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味道,無愧的究極!:黑龍蔭油憨直古法裡,最深奧的經營哲學 涂中明不急、不貪,成就一甲子的健康美味!

味道,無愧的究極!:黑龍蔭油憨直古法裡,最深奧的經營哲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268936
涂中明/口述
方舟文化
2016年3月30日
110.00  元
HK$ 93.5
省下 $16.5
 





ISBN:9789869268936
  • 叢書系列:財經方舟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財經方舟


  • 商業理財 > 傳記 > 企業傳記












    最平凡的家庭調味料──醬油,醞釀出經典不凡傳奇。

    用幸福安心的原味展現不同世代的口味,

    濾榨出餐桌上豆油令人感動的美好回憶。





    推薦序



    老手藝新視野──從醬油釀造看食安




      食安問題爆發後,大家對醬油的使用愈發謹慎。更多人願意花高價購買,甚而參觀製造現場,透過對食材的了解,選購讓自己心安的品牌。標榜古法釀造的醬油,往往也較容易獲得顧客的青睞。只是產量有限,難免還是讓人擔心,為了因應數量的不足,廠商在製作過程中,出現管控不足的瑕疵。



      前些時,走訪民雄著名的黑龍醬油。我對黑豆釀造的過程還有點困惑,一參觀便開門見山詢問,想了解製作方法和原料的取得。



      他們不只裝盛黑豆的容器改變,還採機械化管控,但繼續嘗試以此掌握傳統醬油的風味。跟我熟悉的手工釀造,在思維和處理已截然不同。我因而直接探問,為何不再以竹簳盛放黑豆養麴?他們的回答也很直接,主要還是食安考量。



      這點讓我大感不解,經其解釋才明瞭,因為台灣已沒人再製作大型的竹簳。現有的編製成品,幾乎都是從大陸購買。但如今的竹簳多為竹皮製作,透氣困難。數量若多,清理不便,容易帶出雜菌。



      黑豆在養麴過程裡,有時容易結塊,主要便是裡面出現太多雜菌。假若改用鋼盤盛放蒸煮後的黑豆,衛生可以控管,減少雜菌的出現,同時解決竹簳欠缺的困擾。接下的製麴、翻麴、燜麴等過程,都是統一規格,包括溼度溫度,全以自動化管理為主,從頭到尾的細節都要考量,才能避開可能的污染。



      我又質疑,另一個重要的製作過程。標榜120日曝曬的蔭油成品,為何不以陶甕,接受四季陽光的曝曬,反而是改用大型塑膠桶,放置在溫室內控制?



      我的困惑,他們也提出精闢的見識。如今大型釀造醬油的陶甕不易取得,幾乎都從大陸運進來。品質無法掌握,使用的經驗亦不若過往。再者,黑豆經過長期曝曬,雖能沈澱出好質地,只是師傅不同,製作出的蔭油,品質仍有落差,不容易維持一致的水平。若以溫室控製,外頭不管幾度,裡面保持恆溫四十度,他們有把握,整個生產在嚴控下,每一罐都能出產同樣條件要求的醬油。為了量產,達到品質,他們勢必得走這條路線。



      我再繼續追問,為何跟美國契作黑豆,而非大陸,或者是從本土選購?



      答案是,其實他們過去曾跟大陸進口,但豆類品質不一,選洗時發現雜質又多,另外價格難以穩定也是考量。至於台灣,在產量有限下,無法達到供給需求。但他們希望,有一天真能出現本土的大量契作,彼此結合,改變雜糧供應不足的情形。



      緊接著,環繞在食安問題的憂心下,我又好奇這間經營70年的企業,如何翻轉思維,繼續銜接過往傳統釀造的內涵。不斷接受我提問挑戰的第三代接班人,接近而立之年。他並未因我咄咄逼人的提問感到猶豫,而一一詳做解說。



      他叫涂靖岳,出國留學時,讀的是農經。回來後,並未回到家族企業,而是進入汽車公司,學習機械製造和流程管控。在通用汽車待了好一陣,10年前才返鄉,準備承接家裡的事業。



      當初是嫌做傳統醬油太辛苦而避離,但為何還是回來?他的回答很有意思:為了盡一份社會責任。多數員工從事醬油和醬菜等工作,都是以3、40年的光陰,跟其父親打拚。如果無人返鄉,銜續這份苦差事,5、60名員工的家庭,未來如何養活?這讓人不忍也不捨。



      80年代,當化工醬油暢銷熱賣時,以古法釀造的醬油行彷彿落伍的行業。他們的上一代仍堅持竹簳、陶甕等過程養麴,經常日夜不休艱苦地工作。最後完成時日既久,價位也明顯比別人偏高。這樣的醬油何以還能倖存,在南部一帶受到消費者歡迎,主要還是靠長久建立的品牌信譽。有地方的信賴和支持,他們也未拓展業務通路。



      他回來之前,學管理的姊姊已早一步回來。她小時常隨父親到鄉鎮,寄賣醬油。那時只覺得在做一件普通小生意,並不清楚醬油有多麼重要。但從消費者眼中,他們逐漸看到,自己家族在做一件別人認為很了不起的工作。耳濡目染下,他們才把這一尋常的民生必需品視為尊貴的事業,開始懷抱理想。



      涂靖岳更是積極,回來後決定改變生產模式,嘗試以新的製作技術取代。他把汽車生產的一貫作業帶到醬油,從上游到下游,嚴格控管,盡量以機器取代人工。釀造過程若要整個改變,光是引進的機械設備,需要投資3、4千萬。初時,父親聽到這一彷彿要放棄傳統手工的革命,當然堅決反對。彼此意見不時衝突,有過好一陣磨合。



      但他不斷研究摸索,毫不氣餒。從蒸煮到養麴、翻麴、洗豆到燜麴,最後進入溫室曝曬。120天後,再裝入高溫殺菌下的裝瓶。每一個環節盡量以機械取代人力,但並未減少人力,而是讓員工從過去的辛苦作業,學習到另一套運作的管理模式。最後他以數據為證,說服父親,轉而全力支持他。



      從70年前第一代沿著民雄老街叫賣,40年前第二代傳統手工釀造,如今以機械一貫作業,製造更穩定的醬油品質。他們在不斷的挫敗中,深刻體會許多古老的製造過程必須割捨,但又不能喪失古法釀造的風味。



      消費者現今都害怕假油,或者使用基改原料,但做為生產者,看到的是更前瞻的食安問題。食安不只在上游原料的取得,釀造過程的衛生一樣不能馬虎。如何在一些細節上避免污染。在量產的過程裡,每個環節都有新的挑戰和困擾。他們要不斷地面對,尋找更好的解決答案。



      從這一小小醬油的製作和發展,即可清楚感受,食安是一堂不停學習的課程,沒有不變的法則。唯一門行業的價值信念,社會企業的責任,都該緊緊伴隨。




    文 / 劉克襄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