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守護教養法:不否定、不過度給予、不焦急,日本教育專家教你養出聰明的孩子

守護教養法:不否定、不過度給予、不焦急,日本教育專家教你養出聰明的孩子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470535
小川大介
林佳翰
三民
2021年2月19日
107.00  元
HK$ 96.3  






ISBN:9789571470535
  • 叢書系列:Life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5 x 21 x 1.1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Life


  • 親子教養 > 生活教養











      在教養路上,許多父母期待孩子成為他們理想中的樣子,

      因而常否定孩子、單方給予孩子太多東西,卻忘記孩子真正的喜好。

      久而久之,父母和孩子的笑容都消失了......

      日本教育專家對此提供解方:

      只要把「給予教養法」改成「守護教養法」,

      孩子就能主動學習、不斷成長!



      過去人們認為,聰明的孩子就是會讀書和考試的孩子。但隨著時代改變,二十年前有誰料到Youtuber會成為熱門的職業?所以在接下來的時代裡,聰明孩子的定義顯然已發生改變,「能在社會上發揮自己強項的孩子」才是聰明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才能在未來有競爭力!



      而讓孩子發揮自身能力步上幸福人生的關鍵,就是本書強調的「守護教養法」!此種教養方式反對由父母單方面給予孩子「可能和未來幸福有關的東西」,而是認同、守護由孩子自己發現的「喜好」。本書介紹為何「守護教養法」能成功育兒,以及實踐這種教養方式的祕訣。



      守護教養法的三特徵



      【特徵一:不會否定孩子】

      否定會抑制孩子的發展,不對孩子說「不准做∼」,改說「做∼吧」。



      【特徵二:不會給予太多】

      給予太多會剝奪孩子的精力,將時間的主導權交給孩子,才能讓孩子發揮所長。



      【特徵三:不會焦急】

      不要害怕失敗,有些事一定要從失敗中學習,讓孩子累積從失敗中站起來的經驗。



      守護教養法的三原則加一



      【原則一:認同】

      認同孩子原本的樣貌,減少對孩子的否定,可使孩子發展自我肯定感。



      【原則二:守護】

      配合孩子的成長,重新選擇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感,不過度出手幫忙。



      【原則三:等待】

      相信孩子能做到,並讓孩子自己做,孩子能因此得到成就感與自信。



      【加一:期待】

      孩子有父母的期待,就能克服維持現狀的心態,勇於跨入未知的世界。



      為什麼不是「四原則」而是「三原則加一」呢?因為在還做不到「認同」、「守護」、「等待」時就加以期待,會變成強迫孩子接受,只會給孩子造成壓力。在「認同」、「守護」、「等待」後加上「期待」,孩子才能展翅高飛。



    齊聲推薦



      親子Youtuber Albee三寶媽咪:教養這條路永遠是困難的習題,與孩子們之間的關係互動在每個階段都不一樣,看完這本書清楚了解孩子們的需要及父母該做的改變。真心大力推薦!



      親職教養作家 Choyce:身為父母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環境適應力與面對困難大無畏的勇氣。守護教養法讓父母的愛剛剛好。



      最暖人夫 口罩男:與其等孩子一步一步的教會我們怎麼當父母,不如先跑在孩子的前面先學會怎麼當好父母。教養不光是只有靠愛就能暢行無阻,有時候你需要的是一些......好方法!



      兒童專注力發展專家 張旭鎧:好喜歡「守護」這兩個字!這本書讓父母變成孩子的「守護神」,不規定孩子成長的路線,只是引導正確的方向;不阻礙孩子的發展,只是提醒應有的態度。我深信,這是讓孩子培養未來競爭力的最佳教養法!



      親職教育顧問 陳其正(醜爸):守護孩子,關注孩子這個人而非一直想 「怎麼教」,是個很重要卻很不容易深植的觀念!



      鏞鏞甫甫親子部落格 陳瑜:許多育兒觀念都有如醍醐灌頂,讓我更了解如何成為一位真正能守護孩子的父母!



      親子部落客 鳥先生&鳥夫人:現代人養小孩照書養,參照一本合適的書,從中找到教養方法,不覺得很棒嗎?《守護教養法》推薦給大家。



      網路親子作家 雙丁麻麻:讀完書裡的「教養三加一原則」和如何具體實踐後,讓我願相信在「愛孩子的理由和初衷」與「對孩子的期待和要求」之間是有可能取得平衡的。誠心推薦給像我一樣想要擔起教養責任,但又希望兼顧親子關係的父母。



      親職教育講師 魏瑋志(澤爸):真正的愛孩子,不是為他鋪好一切彷彿前途似錦的道路,而是理解他、接納他與懂他。

    ?


     





    前言 父母們應可更相信自家孩子



    第1章聰明孩子的父母在教養上重視什麼呢?

    話說回來,「聰明」是什麼意思?

    變聰明的「三原則加一」原則一:認同

    變聰明的「三原則加一」原則二:守護

    變聰明的「三原則加一」原則三:等待

    變聰明的「三原則加一」加一:期待

    「認同」、「守護」、「等待」的教養,要怎麼實踐呢?



    第2章聰明孩子的父母「不會否定孩子」

    「否定」會抑制孩子的發展

    不對孩子說「不准做∼」,改說「做∼吧」

    比起「克服不擅長的事」,「加強擅長的事」對未來較有利

    從父母的觀點看是「有價值的事」,二十年後不一定還有價值

    觀察孩子的遊戲方式,可看出孩子的「天才」

    「積極回饋」會培育出態度積極的孩子

    誇獎一些理所當然的事,可以讓孩子將理所當然的事做好

    沒有孩子不具好奇心,找出孩子好奇心的方式

    當感到自己是「容易否定孩子的父母」時

    〔專欄〕將負面解讀轉成正面解讀的祕訣



    第3章聰明孩子的父母「不會給予太多」

    「給予太多」會剝奪孩子的精力

    「發呆時間」會讓體驗變成自己的東西

    選擇才藝時,比起「讓他學什麼」,「孩子是否會熱衷此事」比較重要

    「自己選擇」的經驗會帶來很多好處

    比起「東西和體驗」,「父母的參與」更能培養學習意願

    有些觀念必須給?「學習是理所當然的」這種想法

    有些觀念必須給?獲取資訊的技巧

    有些觀念必須給?接觸各種環境的機會

    當感到自己是「給予太多的父母」時

    〔專欄〕只要將不安「化為影像」,心情會比較輕鬆



    第4章聰明孩子的父母「不會焦急」

    父母的「焦急」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有些事是失敗過才會成長,不要害怕孩子失敗

    「父母的日常生活」對孩子而言也是珍貴的活動

    父母開心生活,教養也會較順利

    教養論是成功的人的結果論,退一步冷靜看待就好

    只要確實學好「教科書的內容」,全世界都適用

    要選公立還是私立學校?基準是什麼?

    當感到自己是「太焦急的父母」時

    〔專欄〕能念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的人數少之又少?



    第5章爸爸媽媽的煩惱Q&A

    允許孩子看多久的電視?

    書=善,電動、影片=惡?

    孩子把該做的事往後拖延

    玩具的給予方式

    為了什麼念書呢?

    讓孩子去補習班比較好嗎?

    孩子說想停掉才藝課

    為了將孩子培育成有幹勁的孩子

    為了將孩子培育成能自己思考的孩子

    對環境的變化感到困惑



    結? 尾

    ?









    父母應可更相信自家孩子




      沒有哪位父母不祈願孩子過得幸福。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體貼別人,能將自己的才能發揮到極限,活躍於社會,而且周遭總是有很多朋友圍繞著,過著多彩的人生。



      無論哪個父母都祈願孩子的未來一片光明,充滿歡笑。



      只不過有個事實是,有很多父母因為太想讓孩子得到幸福,遂給孩子太多「可能直接和未來幸福有關的東西」,塞太多東西給他們,結果耗費太多時間和心力,不知何時開始,父母和孩子的「笑容」都消失了。



      祈願孩子的幸福而做的行為,卻在不知不覺間造成父母和孩子的痛苦。



      您是不是太過於追求資訊,而沒有把目光放在「孩子」上呢?



      我在二○○○年開了一間專門針對中學入學考試的個別指導補習班,多年來擔任負責人。在和父母討論要怎麼讓孩子學習時,他們常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要讓孩子做什麼才好呢?」

      「要買什麼教材給孩子呢?」

      「要讓孩子體驗什麼比較好呢?」



      想讓自己的孩子得到幸福,不想讓他們繞遠路,不想讓孩子因自己沒掌握到有利的資訊而吃虧......。



      這些問題顯示出在媒體充斥著教養資訊的現今社會裡,父母為自家孩子著想的迫切心情。



      必須回答這些問題的我為了更詳細了解關於他們孩子的事情,反問了父母這些問題:



      「孩子最近的口頭禪是什麼?」

      「孩子早上起床後最先做什麼事呢?」

      「他熱衷於什麼遊戲呢?」



      這麼一問,父母的動作倏地停止了。



      「口頭禪......他都說些什麼啊......」

      「早上起床後......我那個時間都在做家事啊......」

      「遊戲......他有玩好幾樣,最喜歡哪個啊......」



      他們察覺到明明是來談孩子的事,卻意外發現自己對孩子的事完全不了解。



      明明為了孩子這麼努力,卻不知道眼前這個孩子的口頭禪和喜好,明明絕對不是沒在為孩子著想的......。



      此時,我會這麼安撫他們:



      「沒關係,接下來我們溫柔守護他們吧,至於要給他們什麼,只要好好觀察後就會發現。」

      「喜好」有受到父母守護的孩子,在緊要關頭時就能發揮耐力



      我到目前為止和五千多組家庭進行過面談,討論其孩子的學習方式,在面談時,不只談孩子「現在的樣子」,也不時談到「孩子至今受到什麼樣的教育」。



      和很多家庭談過後發現一個事實,就是那些父母給很多「似乎有利於教育的資源」,且什麼事父母都幫忙做好的孩子們,到小學六年級要考中學入學考試時,成績很難進步;另一方面,父母只是在一旁守護著,能盡情體驗「抓昆蟲」或「畫畫」等喜歡的事的孩子,到最後緊要關頭,反而能發揮其耐力讓成績不斷攀升。



      我從二○一七年開始,和專門培育演員與藝人的戲劇學院公司(THEATRE ACADEMY)一起開啟了「Kids Perform Challenge」這個教養計畫,每當進行特別講座或研習會時,常會看到或聽到類似的說法。



      在童星界裡,那些生長在父母會「你要這樣做、那樣做」地下指令的家庭的孩子,通常小的時候很容易就能通過甄選。



      可是很不可思議地,到了九歲左右,就突然交不出任何成績。



      取而代之顯著嶄露頭角的是那些能按照自己步調自由活動的孩子,雖然他們一開始沒做出什麼成果,不過長大些、到了需要展現自我的年齡時,就能突然發揮其能力。因為他們已經養成自己思考行動,因此面對導演說「你這樣做做看」的要求時,也能夠瞬間反應。



      從這些經驗來看,我確信了一件事,就是為了提高孩子能力,重要的是「九歲前的教育方式」,因此這本書將以有幼兒到九歲左右孩子的父母為對象,講述教養孩子時須留意的事情。



      這個時期孩子需要的不是什麼特殊的教育,而是面對孩子原本的模樣給予「認同」、「守護」並「等待」,這本書裡將這種教養孩子的方式統稱為「守護教養法」。



      藉由「守護教養法」,孩子能成為主動學習、自我成長的人



      讓孩子發揮其擁有的能力,進而過著幸福人生的關鍵就是「守護教養法」。



      父母要做的並不是過度給予或硬塞給孩子一些「可能直接和未來幸福有關的東西」,而是要認同孩子自己發現的「喜好」並守護著。



      因為自己的好奇心受到父母的認同並守護著的孩子,會認為「我可以盡情學習我有興趣的事」。



      如此一來,不只是學校的學習,面對整個人生也都會積極起勁。因為有自信能夠自己選擇人生,靠自己的能力立足,即便受到挫折,也能夠汲取教訓,轉換成下次再努力的動力。



      我本身於二○○六年有了第一個孩子,現在以父親的身分和孩子一起成長,在這過程中,我實際感受到一直以來抱持的信念果然是沒錯的,即「父母更相信孩子也沒關係」,只要守護孩子的「喜好」,孩子就能主動學習並成長。



      實際上,孩子能夠平心靜氣地準備中學入學考試的家庭當中,幾乎沒有父母逼迫孩子念書。



      這並不是因為那些孩子是「很會念書的孩子」,而是只要把「給予教養法」改成「守護教養法」,無論是哪個孩子,都能變成主動學習自我成長。



      「不否定」、「不給予太多」、「不焦急」



      聰明孩子的父母有三個特徵,即「不否定孩子」、「不給孩子太多」、「不因孩子的事焦急」,父母的態度這樣,孩子會比較安心,對自己有興趣的事就會不斷鑽研,如此一來,對每天的體驗都會抱持疑問,常想「為什麼?」然後自己思考「是不是這樣呢?」之後付諸行動「查查看」,這些行為累積起來便造就了「聰明的孩子」。



      那麼在教養孩子時,如何做到「不否定」、「不給予太多」、「不焦急」呢?這本書裡將會介紹這個概念的祕訣。



      或許有些父母在看完這本書後會反省「我至今都不是這樣教養孩子,我真是個不及格的父母」,不過完全不需要反省,只要接下來付諸實踐就好了,在您因為為孩子著想,想得到新的資訊而打開這本書的此刻,您就已經是很好的父母了。



      再者,也沒必要火力全開想要全部都實踐。



      只要發覺一個點,改善那一點就夠了,而且即使沒有馬上看到效果也沒關係,只要一點一點實踐就好了。



      如果這本書能讓每個家庭重新審視和孩子間的相處模式,使得和孩子一起歡笑的時間增加的話,我將感到無上欣慰。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