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瑪莉詠的遺書

瑪莉詠的遺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98305
諾拉.弗雷斯,賈桂林.雷米
黃琪雯
木馬文化
2020年11月04日
100.00  元
HK$ 85  






ISBN:9789863598305
  • 叢書系列:木馬人文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木馬人文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就算我的心臟不再跳動,還是沒人能瞭解……」

    十三歲正璀璨的青春年華,為什麼選擇中止自己的生命?

      少女遺書血淚指控,揭露校園霸凌黑幕



      一樁校園暴力結合現代網路社群霸凌造成的悲劇

      掀起軒然大波,震驚全法國學生、家長、教育界

      引起無數中學生討論,立即改編為電視電影的轟動之作!



      「瑪莉詠,我的女兒。2013年2月13日,13歲的你,在房間裡,用一條絲巾上吊自殺了。從此,我們一家四口,被判了無期徒刑。」



      發生在瑪莉詠身上真實且殘忍的悲劇,是所有家長心中最深沉的恐懼



      13歲的國二女學生,瑪莉詠是校園暴力與網路霸凌的受害者。在2013年2月13日,她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只留下一封寫給加害者的信。這些惡意、羞辱和侮辱絕大部分源於快速便捷的社群網路。乖巧貼心的瑪莉詠選擇隱瞞家人,獨自承受。最終,無處可逃的她以最激進的方法讓自己永遠不再受苦:將自己垂掛在一條絲巾上。



      瑪莉詠的遺書中寫下:「就算我的心臟不再跳動,我的人生已經很糟糕但沒人明白……」



      痛失愛女的母親,諾拉為了尋求女兒自殺的真相展開調查,試著了解發生在女兒生活中,極端痛苦的事件經過,也深入刻畫現代校園內霸凌藉由網路社群媒體,匯聚成更龐大而且無孔不入、無處可逃的惡意:在網路上,瑪莉詠獨自一人面對多達3000封的手機簡訊騷擾、私人臉書洗版的謾罵留言;在校園須承受著非自願觸摸身體的羞辱、朋友持續排擠的精神暴力,甚至是被圓規刺進大腿的肢體傷害。就在自殺前一日,導致瑪莉詠選擇放棄生命的理由是,她收到了來自同學的死亡威脅……但這些霸凌行為並未隨著瑪莉詠的死亡平息,即使她死後仍被許多荒謬的謠言污衊,不得安寧。

    ?

      母親挺身追查真相,對抗息事寧人的學校、僵化怠惰的政府機構

      誓言守護更多孩子,「零容忍」所有霸凌




      諾拉直到悲劇發生後,才驚覺到自己竟然對孩子的生活一無所知。



      過去放心地將心肝寶貝交給學校,忽略了瑪莉詠許多異常的行為,其實是她無聲的呼救,期盼這個世界有人能夠拯救她逃離現狀。



      在追求真相、正義的過程當中,諾拉除了必須面對其他家長的冷漠忽視與抱怨,還必須努力從試圖息事寧人,將所有問題全推給家長的校方尋找線索;同時也突顯出政府教育機構的僵化與惰性。



      隨著諾拉追尋真相的過程,喚起了更多家長以及有同樣遭遇校園霸凌的青少年,集結分享自己的經驗,迫使政府單位正視校園霸凌現象,一同推動改變。



      這本書,不只是為了紀念瑪莉詠,更是一場和校園暴力、網路霸凌的長久抗爭。



      為了讓校園霸凌現象能夠嚴肅看待。為了保護更多的孩子不被任何形式的霸凌推向死亡,防止更多瑪莉詠的悲劇產生,作者諾拉誓言:



      「我不要再有哪個父母體驗我所體驗到的那一切。」

      「從此,這就是我的戰鬥。」




      瑪莉詠自殺前的異狀徵兆

      別輕忽這些無聲的求救信號

      隱藏成績單,成績大幅下滑

      不願意讓家長和學校聯繫

      手機收到陌生簡訊

      說學校、朋友一切都很好

      時常身體不舒服,不想上學

      無故遲到頻率增加

      身上有不明傷口

      小心!你的小孩也可能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



    名人推薦



      諮商心理師 周慕姿 專文導讀

      【感動推薦】(依照姓氏筆畫排序)

      立法委員 王婉諭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哈捏口推特翻譯

      作家 黃大米 ?



    外方媒體盛讚



      「『我的女兒結束了她的生命,我們必須拯救他人。』悲劇發生兩年後,諾拉.弗雷斯開戰了」——《巴黎競賽》畫報



      「一位母親的心被痛苦破碎後仍決心為這場瘟疫戰鬥。」——《巴黎人報》



      「諾拉.弗雷斯在書中向她的女兒說話,解剖了壓碎女兒暴力源頭的所有步驟和機制。」——《VSD》雜誌



      「諾拉出版了《瑪莉詠的遺書》,以證明她女兒忍受的苦難」——《亞爾薩斯》新聞


     





    1. 2013年2月13日星期三 「被判無期徒刑」

    2. 令人頭暈眼花的問題「你是我的血肉,我卻無能為力」

    3. 寫給霸凌者的信「就算我的心臟不再跳動」

    4. 學校的沈默「太太,日子還是要過」

    5. 我們孤獨無依「為什麼你要找答案?」

    6. 一束紅玫瑰「我不再穿洋裝」

    7. 二年C班「你是太嚴肅還是想怎樣?」

    8. 該死的那三天「我怕明天去那裡」

    9. 建築師的夢想「我們會稱呼你世紀女士。」

    10.矛盾的情感「去上吊吧!」

    11.我的錯「別聽那些謠言。」

    12.那個毀謗的女性「我們想要過我們自己的生活」

    13.得談一談「她已經展開翅膀」

    14.行動,我們必須採取行動



    ?









    獻給瑪莉詠




      瑪莉詠,我的女兒。2013年2月13日,13歲的你,在房間裡,用一條絲巾上吊自殺了。



      在房間上方,你的床底下,我們發現你的手機綁在一條線上,同樣垂在半空中,象徵性地切斷那些在學校以羞辱與威脅折磨你的人的話語。



      我寫這本書,是為了要獻給你,也是為了要說出我對於一個你不再與我、我們所共同分享的未來所懷有的憂傷。



      我寫這本書,是為了讓每個人能夠自你的死之中獲得教訓;讓父母避免自己的孩子成為像你一樣的受害者──或是像那些令你茫然無措的人一樣的劊子手;也是為了讓學校行政部門能夠警惕、致力於傾聽那些受苦的孩子,並對他們表達善意。



      我寫這本書,是為了讓校園霸凌現象能夠受到嚴肅看待。



      我寫這本書,是為了再也不要讓任何一個孩子想要吊起自己的手機,或是中止自己的人生。



    導讀專文



    瑪莉詠,永遠停在13歲的少女

    諮商心理師 周慕姿




      《瑪莉詠的遺書》,並不是一本很厚重的書,但所講述的事情,卻沉重地讓我多次需要停下來,沒有辦法一口氣看完。



      瑪莉詠,一個十三歲的少女,在學校遭受同學的霸凌,包含性騷擾、言語貶低與攻擊,甚至還有肢體上的傷害等。



      最後,她的同學說她不該活在這個世界上,而她相信了這些傷害她的人說的話。



      《瑪莉詠的遺書》,是她的母親,為了喚起法國社會對學校霸凌的重視,將瑪莉詠的遭遇、還有當瑪莉詠過世後,媽媽希望尋求「真相」而被社會、鄰舍與學校排拒的故事,一一記錄下來。



      也就是說,在瑪莉詠因為長期不堪霸凌而離開人世;媽媽在追求真相與呼籲大家重視這件事的過程中,在權力結構下,也遭受了學校、甚至整個社會的霸凌。



      一模一樣地,學校同學中不是沒有對瑪莉詠友善的人,就像發生這件事後,不是沒有對瑪莉詠的母親友善的人,但大家被有發聲權的校長、甚至更大的聲音壓迫與噤聲,不敢發生,不敢表示,或是被掩埋。



      感覺到孤單、「難道是我這樣不對嗎」的自我懷疑、「為什麼大家會這樣對我」的憤怒與悲傷…….反覆地出現在生活中。



      直到有更大的支持聲音出現,當我們感覺到被支持、被關心,了解自己並沒有錯,是被愛的…….才有機會脫離「被霸凌」的循環。



      許多人在求學時期、甚至在職場、網路等其他人際場域,都有被霸凌的經驗。霸凌其實牽涉到三個非常重要的要素 :

      1. 權力位階的不對等

      2. 受害性的存在

      3. 持續性



      此三元素交互下可能造成許多樣貌,因此,觀察「被霸凌者為什麼會被霸凌」,幾乎沒有特定的原因。有些人可能會說:「因為我特別奇怪」、「因為我人際能力不好」、「因為我很不會說話」……,甚至有些人是「因為太聰明」、「成績太好」、「某方面優秀」等,成為被攻擊的對象。



      對被霸凌者來說,把「為何會被霸凌」的問題怪在自己身上,其實是對自我的二度傷害。必須要了解的是,對於霸凌者與被霸凌者的形成,觀察相關現象,其中一個我認為是最重要的原因:



      霸凌者必須藉由貶低、傷害被霸凌者,感受到自己是好的、優秀的。也就是說,霸凌者將自己的不滿、痛苦以及自卑等,投射到被霸凌者身上,藉此奪回自信與生活具有控制感的能力。



      因為,當一個人能夠影響、傷害另一個人時,會感受到「權力」,而這權力可以讓自我感覺良好、獲得滿足。



      所以,在求學生涯,有些霸凌現象出現在看似強勢與弱勢的人身上,卻也有看似在某方面突出,例如學業或其他表現的學生,會遭受霸凌。



      因此,對某些人來說,「霸凌」是一種不需靠自我努力,也不需覺察,更不用面對自己不如他人的羞愧感,藉由貶低與傷害對方,就可以獲得成就感與控制感的人際互動方法。



      所以,當被霸凌者越容易覺得是自己的問題時,這個互動就會越牢不可破。



      看到這裡,或許你我會浮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一般人,容易成為霸凌者嗎?」



      因為,這麼說起來,要能夠如此傷害別人,應該是很沒有同理心的人才會做的吧?



      但實際上,就我的觀察,霸凌還有一個在環境中很常出現的現象,那就是會把被霸凌者「物化」、「非人化」、「去人性」,甚至是貼上「非我族類」的標籤。



      也就是說,霸凌者透過把被霸凌者當成「和我們不一樣的物品」,所以我不需對他產生同理心,也不用考慮他的感受與心情,只要能夠用他來滿足我的需求與慾望即可。



      而,若被霸凌者越會考慮別人的感受、需求與評價,就越容易深陷在這個循環中,因為越可能相信霸凌者對其的貶低與攻擊,囫圇吞下之後,變成被霸凌者的世界。



      當霸凌者與被霸凌者的世界如此運轉,或許是因為害怕霸凌者、考慮所在體制的結構、不想惹禍上身等……「旁觀者」沒有發聲,自然成為霸凌者的共犯。



      讀著《瑪莉詠的遺書》,我不停想著,一個十三歲的少女,或許並非人生每個行為都可圈可點,但她做了什麼,值得被這樣對待?



      不,沒有人該被這樣對待。



      任何言語與行為的瑕疵、或是每個人的特殊性,不該成為我們傾盡全力、用來貶低傷害一個人的理由。



      實際上,要成為霸凌者、被霸凌者或是旁觀者,其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們需要去意識,需要提醒自己、甚至他人:



      無論如何,沒有人該被這樣對待。不論他與你相不相同,是否被你喜歡。



      誠懇盼望,藉由這本書,能讓更多人留意到「校園霸凌」對孩子的影響,不再出現如「瑪莉詠」、「葉永鋕」這樣令人心痛的故事。



      端靠你我的努力。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