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是混合回憶、雜感、遊記、小小說、詞與讀書寫作心得於一集的小冊子。無以名之,乃名之曰「小品」。換言之,它像一碟子什麼名堂都有一點的葷素拼盤,讀者諸君在看完了大堆頭的長篇小說以後,偶然翻翻這本小冊子,也就如同吃多了全雞全鴨的大菜,夾幾筷子雪裡紅炒筍絲或泡菜等,換換口味,也未始不可一清腸胃。它是一本可以隨時拿起隨時丟下的小書。
看完最後的校樣,我感到十分的空虛,回顧一下這許多年來,我竟始終沒有寫出一篇十分有份量的長篇,而儘是些三五千字以內的短文,內容又是如此的平凡不足道。可是儘管它們短與平凡,我卻總捨不得丟棄,因為我珍惜寫作時的一份情感。記得我在散文集《煙愁》的後記中曾說過這樣的話:「我若能忘卻童年,忘掉故鄉,忘卻親人師友,我若能不再哭,不再笑,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然而怎麼可能呢?」這也就是我為什麼在《煙愁》以後,再印此集的原因了。
回憶、雜感、遊記是近一二年中寫的,而那些每篇不滿三千字的小小說,卻是從我好多年來所寫的當中選出八篇,我一直非常的「鍾愛」它們,過去出短篇小說集、散文集時,都無法納入,現在以小品之名,則可以兼收在內了。那些故事,除了其中的一篇以外,都不是關於愛情的。我只掇取週遭人物各式不同的形相,給他(她)們速寫一幅小像,或替他(她)們說幾句心裡想說的話。自己知道非常粗疏,但我卻很偏愛它們,因為這些人物與我,早已莫逆於心了。
提起那二十二首詞,則更使我汗顏無地。來臺以後,因忙於生事,很少有填詞的閒情逸致。十多年來,雖然前前後後也填了不少首,但卻隨寫隨丟,除了幾首曾經發表的尚留下剪報以外,其餘的都已散失不可記憶了。日前整理書篋,在筆記本中又發現了幾首在大陸時填的「未定稿」。雖已時過境遷,但為了留一絲雪泥鴻爪的記憶,也就把它們湊在一起。不成熟的作品,實不足以當高明之一粲。
最後,我得特別感謝糜文開先生賢伉儷,與三民書局的劉經理,若不是由於糜先生夫婦的鼓勵,與劉先生這一套叢書的計劃,我可能也不會有興致整理這一些舊稿的。
?
琦君五十五年十二月於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