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壯闊菩提路 Uncommon Happiness:the path of the compassionate warrior

壯闊菩提路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880053
吉噶•康楚仁波切
呂旻芯
眾生
2020年10月01日
117.00  元
HK$ 99.45  






ISBN:9789869880053
  • 叢書系列:禪修指引叢書
  • 規格:平裝 / 188頁 / 17 x 22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禪修指引叢書


  • 宗教命理 > 佛教 > 佛教經典/解說











      請注意啊,業力習性深處,

      我們心中有個地方,一直清新柔軟,

      小小的善,如種子抽長出嫩芽,

      訓練它,開展它,壯闊它,

      有一天,它會「從0到1」,長成涼蔭千里的參天大樹,

      那是菩薩主心骨,諸佛無不歡喜讚歎,

      那一天,它的名字就叫「菩提心」。



      這是「從0到1,生起菩提心」的實用書

      吉噶•康楚仁波切以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為基礎,深入淺出的用白話和現代譬喻,帶我們一步步,從善心、出離心、四無量心,到生起完整菩提心。

      在心性中休息,恢復生命能量!

      在心的真實本性中歇息,那才是真正恢復我們能量的唯一方式。



      ■做內在自己真正的主人

      所有不同方式的佛法研修,

      都是為了學習如何應對我們的心。

      如果把心比喻為房子,

      在裝潢房子以前,需要先將房子內部清理好,否則只會顯得更亂;

      在清淨過的房子裡,裝潢的美好才能真正彰顯出來。

      如同這個比喻,淨化我們的心永遠是必要的,

      而莊嚴自己的心,則要透過更深入的佛法研讀和修持來達成。



      ■真心為一切如母有情而祈求證悟

      通常在修四無量心時,其實都是先修平等捨,

      然後依序才是慈心、悲心、喜心。

      你們大多數人都知道巴楚仁波切所作《普賢上師言教》,

      這本書清楚說明了如何修持包含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

      一旦你熟練四無量心,就會生出真正的願菩提心,

      那是真心為一切如母有情而祈求證悟的願望,

      願他們免於受苦,並且置他們於證悟境界。



      ■把焦點轉移到眾生身上

      過去你只渴望自己的自由、快樂,那把你置於歧途。

      渴望自由、希望快樂是好事,因為那是我們需要的,

      它也沒帶來任何傷害,但只希望自己快樂讓你走錯了路。

      不只有你需要自由、快樂,這個需求是所有的眾生都需要,

      所以你把焦點轉移到他們身上。

      過去只專注於自己引你步上歧途,

      現在渴望一切眾生離苦、願一切眾生快樂與圓滿證悟,

      這是正確的道。



      ■「厭倦」輪迴,收回授予執著的權力

      當我們執著時,那是很明顯的由內向外,投射到對境上,

      我們沒有認清輪迴充滿了痛苦,反而將它投射為幸福;

      輪迴無常,我們卻把它投射為永恆;

      輪迴充滿了汙穢,我們把它投射為清淨;

      輪迴不具真實性,我們把真實性投射於它。

      在究竟層次上,投射從來不曾存在;

      即使在相對的層次,它們也與事實完全相反。

      如果我們授予執著權力,

      在世俗諦和勝義諦上,我們都將永遠看不到真理,

      我們將體驗不到空性、不了解無常,

      也看不到輪迴的不淨及其苦難,

      我們的心將受執取的束縛。



      吉噶•康楚仁波切引導我們,透過智識的推理,識出我們對於真實存在之自我的迷惑感知;他也告訴我們,從這基本疑惑中覺醒的重要關鍵。仁波切對印度古典佛教作品─ 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的精采論述,在在顯示出這位啟發人心的佛教導師慈悲且具說服力的風格。《壯闊菩提路》充滿了佛法道上修行老手的建言,藉由闡述實修佛法的要義,和引介法道上可資利用的善巧方便,仁波切揭露出我們本俱的智慧心,激發我們去認識並運用我們本有的證悟能力。



      在這本特別的書裡,我們有獨特的機會和一位以慈悲著稱的證悟導師結緣。他善巧地教導我們,如何於內在達到那同等的確信與肯定。這個說明充滿了吉噶•康楚仁波切所體現的真誠喜悅與人性。這些特質超越了時間、種族與地域,是所有人類處世的共通原則。



      本書結合了八世紀中所闡釋並被廣泛修持至今的根本教法,與現代讀者的解讀。書中提及的價值含括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以及布施、安忍、持戒、道德、精進、安住與智識。對於執行這些訓練的指示,言簡意賅,易於理解與應用。


     





    【作者序】 滋養善心,一本萬利??? 吉噶.康楚仁波切

    【英文版編輯序】 兩位精神病患給我的震撼教育??? 瑪西亞.賓德.史密特

    ?

    第一章 心的真實看護者

    看穿無明的變裝秀

    佛法的智慧,能透視擺脫負面習性�內心起信能出離,證悟就在迷惑? 中 �依止三寶、三慧,「我執」一覽無遺

    從教法修持到脫離我執

    想要證悟?沒有便車可搭!�是災難嗎?還是最棒的禮物?�佛法能

    領航,從無明之繭中脫困

    ?

    第二章 超越自我的轉化

    突破執著習性

    改變關注焦點,以珍愛他人優先�引導舊習情緒,轉成愛人如己性格� 結合工作經驗,回心轉意體證修行�追隨老師改革「心」,不要成為「中輟生」

    ?

    第三章 人人可行的法道

    三法藏功德,能治一切心

    從經、律、論的來源認識教法�從空性、無我的覺知修練證悟�擺脫分別,就是對真理的體驗�「菩薩」的人生規畫:五種修證次第

    ?

    第四章 借境練心

    紅燈作響,正是給我們的機會

    謹記念誦文,也要身體力行來淨化�理解心的痛苦,發展對習性的厭離 �循序漸進修持,心會跟上腦子「轉化」

    「慈心」是願一切眾生具樂及樂因

    覺知我與一切眾生平等,沒有差別�敞開心胸無偏見,廣大深心更柔軟 �感謝所有眾生的仁慈給予

    「悲心」是願一切眾生離苦及苦因

    所有人都一樣,渴望免於受苦對待�眾生的真實苦難,切己去感同身受 �所有眾生都曾是我父母

    「喜心」是願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樂

    隨喜他人的喜悅,那也是你的成就

    「捨心」是願一切眾生遠離愛憎住平等捨

    發展平等心功德,不受貪嗔痴所染

    本章問答

    無求的布施供養,是解脫之因

    受持利他的菩薩戒,就是究竟自由�超越物質的希求束縛,福德普皆迴向

    ?

    第五章 「隨喜」是最佳反轉之道

    擁有欣賞他人善行的能力

    對他人行為不作比較,純粹的讚賞�乞丐老婦讚賞國王,佛陀讚譽最有福德�清淨的隨喜心,所得福德更加殊勝�能不受自心限制,保持平靜就是解脫�練習淨化負面習性,與善德站同一邊

    本章問答

    在「希望他人快樂」中,對業力保持客觀

    找出故事真相,將發現和佛法聚合

    ?

    第六章 吃苦,就是吃補

    不和本能對抗,只轉變習性

    為自他而做修持,智慧將引領你進步�觀心禪修,思惟慈悲喜捨�沒有真實的自我,是心在變魔術�從受苦中生起自信,保持安靜專注

    痛苦能變成修行人的養分

    接受全面的自己,修持波羅蜜多�與自心和諧共處,不再二元對立

    ?

    第七章 融合為一

    聞思修三慧,斷惑成就清淨智

    人類獨有明辨能力,心主宰一切感受�為了離苦得樂的渴望,修持菩提心�對無我的了悟,能停止情緒運轉的馬達�以智慧對抗心的舊習,創造新習性�以修持為基礎的仁慈,可以治療憤怒�眾生與我無二,都想從煩惱中解脫

    修四無量心,願一切眾生圓滿證悟

    在生活中實修正道,遠離歧途�建立對佛法的確信,接受習性挑戰

    ?

    第八章 發願與力行

    以二菩提心,禪修究竟本性

    以一切有情取代自我,於安忍中去除煩惱

    本章問答

    修持產生「淨化」後,內在會得到自由�發願的第一念,即是證悟的開始�修持菩提心如洗澡,清淨我們的心�無我的智慧能形塑心,引導眾生離苦得樂

    ?

    第九章 六顆「到彼岸」的墊腳石

    思惟無常、無我,趣向正道

    沒有單一獨立的、自我存在的、恆常不變的�依因緣而生滅的,相對同時持續在變化�空性就是緣起,一切現象為心的投射�出於業力的相對體驗,存在虛妄錯覺中

    啟發、激勵自己,是最勝修學

    布施能放下慣性執著,培積福德�持戒、安忍伏舊習,精進、禪定能定心�依序修持前五度,第六智慧度最重要�證悟的智慧,了悟實相與眾生之苦�和自己內在對話,思惟無常和磨難

    ?

    第十章 「肯做」就會贏!

    相信「容易」實踐,倍加喜悅

    運用「思慧」,塑造、引導你的心�培養「聞慧」,所學結合深層智能�專注於為所有眾生快樂、自由的修持�要精進也要放鬆,給自己鼓舞

    本章問答

    修大圓滿也修心

    ?

    第十一章 禪定

    止息渴求、中止散亂的教導

    檢視需要,「沒有」比「擁有」更滿足

    本章問答

    修持「脫離」,放下帶給你苦受的事物�「厭倦」輪迴,收回授予執著

    的權力�越過見世俗諦如是的橋�以明智對治無明,智識克服欲望�

    不向心外求法,從聞思修三學向道�擁有智慧,你永遠不會感到無聊

    ?

    第十二章 與法相應

    證悟之道在每日的修行

    把眾生當作你自己,也為他人利益努力�不隱藏的懺悔,是增加力量的方式�中止對自我的忠誠,讓戒律產生影響

    本章問答

    自我的存在,來自因緣和合�自他交換法,從根本清淨自己的心�內在療癒,是耗盡過去業力最有效方法

    ?

    第十三章 向菩薩道前進


    以「願菩提心」為基礎? �實踐「自他平等」在行為中�感同身受的「自他交換」�「施受法」消融我執

    利益如母有情的行動

    與般若相應的「行菩提心」

    ?

    【致謝辭】 願日日增上,直到體現??? 瑪西亞.賓德.史密特

    ?





    作者序



    滋養善心,一本萬利

    吉噶.康楚仁波切




      致中文讀者:



      願《壯闊菩提路》一書的出版,能讓你們沉浸於菩提心之中。



      我們都曾聽聞並且已經知曉,菩提心是佛法的精髓。所有旨在幫助眾生的行為,不論是何種形式,從踏上政治舞台成為領導者,成為一名社工、醫生、護士或獸醫,或做一位佛法護持者,甚或是一名樸實的僧尼……,只有當我們從善心中受到激勵,並因而行動,這一切才會有意義。這也是唯一的標準,可以決定一個行為是否為真的善行,是否為發展菩提心的基礎。



      如果我們能夠辨認並滋養我們自己的善心,從那時起,所有的法道和次第都將是明確的。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辨認和培養善心,我們所謂的善行就只是外在看起來不錯而已。我們的法道將不是我們的證悟之道,它也將無法利益所有眾生,它只是虛有其表。



      但願本書能幫助讀者辨認和培養善心,因為它忠實地遵循聖地印度的大成就者寂天菩薩的著作。寂天菩薩是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同時也是菩提心最真實的修持者。



      感激你們對佛法的興趣!



    英文版編輯序



    兩位精神病患給我的震撼教育

    瑪西亞.賓德.史密特




      吉噶.康楚仁波切的教法充滿了不可思議的慈悲,那很難透過文字傳達,他充滿啟發的教導方式滿載著菩提心,流露出對我們所有人的極大關切。整理這些資料時,我這法油子的心也受到深刻的影響。彙集這本書的過程中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我大膽將其解讀為仁波切的加持─為證明佛法的真實性。



      ▌精神病僧人,也能柔軟利他



      一年當中的某段時間,我會待在位於尼泊爾加德滿都山谷的納吉寺,那是祖古烏金仁波切於山中的隱居處。



      納吉寺是座尼寺,除了尼師之外,寺院裡還住著許多不同背景的人。例如有位名叫楚慶的僧人,是一位已故尼師的兒子,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寺院執事慈悲地給了他一個房間,位在寺院的下方,是與寺方有關係的僧眾居住之處。



      每年我去納吉寺閉關時,會離開關房到戶外進行幾座禪修,我特別喜歡在某個小洞穴的附近禪修。



      納吉寺每年舉辦為期九天的竹千大法會,法會進行中的某天,當我靠近洞穴時,看到那位名叫楚慶的僧人正在洞裡搭電線;他向我保證,那只是為了照明,而且只有在竹千法會期間睡在洞裡。當然,法會結束後他並沒有離開,不僅如此,還整天待在洞裡聽收音機,只有挨了罵才將音量調低。



      因為楚慶在洞裡,那邊不再適合我,於是找了其他戶外地點禪修。有天當我在洞穴附近時,收音機傳來的聲音大到令人無法忍受,我立即衝過去,想當面質問楚慶。在我步向洞穴時,腳下壓碎許多枝葉,我記起吉噶.康楚仁波切的教法,於是試著保持些許鎮定,同時也抱持利益這位僧人的態度,「生氣是很愚蠢的,因為我已經知道他的精神狀態不正常,跟一個瘋子爭吵不切實際。」心裡這麼想的時候,我來到洞口,楚慶正在看電視轉播的足球賽。



      突兀的場面完全改變了我的觀點,本來想質問的我只能道歉說自己是個不穩定的修行人,極易分心,如果他能試著理解並幫助我保持專注,那就太好了。他馬上以仁慈和同理心回應我,不再讓收音機和電視機大聲響著,而且沒過幾天他就離開了。



      對我來說,這是即刻的教示,當你運用菩提心,它就發揮作用。不論之前我聽過多少相關的教法,嘗試練習過多少次,只有透過仁波切的教言,我才能下定決心如實修持。



      ▌瘋狂老尼師,死後安住「圖當」



      接下來一件有趣的事,也和住在納吉寺精神異常的人有關,這次是位名叫馬雅的尼師。



      老馬雅被診斷患有躁鬱症,並且需要靠藥物治療。我住在她隔壁將近 24 年,期間多次目睹她因為停藥而陷入極瘋狂的狀態,結果必須住院治療。



      她的心地非常善良,為人慈善有趣,但似乎沒辦法做任何修持。當她往生時,喇嘛們認為應該盡快處理她的遺體,並在12 小時內進行火化。



      然而事情並未能如此進行,因為老馬雅安住在三摩地,直到隔天才結束,藏文稱此為「圖當」;「圖當」的徵兆是:心臟是溫暖的,身體不會僵硬也不會腐化。在圖當禪定中的修行人,其周遭的氛圍寧靜而具啟發性,我們整個區域就是如此。



      馬雅的善心,勝過了她精神疾病與藥物治療的困境,這是菩提心最殊勝的證明了!



      ▌實踐菩提心,確實能離苦得樂



      重讀這些了不起的教法時,我覺得仁波切闡釋寂天菩薩 《入行論》的內容非常完整,值得單獨整理成為一個重要的作品。這些資料結集了仁波切於 2005 到 2007年連續三個夏天在美國加州朗炯耶喜貢邸(Rangjung Yeshe Gomde)所給予的教法。在編排資料時,我比照巴楚仁波切《普賢上師言教》第二章「發菩提心」的架構與順序。



      吉噶.康楚仁波切的立論,極適合我們這個時代。本書的總結是,我們受苦、不快樂,是因為我們沒有修持菩提心,而那完全取決於我們是否具有足夠的明智,來追隨經過最佳驗證的佛陀教法。這些證明結果包含自我省思、把關注焦點從自身轉移到他人身上、修四無量心、喚起菩提心,並且透過六度波羅蜜來實踐菩薩行。



      我只希望,這些書頁裡所傳達仁波切給我們的智慧,能啟發「準備好」的學生;而且出版此書的善意,能延續這位尊貴上師的壽命,以利益無量的有情眾生。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