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中國古代文學史2-隋唐五代

中國古代文學史2-隋唐五代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7391759
黃鈞.馬積高
萬卷樓
1998年7月01日
107.00  元
HK$ 90.95  






ISBN:9577391753
  • 叢書系列:文學類
  • 規格:平裝 / 362頁 / 32k / 13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文學類


  •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文化史











    李商隱(一)李商隱的生平和著作
     李商隱(公元813一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自祖父起遷居鄭州滎陽(今屬河南)。出生於小官僚家庭。九歲父亡後,「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祭裴氏姊文》)。發憤苦學,十七歲時以文才受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賞識.聘於幕下,令與其子令狐綯同學駢文。後又得令狐綯推薦﹐於開成二年(公元837年)登進士第。令狐楚死後。李商隱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並被招為婿。當時朝廷內部牛李黨爭激烈,令狐楚父子屬牛黨,王茂元接近李黨,李商隱因此被指責為「背恩」、「無行」.在朋黨相爭的峽谷中長期受到壓抑。除一度入京任祕書省校書郎、正字等低微官職外.先後在桂林、徐州、梓州等地作幕僚。大中二年罷鹽鐵推官,不久病卒。
      他著有《玉溪生詩》三卷,《樊南四六甲乙集》共四十卷.賦一卷,文一卷(據(新唐書.藝文志》)。傳至明代,詩三卷基本保存,文集則散伕。今存有明汲古閣刻木,《唐詩百名家全集》本《李義山詩集》三卷和《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蔣氏刻木《李義山詩集》六卷。為李商隱詩作注釋的主要在清以後,重要的有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朱鶴齡《李義山詩集箋注》三卷。朱鶴齡輯錄,徐樹穀、徐烔加注的《李義山文集箋注》十卷,後者是傳世的第一個李商隱文集的輯本。後有沈厚塽《李義山詩集輯評》。清雍正乾隆年間,注家頗多.以馮浩《玉溪生詩集箋注》三卷(收入《四部備要》),《樊南文集詳注》八卷,內容詳密.最為流行。道光咸豐年間,錢振倫輯馮氏未收酬文,編(樊南文集補編》十二卷並箋注,今人劉學鍇、余恕誠復總結前人注釋李詩的成就,撰《李商隱詩歌集輯》(中華書局出版),並附有詳細校記。
    (二)李商隱詩歌的內容
    l、李商隱的政治詩
    李商隱年經時就關心國事,富有政冶熱情,而對晚唐國勢,懷著「欲回天地人扁舟」(《安定城樓》)的胞負。現存約六百多首詩中,政冶詩占了八分之一,包括直接反映現實政冶的時事詩和包含著政冶批判內容的詠史詩。在晚出詩人中,很少有人像李商隱這對社會政冶問題深切關注而又敢於進行直接的揭露此判。(行次西郊一百韻)是繼杜甫《奉先詠懷》、《北征》之後又一首具有「詩史」性質的長篇政冶詩事詩。作者不但真實描寫了「依依過村落.十室無一存」的社會經濟破敗景象,而且對唐王朝從之冶到甘露之變的歷史進行了高度的概括,並著重依據治亂「繫人不繫天」的觀點對當時存在的嚴重社會危機予以廣泛揭露。從邊患日深(「筋體半痿痹.肘腋生躁膻」)到藩鎮兵亂(「中間遂作梗.狼陷用戈鋋」);從政苛民貧「國蹙賦更重,人稀役彌繁」,「盜賊亭午起,問誰多窮民」,到朝廷昏暗(「九重黯已隔,悌泗空沾唇」,「使典作尚書,廝養為將軍」),大氣包舉,直陳無諱。他生活的時代發生的許多重大政冶事件都在他的詩中有所反映,並敢於表現出鮮明的愛憎態度。
      大和九年(公元835年)、發生了宦官大規模誅殺朝臣的「甘露之變,在嚴峻險惡的政冶氣候中,年僅二十四歲、尚未及第的年輕詩人就寫了《隋師東》、《有感二首》、《重有感》等尖銳批判宦官亂政的作品。約會昌元年(公元841年),留在制科對策中猛烈抨擊宦官的劉蕡遭眨含冤而死,李商隱懷著滿腔悲憤,先後
    寫了《贈劉司戶蕡)、《哭劉蕡)、《哭劉司戶二首》、《哭劉司戶蕡》等.一系列作品,為劉蕡鳴冤,把怒火燒向,當朝帝王:上帝深宮閉九閣.巫咸不下問銜冤。黃陵別後春濤隔.湓浦書來秋兩翻,只有安仁能作誄,何曾宋玉解招魂?平生風義兼師友,不敢同君哭寢門。(《哭劉蕡》)
      詠史詩是李商隱政冶詩的一種特殊形式。他的詠史詩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古鑒今,一組是借古諷今。前一類詩歌,如《吳宮》、《齊宮調》、(北齊》、《南朝》、(隋宮》、《華清宮》、《馬嵬》等作者主要選取歷史上一些因貪奢荒淫而亡國禍身的帝王作為諷刺對象。向當代最高統治者提供鑒戒。在寫法上,多截取特定場景或特徵細節加以想像渲染,以小見大,不著議論而寄意綿邈
      永壽兵來夜不扃,金蓮無復印中庭。梁臺歌管三更罷,猶自風搖丸子鈴。 
        (《齊宮詞》
    )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晚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馬嵬》)
      以九子鈴感嘆齊的覆亡,以匕夕盟誓映襯馬嵬事變,在對歷史畫面的傳神白描中包含著作者的因果認識,確乎「詞徵而顯,得風人之旨」(羅大經《鶴林玉露》)。
      另一類詠史詩,如《富平少侯》、《陳後宮》、(賈生》、《瑤池》、《茂陵》等,則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作者借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某些相似特徵的藝術描寫,影射現實生活,達到諷諭時政的目的.用筆婉曲而意味深永。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生》)
      這首詩採用欲抑先揚的寫法,諷刺統治者並不真正重視人才,而「問鬼神」又正是對中晚唐一些皇帝求仙好道的荒唐行徑的針砭。作者表達的從是否有利於人民來看待人才問題的卓越見解,更使這首詩遠遠高出以同一題材表現傳統的士不遇主題的其他作
    2、李商隱的愛情詩
    李商隱是唐代最優秀的愛情詩人。以大部分(無題)詩為代表的這類詩歌,其中有些可能另有寄託。而人們對作者的戀愛本事又不甚了然,故從古至今,各家的解釋紛紜。莫衷一,但它們以愛情描寫為文本內容。卻是無可爭辯的事實。李商隱繼承了中唐艷情詩傳統.但他不同於元稹,直接描寫自已的情感生活甚至感官享樂.也不同於李賀.只把第三者作為抒情主體.而是以真實的愛情體驗為其礎.著力於情感心理的細膩刻畫和意境的精心創造。他所描寫的愛倩,都是悲劇性的愛情,在與客觀現實環境的衝突中,在戀愛者之間的情感糾葛中,打情主人公的理想追求、忠貞品質、執著意志和纏綿情思得到極為動人的表現,它們不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過去的時代對人性的壓迫和摧殘,也成為人類崇高美好的情感的悲歌和頌歌,其有普遍長久的藝術魅力。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島殷勤為探看,   (《無題》)
      這是一種為外力所阻隔而無法實現的愛情,但又是一種寧願為此承擔一切痛苦和犧牲的愛情。割不斷的思戀,無法捨棄的追求,百折不撓的意志,在絕望中燃燒的不熄的希望之火,使這首短詩成為著名的愛情絕唱,「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等等,這些感傷淒惻而又深情綿邈的詩句.是李商隱愛情詩的最強音。它所表現的超越感官滿足、追求心靈契合的審美情趣,提高了古代愛情詩的美學品味。它所特有的濃厚的悲劇情調.包蘊著深刻的社會與人生內涵。這種情調,與詩人在現實咫迫下理想抱負不得實現而又執著不捨的厄寨牢愁有某種相通或相似之處,因此,詩人的社會政冶情感就在某些愛情詩歌中找到了寄託。這就是李商隱所謂「楚雨含情皆有托」(《忡州罷吟》)的命意。但即使如此.它們也首先是愛情詩。是靠愛情主人公那纏綿悱側、固結不解之情來打動人心的。
    (三)李商隱詩歌的藝術
      李商隱是一個富有藝術獨創性的詩人。前人曾用「包蘊密致」((韻語陽秋)引楊億語)、「綺密瑰妍」(敖器之(詩評》)、「深情綿邈」[劉熙載《藝概》)、「沈博絕麗」「朱鶴齡《李義山詩集箋注序》)、「頓挫曲折」「阿焯《義門讀書記》)
    等詞語描述義山詩的獨特風格。在李杜詩歌雄視百代,中唐諸家眾彩紛呈的情況下,李商隱詩以意蘊的深細婉曲和詞采的典麗精工開闢了朦朧詩美的新天地,為古典詩歌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貢獻。
      李商隱善於曲折抒情,含蓄構境。他較少採用直抒胸臆的方式,總是努力使詩歌的藝術構思千回百轉、一波三折,做到「味無窮而炙愈出,鑽彌堅而酌不竭」(葛立方《韻語陽秋)引楊億語)”他常借助環境景物的描繪烘托情思或陪寓情,如以「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寫永夜不寐,相思意深;以「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燭自歸」(《春雨》)寫愛情受阻,追求無望;以「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付暮鴉」(《隋宮》)諷煬帝以荒淫樂亡國等。他大量運用比興寄託的手法,或借古喻今,或托物詠志,或「為芳草以怨王孫,借美人以喻居子」(《謝河東公和詩啟》),如他的一些無題詩、詠史詩和詠物詩。即使是他用白描手法寫作的小詩,也極盡委曲之能事.如《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概說
    第一章 隋及初唐詩歌
    第一節 隋代詩歌
    第二節 唐初的詩風和上官體
    第三節 王績和四傑
    第四節 沈宋與律詩的確立
    第五節 張若虛和劉希夷
    第六節 陳子昂
    第二章 盛唐詩歌
    第一節 張九齡及盛唐前期詩人
    弗二節 孟浩然及其他山水田園詩人
    第三節 王維
    第四節 高適
    第五節 岑參
    第六節 李頎、王昌齡及其他邊塞詩人
    第三章 李白
    第一節 李白的生平、思想和作品
    第二節 李白詩歌的思想內容
    第三節 李白詩歌的藝術成就
    第四節 李白詩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第四章 杜甫
    第一節 杜甫的生平、創作道路和作品
    第二節 杜甫詩歌的思想內容
    第三節 杜甫詩歌的藝術成就
    第四節 杜甫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第五章 白居易和中唐寫實諷諭詩派
    第一節 元結、顧況及戴叔倫
    第二節 張籍、王建
    第三節 元滇、李紳
    第四節 白居易的生平、思想和創作主張
    第五節 白居易詩歌的思想內容
    第六節 白居易詩歌的藝術成就和影響
    第六章 中唐其他詩派和詩人
    第一節 大曆十才子和李益
    第二節 劉長卿和韋應物
    第三節 劉禹錫、柳宗元
    第四節 韓愈、孟郊及其詩派
    第五節 李賀
    第十章 晚唐詩人
    第--節 杜牧
    第二節 李商隱
    第三節 溫庭筠、韋莊和晚唐其他詩人
    第四節 唐末寫實和社會批判詩歌
    第八章 古文運動和韓愈、柳宗元的散文
    第--節 古文運動的興起
    第二節 韓愈的散文
    第三節 柳宗元的散文
    第四節 晚唐小品文
    第九章 唐代的賦和駢文
    第一節 唐賦的發展和成就
    第二節 唐代駢文概況
    第十章 唐代傳奇和變文
    第--節 唐傳奇的興起和發展
    第二節 唐傳奇的思想內容
    第三節 唐傳奇的藝術成就和影響
    第四節 唐代變文
    第十一章 唐五代詞
    第一節 詞的起源、發展和體制
    第二節 敦煌曲子詞
    第三節 初期文人詞
    第四節 溫庭筠、韋莊和花間詞人
    第五節 李煜和南唐詞人






    前言 自本世紀初,林傳甲 ( 字歸雲,公元1877一l921年。福建閩縣人 )、黃人 ( 字幕庵,公元1886∼1913年,江蘇常熟人 ) 分別開始編寫《 中國文學史 》 ,迄今近百年以來,國人編寫出版的本國文學通史。估計當在二百左右。這些文學史著作,雖精、粗、因、削的程度不一,大能適應當時的某種需要並為後出者提供借鑒 ; 但亦隨著時問的推移而逐步縮小其價值。這原因就在於古代文學並非圖解民族史或社會史的文獻,它永遠不會如同其他歷史資料那樣成為過去。
    正如英國詩人艾略特(公元1888∼1965)所說的:「從荷馬以來的整個歐洲文學都是同時並存著的,並比構成一個同時並存的秩序。」(《傳統與個人天才》)我們也可以說:從《詩經》以來的整個中國文學也是同時並存著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讀者、批評家和研究者對它們的看法是不盡相同的,解釋、批評和鑒賞和過程,一直都在不斷地
    更新著。一部文學史除了對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概括和總結之外,還必須反映出當代人對古代文學研究的最新收穫和最高成就。這也就還是文學史需要不斷地重構和改寫的最主要原因。
    近一個時期.找國史想界、學術界空前活躍。各種新科學方法的吸收與運用。把中國文學中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階段。舊的研究課題深人了,新的研究課題不斷出現,隨著各種新理論、新思潮的湧入,各種交叉學科的發展所呈現的文學史與相關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以及由此帶來的理論思維與研究方法的新變化.使中國文學史研究領域得到前所未有的擴展,對整個文學史從微觀到宏觀的許多門題都有新的突破。然而,國內大多數高校文科採用的教材仍是六十年代初期出版的那兩部在當時頗具權威性的文學史。作為產生於一定歷史階段的學術著作,這兩部文學史確實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學術缺陷已經愈來愈明顯。因此,編寫一部新的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文學通史教材,已經成為現實需求和時代呼聲,也是高校教學之急需。
    同人等長朋從事高校古代文學教學工作,深知一部教材對於教學任務的完成足至關重要的。因此。不揣才識淺陋,於一九九二年編寫了言這套《中國古代文學史》[ 上、中、下 ) 。同年五月在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並向全國發行。四年多來,承篆各地高校文科廣大師生厚愛,競相採用作為教材,四年之間,印行四次。任使用過程中。廣大師生和讀者也向我們提出不少批評和建議,對書中的一些錯誤和不夠完善之處提出一些修改意見。根據這些意義 意見,我們對全書作了一次認真的修訂。今特將修訂版首先交由台灣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用繁體字編排出版發行(分為1、2、3、4冊)。
    重編中國文學史是一項極其繁難艱鉅的工程,我們所作的努力僅僅是一種試探,目的在於比一部適應二十一世紀新形勢需要的嶄新的中國古代文學史的誕生作出我們力所能及的貢獻。在編寫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問題,其中有些是帶全局性的和有爭議的,對此,我們力求表明白已的觀點和態度,以體現本書的特色。





    其 他 著 作
    1. 中國古代文學史3-宋遼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