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根本佛教解脫道論:木村泰賢新大乘運動思想觀

根本佛教解脫道論:木村泰賢新大乘運動思想觀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533033
木村泰賢
釋依觀
臺灣商務
2021年3月01日
183.00  元
HK$ 155.55  






ISBN:9789570533033
  • 叢書系列:OPEN 2/77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7 x 22 x 2.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OPEN 2/77


  • 宗教命理 > 佛教 > 佛教經典/解說

















    木村泰賢逝世90年紀念

    佛學專家江燦騰教授編選、專文導讀

    近百年來最貼近木村泰賢思想之書

    全方位詮釋根本佛教解脫道

    ?

      以木村泰賢根本佛教解脫道論新體系詮釋觀點為基礎,

      從歷史原則、教理研究、現代社會實踐三大脈絡選編,

      重現「新大乘運動」解脫道行動綱領,

      呈現木村泰賢畢生佛學精華。

    ?

      根本佛教,意謂佛陀在世時期,以及這段期間的佛教。

      木村泰賢提倡的「新大乘運動」即是回歸佛陀真意,並策應時代精神,方可拯救時代之弊。

    ?

      本書亦以回歸木村泰賢治學原則為宗旨,主編江燦騰教授以木村之著作《大乘佛教思想論》、《邁向解脫之道》為依據,選錄出有關大乘佛教的歷史、在東亞的發酵與開展、解脫道的論述等內容,有系統地重新編為一書,精要且明確地呈現木村泰賢原創佛學觀點。

    ?

    好評推薦

    ?

      將木村泰賢畢生佛學精華重編,成為堪稱最接近他本人生前未能親自完成的一本書。

      內容字有其本身的優越性與更具當代性佛教解脫思想的特色。——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榮譽教授 江燦騰



     





    近百年來最貼近木村泰賢治學理念之書——《根本佛教解脫道論》導讀?? 江燦騰

    ?

    緒論 現代佛教學術研究方法學綜合解說???????

    第一節 明治以來至大正時代佛教研究的現狀

    第二節 關於預備知識或參照學科

    第三節 研究的區劃(三大部門)

    第四節 歷史部門

    第五節 教理部門

    第六節 實際部門

    第七節 全體研究的二方面

    ?

    本論

    第一篇 大乘佛教思想史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印度思潮中佛教的歷史地位

    第二節 印度一般思想與佛教思想的共通點

    一、中心課題

    二、觀察的基點

    三、人生觀與宇宙觀的一致

    四、支配人生的業力

    五、厭世與解脫

    六、作為解脫法的禪定

    第三節 佛教思想的特質

    一、佛陀

    二、法

    三、緣起

    四、心

    五、中道

    六、結語

    ?

    第二章? 大乘興起以前的部派佛教的思潮(西元前三百年至西元一百年)

    第一節 部派的起源

    第二節 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之間主要立場的差異

    第三節 佛陀觀

    第四節 有情觀

    第五節 修證論

    ?

    第三章? 龍樹之前的大乘佛教(西元一世紀至三世紀)

    第一節 大乘思想之起源及其特質

    第二節 龍樹之前主要的大乘經典及其思想

    一、《般若經》

    二、《華嚴經》

    三、《維摩經》

    四、《首楞嚴三味經》

    五、《妙法蓮華經》

    六、以《大無量壽經》為中心的淨土系聖典

    第三節 龍樹的佛教觀

    一、略傳

    二、龍樹的主要著作

    三、龍樹的佛教觀之大要

    四、龍樹的立場

    ?

    第四章? 龍樹以後到無著、世親之前的大乘佛教(西元三世紀至五世紀)

    第一節 當時結集主要大乘經典的用意

    第二節 新經典的種類及其成立順序

    第三節 諸經的思想特質

    一、《大方等如來藏經》

    二、《不增不減經》

    三、《勝鬘經》

    四、《無上依經》

    五、《大乘涅槃經》

    六、《解深密經》

    七、《入楞伽經》

    第四節 前揭諸經與小乘佛教

    ?

    第五章? 無著、世親的佛教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無著──世親系的佛教(瑜伽佛教)

    第三節 如來藏──世親之佛教觀

    ?

    第六章? 無著、世親以後的佛教(西元六世紀至八世紀)

    ?

    第二篇 大乘佛教思想文化在東亞的開展

    第一章 東亞佛教思想文化的特質

    第一節 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

    第二節 大乘的特質

    第三節 中國、日本佛教的特質

    第四節 新大乘運動

    ?

    第二章?? 大乘的精神

    第一節 何謂小乘

    第二節 大乘是精神主義

    第三節 形式上的差異

    第四節 內容上的差異

    第五節 真空妙有與諸大乘經的立場

    第六節 大乘精神的實現

    ?

    第三章?? 佛教的真如觀(特以《般若經》為中心)

    第一節 序說

    第二節 般若之前的真如思想

    一、原始佛教的真如觀

    二、小乘教諸派的真如觀

    第三節 般若的一般立場

    一、般若的思想系統

    二、般若思想

    三、真空妙有

    第四節 般若的真如觀

    一、《般若觀》的真如觀

    二、真如的意義

    三、真如之當相

    四、作為現象本源的真如

    五、般若汎神觀的意義

    ?

    第四章 菩薩道的代表性聖典──法華經

    第一節 法華經出現的意義

    第二節 法華經的組織

    一、總序

    二、法及其普遍的妥當性(會三歸一、授記作佛)

    三、法佛之永遠性

    四、法與人格活動(以菩薩為主要)

    第三節 法華的主要觀念

    第四節 會三歸一、授記作佛(?門的主要觀念)

    第五節 法佛永遠(本門的中心思想)

    第六節 法身具體活動的菩薩道(以《觀音經》為中心)

    ?

    第五章 禪的種類及其哲學的意義

    第一節 禪的意義

    第二節 禪的種類

    第三節 何謂自我

    第四節 絕對我

    第五節 大我的實現法與禪

    第六節 達磨禪的特色

    ?

    第六章? 佛教思想的開展與禪的考察

    第一節 禪在佛教中的地位

    第二節 作為教理之母胎的禪觀

    第三節 禪觀的內容

    第四節 禪觀內容的普遍化

    第五節 認識方法的禪觀

    ?

    第七章? 佛教思想與信仰文化的解釋

    第一節 佛陀與時代思潮

    第二節 大乘經典與文化史的背景

    第三節 大乘經典與藝術的表現

    第四節 文化史的考察意義

    ?

    第八章 本願思想的開展及其道德的、文化的、宗教的意義

    第一節 序說

    第二節 本願思想的開展(以願數為基準)

    一、本願思想的開展及其經典成立的經過

    二、原始佛教與本願

    三、本生譚經典的本願思想

    四、一般大乘經典與本願思想

    五、《小品般若》與六願思想

    六、以六願為基本而發展至四十八願

    七、《阿?佛國經》的十二願與十八願

    八、《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的二十四願說

    九、《大品般若》的三十願說

    十、《無量壽莊嚴經》的三十六願說

    十一、《大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說

    十二、關於本願數目的結論

    第三節 本願思想的道德上、文化上、宗教上的意義

    一、本願思想的三種看法

    二、道德方面

    三、文化方面

    四、宗教的立場

    五、佛教教學的立場

    ?

    第三篇 現代視野下的大乘解脫道之溯源與開展

    第一章 生命的本質與人生的意義(特從欲望出發)

    第一節 對於人生的觀察

    第二節 三種根本欲

    第三節 生命的要求

    第四節 三欲的內在的意義

    第五節? 生命之進展及其阻礙

    第六節 無限的生命

    第七節 學問的意義

    第八節 國家的意義

    第九節 宗教的意義

    第十節 何謂絕對的生命

    ?

    第二章 解脫論???

    第一節 問題所在???

    第二節 印度的種種解脫觀及其意義

    一、解脫思想之起源

    二、解脫觀的種類

    三、解脫的體驗性意義

    四、解脫境與創造

    五、解脫的根據與保證

    六、種種的解脫觀及其價值

    第三節 佛教解脫觀的特徵

    ?

    第三章 唯意志論之發展及其概觀──以原始佛教為歸著點

    第一節 序說

    第二節 數論之前

    一、印度唯意志論的地位及其發展之區劃

    二、吠陀、梵書時代(西元前一○○○∼八○○年)

    三、《奧義書》的唯意志論(西元前八○○∼六○○年)

    四、數論(西元前六○○年)

    第三節 從唯意志論的見地所見的原始佛教之世界觀

    一、佛陀的事實觀

    二、生命觀

    三、生命相續的方式

    四、世界之真相

    ?

    第四章 佛教的業觀與意志的自由

    第一節 問題的範圍

    第二節 性格與意志自由的根據

    第三節 基於前述的法觀與大乘思想

    ?

    第五章 自力主義與他力主義

    第一節 外教的自力與他力

    第二節 佛教的自力、他力說的開展

    第三節 生命活動的本質

    第四節 無限生命的要求與宗教意識

    第五節 無限生命的自我實現與自力、他力說

    第六節 自力與他力之間的相互關係

    第七節 自力與他力的止揚方法

    ?

    第六章 佛陀的道德論


    第一節 宗教的生活與道德的生活

    第二節 佛教的特徵

    第三節 佛陀的善惡觀

    第四節 因果法則

    第五節 解脫道的道德

    ?

    附錄 佛陀的女性觀


    第一節 當時的女性觀

    第二節 佛陀的女性觀

    第三節 成為道機的女性觀

    第四節 佛教女性之自覺

    第五節 結論





    導讀




    其 他 著 作
    1. 阿毘達磨佛教思想論
    2. 原始佛教思想論 新譯本
    3. 阿毘達磨論之研究:新譯本
    4. 梵我思辨:木村泰賢之印度六派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