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愛你,想你,恨你:走進邊緣人格的世界

愛你,想你,恨你:走進邊緣人格的世界

庫存=2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7574534
傑洛.柯雷斯曼、郝爾.史卓斯
邱約文
心靈工坊
2005年10月14日
100.00  元
HK$ 85
省下 $15
 





ISBN:9867574532
  • 叢書系列:SelfHelp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SelfHelp


  • >

















      ※她是你從小認識的朋友,原本對你百般信賴,卻因為一件小事就氣沖沖指控你,全盤否定過去的友誼;過幾天又打電話來,依舊跟你親暱熱絡,好像你們倆之間什麼都沒發生過。


      ※他是你的上司,昨天明明對你大表讚揚,今天只因為一個小失誤就把你貶得一文不值。他有時很拘謹,有時卻跟大夥稱兄道弟。他的情緒喜怒無常,跟他一起工作簡直如履薄冰。


      ※她是你兒子的女朋友,他倆老是吵吵鬧鬧,分分合合,一下子她把你兒子甩了,沒多久,又哭著說她不能沒有他,發誓會永遠愛他。她平時甜美可愛,但心情不好就酗酒,甚至威脅要自殺,讓人擔心不已。


      這些人是怎麼回事?可能,他?她們患了邊緣性人格疾患(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心情宛若雲霄飛車,老是暴起暴落,反反覆覆,充滿矛盾;既害怕孤單,不能忍受被冷落或被拋棄,又無法跟人親密;既缺乏自信,渴望得到他人肯定,常為了依附他人而不顧一切,卻又會從滿懷感恩而變成毫無理性地憎恨對方;內心缺乏踏實的存在感,不是過度退縮,就是無法忍受挫折和批評,衝動易怒,翻臉比翻書還快,遇到一點點不順心就怒氣沖天,甚至會亂摔盤子、拿菜刀互相追逐。他?她們無法掌控自己的情緒,經常瀕臨爆發邊緣,發作的對象往往是最親近的人──配偶、子女、父母。風暴過後,又會自暴自棄、厭惡自己,經常陷入憂鬱、拒學、酒癮、藥癮、愛情上癮、暴食厭食、家庭暴力、自我傷害….的漩渦。


      邊緣人格的症狀變幻莫測,被公認是最令人迷惑的精神疾病之一。正如在佛洛依德的年代,歇斯底里症反映了當時壓抑的歐洲文化;邊緣人格者那破碎的自我認同,或許也反映出今日社會,人際關係的穩固基石正在瓦解之中。


      《愛你、想你、恨你》是第一本以通俗語言介紹邊緣人格的專書,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位置,不只可作為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學家、兒童發展專家、心理及家庭治療師、協助戒酒與戒毒的諮商師、宗教輔導人員、飲食疾患治療師、壓力諮商師等相關專業人士參考,更可為患者、家屬、社會大眾打開一扇理解之窗,減輕相處過程中的挫折與艱辛。


    作者簡介


    傑洛.柯雷斯曼(Jerold J. Kreisman,M. D.)


      精神科醫師,也是邊緣性人格疾患的專家,《愛你,想你,恨你》是一書公認是精神醫學領域相關邊緣人格的經典學術之作。


    郝爾.史卓斯(Hal Straus)


      醫療保健作家,作品散見各雜誌專欄。


    譯者簡介


    邱約文


      東吳大學經濟學士、英國 Exeter 大學歐盟經濟碩士,曾任新聞局《英文台北紀事報》採訪編輯、《光華雜誌》英文編輯,現專事翻譯與寫作。




     





    我們正處在邊緣人格時代 許文耀


      回憶剛踏入心理治療的領域時,並未有良好的督導系統及豐沛的同儕可加以討論與學習。那時,為了能增加自省及自我分析的機會,所選擇的方式之一即是治療一位「邊緣性人格疾患」個案,因為他會激發出你面對個案時不易藏隱的反應,產生了這些反應時,你又會覺得不妥、不安,在此情況下,若你還想治療他,你就會好好地省思及分析為何會有這些反應,循著這條路徑,慢慢地你愈加了解自己的內心深處。


      有了這層因緣,自己對「邊緣性人格違常」就有幾分的親切,甚至「尊重」,因為一路走來,覺得他帶給我的,比我帶給他的還要多。


      閱讀「邊緣性人格違常」的心理病理資料中,我深受李納罕(Linehen)的看法之影響,他認為這類患者從小生長在「不被認可的環境」(invalidity environment),尤其是情緒的部分;亦即這些患者的父母或重要他人否認、不支持他內在情緒,例如當個體要表達時,會遭遇到忽略甚至是懲罰。於是在成長過程當中,這類患者要「確認」自己,成為一件很困難的事。但活著總是要活著,如何抓住任何一件足以確保還有自己的事物,成為這類患者的習性。可是在「不被認可」的薰習中,這類患者又會否定、排斥,因為他不認為自己值得擁有這些事物,以及確定這些事物會是永存,所以「反反覆覆」成為因應內心矛盾、非黑即白的方式。很多教科書寫道:「邊緣性人格違常患者的穩定特性就是『不穩定』。」真的是如此。


      《愛你,想你,恨你》這本書的目的無非是想介紹給普羅大眾,讓大家了解何謂「邊緣人格」,它如同坊間介紹憂鬱症、焦慮症的書籍之目的一樣,希望藉著大眾對心理疾病的了解與認識,而不致引發太多的排斥與污名,進而提供患者更適切的協助。由於國內缺乏這類人格違常的普羅書籍,此書的介紹成為其最大價值之所在。


      為何此書在這個時代有其重要性?我同意作者的看法—許多精神醫療專業人士深信,我們正處於「邊緣人格的時代」,因為現今的社會從穩定趨向於瓦解,此種解組的社會蘊含著「不被認可的環境」的精神,如同在第四章中論述社會的解組現象:六○年代的「我們的年代」,到七○年代的「我的年代」,至八○年代的「享樂的年代」;六○年代呼籲的是利他取向的「愛、和平與博愛」,七○年代所提倡的是「自我意識」,而八○年代崇尚的是自私自利的「功利主義」。社會已無法提供和解的功能,使得個人不能從社會關係中獲得安慰與穩定的力量,因為內心所能依從的標準莫衷一是,不知何者為對,何者為錯,人的行為失去準頭,失去了內在的價值,而找尋不到自我的意義與真諦。這些都符合「不被認可的環境」之看法,因為任何個體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被強烈地、非自願地灌注不清不楚的是非與對錯之標準,搞得自己該有什麼、不該有什麼,何謂好、何謂不好,孰為是、孰為非,都混淆了。唯一尚稱清晰之處只剩下「外在的反應」,但因為內心如此混亂、空洞,使得這些外在反應亦被解讀為「不恆常」的現象,此現象內化至自我之後,使個體確認了一件事--自我亦不恆常,於是麻煩愈加深重,因為內心起了一個強烈的質問:「那『我』又是誰?」,此種懷疑又讓個案急著想抓住外在的某些反應,於是乎,此種心理模組便不斷循環下去。


      活在這樣的社會現象下,似乎可以推論每個個體多多少少都有一點「邊緣性人格特性」,亦即寂寞、怕遭人遺棄、有害自己的衝動、無法與人親密、人際關係中的風暴等,此種推論並不在強調每個人都有病,而是想說明在當今這個年代,如何「確認自己」成為一項重要的議題,因為不能確認自己,卻要依恃外在的回饋來確立自我的行為模式,這會造成自我的不恆常。外在客體一定不恆常,唯有依著自我內在的穩定與確認,才能在認定外在客體的過程中保有恆常性。由此可見,自我確認的穩定性何其重要。


      面對一位邊緣人格者之所以會有較強烈的反應,乃因他勾起了自身的不穩定自我之一面,這些不穩定隱含著成長過程中不太被認可的情緒及價值。如果任何人想與具邊緣人格者相處,我個人的建議是:先做好「確認自己」的工作,否則會被搞得七葷八素。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