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欣聞2017 年出版的《漫遊八十年代─聽廣東歌的好日子》將推出增訂版,讓我們繼續漫遊精彩的八十年代,享受聆聽廣東歌的樂趣。
音樂載體,虛實交替。近年卡式錄音帶乘古老當時興的定律回勇,舊式的手提收音錄音機也同步出土。當年我家也有一部,屬單聲道型號,雖則立體聲欠奉,卻已是聽歌的唯一管道,何況平日以聆聽收音機為主,只求接收清晰,不敢奢言音色。
當年我是收音機樂迷,晨昏傾聽,樂在其中,同時也愛上看電影,雖然涉獵有限,但大時大節總隨友伴進場。其時港產片仍未採用立體聲混音,但主題曲通過戲院嘹亮的揚聲器傳送,迴蕩於偌大的放映廳,與家中袖珍播放器的微弱樂音對比,是另一番亮耳感受。如此「留聲」與「影聲」聽歌歷程,皆屬成長期記憶,此間增訂,也來輕描幾筆,略作補遺。「影聲」迄今仍與我同行,至於「留聲」,已疏遠了一段日子。近一年生活模式起了變化,不經意再次啟動收音機按鈕,打破居室的沉寂,縱無形,卻有聲,平添「人氣」。早已心中有數,目前電台的聲音,「人聲」比「歌聲」多,對我這一把年紀的聽眾,倒是中聽的。偶爾遇上播放歌曲的節目,年輕男女的陌生歌聲流瀉。我願持平欣賞,卻因陌生而少了觸動,聲音轉瞬流逝,不?痕跡,只怪歲月在耳朵蒙上屏障。
資深填詞人在電台訪問節目談現在的歌曲,坦言少聽,難以置評,惟佩服現在歌手的記憶力了得,能把密集、迂迴的歌詞無所遺漏地演繹。時代不同,曲的處理、詞的鋪排都轉變了,還有演唱方式,以至放送平台亦然。無疑,網絡是無遠弗屆的互聯平台,但見新臉孔新聲音源源不絕,只覺眼花繚亂,新世代歌手要在實體樂壇突圍,殊非易事。
當然,線上世界非我所洞察,說不定是另一片天,但入耳的論點,對樂壇發展總留下聲聲嘆。粵語流行曲於七十年代起動,八十年代攀上高峰,有此基礎,你我都期盼高潮再起。近十餘年,前輩歌手仍風采依然的踏台板,固然難得,所謂承先啟後,隨後還需要一位又一位「接咪人」登場,舞台才不致冷下來。際此「增訂」之機,把「增」字與創作、演繹及聆聽者互勉,齊來前瞻、推進、增長,延伸廣東歌親和、美妙的歷程。
?
黃夏柏
2020 年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