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純真的考驗
宋珮(藝術工作者)
那是一九四三年,美國已在兩年前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批美國青年投入歐洲戰場,就像小說主角萊納斯的大哥阿柏克一樣。由於希特勒的偏執和武力威脅,許多歐洲人,包括各種領域的精英,被迫離開家園,橫渡大西洋,到美國避難。希特勒憎惡現代藝術,不少前衛藝術家也在此時移居紐約安心創作,使得紐約繼巴黎之後成為世界的藝術中心。
二十世紀初興起的現代藝術,發展出一股抽象潮流,藝術家把視覺藝術的形式,例如線條、形狀、色彩獨立出來,與音樂的概念結合,試圖表達出具象藝術所不易呈現的靈性向度與形而上意念。有的藝術家更把抽象畫與建築及室內空間結合,他們相信藝術走進生活之後,能夠幫助人類創造出一個更有秩序、更為和諧的未來社會,荷蘭畫家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1872-1944)就是其中一員。
蒙德里安曾長住巴黎,受立體派風格影響,畫風由具象逐漸轉為抽象。他於一九四○年到達紐約,立刻愛上了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和當時流行的爵士樂。一九四三年秋天,他搬到中央公園附近的曼哈頓區東第59街15號,這是他最為滿意的一間畫室,也是他一生最後一個創作空間。在這裡,他把布基烏基爵士樂的節奏,和紐約棋盤式的街道融合成獨樹一幟的抽象畫,直到一九四四年二月病逝為止。
《第59街的畫家》的作者顯然特別選擇了這段時間和這個地點,讓虛構的少年萊納斯與真實存在的畫家蒙德里安相遇。正如書裡描述,第59街的畫室簡樸單純,既寧靜又具動感,就像是把蒙德里安的平面畫作轉換成了立體空間;刷白的牆面上用大頭針釘著紅、黃、藍三種顏色的方形,隨時可以變動,還有用盛裝蘋果和柳橙的木箱做成的家具。也許正是這些箱子給了作家特莉絲?馬蒂靈感,讓她塑造出了家裡開雜貨店,每隔一週為畫家送一箱柳橙的少年萊納斯。
《第59街的畫家》與多數少年藝術史小說的結構相仿,作者讓年長的藝術家成為少年的?蒙者,幫助他領略人生的功課,引導他跨越成長的難題。不過,這本小說的突出之處在於作者生動的描述日常事務,不著痕跡的刻劃出舊時代與新觀念之間的差異,例如,獨居的德溫特太太塞滿家具,擁擠不堪的住家,和畫家寬敞、明亮、整齊、寧靜的畫室對比極為鮮明。的確,蒙德里安對於居住空間的概念,在他過世之後,深深影響了新一代室內設計的風格。
此外,作家也善用生活細節作為隱喻;主角萊納斯家有五個兄弟和最小的妹妹,萊納斯排行第三,大哥因為即將入伍有了新的軍靴,他的舊鞋就成了二哥的新鞋,而萊納斯的新鞋則是二哥的舊鞋,鞋子太大,穿來彆扭,他必須適應一段時間,才能愈來愈合腳,最後甚至健步如飛。除了換鞋外,萊納斯也得換到哥哥的房間,並且接手做二哥過去的工作,這樣的過程就像成長一樣,不得不從一個階段移往更高的階段。
成長面對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失去純真,不過有時候人不是無意間失去了純真,而是選擇放棄純真。萊納斯喜愛超人漫畫,他以上戰場的哥哥為榮,但從哥哥的來信中,他逐漸認識戰爭的殘酷,他也發現超人英雄並不能解決世上的苦難,於是「純真」受到考驗,對未來的信心也幾近幻滅。這時蒙德里安適時幫助他「看見」幻想的價值,使他相信想像力可以成為武器,擊敗邪惡,為人類建立真實美好的未來。漫畫裡超人身上的顏色正好是蒙德里安作畫使用的三原色,是畫家眼中代表未來的顏色。
萊納斯雖然體會了生命的艱難,卻保留了可貴的赤子之心。即使畫家之死出於突然,但他留下的畫作卻異常鮮活,令人鼓舞。蒙德里安過世後一年,紐約現代美術館展出他的〈勝利的布基烏基〉,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接近尾聲,勝利在望。畫家的確預示了一個繁榮新時代的來臨,不過,人類的問題並沒有到此結束,考驗層出不窮,即使如此,每個新的世代卻不能不繼續懷抱著夢想與盼望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