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亂是一種新商機:數位行為改寫的消費習慣

亂是一種新商機:數位行為改寫的消費習慣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2161234
大衛.溫柏格
天下文化
2008年4月30日
117.00  元
HK$ 99.45
省下 $17.55
 






* 叢書系列:財經企管
* 規格:平裝 / 346頁 / 14.8*21.0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財經企管


[ 尚未分類 ]









  本書不只談論如何在新興的數位應用及網路交流時代中,怎麼做出好的商業模式;更全面性的描繪了未來全球人類的社會、市場及大眾在資訊普及化後會演變出的新生活型態。

  作者溫柏格將在本書中討論,當資訊從實體轉向數位,我們的生活就已徹底被顛覆。過去,所有東西都有自己一個安居的位置,因為在實體世界,一切都必須井然有序(否則你怎麼在圖書館找到自己要的書,在百科全書找到你要的資料?)但是現在,一樣東西可同時存在於不同的分類,突然間所有東西都是「雜項」,可隨你的意思自由分類。這麼一來,圖書分類系統瀕臨崩潰、讓消費者自己分類搜尋物品的網路商店營業額上升、學校的老師不再逼迫小孩強記資訊;而線上音樂讓大家自己挑選音樂、編輯自訂「播放清單」的做法,也將逐漸影響到各行各業。

本書指出
1. 資訊不需分類,而是堆成一堆讓使用者自己整理,這樣的資訊才是最有價值的。
2. 許多使用者群體自己發展出新的方法來搜尋資訊,不需倚靠專家。
3. 聰明的公司不會把資訊當成自己的資產,企圖告訴使用者如何使用,而是把一切打亂,如此才能贏得消費者的忠誠度。

  作者在本書寫作過程中,並從「傳統的資訊分類權威」大英百科編輯主事者,到新興、人人交流分享的Flicker網路相簿、書籤網(delicious)及維基百科等創業家,訪談了各式各樣關於未來資訊世的意見;從以後的企業如何面對產品使用者到真正具備數位效率的「知識地圖」該如何設計,各章均有精闢的創見。關心未來數位世界商業風貌的讀者,一定能從這部內容交錯古今、論點串梭人類與位元的著作中,得到非常新鮮的智識養份。

本書特色

最另類的科技評論家,帶你一窺維基、亞馬遜網站的繽紛幕後

  本書作者大衛.溫柏格是位背景最奇特的資訊科技評論家,他拿的是哲學博士學位、在大學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學人、對數位及網路的未來又充滿癡狂熱情;他上全國性的廣播節目評論時代變異、協助許多大型企業建立新的行銷觀念、寫作商業趨勢書,《華爾街日報》甚至封他為「行銷大師」。這還不夠,他還曾用「網路顧問」的身分幫人競選總統提名;1976到1984年間,他則是經典的報刊連載漫畫《你不知道的伍迪艾倫》(Inside Woody Allen)的共同腳本撰寫人。

  在這樣一位充滿多樣閱歷的溫柏格筆下,本書將帶來遠比許多評論數位商業的書籍更多的驚奇角度,也許前一段在談亞里斯多德,後一段則追趕到網路社群的最新語言發展;對數位資訊及網路世界觀充滿想像卻又難以理解全貌的讀者,本書是最不容錯過的傑作。

作者簡介

大衛.溫柏格(David Weinberger)  

全球暢銷書《破繭而出》(The Cluetrain Manifesto )的共同作者,並著有《鬆散》(Small Pieces Loosely Joined )一書。

溫柏格是哈佛大學法學院「博克曼網路與社會中心」(BerkmanCenter for Internet & Society)的學者,長期為《連線》(Wired )雜誌、《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史密松寧通訊》(Smithsonian )和《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等刊物執筆,也經常在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的《無所不談》(All Things Considered )節目中擔任評論者。他也是行銷顧問,與財星500大企業、頂尖的媒體公司和許多新興的創新公司共事,同時也曾在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的民主黨初選中,擔任參選人狄恩(Howard Dean)陣營的資深網路顧問。

溫柏格擁有哲學博士學位,目前居住在波士頓。

譯者簡介

周宜芳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系畢業,英國劍橋大學經濟研究所研究。曾服務於金融業;亦曾任天下文化財經書系編輯。現為自由譯者,旅居香港。譯著有《知識經濟學》、《我家小孩會理財》、《至尊男症候群》,合譯有《長尾理論》、《18位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故事》、《管理大未來》(以上皆為天下文化出版)。




序曲 空間裡的資訊

1 位元新秩


位照片泛濫成災了怎麼辦?

2 拼音字母大挫敗
…把烹飪書拆解得零零散散,所有的食
材和食譜都可以根據我們慣常的口味和
當時狀況相互組合。

3 知識地理學
亞馬遜靠的不是讓你對它的分類系統瞭
若指掌,而是利用「計畫的偶然」…

4 合併與分隔
你需要的是一套「分面式分類系統」,
今天讓你先按專業搜尋排列,明天讓你
先按照語言搜尋人才…

5 資訊叢林法則
在數位世界,頻道對資訊創造者的意義
高於對資訊使用者。你想看的時候,再
把節目找出來看就行。

6 智慧型葉片
企業正是受害於本質主義效應,才會以
為他們知道自己的產品被消費者怎麼使
用……

7 社群知識
維基百科給我們最重要的一課是什麼?
那就是維基百科是可行的。

8 無言之言
你在租片網上的「租片等候清單」,排
在最後一部的影片通常代表「你想要看
齊的人」…

9 亂是種美德
企業強迫產品或顧客接受一套事先界定
好的分類,是不自然的行為。

10 新知識工程
能擺脫「企業主宰顧客體驗」這個第二
類秩序假設的企業才能脫穎而出。

尾聲雜記

聲明與致謝
本書注釋

top

序曲

空間裡的資訊

「絕不。」

  顯然,我一開口就問錯了梅迪爾(Bob Medill)問題:「你難道不會把銷路最好的商品放在後面嗎?」他可能會覺得這個問題是在侮辱人,因為這是許多零售商故意與顧客做對的銷售伎倆,強迫消費者得穿梭過商家希望他們因一時衝動而買下的一些商品。然而,語氣溫和的梅迪爾對自己的信念堅定不移。以前也有人問過他同樣的問題。而這是個菜鳥級問題。

  「我們不會那麼做,」他看著他管理的史泰普(Staples)辦公文具店說道:「店面前方擺的是重點商品,因為這些是顧客說他們想要的東西。」他舉起手臂,由左而右依序點名位於商店迎客面的重點商品區:「紙張、數位影像產品、墨水匣和碳粉匣、事務機和影印區。」

  當時是下午兩點,但是整個店裡就只有我們倆。即使有顧客上門想買些什麼,收銀台也不見半個人影。如果你需要購物上的協助,也找不到任何一個「夥伴」(史泰普內部對「店員」的稱呼)。梅迪爾並不擔心。因為這裡本來就應該如此。我們所在的地方是麻州佛拉明罕市(Framingham)某個辦公室園區裡的史泰普總部,這裡是他們的「雛型實驗室」(Prototype Lab):一個和真實的史泰普商店一模一樣的模擬商店。

  這裡可沒有任何電影布景。現場都是如假包換的真品,從標示特價的24磅紙到整齊並排掛好的透明包裝筆,各式商品一應俱全。這裡有八名全職員工,雖然少於真實商店典型的29人完整編制,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但這些都是值得的:儘管現場可以看到一排排的筆類展售架和得用堆高機定位的置紙棧板,雛型實驗室其實和「資訊」有關。梅迪爾和他的手下每天都在研究突破實物和空間限制的策略,好讓顧客在瀏覽史泰普商店時,就像在瀏覽純資訊。

  梅迪爾還有另一種看法。從他的觀點,雛型實驗室是如何讓顧客在史泰普更簡便購物的測試場。這是他成為零售商先鋒的武器。較典型的零售商會利用實體空間對付顧客,好讓顧客的花費超過原來的預算。零售商都深諳此道。超市會把牛奶和香蕉等熱賣商品放在店面後方,藉此利用實體空間的運作法則:讓你從A區到C走道必須經過B貨架,而那裡剛好有張海報寫著,某項原本不是你這趟打算要買的商品,現在正在打折。同理,狗零食所在的貨架位置會低於目光水平線,因為這是小孩比雙親更常放進購物車的商品。現在,梅迪爾卻談論著如何讓史泰普的顧客能更容易、更快速走出商店,彷彿是個以「誠意販售」為職志的革命家。

  「顧客有兩種,」史泰普視覺陳列設計主任麥高雯(Liz McGowan)說,「一種羞於開口求助,另一種則不會。」而和一般印象不同的是,這兩種顧客的區隔並不在於性別。麥高雯就說:「我媽媽是第一種人。」麥高雯熟知數據,所以她知道各種顧客的確切比例。「32%會詢問店員。24%會看指示牌。而本來就知道東西在哪裡的人則有40%。」店內的資訊陳列就是為了那60%需要幫助的人而設的。雛型實驗室稱之為「找路」(wayfinding),這是人類思考如何讓人體因應空間需求的交會點。

  梅迪爾說:「我們是透過觀察顧客的視線來學習的。」顧客一上門,會先朝店頭裡走個9到12呎,然後他們就在那裡「站著掃視」。而這是為什麼史泰普不像大部分的商店會在入口處放太多指示牌的原因。史泰普反而會在最熱門的商品區放置海報,並在海報上列出次類別,就好像一張會進一步區分出各國、各州的地圖。梅迪爾指著設計簡潔的海報說:「一開始我們也會製作『聚焦點』」,這就是指那種寫著促銷訊息的醒目海報,「但是它們會妨礙視線」。在零售業,「聚焦點」的作用是打斷商店的邏輯順序,要你注意到一些出乎意料之外、但卻不能錯過的促銷商品。但「聚焦點」也是實物,因此不但攫取了你的注意力,實體上也遮蔽了商店資訊,這就像是在地圖上貼一張「麥當勞在這裡!」的標籤,會讓你忽視市區其他大部分地方的資訊一樣。這就是視覺的運作方式。看不到的海報不算資訊,因此貨架高度取決於人類視線的平均高度。梅迪爾說:「商店內的陳設如果大多置於低矮處,就易於掃視。」

  視覺也決定了貨架上的產品標示牌要放入多少資訊,它們是商品自我介紹的名片。麥高雯解釋道:「左右眼視力2.0的人,也得在距離一呎半時才能讀這些標示,」她補充說:「因此標示內容條列三點還可以,五項就太多了。」人類的視力要是能好一點,標示牌就可能容納更多資訊;人類要是能混點長頸鹿的基因,貨架就可以有20呎高。貨架要是可以有20呎高,一家典型的史泰普商店就可以存放1萬5千件商品,而不是7,200件。但何必做這種白日夢呢?實體商店的陳設就是為了服務視線不超過離地六呎的人類。

  在實體商店,接觸資訊的難易程度可以用計步器來衡量,每一步都彌足珍貴。「上門顧客來找印表機墨水匣的方法林林總總,」梅迪爾說,「有拿著舊墨水匣來比對的,也有從墨水匣貨號、印表機型號、包裝盒標籤著手的。」史泰普原本編製了一本包含各式印表機墨水匣的目錄,擺放在賞心悅目的專用櫃台,但卻只有7%的顧客用到它。「因為目錄的位置離墨水匣太遠了,」梅迪爾解釋道,「我們現在則把目錄拆開,搭配各項相關產品擺置。」如果你的印表機廠牌是愛普生(Epson),你會在墨水匣貨架的愛普生區旁邊看到該廠的墨水匣目錄。數字專家麥高雯說:「我們整合了目錄與產品後,使用目錄的顧客增加到20%。」

  在實體世界裡,「兩樣物體無法同時占有同一個空間」,這個鐵一般的事實扭曲了雛型實驗室純粹提供資訊的陳設方式。我們在空間裡陳列物品時,也決定了拿取它們所需的時間。如果實體世界的這項根本定理要是消失,雛型實驗室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當然,我們可以想辦法把某項商品同時擺在店裡的許多地方。但是包括史泰普在內的大部分商店都不樂意那麼做。莫倫(Mike Moran)是該公司負責推敲空間關係的人員,我要他說出一項會同時放在兩處以上的商品。他不假思索回答:「纜線。」他從消費者的觀點說:「纜線是用來做什麼的?連接印表機。」於是,纜線就和印表機放在一起,同時也放在獨立的纜線區。依照同一個邏輯,空白光碟片也應該同時陳列在許多地方才對,可是它們卻只出現在靠近梅迪爾所說的商店重點商品區邊的展售櫃。光碟片為什麼不和可以燒錄光碟的機器放在一起呢?既然光碟和紙都是紀錄的媒介,為什麼它們不放在一起?此外,既然軟體也是用光碟片販售,為什麼它也不與空白光碟片放在一起?同理,筆為什麼不和紙、筆記本、便利貼或空白標籤放在一起?莫倫說:「這是為了精簡營運。」

  同時,如果在顧客希望找到光碟片的所有地方都放光碟片,商店就不可能確保每處的光碟都不缺貨。此外,這麼做會吃掉貨架空間;「貨架空間」是雜貨店和書店的「限量商品」,銷售商甚至要付費才能讓貨物排在較佳的貨架位置。重點商品區是唯一會出現重複擺設的地方,莫倫說,因為「如果顧客出店門時帶了印表機,卻沒有把纜線、紙張和墨水匣一起帶走,印表機還是不能用,最後他們就得氣急敗壞再跑一趟。」

  「不得不再跑一趟」就是空間和時間的勝利,它戰勝了人類對事物關聯的記憶力。第一趟丟三落四而不得不跑第二趟時,許多人會冒起一股無名火。我們之所以會丟三落四是因為商店所呈現的資訊空間無法幫助我們聯想。但資訊很好解決。空間、時間和實物才難搞定。

  梅迪爾的員工不這麼想,不過他們正陷入苦戰。實體的三度空間世界是他們不斷纏鬥的敵人。用軟體的話來說,雛型實驗室的人員在「駭客入侵實體世界」,他們想找出突破這種系統內建限制的妙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這些限制早已習以為常,甚至沒想過它們是種限制:實體空間裡的物品有遠近之分。這就是麥高雯要煩惱「找路」這件事的原因:她希望顧客能夠走最短的路,找到購物清單上的所有東西。

  實體物品在任一時點只能放在一個地方。儘管對顧客而言,所有想要的東西都能伸手可及是最便利的,麥高雯和莫倫還是必須決定一個(最多兩個)商品陳設處。

  實體空間會被物品瓜分,因此儘管顧客有不同的個人需求,店面擺設還是只有一種。如果你是輪椅人士,麥高雯精心排列出的適合一般身高顧客的標示,對你可能就沒什麼用處。如果你去史泰普主要是為了採購學校文具,你可能會覺得重點商品區裡的商品根本沒抓到重點,因為那裡既沒有蠟筆,也沒有「哈利波特圖案」三孔筆記本。

  人體各項能力有限,呈現在眼前的資訊會受限於人的視覺能力;所以店內資訊標示不應該詳細到搶走商品本身的分層。店面擺設必須整齊有條理。放得亂七八糟的商品會讓人找不到;商店的實際陳設必須反映資訊的編排,編排方式必須盡量簡單。混亂的商店不但會失序,也會失敗。

  以上這些限制意味著,不管梅迪爾和他的員工再怎麼盡職,史泰普商店裡的大部分事物就是會讓顧客覺得礙事。

  如果我要上史泰普買15樣東西,商店裡的其他7,185項商品不但無關緊要,甚至還遮擋了我想要找的東西。我登門購物時,史泰普如果能很神奇的只擺出我要的那15樣東西(而且不管我哪次光臨、買的是什麼東西,它都能這樣),我就能走到店面前方的貨架,把我要的商品全部掃進購物籃,一次搞定。這麼一來,麥高雯根本不必鑽研什麼「找路學」,莫倫也不用精心推敲商品的排列順序。

  既然我們都明白現實世界的運作法則,為什麼還要去想這種只可能發生在某個另類科幻世界的事呢?

  因為,這個另類科幻世界真有其事。而且每過一天,我們就愈來愈常生活在其中。它叫做「數位世界」。

數位世界沒有占據空間的物質原子,而是由位元組成。

數位世界沒有長長的走道,只要點幾下滑鼠,所有東西都唾手可得。

  在數位世界裡,商品的陳列不必一成不變,而且能夠依照個人喜好和個人當下的需求重新排列組合。

  數位世界不受空間限制,也不受限於陳列商品項目的精簡營運原則,它能容納史泰普各式各樣的顧客可能想要的商品。

  在數位世界裡,商品的陳列不必固定放在店裡某一區、偶爾可增加為某兩區,而且是可以歸入使用者認為應該可以找到它們的各種類別。

  在數位世界裡看不到雛型實驗室裡井然有序的貨架,商品可以用數位形式隨意放置,在使用者需要時按照個人想要的搜尋方式整理排列。

  以上是數位世界和實體世界的重大差異。不過,這些只是起點,它們還涉及了比店面陳設更重要的事。實體限制無聲無息的引導了辦公文具商店的陳列方式,也引導著企業、政府和學校的組織方式。

  實體世界的限制更引導著(也限制了)我們整理知識的方式。從管理架構到百科全書,還有孩子接受的學習課程,甚至是對什麼事物值得相信的取決方式,我們都是根據受制於物理定律的世界而設計的原則,來組織我們的思想。

  試想,現在是有史以來頭一遭,我們能夠在規避實體內隱限制的情況下組織概念。我們的思想、組織和知識會有何變化?這趟旅程將帶領我們走出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轉而拜入柏克萊大學裡一位性格沉靜、推翻了亞氏世界觀的心理學教授門下。我們要告別想方設法為生物分門別類的科學家,而去迎接那些認定資訊愈雜亂就愈容易搜尋的事業。十八世紀的百科全書編纂者按照字母順序編排主題,卻因此被扣上「違反上帝所定秩序」的罪名;現在,我們就要來見識一下,世界上第一部沒有編輯群、沒有頁數限制、甚至沒有順序的百科全書。

  欲知旅途究竟,這裡先提供一條線索:就在我們發明了新組織法則,以適用於這個不受實體限制的知識世界時,資訊自由是不夠的,資訊還得「雜亂」(miscellaneous)才行。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