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精神生存的28個心理原則

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精神生存的28個心理原則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9528986
林仁廷
新自然主義
2020年12月24日
110.00  元
HK$ 93.5  






ISBN:9789579528986
  • 叢書系列:新心靈&愛系列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新心靈&愛系列


  • 心理勵志 > 情緒/壓力

















    生活已經夠苦了,你不心疼自己,沒人會心疼你。

    別等到崩潰後,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明明社會進步,生活更便利,人生為何還是好難?

      ▌太多選擇讓人無所適從,茫茫然過一天算一天,人生好難又無趣?




      大部分人生活忙碌,受困經濟壓力,累積的苦悶只能靠美食、聲光刺激、手機遊戲及偶爾住飯店的小確幸來慰勞自己,然而心靈層次——我們看不見的部分,常常處於匱乏與混亂。就像蠟筆小新的媽媽美?把所有雜物塞進壁櫥一樣,選擇眼不見為淨,卻不知道哪一天會爆出來,突然崩潰。



      「自己的事自己要處理好!」社會教我們不要去麻煩別人(因為別人也不會處理),但沒有教該怎麼整理自己的需求及情緒,這些「苦」只能自己吞(壓抑),甚至認為「睡一覺起來說不定就好了」。



      人生好難是真的,但是我們可以重新認識自己,以需求為目標照顧自己、愛自己、做自己,讓過去的失敗成為好故事,經營關係、健康依賴,面對陰影,完整自己,能預測、能解釋,最後能重建,產生更多選擇,進入自我成長的領域。



      人生也許好難,但不是生活的第一順位,漩渦的中心點是自己,我們擁有自由能讓它變得有趣。



      ▌接受「被指正的勇氣」,但不需要「討好別人」,照顧自己、愛自己、做自己,然後也用這些方式對待別人。



      →「討拍」跟「抱怨」不同,從他人那裡得到安慰,拍拍說一切都好。

      抱怨的人不求問題解決,負面情緒越說越多。對抱怨的人可以這樣做:既拍拍他,也問他具體計畫,在情緒平靜後他打算怎麼辦,減低當事人過於倚賴感覺,提醒他回到現實面對困難。。



      →不需要「自己討厭自己」,討厭自己就無法決定任何事。

      這不是勸人放下或勇敢一點就能改變的事,一定要先傾聽背後的挫折故事,情緒面的事就要情緒面反應才能真正搭上橋,讓自己先被理解才有機會重新整理受傷的事,重新接納自己。



      →自卑的人,交朋友的方式是「討好他人」,把自己當「工具人」。

      自卑的人認為自己不夠格、沒有被喜歡的本錢,連自己都討厭自己。於是,自卑的人採取「討好他人」的方式贏得友情,替朋友付出勞務、要求照單全收,任何事來者不拒,認為有利用價值才會被喜歡。



      ▌情緒是老大,偶爾任性沒關係,表示「我知道我要什麼」,是做自己的先決條件。



      →太過融入工作角色,容易過度消耗自己、導致職場憂鬱。

      過於融入職場工作角色,沒有自己空間,容易引爆憂鬱,試著遠離壓力源、接受原本的自己、自我鼓勵、為自己創造小小成就感。



      →能掌握,就能預測,再難的問題都可以解決,只是晚點而已。

      人在面對事情若超出預期時,會先愣住幾秒暫時反應不及。面對這樣的情況時,建議你先離開現場、專注深呼吸、刻意找件簡單的事做,待情緒冷靜後,再重啟思考與認知系統。



      →別把身體當成情緒的冰箱,它有容量限制,也有時效性。

      用身體冷藏情緒、冰凍痛苦,久了會滋生細菌、發出腐敗,嚴重影響其他正常食物,身心症狀就是這樣產生的。朝冰箱塞進不想處理的食材,經年累月,冰箱就壞的快,你該做的不是修理冰箱,而是清理內在食材,該丟的丟、整理的整理。



      ▌那些不被喜歡的黑暗面,仍然是自己的一塊,接納它並合而為一,它就不再是黑暗。



      →學習讓自己抵抗,順從從來不是一種美德。

      有時候因為強權,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不能反抗時,從內心抵抗開始吧!你不必跟對方正面衝突,而是在一定範圍內陽奉陰違,繼續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假裝演戲配合對方,然而那不是你真正意願,配合的同時別忘了在背後比中指。



      →學習讓自己依賴,懂得依賴他人,你會變得更堅強。

      依賴是可以練習的,在親密關係裡練習撒嬌,在友誼關係裡試著請求幫忙。或許你會擔心造成別人負擔,其實不會的,要相信對方可以承接,而且「依「賴」是種「救急不救窮」的概念喔。



      →學習接受弱小的自己,人生不能一味忍耐,要肯定自己的感受。

      人總在「崩潰後」才知道真正要的是什麼,真金不怕火煉,崩潰時燒掉的都是無用的角色、面具、裝扮和假價值,殘留的才是你真正想要的。



    本書特色



      ★隨書附贈「暖心小卡」。



      ★自私、抱怨、自卑、委屈、討拍、嫉妒、比較、焦慮、憂鬱、困境、軟弱、失敗、被指正、被否定、被嫌棄、被排擠,甚至親情、友情、愛情、人際關係、情緒漩渦等,所有困擾你的人生疑難雜症,都能在本書找到出口。



      ★本書每天給你正能量,讓你練習照顧自己、愛自己、做自己、肯定自己、處理情緒,同時也用這些方式對待別人。然後你會發現,人生其實很簡單、很有趣,是人們把它搞複雜了。



      ★一針見血的精采金句,讓你放下心中的執著,釋放所有的情緒,重新認識自己的心理潛能,掌握信念、享受快樂與生命。


     





    推薦序 一本人生的「障礙排除手冊」 吳承紘

    作者序 過一天算一天?




    Part1 重新找回,對自己的正確評價

    01需要「自我中心」:先照顧好自己,再向外溝通

    02需要「討拍」:請求他人安慰,相當自然

    03需要「被期待」:對你而言,我是重要的嗎?

    04不需要「自己討厭自己」:討厭自己就無法決定任何事

    05不需要「過早的挫敗感」:不全都是你的問題

    06不需要「討好別人」:接受自己需要朋友,但把焦點放回己身

    07接受「被指正」:我就爛,好,那我改!

    08接受「絕處逢生」:為自己感到不甘心,再拚一次吧!

    09現在開始回家:接受「回家」的人生議題,完整與自己的關係



    Part2 情緒是老大,任性一下又何妨

    10情緒是老大:偶爾任性很健康,表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11哭哭有兩種:你是越哭越慘?還是越哭越好?

    12談焦慮:不用解決焦慮,去解決問題吧!

    13談憂鬱:遠離壓力、接納自己、自我鼓勵

    14能解釋,就有方向:人生種種都需要一個理由

    15能掌握,就能預測:問題一定可以解決,只是晚一點而已

    16能重建,就能自我成長:帶著痛苦前行,找人陪伴,醞釀新的成長

    17身體與心理的關係:別把身體當成情緒的冰箱

    19正確的放鬆:不求效率、全心投入一件事,是主動的休息



    Part3 知道自己的弱,才知道自己可以勇敢

    20學習用注意力保護自己:若不想聽廢話,教你左耳進右耳出

    21學習讓自己抵抗:叛逆一點又何妨,不要服輸

    22學習讓自己依賴別人:依賴啦,哪次不需要依賴?

    23關係裡的界線:從界線看交情,主動經營關係

    24關係裡的拒絕:學會表達「我不要」,拒絕情緒勒索

    25關係裡的平衡:在關係漩渦當中心點,你可以反轉它

    26面對陰影,完整自己:人生不能鐵齒,就接受逆襲吧!

    27浴火重生,自我肯定:人生不能一味忍耐,要肯定自己的感受

    28嫉妒挫敗,才有創造:人生不能太順!失敗才有好故事



    後記 人生確實好難!但你還能創造選擇





    作者序



    過一天算一天?




      國一放學回家,夕陽西照,空蕩蕩的房子炎熱安靜,我突然感覺渺小,覺得人的一生跟其他生物沒兩樣,傳宗接代、生老病死,我只是眾數之一,少了我也沒差,倒不如別浪費地球資源,無意義感產生死亡意念,令人害怕。



      我不理解發生什麼事,忍耐到母親返家抱著她哭,不明白那種虛無感,也找不到語詞表達。



      既然不能理解,也就放著、壓抑著,繼續過著為聯考而被安排的制式生活,百般無聊,過一天算一天。



      人生好難,無所適從



      明明明社會進步,生活更便利,人生為何還是好難?因為人們受困經濟壓力、生活忙碌,累積的苦悶只能靠美食、聲光刺激、手機遊戲及偶爾住飯店的小確幸來慰勞自己,然而心靈層次——我們看不見的部分,常常處於匱乏與混亂,就像蠟筆小新的媽媽美?把所有雜物塞進壁櫥一樣,選擇眼不見為淨,卻不知道哪一天會爆出來,突然崩潰。



      「自己的事要自己處理好!」社會教我們不要去麻煩別人(因為別人也不會處理),但沒有教該怎麼整理自己的需求及情緒,這些「苦」只能自己吞(壓抑),甚至認為「睡一覺起來說不定就好了」。

     

      為了生存,人生三十歲前都是預備與訓練,跟著社會期待走。「性別角色」也是早期求生工具的一環,男性為了掌握事物必須獨立與堅強,女性為了在關係裡被肯定而敏感他人情緒再決定怎麼反應。而社會生存最終的標準是「賺大錢!」,讓自己經濟穩定,完成生涯任務,得到成家、立業、五子登科的標記。這是「社會腳本」,讓每個人走的方向大致相同。



      後來經濟轉型,社會要求個人分飾多角,要做好職業工作、性別角色與安份合群,人際相關領域的能力被擴大要求,以確認一個人是否成熟和社會化。



      接著網路時代來臨,資訊的質與量迅速爆開,觀念一直更新,傳統與新潮流互相衝撞,看似不要求標準人生,但其實人們很不安,太多選擇讓人無所適從,茫然地過一天算一天,人生好難又無趣。



      熟悉遊戲規則,掌握自己的人生



      那麼人的一生郅底該怎麼過? 如果用「遊戲」比喻,那麼遊戲目的是什麼?主角又要具備什麼元素才能等級提升,完成任務。等級提升是「心理成熟」,而成熟來自社會經驗、工作學習、人際關係等項目,這些可不是過去社會「隨便吃、隨便長大」的概念,歷練需要外在學習與內在整理共同組合,有一個為「心理發展歷程」。



      心理成熟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因為每個人的身心發展、環境刺激、任務挑戰……,會產生不同結果讓自身變化、成長,例如年輕時人際衝突莽撞,到了中年變成圓熟、大而化之,到了老年轉為智慧、教導他人……,這類人生發展的路徑,由心理學家艾力克森(Erikson)在一九六○年訪問不同年齡層的人整理後提出《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艾力克森將人生分為八階段,每期都有心理危機與課題,渡過後就能更認識與掌握自己,逐步成熟、提升等級,自在做自己。當艾力克森九十歲,人生也真切走過一遭,於一九九○年再修訂該理論,說明人的心理發展並非是直線路徑,過程中常會向後迴轉,是一個循環的圓,再次經驗先前的生命課題與遺憾。



      人的心理像是一個擁有天然資源的無人島,類似走紅的任天堂遊戲《動物森友會》,玩家來到無人島白手起家,隨著事件發生與經驗值提升,發展出更多工具、結合各項資源,建設小島。在島上的隨機事件,會出現新的,也要再次探訪舊的,各種元素組合起來,讓專屬你的島越來越有完整性、豐富性與獨創性,此外,也能出海到別人的島交流,得到不同素材。這不就是人生寫照?



      人生像是不斷建造的遊戲,自己是主人,逐漸豐富內、外在,並與他人交流,而不至百般無聊。



      回到現實,人生難在現實生存,無法像遊戲不計得失、不管利弊糾葛,踏入社會後若總是身不由己,非得要等到退休才要自由做自己,屆時身體就會老得不能動,來不及了。因此我們最好先熟悉人生的遊戲規則與工具,掌握自己的生活才醒悟過來,不想再遵守社會腳本。



      心理學家蓋爾•希伊(Gail Sheehy)於一九九五年提出「新中年主張」(New Passages, mapping your life across times),認為,?時代變遷讓人們的生命週期往後拉長,?開創新腳本的第二人生會在第二成人期中發生。一、 成人準備期:大約在十八至三十歲之間,比以往時代都長,主要是大學普遍化,在學期間延長,人生預備期被拉長,同時心靈及內在需求也開始被重視。



      二、 第一成人期:大約在三十至四十五歲之間,這階段打拚事業、傳宗接代,讓自己符合社會期待的生存位置。傳統的社會腳本仍具有一定影響力。



      三、 第二成人期誕生:?在四十五至八十五歲之間,人生劇烈變動,包括中年危機(身體機能衰退、關係失落、意義的追尋),?不再甘願再扮演社會要求的那個自己,?開始想要打掉重練,?迎來全新的自主。



      第二成人期很長,直到死亡前都算,若能掌握,人的「自主性」與「整合力」將會變成黃金等級,像是工具裝備、生產力、經驗值、關鍵事件都具備後,產生自我覺醒而等級躍進,不再嚶嚶唉唉手上的牌是好是壞,而能聚焦組牌技巧(截長補短的能力)及出牌時機(觀察情境做判斷)這些可以掌握的事,並以「創造」技能發展個人獨創的生命歷程。



      心理面的工具越多元,人生就難不倒你



      第二成人期的誕生,並非說進化就進化,而是要備齊相關條件促發它,促發心理成熟。那該怎麼做? 首先,凡事不要逃避,我們得學習那些未知之事,或者再重新理解過往卡關的事。



      舉「理財」這件事來說,最初不懂理財時,管理金錢只有一種選擇——「要不要存起來?」只有存或不存「二分法」的是非題;如果懂理財概念及工具運用,那麼管理錢的選擇會擴充數倍,他可以投資基金、定存、股票、外幣等……,增加很多選擇空間,變成「選擇題」。若再整合提升,將資金多角化經營、創業和投資自己,則更延伸成了發揮特色的「申論題」。



      心理面也是這樣,當挫折讓我們生活畏縮,又沒有新觀點及新工具應付時,往往會出現「沒有選擇,只能這樣了」的認命心理,也限制了我們的想像,而一旦放棄,後面就沒勁了。因此,我們需對心理面有更多層次的認識與整理,像提升理財觀念一樣,重新理解事物,喜歡自己的特質,當「心理面的工具」越多元,主動性越強,就會自己找機會創造和創造可能。



      心理學談的並非矯正人心,而是談個人發展、自我實現的訓練。自我實現是指人都需要發揮自己的潛力,表現自己的才能,只有當人的潛力充分發揮並表現出來時,他才會對人生感到最大的滿足,脫離過一天算一天的心態。本書便是由此角度撰寫,引領大家重新認識自己的心理潛能,繼而掌握與享受生命。




    其 他 著 作
    1. 教養,夠好就好:心理師爸爸的冒險、陪伴與信念
    2. 當亞斯人來到地球:與兒童、青少年、成人亞斯溝通的心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