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戰國時代的京都不單戰亂亦疾病橫行,許多百姓為此失去性命。人的生死無常,所以當時的人們向神佛尋求救贖,而耐過雨露風雪拼命生長的植物,其生命力與無垢的美也帶給人們慰藉以及對明日的希望。六角堂能夠自由自在地運用這樣帶給人欣慰的花木,並插立出精彩的立花,所以可以理解小說中描述的十一屋吉右衛門與京都的百姓,為何深深被六角堂如意輪觀音的供花「立花」所吸引並從中獲得勇氣。
繼承池坊專好的二代池坊專好集立花於大成。之後池坊也誕生出許多花之名手,持續創作符合各個時代需要的花。為什麼池坊的花經常變化呢?因為池坊認為插花需與人們的生活同在。在立花集大成後的二百年間,產生了就算在狹窄的「床之間」也要擺飾高雅品格之花的需求,因而誕生了極致簡樸深奧的花形「生花」。從西元一八○○年代後期開始,日本漸漸引進西洋的生活文化,插花的擺飾場所也不拘限於「床之間」,出現了沒有固定規型的「自由花」。當代四十五世池坊專永家元便提到:「花必須要讓其時代之人深有所感」。
池坊之名初次出現在歷史文獻上至今已過了五百五十年以上,直至今日,對學習花道(華道)的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書籍仍是西元一五○○年代後期二十八世池坊專應家元所述之『池坊專應口傳』。
「插花並不僅是插著綻放的美麗花草來欣賞而已,還需要將花草於野山水邊生長的自然之姿呈現於花器之上,並讓觀者感受到花草的“生命背景”」
這就是始終不變的池坊哲學。不僅滿開的花為美,枯花破葉也有相同的生命,只要有著「活著的生命」即是美好。
今天六角堂中也供著花,而我也插了花。
您插花了嗎?
?
一般財團法人池坊華道會•事業部部長 德持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