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拒絕家庭意外!居家安全設計健檢100+:瓦斯•水電•防墜•防盜,讓家人遠離危險的保平安設計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前進國家音樂廳!:臺九線音樂故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826495
陳俊斌
遠流
2020年9月29日
150.00 元
HK$ 120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9826495
叢書系列:
大學用書
規格:平裝 / 360頁 / 17 x 1 x 1.8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大學用書
分
類
藝術設計
>
音樂
>
其他
同
類
書
推
薦
現場錄音聖經
識譜學習卡:音樂記號>
<貝多芬>識譜學習卡:音樂記號
識譜學習卡:低音譜>
<貝多芬>識譜學習卡:低音譜
識譜學習卡:高音譜>
<貝多芬>識譜學習卡:高音譜
音樂聯絡簿5:音樂萬花筒>
<貝多芬>音樂聯絡簿5:音樂萬花筒
內
容
簡
介
沿著臺九線,從臺北國家音樂廳到臺東卑南族部落,跨越古典�民間�流行音樂的藩籬,進行一場探索音樂與文化的深度之旅。
本書從2010年國家兩廳院製作《很久沒有敬我了你》的討論出發,探討參與演出的卑南族人在音樂廳、部落及其他場合的音樂行為及其意義。全書共九章,分為三個部分,每部分各三章,並有導論及結論。第一部分描述及評論《很久沒有敬我了你》在音樂廳的呈現,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聚焦卑南族人的音樂生活。理論性的討論集中在導論及結論,主體的九章以民族誌構成。本書試圖跨越古典音樂、民間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邊界,透過當前民族音樂學理論的檢證與應用,探索以動態視角評析音樂意義的可能途徑。
目
錄
前言
導論
?
第一部分:國家音樂廳
第一章 出發:目標國家音樂廳!
第二章 《很久沒有敬我了你》:臺前臺後
第三章 評《很久》
?
第二部分:南王(普悠瑪)部落
第四章 尋訪金曲村
第五章 南王見聞
第六章 唱出來的歷史
第三部分:寶桑(巴布麓)部落
第七章 歌聲裡的部落版圖:寶桑部落素描
第八章 我歌故我在
第九章 表演做為復返之路:薪傳少年營與semimusimuk
?
結論
尾聲
參考資料
?
序
序
「原住民音樂與現代性」是我長期以來關注的研究主題,近十多年來,我的著作多聚焦於此。在2007-2013年間,我主要關注媒體文化,以1960-80年代黑膠唱片時期以及1980年代以後卡帶時期的原住民音樂出版品為例,討論和「再現」有關的議題,研究成果集結於《臺灣原住民音樂的後現代聆聽—媒體文化、詩學�政治學、文化意義》(陳俊斌 2013)。近來年則把關注焦點轉移到「展演」(performance),著重在展演和文化意義的探討,這樣的轉折,始於我以原住民「電影•音樂•劇」《很久沒有敬我了你》(以下簡稱《很久》)為對象的系列研究。
在國家音樂廳呈現的原住民音樂劇《很久》是一個看似矛盾的組合,將常被附加上「偏遠、異文化、能歌善舞」等刻板印象的部落和具有國家象徵的音樂殿堂「國家音樂廳」結合在一起。類似《很久》這樣的音樂製作,提供研究者很好的案例,用以探討多組相關連卻又看似彼此衝突的元素(例如:「現代性與原住民性」、「原住民音樂與西方音樂」、「部落與國家」)如何藉由展演而接合。2013年,我參加臺東大學主辦的「後殖民論述與多元文化的表徵學術研討會」,發表標題為〈「唱歌」之後:當代原住民音樂的建制化與客體化〉的論文,開始將這部音樂劇做為研究對象。2015-2016年,先後以這個研究主題,發表兩篇英文研討會論文及一場專題演講。隨後發表〈從「唱歌」到「唱自己的歌」──《很久沒有敬我了你》中現代性與原住民性的接合〉期刊論文(陳俊斌 2016:1-49),以及〈一部音樂舞臺劇之後的沉思:關於當代原住民音樂研究〉(陳俊斌 2018a: 137-173),較有系統地陳述這個系列的研究成果,聚焦於「展演」、「文化意義」和「接合」等相關議題的討論。
寫作〈從「唱歌」到「唱自己的歌」〉一文,使我興起撰寫本書的念頭。在這篇期刊論文中,我借用Stuart Hall「接合」觀念,討論《很久》一劇中不同元素的接合,並凸顯「現代性」和「原住民性」兩個面向接合的討論,同時,主張「展演」是這些元素接合的主要機制。撰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體認到,有關展演及現代性等議題牽涉極廣,很難在一篇期刊論文的有限篇幅中論述清楚。因此,在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補助下,我以出現在國家兩廳院的臺灣原住民音樂節目做為研究對象,對相關議題進行較系統的探討,並開始規劃將《很久》研究做為基礎,寫作一本專書以討論相關議題。
考慮以原住民當代音樂展演做為研究對象,和我的教學研究經驗有關。從教學方面而言,我在任教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經常開設原住民音樂相關課程,發現雖然現在的學生在學校有比較多接觸到原住民資訊的機會,他們對原住民音樂的認識仍然止於一些刻板印象,對原住民音樂的興趣仍然偏低。音樂學研究所的學生,選擇原住民音樂做為研究主題者仍占少數,在和他們討論後,發現他們大部分仍然視原住民音樂為一個陌生遙遠的領域,甚至有些學生抱持著西方音樂是高等音樂,原住民音樂是原始音樂的想法。有鑑於此,我希望藉著討論原住民音樂這類被刻板化的音樂,在被視為國家象徵與西方古典音樂殿堂中的呈現,打破音樂範疇「高—低」二元的迷思。在研究方面,我觀察到,一般社會大眾其實有很多機會在都會區接觸原住民音樂展演:不管是國家兩廳院,或都市中的小型展演場所或花博等開放空間,經常有原住民音樂的表演。可以說,對一般社會大眾而言,日常生活中和原住民音樂相遇的經驗,可能比較常發生在上述的展演場所而不是在部落。然而,有關在部落以外的場域呈現的原住民音樂一直缺乏較有系統的研究,從「展演」的角度探討原住民音樂的論述也極少,因而我希望透過我的研究引發學術界及一般社會大眾對原住民音樂展演的關注。
在這本書中,以國家音樂廳及臺灣原住民音樂這樣具有強烈對比性的組合作為研究對象,結合民族誌書寫、音樂學分析方法及文化研究取徑,探討當代臺灣原住民音樂的不同面向。以社會大眾較容易接觸的原住民音樂展演為研究主題,我希望拉近讀者和原住民之間想像中的地理與文化的距離。我想要提供的不僅止於有關原住民音樂的資訊,而更希望藉著分享我和原住民朋友共同生活及參與音樂活動的經驗,讓讀者對於原住民音樂有感同身受的理解。藉著對原住民當代音樂的觀察以及對「展演」、「文化意義」和「接合」等相關議題的討論,我希望結合音樂學和其他社會人文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並從而促進這兩個學術領域的對話。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