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21世紀教牧倫理學

21世紀教牧倫理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987439
陳尚仁
校園書房
2021年1月10日
167.00  元
HK$ 158.65  






ISBN:9789861987439
  • 叢書系列:教牧館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6 x 22 x 1.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教牧館


  • 宗教命理 > 基督教 > 心靈關懷/成長











    有狀況了!是人的問題?還是系統性的問題?

    為華人教牧現場寫作的教牧倫理學指引,終於出版!



      →我已經是傳道人了,面對教會內外這些不斷湧現的倫理議題,卻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知道該秉持聖經真理勇敢發言,只是各方的意見都引用聖經看似成理,我該怎麼辦?

      →我知道自己有很多不懂的事情,卻又不敢讓別人知道我不懂;

      →我的蒙召真確嗎?萬一是我搞錯了,也已經服事了這麼多年,我該怎麼辦?



      面對上述心中的疑問,我們都渴望拿到一套標準,不論是哪種問題,這套標準皆能助你我迎刃而解。遺憾的是,世上根本不存在那樣的標準答案;不同的處境,本就需要不一樣的倫理回應。於是乎,我們有了德性倫理;原來,真正合乎聖經的倫理,並非一體適用的標準,相反地,只有先讓自己擁有合神心意的品德,方能在面對各種前所未見的處境和難題,做出基督徒該有的回應和判斷。



      《21世紀教牧倫理學》,正是陳尚仁牧師藉由德性倫理的洞見,所做出的一次精采嘗試,他將許多困擾牧會現場的道德難題,帶進德性倫理的思考當中,以期幫助今日的牧者,展現更有活力的牧養。書中有幾大特點,讓陳尚仁牧師幫助每一位教牧同工:



      ◎提醒教牧重新審視自己的呼召。

      ◎列舉教牧必須具備加強的德性。

      ◎審視教牧服事過程的常見狀況。

      ◎指出教牧經常忽略的機構腐敗。

      ◎塑造教牧群體廉正需有的機制。

      ◎幫助教牧如何教導基督徒倫理。



      每一位牧養教導的人,都應該擁有一本《21世紀教牧倫理學》,從中尋回初心,激起新一代的牧養復興。



    熱情推薦



      作者的負擔在於教牧與倫理,取二者交集成書,既是從教牧關顧角度出發的倫理思考,又是從倫理實踐視野開展的教牧指引。-林鴻信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系統神學教授



      我建議神學院不妨考慮以這書作為新生第一年必閱之讀物,按�封牧、按�封長老、選立執事的教會,也可以藉這本書重溫或確立神的呼召。-孫寶玲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新約教授



      這本著作,我迫切推薦所有基督徒人手一本:牧者與長執領袖讀,是裝備,是警惕;弟兄姊妹讀,則可以得到為教會更深守望的方向和負擔。-楊寧亞 台灣基督教聯盟協會理事長、台灣信義會台北真理堂主任牧師



      陳院長不只是位學者,也關注教牧現場,所著的書是難得兼具神學深度和教牧實踐的教牧倫理學著作。-董家驊 石牌信友堂牧師



      本書一個重要特色是大量真實案例。尚仁兄任神學院院長多年,與教牧同工有大量接觸,了解到教會堂會及機構的真實問題。這些有血有肉的真實個案,可以加強我們的警惕之心。-羅秉祥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榮休教授

    ?


     





    推薦序一:我們都需要神聖光照,也需要福音啟蒙╱林鴻信 i

    推薦序二:個人和群體的養成和塑造──《21 世紀教牧倫理學》勾畫的倫理憧憬╱孫寶玲 iv

    推薦序三:顯露多年牧會與教學淬鍊而得的智慧╱楊寧亞 vii

    推薦序四:教牧永遠是在具體的處境中回應呼召╱董家驊 ix

    推薦序五:若教牧倫理學是一門必修課╱羅秉祥 xii

    前言 001

    ?

    第一部 人 007

    第1章 受呼召的事奉 011

    作門徒的呼召012╱教牧事奉的呼召018╱內在與外在的呼召020╱內在的呼召023╱內在呼召的領受與維持025

    第2章 專業的教牧事奉 031

    專業一詞的字源032╱對教牧專業的反思036╱琳瑯滿目的服事項目039╱宣揚上帝的話041╱如何能宣揚上帝的話045╱對教牧事奉的反思052

    第3章 基督徒品格及德性的培養 055

    品格是教牧事奉的關鍵056╱什麼是品格?059╱德性064╱在教會傳統中培養基督徒德性067╱小結071

    第4章 教牧的德性 075

    仁愛081╱智德094╱堅忍106

    ?

    第二部 議題 119

    第5章 權力與權威 123

    能力、權力、權威125╱上帝話語的能力125╱權力的本質126╱權威128╱宣揚上帝的話及神學思考133╱教牧與信徒的關係138╱健康的肢體關係142

    第6章 兩性、家庭與婚姻 145

    婦女在教會服事中的地位147╱婚姻與家庭的神學傳統154╱三個案例162

    第7章 財富 179

    基督教信仰的財富觀180╱教牧的謝禮190╱簡樸作為一種德性203

    第8章 誠實、保密、問責 211

    誠實213╱牧者的保密與揭露224╱牧者的問責性230╱小結237

    ?

    第三部 機構 239

    第9章 教會的機構性腐敗 243

    前言245╱腐敗與機構性腐敗的定義247╱教會的機構性腐敗252╱腐敗的成因253╱教會獨特的腐敗成因:諱於指出罪惡及處置259╱案例與分析262╱教會中關於機構性腐敗應有的因應269╱小結272

    第10章 教會及機構的廉正機制 275

    廉正機制276╱舉報279╱調查286╱塑造正直廉潔的群體294

    第11章 基督徒的世界觀與倫理抉擇 299

    基督教群體的重大倫理挑戰302╱委身是明白信仰並力行相符的生活313╱群體認同與倫理抉擇318╱小結325

    ?

    結語 329

    附錄:聖經詮釋與基督徒倫理生活 333

    前言333╱高士德森334╱理查.海斯340╱聖經與倫理抉擇之外344╱侯活士345╱司邦346╱結語354

    參考書目 357





    前言



      本書作為教牧倫理學,是一門基督教應用倫理學。它是以基督教的倫理資源為基礎,和教牧所遭遇的倫理議題互相對話,試圖為教牧提供道德指引。基督教倫理資源可以歸納為四項:聖經、教會傳統、理性,及教會群體的經驗。教牧的倫理議題包羅萬象,本書只能有限地選定一些最常見及問題最嚴重的議題。



      因為教牧倫理學是應用性的,所以本書的焦點不在於特定倫理理論的陳述和論證。本書採取倫理學上的「調和主義」(coherentism)。本書不是由某一特定的倫理理論,演繹而出倫理論述,也不是奠基在少數幾段聖經經文,得出誡命,再根據這些誡命加以演繹,生成倫理判準。本書是以教會的「倫理資源」和教牧的「倫理問題」,交互對話所發展出來的教牧倫理學。因此,本書不特別針對倫理學上的義務論和目的論作詳盡的論述。不過,在許多地方,有清晰可見的德性倫理的特色。



      這樣的教牧倫理指引既是辯證的,同時也受時空限定,是暫定的(provisional),就像莫特曼所承認的,神學都有它的暫定性。對於某個教牧倫理議題的態度,在特定的地區和宗派傳統中,或許已經有共識;但是,在另外一些教會卻看法不一。華人教會遍布全球,就算在所謂的大中華地區,其實教會的政治、社會、文化、宗派背景各有不同,本書無法一一進行區隔討論。在一般地區,已被視為教會倫理常規的,到了創啟地區,可能無法一概適用。然而,這也不表示不需要持續地探索,直到達成更為一致的倫理原則和異象。



      倫理思考就像是一副偏光太陽眼鏡,經由它所看到的,不能宣稱是「事實」的全部。基本上,經由偏光太陽眼鏡,並不能看得比經由肉眼看到的更多。但是偏光太陽眼鏡濾掉一些漫射在空氣中的各種雜亂方向的光線,所以感覺上會更清晰。教牧經由倫理思考,來反思自己的行為舉止及所遭遇的倫理難題,具有類似偏光太陽眼鏡的效果,幫助我們在判斷是非對錯時,能更加清晰。



      本書最主要是為受呼召的傳道人所寫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是在教會服事的弟兄姊妹,都可以從本書得到啟發。教會的長老、執事、其他同工和全職傳道人的關係,是肢體的關係。基本上,應該具有同樣的行事為人標準。只不過,教牧因為身分和角色的關係,在倫理判斷和實踐上,確實具有更重大的責任。



      教會是上帝呼召的子民,應該以聖潔的生活為目標。然而,基督徒畢竟也是被罪所限制的受造物,所以教會的負面消息時有所聞,其中又以教牧所犯的惡行,對教會造成的傷害更加深重。基督徒每逢聽聞這些事情發生,都感到痛心。然而,當它發生在自己所屬的教會時,卻不見得知道該如何處理。此外,在這個崇尚個人自由主義,及道德相對主義的二十一世紀社會中,基督徒和教會都遭逢來自世俗社會之倫理觀念的強大衝擊。基督教信仰與世俗社會的倫理觀點之間,不但相似處變少,甚至相容性也愈來愈低。雖然有不少基督教倫理學者著書論述,嘗試要回應這些艱難的挑戰,但是,教牧也許是被繁重的例行事務占據了心力與時間,便無力顧及此迫在眉梢的難題。



      本書希望為教牧及教會同工,在諸多教牧倫理議題上,提供一個具基督教倫理學理論基礎,同時兼顧教會實況的道德指引。同時,它也對現存的教會實況或倫理思維,提出挑戰和反省。本書盼望藉由這些討論和提醒,促使教牧及教會群體的倫理生活,更具有警覺,能夠成為世界上的光和鹽。但是,本書無意成為教牧的倫理手冊。倫理規範應該是由社群的共識發展而形成。若教會群體認為需要有詳盡的教牧倫理規範,則應該由各宗派、聯會、議會召開會議來制定。



      本書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分別討論「人、議題、機構」。第一部分探討教牧的本質、服事的內容、教牧的品格,及德性的養成。第一章和第二章討論教牧的呼召和事奉的內容。教牧唯有清楚地確認其事奉的呼召是來自上帝,才有可能勝任教牧的任務。教牧需要有專精的訓練,並在宣揚上帝話語的功課上不斷精進,才能稱得上是好的教牧。第三章闡述品格的重要性和德性的養成。唯有良好的品格,才可能有稱職的教牧。第四章,提出三個重要的基督徒德性:仁愛、智德、堅忍。期勉教牧能夠不斷地在這些德性上進步。



      第二部分討論四個倫理議題。「權力、性、金錢」是教牧倫理無法避免的議題,因為教牧經常落入這些陷阱之中。在這三者之後,我加上了「誠實」,這是人格整全的重要判斷,卻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本書不可能探討所有的教牧倫理議題,但是希望能達到?磚引玉的效果,引起教牧們更多關注倫理議題,並尋求倫理共識。



      第三部分的第九章和第十章,引入一個在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哲學、法學的新興主題──機構性腐敗(institutional corruption)。教會和基督徒似乎尚未覺察到這個議題和自己密切相關,然而從許多教會高層集體舞弊,或掩飾性侵害等事件,得以看出教會無法否認教會和其他機構一樣,有可能陷入機構性腐敗之中。如何定義、防範、處置教會的機構性腐敗,是教會的當務之急。



      第十一章,是針對教牧及教會群體,該如何回應世俗倫理觀所帶給基督徒的衝擊而寫。教牧在宣揚上帝話語的同時,也是在培養信徒合乎信仰的道德觀,激勵信徒在關鍵時刻做出符合基督徒樣式的倫理抉擇。



      書末的附錄,原發表於二○○八年在台灣真理大學舉行的「宗教經典詮釋方法與應用」學術研討會,因從未有機會出版,所以一併收錄在本書最後。



      讀者將會發現本書經常引用的神學家和基督教倫理學家,包括以下幾位。首先是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和加爾文,及二十世紀德國神學家潘霍華。中世紀神學家多瑪斯.阿奎那是討論德性倫理最重要的人物,在當今的基督教德性倫理學,最具分量的則是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在教牧倫理議題上,我主要參考了天主教道德神學家谷勒(Richard Gula)的Ethics in Pastoral Ministry及Just Ministry,Walter E. Wiest和Elwyn A. Smith合著的Ethics in Ministry,威廉.威利蒙(William Willimon)的Calling & Character,芬蘭赫爾辛基主教愛若.霍維寧(Eero Huovinen)的《牧師?》(Pastor)。在中文的教牧倫理學書籍裡,滕近輝牧師的《生命的事奉》、許道良牧師的《牧養與承擔》、曾立華牧師的《自由中的約束》對我的幫助最大,在此特別致謝。當然還有許多重要著作,我無法一一在此列舉。我的博士指導教授Max Stackhouse對本書明顯可見的影響是第六章「兩性、家庭與婚姻」,他的倫理學方法論則融入在本書的每一個層面。



      為了幫助讀者能夠把本書的倫理論述,和在教會所遭遇的倫理議題有更好的關聯,我從第四章開始,放入倫理議題的案例。這些案例大多數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為了保護當事人和教會,名字和細節上略作更改。也有一些是由數個真實事件的要素,揉合而成一個案例。沒有任何一個案例是完全憑空想像的。我相信真實案例反映真實人性的剛強與軟弱,在這些例子中,讀者也許會感覺到似曾相似,就算是呼之欲出,也請勿對號入座,因這非我的本意。編寫這些例子,主要目的是希望教會和教牧能從失敗經驗中,更深思如何避免重蹈覆轍,以及一旦發生,教會該如何面對。



      「教牧」一詞在本書包括牧師和傳道,有時也稱為傳道人,在本書中並沒有刻意區分。為了文字的流暢和簡潔,筆者在使用第三人稱時,沒有同時用他�她,而只採用他,但這是同時包含男性和女性。



      本書的完成,首先要感謝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原名:台灣神學院)。在我卸下九年院長的職務後,讓我有安息年得以專心著作。我也要感謝神學院的同仁、學生、校友,及我所屬的教會群體。在基督肢體中,有的作為我學習的典範,也有的成為我警惕的殷鑑。教會群體就像是家人,不可能盡如我意;就像我也沒有盡如我的教會弟兄姊妹的期待。



      我感謝我的父母親及主日學老師,他們帶我認識並進入這使生命得救贖的信仰,並認識永生的上帝。感謝妻子美倫、女兒以虹。沒有他們的支持和體諒,我不可能邁入神學教育的行列。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