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島史的求索【台灣史論叢 史學篇】

島史的求索【台灣史論叢 史學篇】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04214
張隆志,曹永和,周婉窈,吳密察,許雪姬,杜正勝,王世慶,施添福,戴國煇,柯志明,陳其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0年10月30日
200.00  元
HK$ 180  






ISBN:9789863504214
  • 叢書系列:台灣史論叢
  • 規格:平裝 / 424頁 / 14.8 x 23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台灣史論叢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通史











      《島史的求索》是一場實驗,一個期待,更是一份邀請!本書透過10篇選文,為年輕讀者們勾勒當代台灣史研究的重要面向及發展動態,從而與前輩學者的先驅性作品進行跨越世代和學科的知識對話,共同想像與構築台灣史學的嶄新願景。



      本書從當代台灣史研究的整體視角,回顧1980年代以來學者對於台灣島史觀、知識系譜與學術脈絡、史料學與方法論、以及歷史解釋及跨領域對話等方面的代表性議題和研究成果。各篇選文著眼各篇作者的代表性及論文的學術意涵,以協助讀者認識並思考當代台灣中心觀史學的具體內涵及特徵。全書導讀則從史學史的分析觀點,說明當代台灣史學的興起、發展與轉變,除反映解嚴前後台灣本土社會運動及政治民主化潮流的影響,亦有其長期知識傳統及學術內在理路。



      台灣史如今不再是長期以來的政治禁忌,而是民主台灣的新興顯學與學術公共財。更脫離過去附屬於中國地方史,日本殖民地史及西方區域研究等主流典範的邊陲位置,成為當代台灣歷史學及人文社會科學的新領域。面對嶄新的時代思潮與社會脈動,期待青年台灣史學者們在理解先行世代的學術志業和遺產的同時,繼續追求與探索屬於土地和人民的島史新典範。


     





    總序:為台灣學研究奠基�王泰升

    編輯凡例

    作者簡介

    圖表目次

    導論:島史的求索�張隆志



    第一章 環中國海域交流史上的台灣和日本�曹永和著,鍾淑敏等譯

    一、前言:戰後日本史研究與東亞世界論

    二、東亞海上交通線與史前文化

    三、近世東亞交易圈與東西交通

    四、從海上貿易圈到農業開發

    五、結語:近代世界與東亞島嶼地域



    第二章 山、海、平原:台灣島史的成立與展望�周婉窈

    一、前言

    二、戰後「華夏同冑」論述

    三、「台灣島史」的提出

    四、台灣歷史過程中的山、海、平原元素

    五、書寫台灣全史的必要與挑戰

    六、台灣歷史敘述的主體性問題

    七、結語



    第三章 「歷史」的出現�吳密察

    一、前言

    二、清代的「台灣史」寫作

    三、本土史學的出現



    第四章 楊雲萍教授與台灣史研究�許雪姬

    一、前言

    二、台灣史研究的開端

    (一)台灣讀書人「歷史」意識的出現

    (二)初期的台灣史著

    (三)加入《民俗臺灣》撰稿群

    (四)在《民報》與《臺灣文化》之間

    (五)臺灣省編譯館臺灣研究組主任

    三、在台大的教授生涯

    (一)任職台大歷史系教授

    (二)講授台灣史

    (三)指導博碩士生論文

    (四)教學中的研究成果

    四、對台灣歷史研究的貢獻

    (一)對台灣史的看法

    (二)對台灣人物的評價

    (三)留給台灣史豐富的收藏

    (四)擬訂《臺灣省通志》綱目

    (五)編輯《臺灣風物》

    五、結論



    第五章 新史學之路:兼論台灣50年來的史學發展�杜正勝

    一、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史學期刊《新史學》

    二、台灣史學的起點:1950年

    三、史學以求真為本務:傅斯年與史語所

    四、史學反映時代精神:沈剛伯

    五、社會科學方法進入史學:許倬雲和《食貨》

    六、物質、社會與文化有機連繫的「新史學」

    七、90年代新局勢突顯過去歷史教學和研究的限度

    八、台灣觀點的歷史解釋



    第六章 介紹台灣史料:檔案、古文書、族譜�王世慶

    一、前言

    二、歷代台灣史料的保存機構

    三、歷代有關台灣之檔案

    (一)明清兩代的台灣檔案

    (二)日治時期的台灣檔案

    四、民間古文書

    五、族譜



    第七章 社會史、區域史與地域社會:以清代台灣北部內山的研究方法論為中心�施添福

    一、緒論

    二、新社會史:人民生活的全部歷史

    三、區域史:人民生活的空間性

    四、地域社會:人民生活的整合性概念

    五、台灣歷史地理的研究:我的學思歷程

    (一)原鄉論

    (二)國家剝削論

    (三)地域社會論

    六、清代台灣北部內山的地域社會:一個整合性研究模式的實踐

    (一)為什麼是內山?

    (二)研究上的操作模式

    (三)拓墾集團的類型化

    七、結論



    第八章 晚清期台灣的社會經濟:並試論如何科學地認識日帝治台史�戴國煇著,林真理誌譯

    一、前言

    二、洋務運動在台背景

    (一)台灣開發小史

    (二)晚清期的台灣

    三、洋務運動在台灣的實況

    (一)台灣的特殊性與初期在台洋務運動

    (二)洋務運動的正式展開:劉銘傳的新政

    四、結論



    第九章 歷史的轉向:社會科學與歷史敘事的結合�柯志明

    一、社會科學與故事

    二、拒絕缺席的時間

    三、歷史解釋與敘事

    四、敘事的結構

    五、歷史的機遇

    六、社會學與歷史在方法上的結合

    七、解釋愈多,理解愈深



    第十章 台灣「南島問題」的探索:台灣原住民族研究的一些回顧�陳其南

    一、導論

    二、南島世界的時空圖譜

    (一)地理、族群和語言的命名

    (二)從「馬來—玻里尼西亞」到「南島」

    (三)從語言中尋找過去

    (四)統一的或分裂的台灣

    (五)駛離台灣的特快車

    三、歐洲啟蒙前的台灣南島想像

    (一)第一篇台灣民族誌(1628)

    (二)台灣意象的廣泛流傳(17世紀下半葉)

    (三)界域混同的台灣想像(17世紀下半葉)

    (四)福爾摩沙語的主禱文(18世紀上半葉)

    (五)阿拉伯元素的介入(17世紀上半葉)

    四、東西方的啟蒙

    (一)西方啟蒙初期的古典語言學(19世紀上半葉)

    (二)康熙乾隆盛世的東方啟蒙(18世紀上半葉)

    (三)維多利亞風格的台灣探索(19世紀下半葉)

    五、歷時性思考的陷阱

    (一)根深蒂固的南來說(19世紀上半葉)

    (二)日治末期的北來說

    (三)中原核心論的提起

    (四)南島和龍山之間的徘徊

    (五)台灣與南島核心區

    (六)中原核心論的結束

    六、社會制度的地緣關連

    (一)從古代中國到玻里尼西亞的「酋長制」

    (二)馬淵東一的泛南島比較

    (三)萊登的地緣民族學

    七、共時性的社會邏輯

    (一)單系與非單系問題

    (二)系性與「世家社會」論

    八、結語:泛南島的語言與文化比較



    延伸閱讀書目�張隆志

    索引





    總序



    為台灣學研究奠基

    王泰升(臺大講座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秉持「將研究回饋到教學」的理念,不斷鼓勵研究有成的學者,編寫可引導莘莘學子進入學術殿堂的教科書。尤其為了彌補來自外國的教科書,較難周全地顧及本國人文社會環境之憾,特別期待能出版一套有關台灣歷史的叢書。讓台灣本地生易於將整個人類的經驗,融入其所身處之台灣的歷史及社會脈絡中,外地生易於認識台灣經驗在全球社會中具有的獨特性,亦即通過在地化而提升國際化。



      新興的台灣史在敘事架構上,原即不執意於僅做斷代史,復因許多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者,為探求其專業領域的歷史而投入台灣史研究,從而在通史之外發展出更具深度的專史。有鑑於此,作為學術用書的這套「台灣史論叢」,擬以單一的學術領域,或內涵豐富的特定專題,進行分冊。一方面藉由多學科及多面向的探究,描繪出更細緻的台灣整體歷史圖像,以拓展史學研究者的視野;另一方面提供台灣人文社會科學界,於運用台灣的素材建構學術論述時,所亟需之台灣史基礎知識,裨益於人文社會理論的在地化。再基於將學術作品推廣至一般社會生活的宏願,期盼以這樣的跨領域研究,形塑台灣新文化!



      這套「台灣史論叢」的出版契機,來自2018年台大教務處運用教育部經費,支持出版中心所提出的「優質教科書出版計劃」。在最初的發想階段,承蒙劉翠溶院士、謝國興教授、張隆志教授殷切指導,湯世鑄總編輯為多方面的考量,方見其端倪。按台灣學界自1970年代,尤其是1980年代起迄今,在台灣歷史及人文社會各層面,已有豐碩的研究成果。本論叢因此擬委請學有專精的教授擔任各分冊主編,就特定的領域或專題,應論述上之需,匯集其個人所撰寫、或學界眾人所發表的相關論文,串連成一書,以詮釋台灣歷史及人文社會的發展歷程。有幸邀集來自國內外、任教於各教學或研究機構的學者:王泰升、李文良、呂紹理、吳叡人、吳聰敏、洪郁如、范燕秋、許佩賢、許雪姬、黃美娥、張隆志、詹素娟、劉益昌、劉翠溶、薛化元、謝國興(依姓名筆畫排列),擔任各分冊主編。由於在眾多高品質的學術論文中,僅能納入少數與本論叢之編寫目的、各分冊之核心論旨最為接近者,故為彌補這項缺憾,各分冊都列有「延伸閱讀書目」,以幫助讀者對各分冊所涉議題有更廣泛的認識。本論叢之完成有賴於出版中心整個團隊的通力合作,在行政人員提供堅實的支持下,幾位編輯承擔起接洽各選文作者、全書格式一致化、編排索引等繁雜但必要的工作,並由專人負責向學界及社會大眾的行銷。



      本論叢初步展現台灣學界,數十年來針對台灣歷史及人文社會所為的學術累積。個人才具有限,忝為叢書的策劃,有緣跟國內外的主編、作者及出版中心同仁,一起為台灣史與台灣學研究的奠基工程,貢獻一份心力,甚感幸運與榮耀。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