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何謂「慈善」?慈善的本質是什麼?慈善的生命力源自哪裡?慈善發揮了什麼功能?扮演了什麼角色?
誰在做慈善?他們是怎麼做的?他們動用了哪些資源?來自哪裡?怎麼來的?誰又從中受益?
中國慈善有什麼突出特徵?什麼力量塑造了中國慈善及其特色?制約中國慈善發展的瓶頸是什麼?如何克服?中國慈善將會走向何方?我們應該為慈善的未來做些什麼?
這些是困擾了我三十年的問題,也是本書要回答的問題。
經常被人問到,能不能推薦一本書,看了之後能夠對「當今中國慈善」有一個全面、清晰的瞭解。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只能遺憾地回答「沒有」。這樣的尷尬已經持續了二十多年了。這本書斗膽名之為《中國慈善透視》,就是希望它能夠消除這種尷尬。寫作本書的目的是為當代中國慈善提供一幅概略的但重點突出的全景圖,一個囊括主要影響因素及其主要作用機制的解釋框架,而且全景圖和解釋框架能夠反映它的本質特徵並揭示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能否得償所願還不知道,至少算是?磚引玉吧!
透視慈善的方法論
慈善植根於人性之中,更確切地說是植根於人性之善。善是人之為人的本質規定,行善是使人成其為人的必要條件和必由之路。
僅有崇高的信念是不夠的,內化於心的價值觀還要外化於行,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產生實實在在的效果。這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 「知行合一」。
真實的慈善發生於真實的社會之中。慈善要面對確定的具體的人, 他們處於具體的情境之中,需要得到具體的?明以改善處境。這就需要有人做事,做事的人需要各種必需的資源,包括人、財、物以及做事的方法,一群人在一起做事還需要合適的組織形式。生產財物,創造方法,採取行動,需要更多的人的協作,需要技術、生產、科教、傳播等體系的支援。持續的、大規模的慈善還需要文化的薰陶、涵養與鼓勵。在龐大、複雜、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還需要「硬的」法律將慈善的秩序和規範,清晰準確地表達出來,固定下來,以便人們有規可循,有法可依。而社會化、司法、行政都需要成龍配套的組織機構來實施。所以,現代的慈善必然牽扯到現代國家的方方面面,現代的、完整的、制度化的慈善一定是與民族國家融為一體的慈善,我們將其稱之為「民族國家慈善」。在全球化時代,慈善早已衝破國界,各個國家的慈善緊密相連。一個國家的慈善必然會受到來自國外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深。所以,慈善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麼簡單,搞明白慈善是怎麼回事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系統論提供了一套觀察和分析複雜物件的普適的方法論,這套方法論同樣適用於慈善,所以,本書以系統論為基礎性的方法論。首先將慈善視為一個「系統」,所謂「慈善系統」,是指由各種慈善要素組成,要素之間的互動形成了某種穩定的結構,並具有某些確定的社會功能的系統,而且該系統與外部環境處於緊密的互動之中。其次將慈善置於民族國家和人類歷史之中來考察。放眼世界,慈善無所不在,所有國家的慈善共用著相同的本質,各個國家的慈善又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共性深藏於普遍的、永恆的人性之中,而差異來自各國的歷史、文化、技術、經濟、社會、政治條件。正是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技術、經濟、社會、政治,這些慈善之外的力量,塑造了該國的慈善。所以,要理解中國今日慈善的現狀,需要遼闊的視野,既要超越慈善的範圍,又要超越當下的局限。這意味著,不能就慈善論慈善,而要放寬視野,將慈善置於國家之中進行考察;不能就當下論當下,而要以歷史的眼光看待慈善,將慈善置於人類文明歷史之中進行考察。以「系統觀」看待慈善,「跳出慈善看慈善」「跳出當下看當下」,據此觀察與分析特定歷史時期、特定地域的慈善,這就是本書的方法論。
慈善是超階級的,救助與受助往往發生在不同階級之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絕大多數的捐贈者、志願者、組織者都自覺地「以天下為己任」,一視同仁地對所有需要幫助的人施以援手。但是,慈善又是有階級性的,不同階級有不同的慈善模式,有的相輔相成,有的相互競爭, 有的甚至會形成此消彼長的「零和關係」。認識到慈善的超階級性,能夠增加我們對人類世界的信心;而洞悉慈善的階級性,能夠使我們穿透表像的迷霧看清背後的本質。所以,在本書中,「階級分析」作為一種方法論,得到了貫穿始終的運用。
研究民族國家慈善的理論工具
在一個包攬無餘、邏輯自洽、一以貫之的以民族國家慈善為物件的理論嗎?十幾年前我就開始思考這一問題,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又在反反覆覆地思考,到目前為止,我的答案是還不存在這樣的理論。但是,研究離不開理論啊!所以,這是一個問題!在這裡,交代一下我是怎麼處理這一問題的。
中國慈善的內容極為豐富,任何一種理論都不能處理所有內容, 客觀上存在借用多種理論的必要,所以,本書用到了許多理論,有的用其「主幹」,如歷史唯物主義、系統論、行政吸納社會、文化動力學、超慈善、新公共管理理論,有的用其「枝節」甚至僅僅是「葉片」,如全球化理論、後工業社會理論、虛擬社會理論、亞當•斯密的「專業化與分工」理論、塗爾幹的「有機團結」理論、布林迪厄的「慣習」理論、馬斯洛的需求等級理論、經濟學中的「公共物品」理論。但是,這種做法是有風險的,因為成熟的理論一定是成體系的,將不同的理論用於研究同一個物件,很難保證邏輯自洽。那麼,怎麼樣才能做到既博採眾長,又規避理論衝突呢?我們的做法是設計一個統攝全域的「研究框架」,即「民族國家慈善描述—解釋框架」,根據研究的需要、物件的屬性、理論的功能,選用理論的主幹、枝節、葉片,並將它們安放到研究框架的不同位置上。在研究框架中,它們分處不同的層次,分居不同的位置,而且能夠發揮什麼樣的作用,能夠影響多大的範圍,都被研究框架限定了。這樣一來,最理想的狀況是所選用的理論的主幹、枝節、葉片,各在其位,各司其職,彼此呼應,相輔相成。退而求其次,它們各安其分,避免因越界而相互干擾,因接觸而產生衝突。
本項研究用到的絕大多數理論都是在具體專題中或具體環節上發揮局部性作用,只有系統論和歷史唯物主義發揮著全域性、基礎性的作用。系統論提供了一種觀察世界的通用的、普適的框架,它為本項研究提供了基礎性的方法論。歷史唯物主義為本項研究提供了基礎性的理論。「民族國家慈善描述—解釋框架」就是依據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構建的。這意味著本書有一個統一的支撐整個大廈的「原點」—— 系統論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嘗試著,從這一「原點」出發,建立一以貫之、邏輯自洽的關於中國慈善的總體性的研究框架。
鑒於國內的學術氛圍,在此有必要做一說明。本書引用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僅限於如下文字所傳達的內容,不涉及其他內容,具體地說,就是馬克思自己的經典表述——「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這只是生產關係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
中國慈善的內容豐富而又複雜,涉及諸多學科,想寫一本「說得過去的概覽」,沒有長期的積累,沒有逐個對主要專題的研究,「畢其功於一役」是不可能的。本書引用了我自己以往的研究成果。實際上,如果沒有過去二十五年的研究積累,我也不敢寫這樣一本書。以往的研究幾乎涉及了有關慈善的最重要的課題,包括「慈善文化」,研究成果為文化動力學、中體西用新論、古典儒家慈善文化概述;「國家與社會關係」,研究成果為行政吸納社會理論;「慈善與商業關係」,研究成果集中於「義利之辯」一文;中國慈善總體形態,研究成果為超慈善理論。但是,自認為最有價值的探索還是創建「體用範式」以及相關的 「行動性研究」。當然,連續十年編寫《中國第三部門觀察報告》為我們積累了關於中國慈善的全面、系統、詳實、生動的第一手資料。本書是以過去二十五年的研究為基礎的研究成果,我希望它不是過去成果的簡單「彙集」,而是有質的昇華,並且具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功效。
本書的謀篇佈局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的任務是建立慈善的描述與解釋框架。首先要界定「慈善」。僅僅搞清楚「慈善是什麼」還不夠,欲使讀者瞭解「中國慈善」的概貌,瞭解它的來龍去脈,就要建立一種描述中國慈善的方法,還要建立一種解釋方法,也就是「民族國家慈善描述—解釋框架」。這一研究框架可以為關心與從事中國慈善事業的人,提供一個全面、簡潔、有力的「透視框架」,讓我們在面對紛繁複雜的慈善現象時,不至於手足無措。上篇提出了針對民族國家慈善的、通用的描述與解釋框架,中篇和下篇運用該框架對當代中國慈善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描述與解釋。
中篇解析塑造中國慈善的力量的真實狀態。具體做法是逐一描述和分析「歷史」「文化」「技術、經濟、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政策、政府態度與行為」「國際格局」,描述和分析它們的真實的存在狀況、所發揮的實際作用,以及發揮作用的具體機制。
下篇呈現中國慈善概貌,按照慈善文化、活動領域、受益物件、行動主體、實施方式、資源動員、系統結構、空間格局的順序來描述慈善系統,並分別刻畫每部分的構成內容、時代特徵與變化趨勢。
立足今日,展望未來,本書關於中國慈善的基本判斷是:中國慈善的總體狀況可喜亦堪憂;制約中國慈善發展的瓶頸是「制度」與「行業文化」;思考中國慈善未來發展的基本範式應該是「體用範式」;「向善」是中國和人類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人間正道是向善。
僅僅對中國慈善現狀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跳過前言、上篇和中篇, 直接閱讀下篇與結語。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的讀者, 就要從前言讀起,上篇、中篇、下篇、結語依次閱讀,一個都不能錯過。在我的設計中,五個章節圍繞一個主題,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各有所司,缺一不可,合起來才能說明中國慈善的現狀及其來龍去脈。
明天會更好嗎?
原計劃今年寒假完成本書的最後一稿。動筆之際,恰值新冠疫情爆發,困在家中,足不出戶,順利完成了預定計劃。寫作過程中,常常情不自禁地憶起過去三十年的研究經歷,許多人和事又一次復活了,生動而又親切,猶在眼前。儘管中國慈善發展未能盡如人意,儘管在本書中也對此多有指責抨擊,但是,總體來看,過去四十多年,慈善事業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篳路藍縷,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過去四十年, 慈善事業方興未艾,方向是正確的,雖然問題重重,但也是改革中出現的問題,而且要通過改革去解決。所以,雖然一路困難重重,但始終信心滿滿。那是一段洋溢著理想主義激情的、激動人心的時光,有幸作為參與者、見證者,而今又來記錄這段歷史,心中充滿了感動、溫馨與自豪,還有幾分苦澀與惆悵。
瘟疫期間,重溫了德國歷史,重讀了韋伯的政治學論著。德國跌宕曲折苦難深重的現代歷史,韋伯的人生際遇及其對現代社會的深邃思考,令人心生感慨,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瘟疫肆虐之際,反思德國的歷史,咀嚼韋伯的一生,縱觀當今國內與國際形勢,不由得憂從中來。明天會更好嗎?這個問題,盤桓於心,揮之不去。我們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如今又面臨再次跌入黑暗的危險,衷心祈禱天佑中華,讓我們在復興之路上走得更順暢一些,少一些坎坷、曲折、甚至倒退。近在眼前的明天充滿了不確定性,不久的將來也不能帶給我們多少樂觀的想像,但是,從長遠來看,我們有充分的信心相信,未來一定會比今天更美好,這是我們繼續前行的力量源泉。
致謝
始終縈懷於心,但總是最後寫下的文字是「致謝」 !
感謝我的學生李毅、張哲、王愛華、陳曦、劉黃娟、李子林、李亞蘭和公域合力研究員坎朱明,他們參與了案例調研和資料收集,並為案例撰寫和資料處理做出了貢獻。
感謝接受訪談的各家機構,感謝你們在調研期間和資料提供方面給予我們的慷慨支援。
感謝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八方文化創作室給予本人的長期支持。
特別要感謝本書的讀者,正是你們的認可和鼓勵,使我看到了研究與寫作的價值和意義,激勵我無怨無悔地一路走到今天。
?
康曉光
2020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