著粵語本字溯源的專書。今次再度合作,撰寫《粵語詞匯溯源》,是總結過去共同研究所得,參考前人的粵語研究成果,並搜羅古書所見的的粵語材料,反覆求證寫成。所考詞匯,共639 個。當然,見於古籍的粵語詞匯,遠不只此數,這裏限於篇幅,先成一冊,容日後有機會再作補充了。本書的出版,希望惠及普羅大眾,故音義的考證,力求扼要,點到即止。古義部分,列舉詞的義項,並多舉書證,俾讀者明白。今義部分,亦列舉義項,並設句例以申明其義。讀者比較粵語詞匯古今義項,對詞義的演變,亦可思過半矣。



      《粵語詞匯溯源》能?成書,得向幾位學者表示謝意。首先要向何文匯教授致謝,他推薦本人與商務印書館合作,並鼓勵本人把書完成。其次要感謝的是商務印書館毛永波先生,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毛先生就本書寫作的方式、篇幅的安排、全書的體例,給予很多寶貴的意見。本書荷蒙張雙慶教授慨允寫序,謹致謝忱!鄧思穎教授、范國先生對本書採用香港語言學學會的粵語拼音方案的音標,提出了有用的指引和說明。又周慧儀女士協助本書校對工作,謹此一併致謝。



      探求本字,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因為本字的探源,有時很難有確定的答案,同一個詞語,不同學者所考本字,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另外,在搜求粵語吸納古書的詞匯,不免有所遺漏。本書探求粵語本字及古書所見粵語詞匯,雖力求避免失誤,然限於識見,錯漏自恐難免,祈望大雅君子,不吝指正。

    ?
    陳雄根

    2018 年6 月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