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找對人、用對方法、做對事的關鍵思考

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找對人、用對方法、做對事的關鍵思考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06606
葛尼奇,李斯特
齊若蘭
天下文化
2021年4月13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9863206606
  • 叢書系列:財經企管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5.1 x 21.6 x 1.6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財經企管


  •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大眾/生活經濟學

















    沒搞懂誘因之前,別靠直覺做決策!

    善用現場實驗經濟學,精準決斷事物的因果脈絡。



      「我用本書將經濟學從學者的象牙塔帶進你家客廳。」──李斯特(本書作者)



      如果康納曼的《快思慢想》讓你驚嘆連連,本書兩位作者的現場實驗會更加令你大開眼界!



      幼稚園園長祭出遲到罰款,希望能約束家長準時接小孩放學,結果家長遲到的情況不減反增,這是怎麼一回事?鄰居原本熱心環保,常主動做資源回收,但自從實施空瓶罐可以兌換現金後,鄰居反而變得意興闌珊,這是為什麼?童子軍年度募款活動開始了,今年增加了分組競賽獎勵辦法,募款愈多的組別,能按募款金額拿到一定比例的高額獎金,結果總募款金額竟不如往年,問題又是出在哪裡?

      

      這類種瓜得豆的烏龍事件,生活中層出不窮。你在哭笑不得之餘,是否也百思不得其解呢?

      

      其實,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

      

      誘因是人類行為最強的驅動力量,但也最是千折百轉,如果沒有先參透因果關係,誘因反而可能成為最大的破壞力量,讓事情荒腔走板,脫軌演出。因果關係並不容易駕御,偏偏人都習慣憑直覺、甚至想像,從事物的表相論斷真相,一腳踩到誘因謬誤的地雷。

      

      人類行為一直是經濟學家感興趣的主題,行為的誘因也向來是耐人尋味的研究領域。經濟學家為了確定因果關係,不斷在研究方法上推陳出新,而本書兩位作者的現場實驗,正是行為經濟學的重大創新。他們有時深入街頭巷口,有時飛到地球的另一端翻山越嶺,為的是運用現場實驗,在真實世界裡尋找關於歧視、競爭、性別差異、慈善行為的真實答案,他們的研究不但是行為經濟學的重要里程碑,研究的結論對於個人選擇、家庭教育、企業策略乃至公共政策,更有重要寓意。

       

      跟著兩位行為經濟學家的腳步,探索大數據不說、但有效決策不能不懂的關鍵。就算不能讓全世界都聽你的,至少做事不瞎忙、生活不吃虧!想要了解人類行為背後的真實動機,精準掌握誘因設計,本書是絕對不容錯過的精采佳作!



    專文導讀



      林明仁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各界推薦



      「李斯特的現場實驗研究具革命性意義。」--蓋瑞•貝克,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葛尼奇是先鋒開拓者,他的研究推倒了實驗室和真實世界的高牆。」--艾爾文•羅斯,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想要見識現場實驗的威力嗎?就來看看李斯特和葛尼奇如何解開經濟誘因的秘密吧!」--王道一,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真正的天才總是獨具慧眼,李斯特和葛尼奇是真正的天才,也是真正的開拓者,他們的貢獻可說是過去五十年來最偉大的經濟學創新成就之一。」--史帝文•李維特,《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



      「行為經濟學的創新,幾乎都有葛尼奇和李斯特的身影,尤其是他們在敏感而隱晦的經濟學領域裡的探索。」--丹•艾瑞利,《誰說人是理性的!》作者



      「關於歧視、性別差異是先天或後天、如何消弭學業成就差異以及其他重大問題,想要尋求解答,本書都是豐富的參考資源。」--泰勒•柯文,《中午吃什麼?》作者

    ?


     





    導讀 人生無處不相關,隨機實驗定因果�林明仁

    推薦序 整個世界都是經濟學家的實驗室�王道一

    序言 現場實驗:經濟學研究的開拓與創新�史帝文•李維特

    ?

    前言 放下預設鏡片看世界──探究行為的表相與真相

    第1章 什麼能使鬼推磨?──誘因為何有效或失靈?

    第2章 男女為什麼同工不能同酬?──分類廣告、迷宮和投球遊戲透露的事

    第3章 誰說女性天生不愛競爭?──母系社會的啟示

    第4章 落寞的第二名和歡欣的第三名──用得失框架激勵學習,消弭成就落差

    第5章 為貧窮創造平等的教育起跑線──一個大型的幼齡教育現場實驗計畫

    第6章 終結現代歧視的關鍵句──我不是真的討厭你,只是想多賺點錢!

    第7章 小心選擇,你可能會自食其果!--尋找歧視背後隱藏的動機

    第8章 自己的苦難自己救!--掌握解決社會問題的關鍵資訊

    第9章 人為何會慷慨解囊?──做善事是因為菩薩心?還是虛榮心?

    第10章 滿懷熱情也要冷靜分析──慈善事業突破傳統思維

    第11章 誰還在憑想像做企業決策?──善用實驗擬定策略

    結語 人生好比實驗室

    謝辭

    附註









      有時候,再明顯不過的事情,我們反而常常視而不見。1990年代末,我還是個年輕經濟學者時,就有過這樣的經驗。對經濟學界而言,那是令人振奮的年代,我有幸在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度過這段時間,這兩所聲譽崇隆的學府正好是經濟學新浪潮的發展中心。



      綜觀歷史,經濟學一直由理論所主導,往往因為某些聰明絕頂的人寫下複雜的數學模型,勾勒出世界運作的抽象定理,而促使經濟學出現大躍進。隨著電腦運算威力和大數據的大爆發,經濟學專業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開始轉變。許多經濟學家的研究重心愈來愈偏向實證研究,努力分析現實世界的各種數據。像我這樣的年輕經濟學者,在認清自己的聰明才智還不足以發展出新奇的理論見解後,我開始覺得,辛苦鑽研數據並從中找出一些趣的事實,也是可敬的研究方式。



      當時(現在也一樣)我們面對的重要挑戰是,如何釐清兩個變數之間的關係是否真的是因果關係,或只不過相互關聯罷了。這件事為何如此重要?因為因果關係對公共政策的寓意重大。如果能找到因果關係,我們對於世界究竟如何運作,也會多一分重要的理解。



      隨機實驗大不易



      不過,要證明因果關係非常不容易,最好的方式是透過隨機實驗來證明。這是為什麼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要求新藥在核准通過之前,必須先進行隨機實驗。問題是,像我這樣的經濟學者探討的問題,不見得適合採取實驗室測試新藥的方式來作實驗。結果,我們耗費不少心力尋找所謂「意外實驗」—在依稀模擬隨機實驗的現實世界中碰巧發生的怪異事件。比方說,颶風橫掃某個城市,另外一個城市卻毫髮無傷,你或許以為哪個城市會遭受風災或多或少是隨機決定的。



      或以美國最高法院在1973年「羅伊對維德案」(Roe v. Wade)中裁定墮胎合法為例,在某些州,墮胎發生的機率從此大幅改變,但在其他州則未必如此。如果我們比較那段時間在不同州出生的嬰兒後來的人生發展,或許會對政策的衝擊多幾分理解,甚至有助於探討更深層的問題:例如,一個不受歡迎卻來到人世的嬰孩,往後的人生會因此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於是,我和其他許多經濟學家開始花時間尋找「意外實驗」。



      有一天,我碰到一個小我幾歲的經濟學家,從此一切都改變了。他的出身背景和我截然不同。他從來不曾進過哈佛大學或麻省理工學院,他大學念的是威斯康辛大學史蒂芬角分校,後來又拿到懷俄明大學的博士學位。他的第一份教職是在中佛羅里達大學教書—也不是什麼名校。



      現場實驗帶來新契機



      他的名字是約翰•李斯特(John List)。李斯特和我及其他著名經濟學家很不一樣,事後看來,他開創的研究方式顯然十分合情合理:在現實世界中操作隨機的經濟學實驗。但不知怎麼的,當時幾乎沒有人和他採取同樣的做法。受經濟學界的傳統及前輩經濟學家樹立的榜樣所影響,我們從來不曾想過可以在實際的經濟環境中,以真人為隨機實驗的對象,而且這些人完全不曉得自己是實驗的一部分。而這位卡車司機的兒子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不妨以偏見為例。如果一個人對待別人的方式十分偏頗,大家會假定他是種族主義者、性別歧視者、同性戀等等,但是從來沒有人像李斯特和尤瑞•葛尼奇(Uri Gneezy)這樣,剖析表面上似乎基於不喜歡、討厭或純粹出於憎恨而展現出來的行為,並找出行為背後的潛在動機。他們的實驗(將在本書的第六章與第七章中討論)顯示,其實歧視背後隱藏的動機不見得是憎恨,有時候只不過是為了多賺點錢罷了。



      在我看來,真正的天才總是獨具慧眼,能看出明明顯而易見、但大家都視而不見的事實。按照這個標準來看,李斯特和葛尼奇是真正的天才,也是真正的開拓者,他們的貢獻可說是過去五十年來最偉大的經濟學創新成就之一。本書是他們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深思熟慮又富於創意的學者如何透過上述實驗方法,解析日光之下的任何問題。



      實地進行的隨機現場實驗是非常有力的工具,而且各位很快會發現,這種實驗方式非常有趣。希望各位像我一樣,從閱讀本書中得到莫大的樂趣。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