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那些動物告訴我的事:用科學角度透視動物的思想世界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關於大腦的七又二分之一堂課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5482053
麗莎.費德曼.巴瑞特博士
蕭秀姍
商周出版
2021年4月01日
107.00 元
HK$ 90.9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5482053
叢書系列:
科學新視野
規格:平裝 / 208頁 / 20 x 14 x 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出版地:台灣
適讀年齡:12歲~75歲
科學新視野
分
類
自然科普
>
科普叢書
同
類
書
推
薦
免疫:認識你的免疫系統, 45個打造身體堡壘的必備知識
深:海洋怪奇物語;自由潛水人、叛逆科學家與我們的海洋手足(本書電子檔已被存放在地球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
科技,生活加值中:仿生技術×全像攝影×磁浮列車,科技就是人類和自然共譜的協奏曲!
用思維導圖輕鬆讀懂科學發明史:100+思維導圖高效學習,秒懂影響全世界的重大發明與科技應用
你聞到了嗎?:從人類、動植物到機器,看嗅覺與氣味如何影響生物的愛恨、生死與演化你聞出來了嗎?:從人類、動植物到機器,看嗅覺與氣味如何影響生物的愛恨、生死與演化
內
容
簡
介
《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作者、國際重量級心理學家暨神經科學家最新著作
一部關於大腦的小品,其重量卻讓你無法忽視!
Amazon 2020年編輯選書
BARNES AND NOBLE 2020最佳科學圖書
BEHAVIORAL SCIENTIST 2020注目圖書
AUDIOFILE MAGAZINE 2020 Earphones Award 得主
?
?
本書作者麗莎.費德曼.巴瑞特博士,曾獲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先鋒獎和2019年古根漢研究學者獎(每年全球僅二人),是國際知名的心理學家暨神經科學家。
有沒有想過你為什麼擁有大腦?巴瑞特博士為你揭開兩耳之間那塊巨大的灰色斑塊的神秘面紗。
在這七篇簡短的文章中(再加上一些些關於大腦如何進化的小故事),本書輕薄、有趣且易於閱讀,其中蒐集與使用的資料揭示了來自神經科學研究最尖端的開闊思路。
在這本書,巴瑞特博士將引領讀者學習大腦的來源、結構(及其重要性),以及你的大腦如何跟其他大腦協同工作,以創建你所體驗的一切。在這個過程中,你還會學習到如何消除那些決定你行為的流行神話,例如「蜥蜴腦」的思想(啊,有人不知道蜥蜴腦嗎?蜥蜴腦指的是人類負責維繫生命功能動作的腦部,是掌管吃喝拉撒睡、性慾、憤怒、恐懼、趨吉避凶的求生本能或動物性直覺,是人類從遠古遺留下來、最根深柢固、根本的記憶與本能。),以及所謂的「思想與情感」,甚至「自然與養育」(nature and nurture)之間的鬥爭。
本書不是要你去思考人性是什麼,而是要邀請你去想想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或是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專業推薦】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特聘教授 梁庚辰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黃揚名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鄭國威
BBC Knowledge國際中文版總編輯 辜雅穗
本書作者別走蹊徑,從腦部演化的觀點切入與心智關聯性的問題。……面對這個複雜的腦與複雜的心智,可能還有無限驚奇在後頭,我建議以謙遜的態度去推敲它們。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特聘教授 梁庚辰
?
在書中,巴瑞特教授用很淺白的說法破除我們對於腦運作的迷思,並且告訴大家人類的腦究竟是怎麼運作的。即使對我這個對於腦的運作不陌生的人來說,閱讀的過程也充滿震撼與衝擊。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黃揚名
?
目
錄
好評讚譽
〈審定序〉腦──身體、心靈與文化的精華薈萃�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特聘教授 梁庚辰
〈推薦專文〉培養科學素養,刻不容緩�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黃揚名
?
作者的話
前1/2堂課:你的大腦不是用來思考的
第一堂課:大腦只有一個(不是三個)
第二堂課:大腦是個網絡
第三堂課:幼兒大腦將自己與世界連線
第四堂課:大腦(幾乎)可以預測你所做的每一件事
第五堂課:你的大腦會與其他人的大腦秘密運作
第六堂課:大腦會產生一種以上的心智
第七堂課:大腦可以創造實體
後記
致謝
?
附錄:科學背後的科學
序
〈推薦專文〉培養科學素養,刻不容緩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黃揚名
?
自從人類認定腦和我們心智運作有關係以來,腦就像一個黑盒子或是說潘朵拉的盒子一樣,大家對於這個身體部位,一直有著神祕的想像。有不少人利用人們對於腦的運作不甚瞭解,故弄玄虛。不論是所謂的右腦開發、大腦潛能開發、開頂成聖等等,都是如此。
如同巴瑞特教授在《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中,帶我們用全新的角度看待情緒是怎麼來的;她在《關於大腦的七又二分之一堂課》書中,帶我們用嶄新的觀點來看待腦的運作。在書中,巴瑞特教授用很淺白的說法破除我們對於腦運作的迷思,並且告訴大家人類的腦究竟是怎麼運作的。
即使對我,這個對於腦的運作不陌生的人來說,閱讀的過程也是充滿震撼與衝擊的。舉例來說,巴瑞特教授在書的第一節課,提到我們只有一個腦,而不是像八十年前由保羅.麥克廉(Paul MacClean)提出的三層腦一樣,就相當具衝擊性。確實,很多我們對於腦的運作的理解,都源自於很久以前的科學證據。然而,過去幾十年來,科技進展神速,我們實在需要更新研究的方式,再次去檢視腦的運作,是否和我們以為的是一樣的。
以三層腦為例子,巴瑞特教授提到了,過往以為低等動物的腦沒有所謂的新皮層(neocortex)。但是,透過基因的比對發現,那些低等動物的腦中,可以發現和人類新皮層相同的基因,只是這基因沒有在牠們身上帶來同樣的影響。也就是說,我們不應該因為表面上看起來兩個東西是不同的,就覺得它們是不一樣的;也不應該因為表面上看起來是相同的,就認為它們是一樣的。
看完這本書,我有一個很深刻的體悟,那就是很多我們對於腦的誤解,都源自於我們對於人類腦的過度自信。我們覺得人類之所以看起來比其他物種優秀,就是因為我們的腦比牠們的厲害。不可否認的,我們的腦確實和其他物種不一樣,但是腦的存在,都只有一個共通的目的:讓這個個體可以活下去。既然我們和其他物種都還共存在地球上,就沒有道理說我們的存在比其他物種更具優勢。
若你可以從這樣的角度來思考腦的運作,你會有一些蠻不一樣的體悟。試想看看,你覺得若一個個體要具生存優勢,它該具備哪些特性?就拿以前我們會認為腦的功能有很清楚的分化為例子,這本質上就不具生存優勢,因為若一個腦區因為意外受損就喪失某些功能,對那個個體是不利的。確實,現在的證據也告訴我們,腦的運作是網狀的,而且有很強的可塑性,當一個部分的腦區受損時,其他腦區就會調整自己的功能,來協助個體維持原本的運作。
其實不只是腦的分化,還有很多我們過去對於腦的理解,都有可能是錯誤的。若我們能從生存的觀點來思考,就會有很不同的見解,甚至會有些新發現。就像人類是群居的動物,那麼我們再研究腦的運作時,就不該只研究一個人的腦是怎麼運作的,而是該去思考腦與腦之間,是否會互相影響。
在這個腦科學研究盛行的年代,研究者和民眾都需要有好的腦科學素養,否則就會被一些有心人士,利用腦科學的名義,來圖利自己了。就像有人可以把自己犯下的錯誤,歸咎於自己大腦的缺陷,即便現在我們還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證實這個大腦缺陷和犯罪行為之間是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或是,我們會誤以為從一個人大腦的影像圖,就可以證明一個人開頂成聖了。
就如同巴瑞特教授在《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這本書中,提到我們對於情緒的理解,受限於實驗素材及方法,因而有了錯誤的推論一樣。腦科學研究也在經歷類似的過程,近年來陸續有研究者對於腦科學的研究方法提出質疑。舉例來說,2020年杜克大學有一個研究就發現,即使在進行簡單的任務時,由功能性磁振造影所獲得的結果,都沒有高度的一致性。[1]也就是說,我們過去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的結果,來推測哪些腦部區域和某個心智運作是有關聯性的這個做法,是有問題的。
這些對研究方法的質疑,不必然就是個危機,反而是一個轉機,讓我們有契機用一個更開放的態度,來面對腦是怎麼運作的這件事情。唯有態度改變了,才有機會突破僵局,搞清楚腦究竟是怎麼運作的。如果我們還像六十多年前的認知心理學家一樣,堅信腦的運作和計算機(電腦)是一樣的,那麼就距離真相非常的遠了。
雖然多數的你,不一定會是腦科學的研究人員,但是若你能了解腦是怎麼運作的,相信對你的人生也會有所啟發的。畢竟,只求生存,實在是可惜了我們腦的精密設計了!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科學證據揭露喜怒哀樂如何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