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以民主深化迎向民主的挑戰
鄭麗君
這是生活在台灣的不同世代、不同史觀、不同領域的朋友都應該閱讀的一本書。作者貫穿分析台灣民主化與世界民主轉型的歷史、全球經濟發展及其所致的社會不公平,乃至從冷戰時代一路到美中對抗的國際大趨勢,從而希冀在中國威脅及國際新變局中,為台灣民主永續發展尋找「關鍵扭轉」的出路。
作者朱敬一院士在本書中整體掌握了台灣與世界的政治、經濟及社會變動,除了源於他同時擁有經濟研究、科技與外交的傑出經歷,再加上綜覽文史哲的雜家本色之外,更是因為作者以民主為核心價值,方能一以貫之,洞察過去,並前瞻未來。就如作者所言:「民主,本來就是一整套的議題,不能切割碎片。」這本書充滿朱院士與經典學理或當代論述不停地對話辯證,因而機鋒處處,讓人不禁讚嘆「讀一本書,勝讀萬卷書」。
朱敬一院士,是我十分敬重的公共知識分子。個人認為,他最令人敬佩之處,是在淵博知識裡含藏人文與社會關懷。還記得,二○一二年,個人擔任不分區立委,他剛上任國科會主委,便發生「中科四期二林園區計畫」引發農民反搶水運動。和其他政務官有所不同,朱主委不怕燙手,回應農民訴求,和政院不同調的提出變更用水計畫,更啟動前所未見的科學園區政策環評。身為政策監督者,與他的互動中,我可以見證,他的民主價值觀體現在他的學術研究,也在他的公共實踐裡。
這本書,正可以視為朱院士對民主的謳歌。在「民主進程」裡,朱院士認為台灣民主化的特殊性,在於台灣社會力發展促成了一連串抗爭行動,不斷逼迫統治者改變,而有了民主化的第一棒,接續才有啟動憲政體制民主轉型的李登輝總統做為第二棒,以及二○○○年政黨輪替做為第三棒。然而,並非憲政體制民主化了,每個社會就能成為民主的應許之地,尤其全球化下,民主的許諾更可能失落。民主如何補強?在這個部分裡,朱院士指出,社會不公平將引發社會衝突;相對剝奪感的加深,正是近十年來民粹主義抬頭的主因,其解方不一定在於修正選舉制度,而在於應致力改善多數人的社會經濟條件。而且,比較公平的社會更傾向歡迎創新,他說:「市場是手段,不是目的……更重要的,就是公平、正義、人權、自由等公認的文明價值。」
在「民主的威脅」裡,朱院士深入解析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缺陷,就在於將財產權局限在所有權而忽略支配權,以及世界獨裁者草菅人命的魔鬼性格,讓大家更認識中共極權政治的內在本質,對併吞台灣的反民主體制,做好對抗的準備。個人也認為馬克思理論的謬誤亦在於民主政治哲學的闕如,從而導致作者所言歷史上共產過渡必然走向極權和獨裁。因此,台灣民主真正的威脅,更精準地說,是來自「對我們有敵意的統治者離文明太遙遠」。如今,獨裁者利用網路控制及數位工具而更為進化了,這是當前所有民主國家亟需一起面對的最重要威脅。最後,前瞻「民主的未來」,面對中國以極權資本主義崛起,對區域安全及世界民主帶來威脅,朱院士認為有賴於民主國家串聯起新型態的圍堵防線,將來世界局勢不只是大國爭霸,更是基本價值的對立。在美中對抗中,美國可能在資訊與國防領域築起一道科技牆,台灣如何思考小國大戰略,找到作者所言的關鍵扭轉,就必須改變傳統外交思維,從民主與極權的終極矛盾中,走出一條在產業、科技及民主的國際合作道路。
我一直相信,歷史是一種思維的方法,如何看過去,影響我們如何思考未來。朱院士對未來提出的戰略觀,其實就是「民主觀」,不僅是以「民主觀」來看歷史而得出,也是基於相信大多數國家最終會選擇捍衛自由民主價值的信念而來。台灣人在二十世紀民主化了,自此和中國產生了根本差異;台灣人亦在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裡,跨越多元分歧逐步建立以公民身分為基礎的台灣認同,這是亞洲民主實踐裡的重要典範。如何讓台灣民主永續發展,是我們無可迴避的責任,也是我們守護自由民主生活方式的唯一道路。
今年十月,被譽為民主聖經的盧梭《社會契約論》首版本,因為收藏家「澄定堂」家族的無私移藏,來到了我們的國家圖書館。大家熟知契約論提出了政府統治的合法權力來自於社會成員的權利讓渡,但契約論更重要命題在於,所有人在民主裡結合是為了讓每個人追求更好的生活,因此所有體系必須被歸結於兩原則:自由,使人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平等,因為沒有平等就不可能存在自由。
自由與平等,這是亙古的哲學命題,也是當代課題。作者也在正義及社會公平等課題上,透過與羅爾斯、桑德爾、沈恩、皮凱提的對話,特別強調,台灣要追求民主的永續,首先便必須強化內部的社會團結,減少相對剝奪,因為,社會要公平,自由民主才能永續。個人於第一次政黨輪替後,走入體制參與智庫、擔任立委及兩屆首長,深深體會民主要深化,除了尋求憲政體制的合理化,核心關鍵更在於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如何維護每一個人有更平等的機會,去擁有追求自我實現的那一份自由,讓人人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有希望感。畢竟,民主的目的,是為了實踐人的自由。
不論台灣是否能迎來作者所期待的「關鍵扭轉」時代,我們都應該不斷深化自身的民主文化底蘊,反思經濟發展模式及其目的,以公平社會和創新經濟彼此共榮支撐,並以民主治理改善政治品質,壯大民主共同體,才能真正立足台灣,盱衡世界局勢,以民主迎向挑戰與機會。
(本文作者為前文化部部長)
序
思考台灣大未來
二○一六至二○一九期間,我擔任中華民國派駐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大使。三年間讀了不少雜文,回台之後寫成《牧羊人讀書筆記》一書。我自嘲這三年是在「北海牧羊」;北海是指日內瓦北國之地,牧羊則是在異域「經營」。外交官要經營什麼呢?當然是拓展邦誼、爭取國際支持、合縱連橫各方勢力,為台灣爭取最大的利益。
這三年外放的特殊機緣,恐怕是絕大多數人少有的際遇。我自己是經濟學的專業,粗通產業經貿。外派期間恰好遇上百年難得一見的「美中貿易大戰」,駐
WTO大使是在最前線,遂有國際場域合縱連橫的密集實戰體驗。二○一七年之後,美中對峙正式把「科技」面加入;隨著美國制裁ZTE、華為、抖音、逮捕孟晚舟、施壓台積電,美中戰線迅速蔓延,幾乎形成以科技為核心的全面鬥爭。碰巧,我自己在二○一二至二○一四擔任過台灣「國家科學委員會」的主委,對於科技政策與資通訊知識都有一些涉獵,遂能對百年難見的美中科技對陣,別有一番體會。親身體驗這種經貿× 外交× 科技的刀光劍影,就是我前文所說的難得際遇。
分析美�中衝突的緣起
坊間許多評論指出,過去十年美中之間之所以會產生大衝突,是肇因於中國日益高調的擴張。習近平明白捨棄了鄧小平的「韜光養晦」,透過亞洲投資銀行、一帶一路、南海擴建礁島、打造航空母艦、推出「中國製造2025」與「中國標準2035」、戰狼外交等,高姿態地向世界宣揚其「霸主」地位。簡言之,論者認為,中國的高調稱霸作為引發了所謂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遂有兩強之間的對峙衝突。在對台政策方面,中國則是催逼甚緊,對於蔡政府幾乎是不假辭色,軍機飛越台海中線示威幾成常態,「武統」喊話甚囂塵上,威脅台灣的安全與民主。許多人都認為,二○二一年應該是影響台灣未來發展關鍵的一年。
台灣面對這樣大國相爭的環境,要如何自處呢?在《牧羊人讀書筆記》中,我提出pivoting 的戰略構想,譯成中文是「關鍵扭轉」。所謂關鍵扭轉,就是希望台灣能預判戰局走勢,在若干面向超前布局,然後在未來的兩、三年間,運用我們的實力擴大這個預先布局的影響,期待三、五年後形成對我們更為有利的大環境。這樣的布局,不是偶發的、斷續的,而要持續性地推展。關鍵扭轉戰略不同於傳統的「槓桿」。槓桿是在「給定戰局」中左右游移取捨,希望在平衡中求生存或是圖進取;關鍵扭轉則是要靠當下的小小投資,促成未來某些有利於台灣的「嶄新戰局」的出現。
我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戰略思考。但是當我在若干場合演講時,聽眾經常提出的問題是:槓桿平衡很容易思考,大抵是「不要明顯站邊」的邏輯;但是朱老師你所說的關鍵扭轉,要從哪裡切入呢?要如何操作呢?如何能期待其發揮扭轉效果呢?這些問題問得好,一時之間我也沒辦法回答。
不只是大國爭霸,更是基本價值衝突
二○二○年八月十日,一則新聞又啟動了我的思考。當日,香港政府以北京新頒布的「國安法」罪名,逮捕《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每個人也許對《蘋果日報》的風格有不同的評論,但是媒體風格終究是枝節;踐踏新聞自由卻是個大是大非的問題。
中國的「法治」當然是個笑話,但是純粹因為言論而逮捕新聞媒體發行人,卻是為中國共產黨寫下一個再也無法辯解、無法遮掩的劇本: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沒有人本理念、不了解啟蒙意義、活在一百多年前鴉片戰爭陰影、誤解國際環境、以為暴力壓制是唯一真理的政黨。逮捕媒體發行人,呈現了中國共產極權體制與民主自由之間的終極矛盾。中國共產黨在香港的所作所為,讓我對於美�中衝突的本質,有了深一層的體會。
關鍵扭轉是指「預判局勢,提前部署,希望若干時間後產生有利於我的大改變」。這是一種改變「棋局」的思考,跳脫傳統「棋子」、「棋手」的簡單二分法。如前所述,執行這個戰略最關鍵的,就是要找到關鍵扭轉的方向,才能引領前述「提前部署」。我建議的大方向是:先尋思「民主與極權體制的終極矛盾」,然後,就各個終極矛盾點,開始提前部署;或是提醒民主國家體認其即將面對的矛盾,或是解說論述矛盾之危害,或是協助形成因應矛盾的彼此聯繫。
當我們構思「戰略」之前,當然更重要的課題是要思考「為什麼要作戰」?台灣如果涉入一場與中國的抗爭,我們想要爭取的是什麼?想要維護的是什麼?必須要回答這個「為何而戰、為誰而戰」的問題,我們研擬戰略才有意義。在《牧羊人讀書筆記》中我已經明白陳述,台灣最珍貴的價值、與對岸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的「民主」。中國迄今還活在鴉片戰爭的陰影之下,整天想大國崛起、民族復興、與美爭霸。但是依據以往許多民調,台灣人民早就擺脫了民族主義的陰影,所有人最珍惜的,是我們民主的生活方式。所以簡單地說,中國以為兩岸之間是「民族」問題,台灣卻認為兩岸問題的關鍵是「民主」。準此,前段「民主與極權之間的矛盾」,既是我們為何而戰的核心觀念,也是我們尋找戰略方向的思考發軔。對此,我們在此書後續將會解說。
台灣外交局面的多面向突破
執行關鍵扭轉戰略,也需要一些觀念的調整。關鍵扭轉的方向極少應用在「已經存在」的戰局中,絕大多數是用在開闢新議題、深入剖析可能的矛盾、提醒盟友理解情況。台灣面對的舊戰局(例如WHO、小邦交國的爭取等)未必要棄守,但是不能在那裡太過消耗戰力或士氣。又由於特定議題只有某些國家能協助改變局面,因此外交重點也要有所調整。
由於關鍵扭轉戰略跳脫了傳統的外交思考,許多終極矛盾面向幾乎與傳統外交無關,亟需引進資通訊、網路安全、電子商務等專家做討論,故決策體系需要調整。以下我用南海紛爭舉例說明。南海紛爭似乎是一個台灣難以使上力的外交議題。中國不理國際法庭的判決,拚命在南海填島占礁,氣焰囂張。美國則是艦隊穿梭,飛機大搖大擺地飛過。台灣呢?以往,台灣除了發發聲明,根本無從切入。
許多人都知道,南海周邊國家如越南、菲律賓、印尼,因爪哇海溝受擠壓,都經常受到海嘯威脅。台灣的地震科學團隊在南海周邊國家設有數十個地震觀測站,為全球最多,能夠及早測知地震,做海嘯預警,可能拯救幾百萬人的生命。這些地震觀測站設置維護很便宜,需要經費不多。更重要的是:南海周邊國家不信任老共設置的雷達(鬼知道雷達有沒有其他用途?),只信任「沒有地緣野心」的台灣。以上這個「中國與南海周邊國家地緣終極矛盾」切入點,恐怕完全不在傳統外交部的思考範圍,而需要科技面、地震科學面的參與甚至主導。要執行關鍵扭轉,就是要這樣跳越框架地廣泛思考。
台灣大未來,需要年輕人集體創作
這本書,是寫給台灣年輕人的。具體來說,我有三方面的期待。一、我想為台灣年輕人導覽我們得來不易的民主、分析當前的國際局勢、解說中國共產黨的制度問題、凝聚台灣社會的政策共識,幫大家了解我們面對的環境。二、在做好前述打底工作之後,我希望年輕人一起投入台灣社會的改造,讓我們的民主環境更有凝聚力,能夠與對岸的極權資本主義、掛羊頭賣狗肉的假共產主義,形成更強烈的對比。三、我希望請年輕朋友一起來構思台灣的未來;「關鍵扭轉」是一個需要創意的戰略構思,需要多一些人的投入,才能醞釀出更豐碩、效果更好的戰局,有效拓展台灣的生存空間。由於在資通訊時代國際局勢不限於「地緣政治」一個面向,所以我們可以在許多方面做關鍵扭轉的嘗試,切入點不虞匱乏。
本書的主題是「台灣大未來」,既包括台灣社會的內部改造,也討論台灣外交環境的變化與我們的自處之道。在這些面向,我們能夠做的事,其實非常多。如前所述,「關鍵扭轉」戰略布局可以切入的課題非常多元,資訊應用、人工智慧、量子運算、電子商務、南海資源、晶片設計等,全都需要年輕人的創意突破。中國共產黨這個極權體制,想要披著市場經濟的外衣,矇混進自由民主的市場,終究是會處處扞格的。這種種潛在扞格牴觸,就是一個個關鍵扭轉的議題空間。
本書切分為四個主軸:台灣民主的進程、台灣民主的補強、台灣民主的威脅、台灣民主的未來。進程談歷史與情境,補強提出改善社會體質的方向,威脅是要了解隔壁維尼,未來則論及國際戰略,尤其是跳跳虎的角色。每個主軸都是以正面分析為主,但是最後也觸及我對坊間其他誤導見解的評價。
Take it personally
二○一五年,我巡迴台灣若干校園,以「台灣社會的不公平」為題,做多場演講,向大學生解說我們社會的高房價問題、薪資凍漲問題、所得分配不均問題、財產集中問題。在場學生最常詢問的就是:「老師,我們能做什麼?」如果社會非常不公平但是大家能夠努力的方向非常有限,那麼年輕世代就是「崩世代」,結論悲觀。我對年輕學子的建議很簡單:take it personally。我希望台灣每個年輕朋友,都能把「台灣永續民主問題」、「台灣社會公平問題」、「台灣未來走向問題」等,當成自己切身的問題,像是會讓自己疼痛、會造成家人傷害一樣,勇敢而認真地面對、思考、處理、發聲。
關鍵扭轉的思考方向需要銳利的思考。年輕人正值生猛,大家一起努力,才能真正開展台灣大未來,永續台灣民主。這是理想、是心願,所以一定要寫在前面。
朱敬一 於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二○二○年十一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