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史學與傳統
庫存=2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9955362
余英時
允晨文化
2021年1月12日
127.00 元
HK$ 107.9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9955362
叢書系列:
允晨叢刊
規格:平裝 / 340頁 / 15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允晨叢刊
分
類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文學史
同
類
書
推
薦
從香港想像中國:中國現代作家的香港書寫與現代文學的轉折
補白,異彩紛呈之宋前小說史:先秦古韻、魏晉幽彩、盛唐風華……文學空缺的拼圖,傳奇於歷史之外的獨步
槍桿與筆桿下的眷村文學
晚明風雅
空間與視野(全套):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的新進境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歷史與思想(二版)
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
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三版)
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
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三版)
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三版)
內
容
簡
介
《史學與傳統》是一九八二年出版的,所收論文主要是七十年代的作品。那是一個變動很大的時代:中國大陸正從「文革」的災難中探索新的「解放」之路;台灣則開始由威權主義晚期轉向現代普世價值的尋求。相應於這一新的動向:我當時試圖從客觀的史學角度檢視中國傳統的特性,因為我深信對於過去的真切認識有助於我們對未來的觀測。本書重刊,距當時撰寫已在四、五十年之後了。在這半個世紀中,中國經歷了許多重大的變化。舉其最顯著者而言,台灣已成功地建立起現代的民主秩序,大陸則從內到外都面臨著深刻的新危機。大陸的情況尤其值得注意:就內部言,最近中共強加所謂「國安法」於「一國兩制」的香港,激起了新一輪的民主運動:不但是香港居民傾城而出,爭取自由,大陸黨內外也都出現了批評一黨專政和要求民主化的呼聲。司馬遷論史學早就提出了「通古今之變」的大原則,後世著史者無不遵奉。我的論著也是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寫成的。——余英時
目
錄
《史學與傳統》重刊序
從史學看傳統—《史學與傳統》序言
中國史學的現階段:反省與展望
道統與政統之間— 中國知識分子的原始型態
中國知識分子的古代傳統
五四運動與中國傳統
從「反智論」談起
從中國傳統看學術自由的問題
試論中國文化的重建問題
說鴻門宴的坐次
方以智晚節考新證
方以智晚節考新證• 續篇
曹雪芹的反傳統思想
顧頡剛、洪業與中國現代史學
顧頡剛的史學與思想補論
從中國史的觀點看毛澤東的歷史位置
序
《史學與傳統》重刊序
這部《史學與傳統》是一九八二年出版的,所收論文主要是七十年代的作品。那是一個變動很大的時代:中國大陸正從「文革」的災難中探索新的「解放」之路;台灣則開始由威權主義晚期轉向現代普世價值的尋求。相應於這一新的動向:我當時試圖從客觀的史學角度檢視中國傳統的特性,因為我深信對於過去的真切認識有助於我們對未來的觀測。
今天本書重刊,距當時撰寫已在四、五十年之後了。在這半個世紀中,中國經歷了許多重大的變化。舉其最顯著者而言,台灣已成功地建立起現代的民主秩序,大陸則從內到外都面臨著深刻的新危機。大陸的情況尤其值得注意:就內部言,最近中共強加所謂「國安法」於「一國兩制」的香港,激起了新一輪的民主運動:不但是香港居民傾城而出,爭取自由,大陸黨內外也都出現了批評一黨專政和要求民主化的呼聲。在國際上,「新冠病毒」從武漢流傳至全世界已激起西方人士對中共專政體制的指責,他們認為病毒消息之所以未能及時傳播,正是由於專政體制下的官僚作風所致。他們引伸出一種看法:中共一黨專政的負面影響不僅籠罩著中國一國,而且已擴展到整個世界。因此怎樣消解中共專政的災害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這一看法近來常見於《紐約時報》所報導的國際評論中,美國現任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便一再公開地對中共專政體制提出鋒銳的評論。
回顧這四、五十年來的變遷,民主作為現代中國的基本動向已清楚地展現了出來。文化傳統和現代普世價值的匯流是當前中國的「大事因緣」,這一點已沒有懷疑的餘地。這一新的形勢要求我們對於歷史傳統作更深入,更廣闊的認識。這是我同意本書再版的主要原因。
我的專業是史學,中國文化思想史則是我畢生研究的領域。所以事實上我的專業和論文絕大多數都與闡釋中國傳統的特性有關。本書不過是較早匯集成冊者之一而已。其他與本書性質相近而可資雅俗共覽的文集尚有多種。這裡我願意特別提出《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聯經,一九八七)和《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允晨,一九八八)兩書,供讀者參證。
司馬遷論史學早就提出了「通古今之變」的大原則,後世著史者無不遵奉。我的論著也是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寫成的。最後讓我引述荷蘭史學家慧辛迦(Johan Huizinga,1872-1945)的名言以結束這篇短序:「對於歷史而言,問題永遠是:『向何處去?』」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四版)
2.
歷史與思想(三版)
3.
紅樓夢的兩個世界(三版)
4.
未盡的才情:從《顧頡剛日記》看顧頡剛的內心世界(三版)
5.
十字路口的中國史學(二版)
6.
東漢生死觀(二版)
7.
漢代貿易與擴張:漢胡經濟關係的研究(二版)
8.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三版)
9.
人文與理性的中國(二版)
10.
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二版)
11.
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二版)
12.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三版)
13.
會友集(上):余英時序文集(二版)
14.
會友集(下):余英時序文集(二版)
15.
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四版)
16.
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四版)
17.
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三版)
18.
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四版)
19.
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四版)
20.
余英時典藏套書:史學巨擘的全方位人文書寫,劇變時代下不變的社會關懷
21.
余英時文集【典藏套書Ⅱ】:治學經驗、社會評論與詩文交誼,再探史學泰斗的生命歷程
22.
余英時政論集(上、下)
23.
我的治學經驗
24.
余英時雜文集
25.
余英時序文集
26.
余英時時論集
27.
余英時詩存
28.
余英時文集【博客來獨家套組】:治學經驗+雜文集+序文集+詩存,知識人的養成、思考與交遊
29.
余英時經典套書(共四冊)(三版)
30.
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人文與民主(余英時經典作品套書,絕版再現,全新編輯校對)
31.
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總論(余英時經典作品絕版再現,全新編輯校對)
32.
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余英時經典作品絕版再現,全新編輯校對)
33.
人文與民主(余英時經典作品再現,全新編輯校對)
34.
余英時文集【套書Ⅰ】:香港時代學術論著與書信選集(加贈博客來限定獨家別冊)
35.
余英時文集【典藏套書Ⅰ】:香港時代、學術論著與書信選集,重訪史學泰斗的思想軌跡
36.
近代文明的新趨勢:十九世紀以來的民主發展
37.
民主革命論:社會重建新觀
38.
到思維之路
39.
余英時書信選
40.
文明論衡
41.
中國歷史研究的反思:古代史篇
42.
香港時代文集
43.
民主制度之發展
44.
自由與平等之間
45.
中國歷史研究的反思:現代史篇
46.
余英時評政治現實(限量珍藏印章版)
47.
余英時評政治現實
48.
余英時談話錄
49.
中國文化史通釋(平裝)
50.
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三版)
51.
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三版)
52.
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三版)
53.
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三版)
54.
「五四」一百週年(思想37)
55.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二版)
56.
余英時回憶錄
57.
余英時回憶錄(平裝版)
58.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三版)
59.
陳寅恪研究:反思與展望
60.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二版)
61.
紅樓夢的兩個世界(二版)
62.
未盡的才情:從《顧頡剛日記》看顧頡剛的內心世界(二版)
63.
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修訂二版)
64.
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二版)
65.
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二版)
66.
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增訂版)
67.
歷史與思想(二版)
68.
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
69.
思想史1
70.
士與中國文化 (簡體)
71.
蠹餘集:汴梁陳穎士先生遺詩稿
72.
方以智晚節考
73.
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增訂一版)
74.
會友集(上):余英時序文集(增訂版)
75.
會友集(下):余英時序文集(增訂版)
76.
中國通史
77.
會友集:余英時序文集
78.
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
79.
未盡的才情:從顧頡剛日記看顧頡剛的內心世界
80.
歷史與思想
81.
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
82.
重尋胡適歷程
83.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增訂版)
84.
中國通史
85.
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下冊)
86.
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冊)
87.
五四新論
88.
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增訂新版)
89.
史學與傳統
90.
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精)
91.
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平)
92.
現代儒學論
93.
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精)
94.
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
95.
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
96.
會友集 ── 余英時序文集
97.
中國哲學思想論集﹝五﹞清代篇
98.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
99.
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