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致親愛的,這是你和世界最好的距離:接受自己的界限,但仍努力汲取人生的可能性;不追求完全的認同,但也不放棄表達自我的勇氣

致親愛的,這是你和世界最好的距離:接受自己的界限,但仍努力汲取人生的可能性;不追求完全的認同,但也不放棄表達自我的勇氣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892025
菅野仁
楊詠婷
仲間出版
2020年10月21日
107.00  元
HK$ 90.95  






ISBN:9789869892025
  • 叢書系列:Soulmate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3 x 18 x 1.3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Soulmate


  • 心理勵志 > 人際關係 > 人脈/處世











      寫給想跟世界靠近,但又害怕受傷的你

      ◎除了自己以外的人們,都要視為「他人」。

      ◎比起「尋找理想的自己」,更要「接受脆弱的自己」。

      ◎與人交流時,不要抱著「扣分」的心態,而是帶著「加分」的期待。

      ◎親密並非是合而為一,自立也不是絕不依賴。

      為你照亮一條鼓起勇氣踏出去,與他人美好相遇的路。



      拿起這本書的你,是否對於自己以外的人和世界,都有著如岩石般粗礪的疏離感呢?

      你想知道如何擺脫這種感覺,也多少抱著能順利融入的期待……



      「他人」,對「自己」來說是最大的謎團。

      我們渴望從與他人的連結中得到認同、心意相通,

      卻也害怕結果不如預期而失望、受挫,

      於是遲疑著不敢再往前邁進,甚至責備自己為何會如此敏感脆弱……



      沒有人的人生是不會受傷的,然而,我們也有力量,慢慢學著變得堅強。

      接受自己的脆弱與界限,但即使只踏出一小步,也想發掘更多自我的可能性,

      不要求他人接受自己的一切,但就算只傳達一點點,也要把握敞開心房的機會;

      當我們放下過度的期待,不再執著於「別人應該用我想要的方式看待我」,

      與其急著追求「理想的自己」,不如先珍惜「現在的自己」,在當前的條件中做最大的努力;

      我們就能重建柔韌的內心,在自己與世界、自己與自己之間,

      找到兼容憧憬與現實,既可以親密、也可以獨立的共處距離。



      社會學家菅野仁也曾為了纖細的自我,而苦惱於人際關係的因應,

      而這本書,就是他留下的一份關於愛、關於連結、關於如何面對世界的溫柔叮嚀。

      他就像一位敦厚親和的人生前輩,同時以溫暖的勉勵和理性的引導,

      陪伴你思考幸福的樣貌,重新理解他人與社會對自己的意義,

      在細小、持久而具體的努力中,感受自我的充實與交流的喜悅,深刻體會「生命的滋味」。



      這個世上不可能存在純度100%的關係,

      但是,因為人際關係而感到疲累的你,不知所措而躲進殼裡自我封閉的你,

      不要放棄,再拿出些許勇氣跨出一小步吧!

      希望這本書能陪伴你,漸漸走向「比現在更好一點的自己」,確實地朝幸福靠近。



      【關於愛的一些小叮嚀



      〈之所以笑得幸福,是因為懂得了和挫折共處〉

      人只要活在世上,就不可能完全沒有煩惱及痛苦。有些人之所以可以笑得那麼幸福,是因為他們找到了方法,與活在世上就必須背負的「限制」及「挫折」和平共處,同時也不放棄自己的「憧憬」及「理想」,努力朝著永不斷絕自我生機的方向前進。



      〈拉開「距離」,才會看見「不同」〉

      無論再怎麼親密,都要將對方視為「他人」,去感受自己與對方的「距離」,意識到彼此是完全「不同」的存在。一旦認為對方的價值觀及感受應該跟自己一樣,當對方的回應不符合預期,就會覺得對方很冷漠而因此「受傷」。與其帶著對「相同」的期待去建立連結,不如以「差異」為基礎去構築信任,在體諒與關心中,仍尊重彼此原本的模樣,關係才會長久而順暢。



      〈與他人交流時,不要抱著「扣分」的心態,而是帶著「加分」的期待〉

      如果將「完全傳達出自己的想法」當成100分,一旦與他人交流,就從這裡往下「扣分」,那麼所有的「連結」都只會讓自己感到不滿。相對地,若是以「沒有傳達出任何想法」為起點(也就是0分),只要對方懂得自己一點,或是當自己雜亂無章地表達意見,對方卻真的理解了,這時一定會感受到莫大的幸福。



    暖心推薦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

      李郁琳? 臨床心理師



    專家推薦



      小時候,我渴望有很多朋友;長大後,我感覺到自己越來越孤僻,反而渴望獨處。後來,我發現,自己不是孤僻,而是在找尋人際關係中舒服的位置。我懂了,我不需要成為人氣王,而是在有品質的關係中,自在地活著。「人我關係」是我們一生要面臨的課題,也常是困擾的來源。這本書能幫助你重新看待人際關係,找到人我之間最感自在的距離——既可以親密,也可以獨立。——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志恆



      人際關係是一個錯綜複雜的網絡,親密與疏離或許只有一線之隔。恰到好處的人我距離,是不追求他人的完全認同,但也對他人保有適度期待,在收放之間,我們學習與他人連結,並與自己共處,這是你和世界最好的距離。——臨床心理師、作家? 李郁琳



    讀者佳評



      ◎因為不懂得如何平衡人際關係,我傷害了很多重要的人。我想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最後在這本書裡找到了答案。原來,是我誤解了什麼是愛。這本書溫柔地帶著我細細咀嚼,引導我真正去理解及感受。



      ◎活在艱辛世道的人們啊,這本書是獻給你們的一杯溫暖咖啡,讓人體會應該如何愛自己、愛這個世界。這份愛並不激烈,甚至有點平靜,在讀這本書的短暫時光裡,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鬆。



      ◎作者讓我知道,除了自己以外,包括家人在內的所有人都是他人,所以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無論是愛或理解。只要置身在與他人的關係中,都有可能受傷,所以不需要因此怪罪自己或世界,這是得到幸福都必須歷經的道路。



      ◎看到這本書就忍不住買下了,讀著讀著,原本對人及世界有些失望的心,居然又慢慢柔軟了起來。我才發現,原來我的心不是變得冷硬了,我也不是真的想與世界隔離,我只是害怕再次受傷、失望。所以,人真的會在需要的時候遇見最需要的書呢!



      ◎我一直覺得自己對他人沒有什麼期待,也築起了一定厚度的牆,成功地保護了自己,到頭來卻活得越來越辛苦。果然就如作者所說,人生的頓悟不是看透世事,而是不放棄自己所愛,同時努力與他人連結,對自己及他人抱持信心,但也做好可能受傷的準備。



      ◎對於容易受傷的我來說,與他人建立關係,就等同於會傷痕累累,最後落得憤世嫉俗。而作者告訴我,要試著與自己的「脆弱」和解,也教了我許多面對這個世界的訣竅。他讓我明白,原來世上也有像他這樣溫暖的人,或許,我只是需要更多一點的勇氣,去找到能讓自己幸福的安身之地。



      ◎這是一本教我們如何面對「生命」的書,也是一本不販賣希望,卻能讓人擁有希望的好書。特別是作者所說的「一旦缺乏了距離感,也就感受不到真正的親密」,更是令我深受衝擊。

    ?


     





    〈前言〉寫給想跟世界靠近,但又不知所措的你??? 菅野仁



    【PART 1】幸福的樣貌,是需要「設計」的

    變得「幸福」,是每個人都有的願望

    第一次感受到人生中的「界限」

    他人是「威脅的來源」,讓我們看見相對性

    他人也是「愛的泉源」,帶來連結的喜悅

    自己的幸福,需要在現實中「設計」



    【PART 2】從真正的我,到對我來說的〈真實〉

    「憧憬」和「現實」只能二選一嗎? ?

    找到那莫名撼動自己靈魂的事物

    在多方嘗試中,摸索出幸福的可能性

    之所以笑得幸福,是因為懂得了和挫折共處



    【PART 3】除了自己以外,所有人都是「他人」

    「他人」的存在,是世上最大的謎團

    想變得「親密」,需要有適度的「疏離」

    拉開「距離」,才會看見「不同」

    什麼樣才是「舒服的家人關係」?

    「規則」,是確保欲望實現的手段

    放下「相同」的期待,在「差異」中建構信任

    「家人」和其他的人際關係有何不同?

    養育,是讓孩子得以自力更生的過程

    雖然不是「外人」,也要認同彼此是「他人」



    【PART 4】如何讓自己融入這個疏離的「社會」?

    「社會」給予的是支持,還是限制?

    「社會」是我們與外界的「連結網絡」

    「社會」限制了欲望,但也提供了展望

    我們也有可以動搖「社會」的力量



    【PART 5】接受脆弱的自己,再往前跨出一步就好

    多變的時代,不安定的自我

    纖細的內心,有著高標準的自我理想

    有必要徹底改變現在的自己嗎?

    自我會受傷,但也會慢慢學著更堅強

    他人不會「用你想要的方式看待你」



    【PART 6】找到最好的距離,體會生命的滋味

    親密並非是合而為一,自立也不是絕不依賴

    這個世上沒有純度100%的關係

    不追求完全的認同,但也不放棄表達自我

    藉由真心喜歡的事物,讓理想與現實連結

    以「快樂」為目標,再稍微努力一點就好

    在「利他」的活動中,深化生命的滋味

    關於愛的一些小叮嚀? 209



    〈結語〉對幸福的微小期望,編織成了這本「愛之書」





    前言



    寫給想跟世界靠近,但又不知所措的你

    菅野仁




      雖然有點不好意思,但我想先說個關於自己的小故事。



      我從小就學鋼琴,到了高二都還特意撥出時間去上課。當時教我鋼琴的老師,在當地算是十分知名的男性音樂家。



      那一天,在課程快到尾聲的時候,有位男士走進了房間,然後就坐在沙發上等待課程結束。我心想「他們之後應該是有工作要談吧」,所以對老師及客人輕輕點頭致意後,就準備離開教室。



      結果,那位客人突然叫住我說:「別急嘛,坐一下。」然後笑著開始跟我聊天。



      「你是高中生嗎?」



      「是的。」



      「什麼時候開始學鋼琴的?將來打算走音樂這條路嗎?」



      我告訴對方,自己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鋼琴,雖然沒有打算從事鋼琴或音樂相關的工作,但是因為喜歡,所以會一直學下去。



      「我只聽到結尾的部分,不過你彈的這首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情緒十分到位,要不要考慮往音樂這條路發展?」



      對方的這番讚美讓我很不好意思,但當然也不會不舒服,其實我高興極了。



      等對話告一段落,我覺得自己應該站起來告辭了。



      當時完全是「最好趕緊站起來打聲招呼,然後盡快離開」的氣氛。



      但是,我卻還想跟客人繼續聊下去。



      那個瞬間,平時非常怕生的我,突然脫口說出了令人不敢置信的話。



      「不然,我再待一會兒吧!」



      結果,原本在旁邊微笑聽著我們聊天的老師臉色整個變了。



      「不好意思,我們之後有很重要的工作要談,你可以先回去嗎?」



      老師斬釘截鐵地說。他的語氣並不憤怒,卻隱藏著足夠讓我這個高中生手足無措的尖銳。



      我慌張地將樂譜及筆袋收進書包,匆匆逃離了教室。打開大門後,瞬間射入的五月陽光莫名亮得刺眼,讓準備踏出玄關的我踉蹌了一下。也可能是眼淚讓我的視線模糊了。平常上完課後走向公車站牌時,一路上我總是身心輕快,只有那一天,原本溫暖的陽光卻讓我心生反感。



      走了很久很久,我的眼淚都沒有停下來。



      是悔恨?還是悲傷?剛開始我並不明白自己的情緒為什麼如此混亂。但是,在走向公車站牌的那十分鐘路程中,我慢慢發現自己感覺到的是極度的「羞恥」。

     

      我並不是對老師冷淡地「要我回去」感到怨恨及傷心,而是對自己居然讓老師說出這種話感到羞恥。那位男客人並不是真的看中我的音樂才能而稱讚我,他只是之後有工作必須拜託老師,基於「社交往來」才稱讚了他的學生。我竟然沒有發現這一點,實在非常丟臉。



      我無法原諒自己一被稱讚就得意忘形,甚至沒有掌握好人際間的「距離感」。即使各種情緒夾雜,整個人一團混亂,我也明白自己已經被這種「不解人情世故的行為」給傷害了。



      那天以後,我就放棄繼續學習鋼琴。



      當我開始專攻社會學這門研究,就非常關注人們生活周遭所發生的各種小事,還有人與人之間不經意的語言交流,以及因此導致的自我動搖,其根源可能就來自我在敏感的青春期所經歷的這個體驗。



      確實地掌握人際距離、理解對方心情並做出適當回應的艱難;



      對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感到疲憊,很輕易就會受傷的自我。



      這些都是我平常關注的重點。



      累積了各種體驗,再加上親身學習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後,我也稍微長成了成熟的大人,對於我們應該和包圍自己的世界建立什麼樣的關係,有了一些可以談論的東西。



      現今是一個不斷追求「自我風格」、「自我個性」,強調「我是誰、做自己」的時代。但是,一直說著「自我」、「自我」,固執地不斷往內挖掘自我原本的模樣,有時反而會讓自己喘不過氣來。



      越是忍不住要堅持「自我」的人,越是需要一張能重新了解「其他人及周遭的世界是如何與自己產生連結」的詳細「平面圖」。



      拿起這本書的你,是否對自己以外的人及周遭的世界,有著如岩石般粗礪的疏離感呢?你想知道如何擺脫那種感覺,也對於包圍自己的這個世界,多少抱著能順利融入的期望。



      如果這本書能讓你們了解──



      思考,並感受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那就太好了。



      但是啊,我並不是要跟你們嘮叨「一定得跟身邊所有人都維持良好的關係」,或是「從學校畢業之後要成為獨當一面的社會人,才是正確的人生」這種「大道理」。



      我寫這本書,是為了許許多多一聽到人際關係就感到疲累的「你」,還有被提醒應該針對社會思考,卻沒有任何想法的「你」。



      想找到自己認同的生活方式,只靠獨自一個人的力量,最後一定會走投無路。我覺得,只有與身邊的人心意相通、自己的想法及行為被他人接受,我們的「生命」才能造就無限的廣度及深度。



      因此,為了更深刻地思考關於「我」的事,我認為稍微繞個遠路,去思索自己與他人的連結,以及社會到底是什麼,其實也是很重要的。



      無論是「他人」或「社會」,這些看似位在自己「外側」的人事物,其實與我們的內心有非常深切的連結。如果一直把它們當成「外側」的事物,就無法看到周圍世界與自我有所「連結」的可能性。



      所以,接著就一起來思考這些可能性吧!這一定可以成為良好的契機,讓你重新理解「怎麼樣才是做自己」或者「對自己來說,幸福是什麼」。

    ?




    其 他 著 作
    1. 朋友這種幻想:社會學家教你不被人際關係困擾的8堂課
    2. 計時器讀書法:不想念書?無法專心?18分鐘無壓力讀書法,立刻讀通難懂艱深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