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歇心靜坐:從初學到深入的靜坐七法,開啟通往內在自由之道

歇心靜坐:從初學到深入的靜坐七法,開啟通往內在自由之道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4717702903350
格龍仁波切
張圓笙
商周出版
2018年5月31日
107.00  元
HK$ 101.65
省下 $5.35
 





ISBN:4717702903350
  • 叢書系列:Open mind系列
  • 規格:平裝 / 224頁 / 23 x 17 x 1.5 cm / 普通級
    Open mind系列


  • 宗教命理 > 宗教概論

















    放鬆、敞開心 讓澄澈與簡單 自然浮現

    ★當代一○八藏密大師之一的格龍仁波切,將修心的最關鍵步驟,精心編纂成七階段的靜坐實修指引,從基礎逐步深化,引你進入大圓滿禪修。

    當世界一天天變得更擁擠、更繁忙,困擾我們的問題也越變越多。這些壓力導致我們的行為經常失衡,自由的感覺蕩然無存!若以靜坐等方式,許多問題都會減輕,甚至迎刃而解。

    蘇菲派詩人魯米(Jalal al-Din Rumi)說:「昨天我很聰明,因此我想改變世界。今天我有了智慧,所以我正在改變自己。」靜坐就是改變自己的方式,雖是小小的行動,但力道強勁!不只能夠釋放壓力,還可以化解憂愁與抑鬱,矯正諸多失衡,為自己創造一種有意義的生活模式,使我們內在與外在世界都安詳和諧。

    本書依序呈現的七種靜坐,是一條通往內在自由的道路。它是為「現代人」而設計的,對於任何一個人的生命與靈性開展,都有幫助。

    作者格龍仁波切出生於西藏最高、最偏遠的地區。他在那兒的成長環境中,並沒有我們現代生活裡經歷的大部分干擾。因此當他到了西方社會,與目眩神搖的複雜性相遇,並開始在這裡教學的時候,他發現大部分學生根本無法放鬆到足夠的深度,進入靜坐核心。他們也沒有辦法察覺各種傳統靜坐竅訣之間的微妙差異與連結:那些竅訣最終應當會將一切導向最深度的放鬆──證悟。瀰漫在我們社會中的匆忙、壓力、與焦慮,很自然地影響到了修習禪坐的我們。因此,發展深度放鬆,成為這七種靜坐修行體系的首要重點。

    本書先談靜坐,把哲學性或技巧性的題材以及定義減到最少,只在相關靜坐的章節中隨文介紹。除了介紹七個階段的靜坐,還插入「法義回顧」單元,把法理做了更詳細的解說,並且提供了背景資料。

    真正的靜坐覺受有一種殊勝的感受,所以要避免被我們從事日常事務(我們的計畫、工作、休閒……等)時慣有的大綱、目標、期望等氣氛帶著跑。本書的呈現方式,避開了上述現象,因此禪修者遵循這本實用而細緻入微的指導書籍自學,將可獲致良好成效。當然,大部分人若欲達到最高證悟,最好有一位具格師長的引導。但是,對於一位誠心勤勉的學生來說,這本書一樣很有成效。


    ★靜坐小語
    •靜坐有助於增進你每一個片刻的生活品質,並不只在有壓力的時候。
    •這七種靜坐的精髓是放鬆──放鬆我們的心,敞開它,讓澄澈與簡單自然浮現。
    •釋放壓力與焦慮也是禪修的可喜副產品,但是完全的寧靜與自由(「證悟」本身)才是禪修的目標。
    •通往放鬆之鑰是「簡單」。
    •禪修應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七種靜坐提供了一座連接正式禪座與動中修禪的橋樑。
    •耐性是靜坐的關鍵元素,當求取成果的急躁平息下來,我們原本擁有的品質才會浮現。
    •如果我們一進入靜坐就希望獲得成果,我們只是在增加自己的散漫。與其增添更多,此時我們應試著少做一點。
    •只要隨時找個幾分鐘時間,感受一下內心的寧靜,不管心中現起什麼,都對它全然開放,你將可以發展出這種內在的柔性。
    •若能善用這種精神能量,我們等於在以一種殊勝的方式補養自己。如果你能每天這樣自我滋補一段較長的時間,那非常好;但假如你每天只有五分鐘或十分鐘空閒,幫助仍然很大。你不必剛開始起步就是個「完美禪修者」,所有你需要做的,只是讓心(heart)與意(mind)達成協議:「歇息吧!此刻沒有理由跟隨念頭漫遊,也不需要擔憂。且讓我們放鬆,並且開啟。」你甚至完全沒有必要關閉念頭,儘管與它們共處,但不要過度關切或是介入。要徹底的敞開,然後放鬆在其中,就可以了。
    •念頭會在靜坐中出現,那是因為心有能量。念頭是心的自然表述。如果你不被它們打亂,而與它們一同安住,它們變成靜坐的一種天然助緣,並且提供能量。所以,對於念頭,我們要處之泰然──隨它們去。不要參與它們。留在當下。
    •念頭與情緒的生起本身並不是個問題,把事情攪亂的,是我們對它們的反應。
    •靜坐也像游泳,你選擇什麼泳式游過水去並沒有關係。你和水連結在一起。你享受從水中穿越,享受那個感覺,但並不特別留意手和腳在做些什麼動作,你比較進入那種與水成為一體的感官知覺。

    推薦引文
    《歇心靜坐》是一個寶藏,陳列出佛教徒修心的所有必經階段。它帶領我們從第一步踏上禪修之旅,一路走到最後的體悟,圓滿心的證悟天性。本書盡皆涵蓋一切,沒有必要另覓其他修法。
    ——祖古東杜仁波切,《心靈神醫》、《無盡的療癒》與《無條件的愛心》(The Heart of Unconditional Love,暫譯)的作者

    藏傳佛法修行途徑清楚明白又簡單的指引。從初學靜坐到深入修行,《歇心自在》提供了直指而睿智的引導,內容豐富又開放。
    ──傑克•康菲爾德,《帶佛法回家》與《踏上心靈幽徑》的作者

    格龍仁波切闡述了從基礎到最高階禪修的完整光譜,還有許多可應用於日常生活的珍貴洞見。這本書應會改變你的一生。
    ──阿南渡登,《覺性之妙》與《無我,無礙》的作者

    一本現代的禪修鉅著。機智、易讀、又風趣,跟隨這位偉大老師的指引,你將會真正放鬆進入天賦的智慧。這是近年來我讀到最好的禪修指南。
    ──羅卓˙林茲勒,《端坐如佛》(Sit Like A Buddha暫譯)與《當佛陀走入酒吧》的作者



     





    目錄
    祖古東杜仁波切推薦
    作者序
    編者序
     放鬆、簡單,與現代生活
     解開奧祕
     進一步的饒益
    譯者序
    前言
     靜坐的價值
     進一步審視靜坐的價值
     七種靜坐摘要

    第一部分
    第一種靜坐:基礎坐禪
     結合身心,打好地基
     什麼是靜坐?
     姿勢:在舒適中靜坐
     緣身體的禪修
     靜坐實修指引
     修行重點提示
     問與答
    第二種靜坐:止修
     調服我們的心
     深深專注於心性
     專注單一所緣
     進入止修
     重點提示與備忘
     問與答
    第三種靜坐:精純基礎禪坐
     澄澈出現
     成就等持
     簡介空性
     把心-意向幸福開啟,體驗心性本質
     意樂安立
     再訪身、語、心
     靜坐實修指南
     修行重點提示
     問與答
    第四種靜坐:觀修
     超越表層的觀
     帶著澄澈入觀
     觀什麼?
     激勵
     廣袤空闊
     菩提心意樂──慈心與悲心
     上座觀修
     修行重點提示
     問與答
    法義回顧(一):第一部分相關之法理
     法�靜坐、心與身�意樂�相對菩提心與絕對菩提心�
     戒律�智慧�空性�轉世與業�傳統的觀修�六度

    第二部分
    第五種靜坐:敞心禪修
     更寬廣地觀察內與外
     什麼是敞開的心?
     菩提心──悲心與慈心
     希望與恐懼
     耐性與開放的心
     靜坐實修指南
     修行重點提示
     問與答
    第六種靜坐:淨心禪修
     純淨與證悟天性般的體驗
     這種修行的成果
     藏傳佛教的淨心傳統
     一杯水的比喻
     靜坐是為了平衡這顆心
     靜坐實修指南
     修行重點提示
     問與答
    第七種靜坐:離念禪修
     放心自由
     座上修
     下座禪修
     這種禪修對自他的利益
     細微處的要點
     靜坐實修指南
     修行重點提示
     問與答
    法義回顧(二):概觀大乘、金剛乘、與大圓滿之傳統修行法
     大乘佛法與中道�希望與恐懼�修行的儀式�金剛乘佛法�大圓滿
    結語
     如何修
    建議閱讀
    詞彙表
    致謝
    作者簡介






    祖古東杜法王推薦

    扎•格龍仁波切(Dza Kilung Rinpoche)是格龍晉美俄察(Dza Kilung Jigme Ngotsar)法王的第五世轉世。第一世格龍法王是著名大成就者、開啟大圓滿傳統(dzogpachenpo)《龍欽寧提精要》(longchen nyingthig)教法的伏藏師仁真晉美嶺巴(Rigdzin Jigme Lingpa)的四大心子之一。仁波切在西藏和印度完成數十年的學習與閉關之後,開始無倦地傳法,把他那得自殊勝傳承、原汁原味的智慧甘露,分享給東西方所有根器相應的人。

    在《歇心靜坐》書中,仁波切把修心的最關鍵步驟精心編纂成為實修指引──從如何調整坐姿、呼吸、正確住心開始,一直講到如何盡釋心中分別概念,喚醒心的證悟天性。

    心,或是識,代表著我們是誰。身體雖然寶貴,但只是一個旅店,讓我們活著的時候暫住其中。死亡之後,我們會有一個快樂的或是一個不快樂的來世,取決於──今生產生在我們心續當中、並以身語行為表現於外的正負面習性。如果我們的心平和又仁慈,並且充滿敬重,那麼(也唯有那樣)我們的外在表現將自動地成為善行,於是我們成為利益他人的泉源。如果我們讓自己的念頭圓滿聖潔,我們的受苦將會止息,並且我們心的智慧本性將會覺醒。因此,在正念中,遵循本書所教的正確步驟調伏我們的心,是核心關鍵。誠如佛陀在《法句譬喻經》中所說:

    如果你保持正念於調伏內心的戒律中,
    你將享受到幸福。
    那些善於守護其心的人,
    終將達成痛苦滅絕。

    《歇心靜坐》是一個寶藏,展列出佛教徒修心的所有必經階段。它帶領我們從第一步踏上禪修之旅,一路走到最後的體悟,圓滿心的證悟天性。本書盡皆涵蓋一切,沒有必要另覓其他修法。如同寂天菩薩所說:「除此修心法門外,另行他法有何益?」(捨此圓滿菩提心,何有餘善能勝彼?)
    ──祖古東杜
    ?

    中文版作者序

    我們所生存的世界,正在變得更擁擠、匆促,前所未見。二十一世紀的科技,迫使所有的人與事都更加快速變遷,讓我們難以勝任。由於我們的心很容易受到四周忙碌世界的刺激,人們因而感到越來越忙、越來越忙。許多人時常對自己的表現不滿意,覺得自己不夠好,或是覺得自己的人生成就還不夠。對於現狀不滿足,又把所有希望寄託在明天,導致我們的身體與情緒都高度疲憊,因為我們無法享受那為我們帶來力量與能量的、生命中的每一個當下片刻。

    如果我們的心總是陶醉於這個忙碌的世界,也就意味著我們沒有很多時間以正念觀照自己,瞭解自己眼前與未來真正需要什麼。或許我們曉得自己想要追求幸福與美滿,而那就是我們為何如此勤奮工作、忙碌不懈的原因。於是為了照顧自己,我們指望新的方法,例如瑜伽或是靜坐,來減輕我們的壓力與焦慮。這些古老的智慧法門,在現今社會很流行,也經過科學廣泛地證實。但是人們可能並未瞭解或認清什麼是禪修的真正意涵,以及它如何以更深入的方式助益我們的日常生活。靜坐禪修,並不僅僅是一個用來對付我們繁忙生活中壓力的方法而已。

    除了減輕壓力,我們還需要以一個不同的角度來認識禪修。靜坐狀態下的心識,能夠讓你與自己的微細身心連結,同時讓你更加瞭解自己。經由此練習,你吸氣與吐氣的節奏變得平衡而放鬆,那會降低你的血壓與壓力。這些立即可見的效果與反應,使人們對靜坐感到熱衷。但如果你學習靜坐的動機只是為了減輕壓力,那麼你體會到的也僅僅只是禪修效益的很小一部分而已。靜坐有助於增進你每一個片刻的生活品質,並不只在有壓力的時候。靜坐還有許許多多特質,能夠幫助你每天的日常作息,以及環繞著你的一切。

    當你不受念頭干擾地靜坐時,你會與你人性的內在世界連結,同時體驗在你周圍的各種表象與現象之外在世界。這種本然的內在狀態,也可稱為「心的休憩本性」。當你得以不帶散亂地與自己這種內心狀態連結時,你會發現更多你自己的特質:真正放鬆、內在平和、和諧、滿足、愛、慈悲,以及自知的覺知。與這些內在品質連結,並且更加認識自己,才是真正的禪修。其後,在任何狀況下,你都可以與你的內在放鬆之心結合為一。藉著把靜坐納入日常生活,你將洗滌你的內在本性,修習你人性的內在力量,最終達到自己與他人真正的幸福與美滿。

    在台灣,珍貴的佛法成為人們生活中一個重要部分,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許多有成就的修行者每天勤奮地靜坐,並且修習菩提心。每當我來到台灣,就會欣悅地見到人們如何以和善與禮貌對待彼此;到處都在舉辦佛法活動;甚至電視上也有許多弘法節目,供你隨時觀看。只要一有機會,人們就去到廟宇,點燈或是燃香供養佛菩薩,請求佛菩薩圓滿他們的所願。信仰佛法並且積極投入,基本上是重要的,能夠幫助建立一個為自己與他人帶來福祉的有意義人生。但是,如果你總是求佛替你做每一件事情,幫你把成就帶過來,那麼你可能會愚弄了自己,甚至到最後遷怒於佛,因為,在為你帶來成功這件事情上,他並沒有很稱職!佛教基本上不只是一種信仰,它還是一種哲學以及道德與倫理,能夠激勵你去思考,運用你天賦的智慧,並且依循理性而生活。

    佛陀自己曾經說過:「智者無法以水為你洗去罪障,他們無法用手驅除眾生的受苦;證悟無法直接地移轉,他們藉著揭露萬法的真相,令人解脫。」【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如果你想接收到佛的加持,體悟內在的放鬆與快樂,那麼你唯有靠自己的力量,經由靜坐與修行,才能達成。只靠請求與祈願,它是無法達成的。

    只要你具足動機與信心,每一位想嘗試的人都可以靜坐,不論你是不是佛教徒。我希望這本《歇心靜坐》的禪修指導,能夠讓你對日常生活中的正念覺知有所瞭解,幫助引領你行經這個繁忙的世界,保持你內在的安康強勁,並且讓你為自己與他人開展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願你們能花一點時間,幫助自己發掘快樂,並且增進為自己與他人帶來快樂的原因。
    願你們有時間去正確地認識自己,因此得以減少替自己與他人帶來痛苦的原因。

    扎•格龍仁波切
    二○一八年四月六日

    ?

    編者序

    我至今仍清楚記得自己第一次嘗試靜坐的情景。那已是數十年前了,當時西方社會有關靜坐的書籍寥寥無幾。我找到一本教導基礎禪定的書,我的瑜伽老師又給了我一些粗略的建議。整個感覺就是很酷。於是在那個下午,我在鬆軟的綠色沙發椅上盤坐下來,把背脊挺了挺,閉上雙眼,開始向內心窺探進去。

    一剎那間,我發現自己像是被電鑽或是電鋸的嘶吼聲吞噬了。

    我身在何處呀?難道我把頭伸進了馬蜂窩嗎?我無法保持穩定,並且開始流汗,像一個坐在牙醫候診室裡的小孩。穿越萬花筒般的紛擾念頭與情緒──有一些彼此關聯,其他的則雜亂無章──我的「靜坐」就像搭了一趟雲霄飛車!

    那一座沒有維持很久,而且我不太開心,也沒有從這次經驗中得到鼓勵,但是卻發生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雖然直到很久之後我才體認出它的價值:我認識到這次的變奏演出實屬正常──它並非出於過度疲勞、消化不良,或是和朋友的一次爭端等所衍生出來的偶發事件。這是我心識與情緒的尋常世界。它恆時在我的內心上演,只不過是,如今我停下來聆聽了它。而且我依稀有一種感覺,一種毛骨悚然的感受:原來直到那時,我始終是個被自己的強迫症囚禁的犯人。

    本書依序呈現的七種靜坐,是一條通往內在自由的道路。它依據藏傳佛教的修行方法,但是你並非一定得成為佛教徒才能接受這些訓練。對於任何一個人的生命與靈性開展,它們都有幫助,無論你是不是某個特定宗教傳統的追隨者。它們為西方人而設計,然而西方文化已四處流傳,並且和所有文化混合在一起,所以或許說它是為「現代人」而設計的還更貼切。

    作者格龍仁波切出生於西藏最高、最偏遠的地區。他在那兒的成長環境中,並沒有我們現代生活裡經歷的大部分干擾。因此當他來到西方社會,與目眩神搖的複雜性相遇,並開始在這裡教學的時候,不意外地,他發現大部分學生根本無法放鬆到足夠的深度,進入靜坐核心。基於同樣的理由,他們也沒有辦法察覺各種傳統靜坐竅訣之間的微妙差異與連結:那些竅訣最終應當會將一切導向最深度的放鬆──證悟。瀰漫在我們社會中的匆忙、壓力、焦慮,很自然地影響到了修習禪坐的我們,我們被牢牢綑綁在它的束縛之中。因此在設計這包含七種靜坐的修行體系時,發展深度放鬆成為首要的重點。

    過去多年來,格龍仁波切每週固定引導他的學生修持這七種禪坐,以一年為期,周而復始。學生們持續接受引導並且實際修習,年復一年,熱情不減,已獲致相當肯定的成果。主題與修習都一再重複,但是體驗則持續不斷地刷新與加深。這引發出我們一個重要的疑問:若要經由此系統達到深刻地體悟,是否不可或缺的是經由一位禪修大師口傳親授?目前,各主要冥思傳統現存適用的正統靜坐指南,幾乎都是用作某位師長的教學補充材料。它們的編排方式,大都首先羅列一長串的倫理與法義主題,然後附上一段簡短而一般性的靜坐指引。預期中將要由師長打開書本,再經由教學,把空白處填滿。

    《歇心靜坐》並非如此。大部分的禪修者並沒有管道得以親近一位具格的禪修教師,或是沒有時間規律地參加禪修的課程。他們得要依靠書本──然而書本往往讓他們摸不著頭緒:「這一切該如何搭配在一起?我如何規畫我的靜坐成為一條可行的靈修道路?」有時候,過了一陣子,又會發現:「為什麼我覺得卡住了?」《歇心靜坐》直接取自格龍仁波切的口頭開示,對於學生們沿途在每個階段所發生的那些通常很細微的問題,仁波切都能適時掌握,一一找出解答。

    本書先談靜坐,把任何哲學性或技巧性的題材以及定義減到最少,只在相關靜坐的章節中隨文簡單介紹。(除了介紹七個階段的靜坐,書中還插入「法義回顧一」與「法義回顧二」兩個單元,把法義做了更詳細的解說,並提供了背景資料。)

    真正的靜坐體驗具有一種殊勝的感受,所以我們一定要避免被我們從事日常事務──我們的計畫、工作、休閒……等──時慣有的大綱、目標、期望等氣氛帶著跑,這一點至為重要。《歇心靜坐》的呈現方式,避開了上述現象,因此禪修者遵循這本實用而細緻入微的指導書籍自學,將可獲致良好的成效。當然一位具格師長的引導幫助很大,那是我們大部分人若欲達到最高證悟所不可缺少的。但是對於一位誠心勤勉的學生來說,採用這本書,一樣可以走得很遠。

    放鬆、簡單,與現代生活

    禪修的關鍵是心。七種靜坐各以不同方法,去觀察與放鬆我們的心。心可以用很多方法描述,但是瞭解它的唯一途徑只有親自探索──直接觀察它,辨識出它的真實本性。體悟心的本性是進入開悟之門,它可能發生在任何階段;而穩住這種瞭解與體驗,是這本禪修指南的宗旨。

    假如這樣看來似乎野心過大,作者不斷提醒我們,這個證悟的天性是我們的真實本然,並不是必須去向外獲取的東西。它就像太陽──永遠在那兒,光明照耀,本初純淨──但是我們的習性如烏雲蔽日般遮擋了它,其實太陽從未改變。此時此刻,我們只是看不見它,忙碌的心覆蓋住我們真實本性的純簡。確實,釋放壓力與焦慮也是禪修的可喜副產品,但是完全的寧靜與自由──證悟本身──才是禪修的目標。這一點永遠不要忘記。

    這七種靜坐的精髓是放鬆──放鬆我們的心,敞開它,讓澄澈(clarity)與簡單自然浮現。你在書中將會反覆看到兩個字──放鬆──再再地重複。你也會發現,自己被鼓勵要徹底敞開、歇息、輕柔地專注、平衡,不要批判,一次又一次。那是因為,雖然這裡循序講了七種靜坐,但本書並不完全是一步接一步的操作手冊,有許多內容是重疊的。當你一章一章閱讀下去,並且實際投入禪修的時候,這些重複的詞語將會產生更大的意義。這一些靜坐經驗如螺旋般推進,隨著你循序漸進越走越高,相似的主題與指令也有了額外增添的重要性。整體來說,它是一個逐步豐富的過程,然而深度明觀可能在任何一個時間點出現,因為那個深度其實從初始就住在我們裡面。

    通往放鬆之鑰是「簡單」。如果我們必須處理一大堆的細節,怎麼可能放鬆呢?為了讓讀者從這些不同風格的靜坐中吸收到各自的核心特質,又不必費力通過佛教義理冗長的學習,格龍仁波切在此提供一條速疾道路。那並不表示這些靜坐如同速食──方便卻沒有太多的營養價值。相反地,它們提供精髓──每一種靜坐所從出處的關鍵點──並且經由實修,將會使得精純又深刻的特質浮現出來。

    但即便如此,這是不是相當令人卻步?你可能懷疑:「我到哪裡找時間去?」身為禪修老師的格龍仁波切,學生遍布美國、歐洲、南美洲與亞洲,他越來越清楚,現代生活讓許多有興趣禪修的人沒有太多的練習時間。然而,除了正式上座禪修──我們靜靜坐在那裡時──之外,佛教與其他冥思傳統都時常提到,把禪修融入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禪修應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七種靜坐提供了一座連接正式禪座與動中修禪的橋樑。一個人如果沒有很多時間花在坐墊上,可以利用日常作習加以彌補──工作中、休閒時、吃飯的時候、走路的時候,隨時隨處都可以。並且,當生活中的禪修日趨頻繁而且穩定的時候,正式禪坐也會進步。它們會彼此增強,並且二者同等重要。

    解開奧祕

    要瞭解一個蛋糕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品嚐它。這個道理也適用於心:或許可以有一堆相關論述,但它的精義並無法用文字捕捉。你已經讀到一些相當神祕的字眼──心性、本初純淨、證悟等,但接下來的指引,在剛開始時有些可能顯得意義並不明確,因為靜坐永遠會展現出一些新鮮的全新感受,即使可以用相同字彙來表達,但實際的體驗從來不是完全相同的。

    因此,你要漸進地適應每一種靜坐,並允許任何看來神祕的指引或解說在你心底過濾。等到它們完全浸潤,你將開始經由自己的觀察來體悟它們的真義。例如,一個短咒語──嗡、啊、吽──從第一章就開始介紹,然後接著的每一章都繼續闡述。

    佛教咒語是具有重大象徵意義的唸誦短語,並且有時單由音聲就會產生功效。它開始時好像很直接──可能只是個放鬆身心的方法,以之作為靜坐的準備。可是這三個字所代表意義的重要性越來越大,涵蓋面遠超過只是個放鬆的技巧。在某個階段,它可能顯得很神祕,但若能保持耐性,假以時日,你將瞭解並且感受出嗡、啊、吽更深層的意涵。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心的真實本性,以及其他用來形容逐步加深之禪修經驗的字眼──包括放鬆等詞句。

    呈現一個主題的方式,基本上有兩種:可以把資訊切割成一個一個次主題,然後以它們作為單元組件,建構出大綱,以一個合乎邏輯的順序,一件接一件地呈現。或者,也可以把素材以更有機的方式展現,如同一條繩索或纜繩的許多分股,每一股對於合成的整體都有貢獻。

    格龍仁波切的口頭教學具有後者的有機特質。他從許多角度解析靜坐之道──重複叮嚀著類似的話語,每次帶進一點稍稍不同的細微處,逐漸填入重要細節,揭露其間的精妙連結,並且,當某者對於某特定靜坐或整體靜坐的了悟正在演進時,增添補充一些彩筆。他以非線性特質呈現這七種靜坐,並佐以提醒、解釋、建議、風趣、熱情作為調味──所有一切,都直接導向正面對治我們的習性,使我們得以經由修習,解開我們心的奧祕。本書盡最大可能將這種生機特質保留下來。

    隨著你讀過這七種靜坐,並逐一嘗試體驗,請記住:有效禪修以及它的成果,可能不會很快到來。實際上,耐性是靜坐的關鍵元素,當求取成果的急躁平息下來,我們原本擁有的品質才會浮現。此種不耐煩乃是禪坐到達深度與穩定的主要障礙之一,而且急躁與期望緊密相連。如果一進入靜坐就希望獲得成果,我們只是在增加自己的散漫。與其增添更多,此時我們應試著少做一點。因此某一座是「好」是「壞」,請不要介意。而且,無論你能夠建立怎樣的靜坐頻率,要讓靜坐成為習慣,並且規律練習。請記住,靜坐習慣與我們有生以來的散亂與紛擾習慣相違,而那些習性早已隨著現代生活的匆忙腳步深植我們內裡。

    進一步的饒益

    生命隨時在改變。這是一個明顯的事實,也是佛教教義的中心主題之一,稱為無常。害怕改變並不會有任何幫助。如果我們能在靜坐中放鬆,並且和我們的念頭與感受敞開同住,我們可以站在比較有利的位置,當受到生命的嚴苛撞擊時保護自己,並智慧地因應各種挑戰,其中包括身體疾病的挑戰。科學已經證實,靜坐具有顯著的療癒效果。例如,身心醫學的先驅、發現放鬆自療法的班森博士(Dr. Herbert Benson)的許多洞見,都植基於有關靜坐的科學研究。身心間若能有個放鬆的平衡,將會把那些導致各種疾病或是加重病情的壓力,移除或是減輕。

    由於這七種靜坐依據傳統藏傳佛教修行的關鍵點,它們適合那些已經長時間練習禪修的人,也同樣適用於從來沒有靜坐經驗的人。靜坐初學者將在這裡找到一條迎接你的入門途徑,將你帶往越來越深的體驗與瞭解;老參們可以帶著益發增添的自在、確信、與放鬆,繼續前行。
    ?


    譯者序

    本書教導我們如何靜坐,也帶領我們一步一步練習大乘修心,走向大圓滿的境界。這是一本非常難得、非常殊勝的好書!我這樣說,並非因為我是譯者,更不因為它的文辭優美好讀,甚至,剛開始閱讀本書時,你很可能因為它過於平淡,而輕忽了它。實則,書中七種靜坐的指引點出了修心的所有關鍵步驟,從下手靜坐的第一步到最後的體悟,它全都涵蓋;從初學者到老參,它全都適用。而且,即使你不是一個佛教徒或大圓滿傳承的追隨者,也都能從中獲益。

    本書作者晉美丹真曲紮是第五世格龍仁波切。第一世的格龍法王是密乘心要派鼻祖仁真晉美嶺巴的四大心子之一,他從仁真晉美嶺巴全面得到《龍欽寧提精要》大圓滿要義真傳。仁波切早年先後依止大成就者喇嘛隆多、晉美彭措法王、頂果欽則法王、第四世多智欽法王、達龍哲珠仁波切等多位高僧大德,學習顯密經論、教規教義以及各派傳承的灌頂儀軌。然而,雖身為經典伏藏的傳承持有者,仁波切卻以最簡單的文字,帶領我們從最基礎的靜坐學起。仁波切用心之深遠,除非我們真正遵循書中指引實地去修持,才能逐漸體會。

    我們知道,修行不可或缺的元素是動機。我們禪修,是為了清楚見到自己澄澈、無垢染的心性,讓原來本具的菩提心發揮出來,圓滿成辦「自利與利他」的目標。否則,如果靜坐只是為了使心專注,畢竟我們也可能「專注」於某些負面的事情,而失去了禪修的意義。因此仁波切反覆叮囑,修習靜坐首先要正確發心:盡除眾生在輪迴中的受苦,到達開悟的彼岸,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

    仁波切又以寶石為喻,說明佛法由許多角度的璀燦整合而成,極為浩瀚、複雜、詳盡。我們經由持續靜坐,使身、語、心寧靜而連結,由粗而細一層一層開啟,逐漸走向深處,最終才能實證佛法的要義,回到心本初存在之純淨狀態。如果我們只是嚮往佛法的複雜性,花了幾十年時光沉浸在深邃的法理研究之中,卻沒有找個時間靜坐下來,實修實證,可能無法達成我們學佛真正的目標,相當可惜。

    除了上座禪修,仁波切更教我們「下座禪修」,利用日常作息的短暫片刻,讓心敞開、放鬆、歇息,感受覺醒狀態,透過一點一滴地練習,把修行帶進日常生活,讓禪修的覺受持續。仁波切說,當生活中的禪修達到穩定時,正式禪坐也會有所進展;二者同等重要,而且會彼此增強。

    附帶說明,選擇中文譯詞表達書中數十次提到body, speech, and mind要平靜、放鬆、開啟、連結、平衡、一起運作、一起歇息……時,我採用「身、語、心」而非「身、語、意」,與貫穿本書所談的「心」用詞一致。此乃佛家所說的心,位於胸部中央,屬於覺受體性,與腦相關,但並非生理學上的心臟或腦。我們經由七個階段修持靜坐,達到三者本然的整體感,最後安歇在心性之中。雖然每個階段所用詞語相同,但實際體驗會隨著禪修經驗而逐步加深,並不完全相同。

    一般漢譯佛典講到唯識宗說的心識時,根據李炳南老居士的解釋,有「各事各名」或「一事二名」兩種方式,前者如:第八阿賴耶識稱「心」、第七末那識稱「意」、前六識統稱「識」;後者如:八識又稱八心王,此時「心」、「識」通用,統稱八者。因此,本書若採「身、語、『意』」之譯詞,恐有將原文mind代表的意涵局限於主司「思量分別二元對立」之「末那識」之弊。

    幾位看過初稿的法友,因恐「身、語、心」係我自創語詞,而感到擔憂。實則,該詞在多部顯密經論中曾經出現,例如:《大寶積經》第三十八卷〈菩薩藏會第十二之四如來不思議性品〉云「或有諸行非身語心,或有諸行由身語心而得清淨」;《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十八卷〈明法品〉云「……莊嚴一切諸佛國土,及諸相好身、語、心行成就滿足……」;《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九卷〈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云「智眼清淨,無諸垢翳,身語心行,悉皆清淨」;《成唯識論》卷四云「又契經說住滅定者身語心行無不皆滅……」;《大毘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第一卷第二品云「世尊以遍滿一切佛剎身語心輪,說此三昧耶」;《大日經義釋演密鈔》第七卷云「身語心輪者,謂世尊三業猶如車輪,心為轂,語為輻,身為網……」。故似應無此慮。

    最後,我想分享與仁波切結下深厚法緣的故事,邀您同來讚歎這位偉大的老師、尊貴的大圓滿傳承持有者,以及他那不可思議的悲心。

    我於二○○六年與仁波切在美國波士頓相遇。一個飄雪的冬日,我去參加一天的導引禪修(guided meditation)活動。當時我只有少許顯教基礎,零星接觸過一點藏傳格魯教法。經過在仁波切座前一天的禪坐,起座之前,我竟然感到滿室鳥語花香,無法理解!回來之後,我寫了電函給仁波切的僧伽團體Pema Kilaya,請求成為他的學生。沒有料到,不久我的家庭連續遭遇變難,我因而失去了心力,不告而別。直到二○一五年的一天,時隔九年,我忽然收到仁波切的電函,問我:「妳還記得我嗎?」他說,一直都把我放在祝福的名單上,每天為我祈禱。最近他感覺我需要幫助,卻找不到我,直到那天,一張寫著我電郵住址的紙條從筆記本中滑落……

    我當然沒有忘記仁波切,也不可能忘記那個飄雪冬日記憶中的鳥語花香。

    仁波切把翻譯本書的重任交付給我。我誠惶誠恐。初稿完成後,特地飛到美國西雅圖北面的惠德比島,把疑問之處當面請教仁波切。之後,我來來回回修改,兩年過去了,不敢說真正「浸潤」,但收穫之大,無法形容!這些年來,我也如前面所說,苦讀深奧法理,知見塞滿胸臆,卻因沒有靜坐下來,一直還在找尋真正能夠讓生命改變的路,不料老師竟回頭尋我。

    鄭重地,我把本書獻給您,願您也來試一試,跨越質樸平淡的文字,深入仁波切法教的精髓,讓心歇息,讓心自在,走向圓滿。祝福您!

    張圓笙





    其 他 著 作
    1. 歇心靜坐:從初學到深入的靜坐七法,開啟通往內在自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