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導引悲傷能量:悲傷諮商助人者工作手冊

導引悲傷能量:悲傷諮商助人者工作手冊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576937828
李玉嬋、李佩怡、李開敏、侯南隆、陳美琴、張玉仕
張老師文化
2012年1月13日
150.00  元
HK$ 127.5
省下 $22.5
 






叢書系列:教育輔導系列
規格:平裝 / 384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教育輔導系列


>















  這是一本臺灣的專業工作者著述的悲傷輔導書籍,作者群都是學有專精,並且在協助哀傷者的實務工作投入多年、理論與實務雙通的學者專家,提筆為文深入淺出,既將深奧的理論以生動的筆觸或個人經驗的咀嚼融通,進行明白的闡釋;在實務方面又能夠提供相當具體的方法、技術與步驟;對於個案故事的敘說更是觸動心弦,感人肺腑,相信必能對悲傷諮商助人工作者有所助益。

作者簡介

李玉嬋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學務長、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副教授/諮商心理師。研究興趣與專長領域包括:失落與悲傷輔導、慢性病患心理治療、醫療場域健康心理諮商、懷孕及流產諮商、壓力因應與情緒管理。

李佩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副教授,同時也是諮商心理師、安寧照顧基金會靈性種籽師資、安寧照顧協會理事。喜歡書寫新詩,表達對生命的核心關懷,出版過《生命是愛──心靈詩集》(天馬出版社)。以從事安寧療護、悲傷諮商、生死教育及靈性成長為畢生職志。

李開敏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講師,也是臨床實務工作者,多年來從事個人/家庭/團體諮商。目前在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呂旭立基金會提供心理諮商,並擔任臺北市社會局及善牧、陽光、現代婦女基金會等機構的諮詢顧問。

侯南隆

  南華大學生死學碩士、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班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督導
  癒心鄉心理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督導

陳美琴

  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系副教授,同時也是諮商心理師及臺灣藝術治療學會理事。曾任輔仁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張玉仕

  英國南開普敦大學(Southampton University)安寧療護社工碩士。現任馬偕紀念醫院社會服務室臨床社工課課長、臺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監事、臺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安寧照顧基金會醫研委員。



作者序1

嘗試以文字傳播悲傷療癒的可能性/李玉嬋

  如果歌聲可以撫慰人心,那麼文字或可穿透悲傷、療慰性靈。

  「我想你媽媽,你在那好遠好遠的地方,可知道我在心裡想念你,媽媽……」依稀記得小時候聽著收音機播放這首歌,都會忍不住想掉淚:是誰?是誰這麼可憐沒有媽媽,無止境地想念著媽媽?思親之情似乎在歌聲陪伴下有些宣洩、有些安慰……

  年齡稍長後聽著流行歌曲「恰似你的溫柔」,似懂非懂地察覺到,難以停止的追思彷彿有著追憶療傷的作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難以開口道再見……讓它好好地去……年復一年……沒有停止懷念……但願那海風再起,只為那浪花之手,恰似你的溫柔……。」彷彿黯然神傷的流行曲調裡,訴說著未曾停止的懷念,其實是找到連結與安慰的做法之一。

  如同流行曲調可以用吟唱安慰悲傷一般,我們寫書或可透過文字傳遞悲傷療癒的可能性,試圖為喪慟心靈引進一道和煦的陽光。

  想寫一本臺灣本土的悲傷輔導書籍,已是多年的心願。但寫書是件大工程,所以我們先規劃開設一系列的失落與悲傷輔導課程,在二○○九年邀請國內北部的悲傷輔導先驅來開課,而集結了本書的作者群,以各自開課的單元形塑出本書架構,一同分工完成這本手冊。

  作者群一起在寫作中交流與死亡接觸的境遇,分享著走在悲傷之路的看見。雖然筆調未必相同,對於喪慟需要伴行的想法卻一致,所以我們合作在全書四個篇章(理論與技術篇、實務與應用篇、超越與整合篇、助人與自助篇)裡,一方面引經據典說明前人面對悲傷的智慧,一方面現身訴說個人與悲傷共度的故事,以此彰顯作者們衷心希望本書發揮失落幽谷伴行的心意。

  再艱難的道路,或因偕手同行,多了些勇氣與信心等待喪慟之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序2

一項「莫忘初衷」的使命/李佩怡

  九年前,我剛完成博士論文口試,還在努力修改的過程裡;某個週末午後,我夢見自己寫完了論文,正喜孜孜的時候,就遇見了一位家屬,夢中的我知道她是我照顧過的病人家屬(實際上我並不認得她)。這位家屬見到我完成論文,絲毫不為我欣喜,反而疾言厲色地質問我:「喔!妳完成了妳的論文,那我們呢?妳把我們放在哪裡呢!」夢中的我即刻經驗到極大的羞愧感,彷彿論文的完成只成就了我自己,自私自利地獲得最大好處後,卻沒有任何回報於傷痛的家屬,在對方鏗鏘有力地質問後,我禁不住地痛哭出聲,在夢中我意識到幫助我完成論文的病人已日漸走遠,但我卻不可一日忘懷他們及其家人,就這麼哭著醒來。

  這個夢是我內心良知的聲音,也是發動於自性(Self)的提醒,自性要求我「勿忘初衷」,要將對生死議題的衷心關懷延續下去,不論是對末期病人、家屬或是其他遭遇喪慟的朋友,都要將關懷化為具體的行動,此乃整體生命(大我)對自我發出的棒喝!於是我盡量讓這股聲音成為日後做人生重大抉擇的依據原則。本書就是「莫忘初衷」的其中一項使命,有緣與一群同好完成這本書的滋味是「圓滿」!它不是獨力完成的,很好,因為「悲傷」教會我──與人連結;它不是同一種書寫風格的,很好,因為「悲傷」教會我──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悲傷方式。本書是我嘔心瀝血的作品,在我的撰寫裡有許多朋友們的生命故事,他們以沉重的失落傷痛,教導我什麼是喪慟的人需要的陪伴與協助。感謝這些朋友,雖然有些已經幻化為宇宙不可知的能量,但有些夥伴還真情至性地陪在我身邊,感謝您們!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