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大威德之光(精裝):熱譯師傳

大威德之光(精裝):熱譯師傳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724920
熱.益西森格
多識仁波切
聖地文化
2021年4月09日
200.00  元
HK$ 170  






ISBN:9789869724920
  • 叢書系列:傳記
  • 規格:軟精裝 / 456頁 / 16.5 x 23 x 2.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傳記


  • 宗教命理 > 佛教 > 藏傳佛教

















      格魯派五大本尊之一「大威德金剛」熱系傳承的首傳密宗大師熱羅多吉扎(簡稱熱譯師,享年182歲),是十一世紀著名西藏秘密行者、大威德金剛密續瑜伽士,一般公認其修習生起、圓滿二次第的功力已達究竟的境界,被稱為藏傳佛教史上威力無比的神通王。



      本傳記主要從求法、修證、傳法、利眾等四個面向的利生事業,介紹他偉大的一生。在雪域藏地曾經出現過許多著名的譯師,但從弘揚勝法的貢獻、影響、加持力等方面所具有的豐功偉績來說,沒有一位能超越熱羅大師。而在尊者達賴喇嘛親自撰寫的《我的老師林仁波切》一書中,也提及其親教師林仁波切是熱譯師的化身,其影響力之大可見一斑。



      本書是熱譯師的么兒熱曲熱口述,而由熱氏家族中的僧侶熱.益西森格撰寫,再由藏族著名學者多識.洛桑圖丹瓊排仁波切根據西元1905年拉薩木刻版為底本,於1998年初次譯為中文,是一部知名的暢銷書,亦是想瞭解熱譯師漫長、精彩、充滿傳奇的一生,以及欲窺大威德金剛修行堂奧的愛好者,不可多得的珍貴傳記。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由聖地文化出版社發行的精裝修訂版於每章末尾均附上對應的校訂藏文,便於藏文學習者對照閱讀。


     





    譯者前言 如何正確閱讀理解本書 多識仁波切�7



    第一章�15

    ??????�40



    第二章�63

    ???????�79



    第三章�95

    ???????�109



    第四章�125

    ??????�136



    第五章�147

    ?????�176



    第六章�207

    ???????�238



    第七章�273

    ???????�303



    第八章�335

    ????????�347



    第九章�359

    ??????�394



    第十章�431

    ??????�441



    第十一章�451

    ???????????�452





    前言



    如何正確閱讀理解本書




      俗話說:「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大威德之光—熱譯師傳》一書中描述了很多不可思議的法力和奇妙的神通,讀起來的確很熱鬧,但我翻譯這本書的著眼點並不在此。



      這本書的精彩之處在於:一個修法者如何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精神融入佛法的境界之中;一個修得高成就的通達之士心目中善惡染淨如何重新定位,要看能否把一切智慧和方便都集中到度化眾生這一終極目標。這種超出世俗道德規範的大方便中也包括那些一般人無法理解的男女之情和殺伐之道,以及那些將大乘佛法、顯密教理融入通俗的道歌之中的巧妙教化方法等等。



      真人真事



      這是一部藏傳佛教密宗大師的生平事蹟,誠如書中所說的那樣:「虛構誇張捕風捉影事,智者正人君子所鄙視。今將所見所聞親歷事,據實寫成『普聞天鼓聲』。」



      這也是一部真人真事的歷史傳記,書中的主人公熱羅雜瓦是藏傳佛教偉大的佛學家、高僧和大成就者,為十一世紀初去印度和尼泊爾學法的藏族譯師中的一個,是把大威德系列密法引進藏地的五大傳承系統中熱系的首傳宗師。



      大威德五大傳承系統是:熱系、覺系、相系、摩系和紐系。其中熱氏家族一脈相傳之法統,居於五系之首,曾受到八思巴、布頓大師、宗喀巴大師的好評。



      神通奇蹟



      這部熱譯師傳是由熱譯師的小兒子熱曲熱口述,熱曲熱的兒子熱.益西森格筆錄成書的。看了該書,也許會有人說:「這本書裡?述了那麼多的神通奇蹟,這和佛教不追求神通、不宣揚神奇的思想不相違背嗎?」對這個問題的答覆是:「不違背。」



      佛教中有世間和超世的兩種自在大神通。一般人們所說的神通是指世間法神 通。這類世間神通,不但佛菩薩有,而且邪魔外道也有;不但修煉的人有,而 且未經修煉的人中也有與生俱有的;不但在精神、心理正常的人中有,而且在精神、心理失常的病態人中也有;不但人有,而且動物也有。既然神通是佛魔共有、神鬼共有、人畜共有的 一種現象,就無法僅僅從神通確定神通具有者是佛還是魔,是神還是鬼,是凶還是吉,這是其一。



      其二,佛教的轉生善道和解脫成佛,不是靠神通,而是靠慈悲善行和般若智慧。若不具備智慧,雖然神通廣大,也和邪魔沒有什麼兩樣,脫離不了輪迴。第三,如果學佛的人捨本求末,輕德行而重神通,認邪魔為佛菩薩,把騙子當 作有神通的高人,就會墮入萬劫不復的邪惡深淵。



      由於以上原因,佛教不提倡神通,除了特殊情況外,即使有神通者,戒律也禁止其顯現。這“特殊情況”,就是指那些具有高尚的人格德性者,不為名利和貪心所驅動,而完全為了化度眾生的諸種方便。佛教高僧、大成就師所顯現的 神通,從本質上講,也都不離度眾方便的原則。



      一種新事物、新思想出現時,都會受到僵化頑固勢力的反對和排斥,這幾乎成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佛教最初傳入藏地時,也脫離不了這種被舊勢力反對排斥的命運。對頑固勢力,說理教化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時,就需要用更有效的手段。靜命的教化和國王赤松德贊的支持,都抵擋不了苯教舊勢力的反抗。這時,只好請來神通廣大的蓮花生大師施展神通,降妖伏魔,清除佛教發展的障礙。



      十一世紀,一批新的佛法傳入藏地,那些佛教內部的僵化頑固勢力,又竭力反對新引進的教法。他們目光短淺,從自身利益出發,誣衊那些新引進的教法傳承如大威德、時輪等是“外道”、“邪法”,貶損熱譯師所修密法為“畜 類牛頭本尊”等等。熱譯師為了推廣大威德法,用神通法力和保守勢力進行了不屈的鬥爭。試想若沒有神通法力,這種新的密法能在藏域駐足嗎?



      當一種舊的思想體系受到新思想的衝擊時,代表這種舊思想的頑固勢力就會尋找種種藉口維護舊的習慣了的東西,認為在他們頭腦裡形成的東西,才是最正確的東西。佛教本身的歷史也證明了這樣一條規律。如小乘教曾經反對大乘教,說「大乘經典不是佛親自講的,是後來偽造的。」大乘顯教中有些人反對密教,說什麼「密教不是佛教,是從印度教發展起來的。」直到現在,還有那麼一些對佛法缺乏深刻全面瞭解的人,死抱著陳腐的教派偏見不放,仍然散佈「大乘經典是後來的人造的」、「密教是邪門外道,不可學」的謬論,充當著謗法的勇士。“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學佛反佛,學道反道」這種反常現象的因果報應。



      殺伐之道



      又有人也許會說 :「佛教不是以慈悲為本,禁止殺生嗎? 這本書中的熱譯師用咒力殺死了那麼多的人,這難道符合慈悲愛生的原則嗎?」我想,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只知道佛教的慈悲,不知道佛教的大方便。



      大乘佛教思想的核心是利樂眾生,為眾生服務。一切方便法,都是為這個目的服務的,為了眾生的利益,可以採取任何必要的方便手段,這裡面就包括懲惡揚善和以殺為度的手段,佛經裡面就有悲心船長殺短茅黑海盜保護船民的故事。



      教化是佛教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對那種說理教化起 不了作用的惡眾,有時只有採取威懾殺伐的方便手段才會起到拯救、挽度和收攝等止惡揚善的教化作用。大慈大悲的象徵觀世音,有時也化現為兇暴的馬頭金剛和三頭六臂的黑天怙主;地藏王菩薩也化現為鬼王閻羅,懲罰地獄的惡眾。並非觀音、地藏沒有大悲心,只是覺得對眾生施以悲願,只用溫柔慈善的手段度化還不夠,由於眾生的業緣各異,隨緣施度就需要各種方便手段。明白這個道理,對本書中的許多問題就不會產生非議了。



      男女之情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熱譯師有四、五個明妃,他作為僧人,算不算破戒?這種情況一般地說藏傳佛教也是絕不允許的。對比丘僧不准進行無上密實體慧灌頂,而用觀想代替就是這個原因。僧人這樣做不算反戒的特殊情況是指思想修養和脈氣修煉達到密續中所規定的標準時。



      熱譯師修煉二次第的功力已完全達到了公認的圓滿程度,獲得了大自在,只能以特殊情況看待,不能按僧人的常規儀律衡量。濟公聖僧的吃狗肉、喝酒和熱羅比丘的親近女色是通達之士的現象,和那些借密亂搞的墮落之徒與偽裝持戒的花和尚之類不可相提並論。再想想熱羅的諸明妃臨別時化光飛走的情形,就會明瞭她們與眾不同的境界。



      若讀者師佛門中的信士,對照當前社會上的諸種現象和自己學佛的經歷及體會,再來細細體味這本書中展示的思想與精神境界和通俗淺顯、融顯密教理為一體的道歌的韻味,也許會得到讀別的書所得不到的許多東西。如果是那樣,這本書就不算白譯了。

    ?
    多識仁波切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