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隨著兒童人權漸漸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心的焦點,政府及民間單位都希望能讓兒童明白自身的權利並獲得保障,也期待大人可以尊重並傾聽孩子所提供的意見,真正將兒童人權落實於生活之中。台灣展翅協會藉著繪本《我想養貓,可以嗎?》討論兒童人權其中的參與及表意權,以貼近生活的故事,讓我們更能感同身受,示範當兒童提出意見的時候,大人和孩子雙方可以如何更集中意見本身的「議題」進一步討論。
在閱讀這本書時,可以發現以水彩上色的圖像氛圍柔和淡雅,似乎傳達了一種家長和孩子共讀時,對於衝突情節平心靜氣的因應態度,不必劍拔弩張,就能好好解決問題。故事從小琳和同學琪琪發現兩隻小貓開始,從視角原本以貓咪在畫面前面為主角,轉換成爸爸打噴嚏,讀者很容易擷取到圖像訊息──就是,爸爸對貓過敏啦!顯然爸媽對於小琳養貓的計劃有許多不可抗力的因素必須加以拒絕,也試著合理解釋、說服小琳接受爸媽的決定,看似好像開放性的和小琳討論,但也不難發現其實爸媽心中對這件事早有定見,小琳其實沒有太多反駁的機會。這段對於家長來說,是很好的反思,日常生活與孩子相處時,究竟有多少事是看似尊重孩子意見,實則引導他們聽從我們的想法?當然有時運用威嚇也是經常不小心發生的。
於是故事來到班級討論,班導師面對小琳的臨時動議,除了聽取各個同學意見外,也拋出幾個思考的面向,像是學校的同意與否、養貓的基本知識、照顧的責任分配等等……。藉由更縝密的切入點,讓孩子從中去解決困難、擬定完整的計劃,在在都提供了大人朋友們很好的做法示範。尤其喜歡小莉敘述自己怕貓的畫面和情節,提醒大家不僅僅要考慮到自己喜歡養貓與否,還必須顧及同儕及他人的感受,練習面對意見不同時的狀況題。畫面有一隻晦暗巨大的貓的形體,小莉顯得是如此弱小無助,更加深抱持同理心的重要性。
不只班貓計劃,小小的啟蒙種子,也可以繼續發展成大作為。小琳運用張貼海報、製作明信片,啟動募集資金來解決經費上的困難,更身體力行到愛貓中途之家當志工,這些具體的作為,有助於孩子確認養貓的信念、體會箇中辛苦,更進一步確立意願。家長們在引導孩子們共讀這個故事時,藉著這個故事,可延續在日常生活當中,當孩子們有天馬行空的想法時,適當引導並給予空間、時間嘗試執行與練習,有助於他們探索自己核心的信念與想法的價值,「過程」所能帶來的成長,都會化作內心能量的養分,透過大人尊重孩子表意的態度和支持,他們才有機會進一步去實踐、體會,我們能做的就是多元面向的思考切入引導與深呼吸的耐心陪伴,看著他們在每個表意與力行的過程中茁壯。
除了故事情節外,從欣賞圖像也能獲得不少樂趣。像是校園許多孩子們形形色色的樣貌,還有他們在中途之家當志工的跨頁,有不同小貓的樣態,都可以藉此和孩子互動,聊一聊、猜一猜,牠們在做些什麼?你最喜歡哪一隻?都能增進親子間的話題唷!最後,從家貓到班貓,再變校貓,小琳甚至和同儕一起為中途之家更多的貓咪們發聲、募款,盡一己的心力,結合大家的認同所發揮的影響力,作者給了這個故事一個激勵人心的結尾,最後校貓得以安全悠哉地在校園生活,就連對貓過敏的小莉,也細膩的交待她遠遠關心著也很滿足的模樣,故事最後順利的照顧與接納了不同意見的存在,遠方的畫面明亮又光明,傳達著有兒童能夠勇敢表意的未來,在大人的聆聽、支持與陪伴下,就是一個充滿力量與可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