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沉思與行動:柯慶明論臺灣現代文學與文學教育

沉思與行動:柯慶明論臺灣現代文學與文學教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04474
柯慶明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1年4月23日
260.00  元
HK$ 234  






ISBN:9789863504474
  • 規格:平裝 / 624頁 / 14.8 x 21 x 3.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華文文學研究











      柯慶明是當代臺灣人文學界的傳奇學者,他對於「文學美」的討論博大而深邃,影響方興未艾。本書一方面輯錄柯慶明有關臺灣現代文學的經典論述,以及親身參與學院派現代主義運動的有情自白;另一方面,亦搜集柯慶明對於高中「國文」課綱如何擬定的見解,進而鉤沉其人所設想的「中文系」與「臺文所」教研走向的願景。內容全面性地呈現柯慶明論現代文學的寬闊視野,為思考臺灣文學研究與文學教育的多重面向提示了理路。《沉思與行動》彰顯柯慶明不只是「坐而言」的思想家,更是「起而行」的實踐者。

    ?

    名家推薦

    ?

      文學作為沉思的方法,文學作為行動的藝術——柯慶明教授的立論言辭剴切,充分顯現他對中文傳統的一往情深。唯其如此,他心目中的臺灣人文精神方可長可久。從十七歲到七十歲,他追尋文心即人心的理想未嘗或已,他以『文章之事』銘刻了一生的信念與實踐。──王德威(中央研究院院士)

    ?

      我們都有一個夢,文學的夢。柯慶明在臺大數十年的創作、研究、編輯,因緣宿命地為高中國文教學奉獻心力,其思辨的零散篇章,今日得以結集,所播下的文學種子,勢必更快成長茁壯。──陳萬益(清華大學台文所退休教授)



     





    致謝╱張淑香

    序一 現代的文心╱王德威

    序二 我們都有一個夢╱陳萬益



    輯一、作為志業的「文學」

    K的迷惘

    我的個人主義論

    藝術生命是生命的醒覺

    期待偉大的文學創作及文學批評



    輯二、沉思篇: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

    二十世紀的文學回顧:由新文學到現代文學

    學院的堅持與局限:試論與臺大文學院相關的三個文學雜誌之一:《文學雜誌》

    六十年代現代主義文學?

    臺灣「現代主義」小說緒論

    傳統、現代與本土:論當代劇作的文化認同



    輯三、行動中:文學教育的願景與實踐

    中文系的學生學些什麼?一種個人的觀點

    是「對話」,不是「歸化」!中文系害怕西洋理論?

    中文系格局下的文學教育

    「通識教育」的理論與實際

    臺灣文學的未來發展

    談臺灣文學系、所的設立

    語文資優教育?

    國文教學的目的與方法

    大學!大學!

    〈高中國文課程綱要〉之擬定

    二十一世紀的國文教育

    高中國文也應該是人文教育

    從「反髮禁」談我們如何教育下一代

    人文關懷與文化建設

    站在臺灣土地,望向世界的高峰: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九八高中國文課綱修訂要點及其理念(精簡版)

    對國文教育的另類思維

    睡美人的城堡?對語文教育的一種看法



    輯四、此中有人:文學評論與文壇憶往

    壹、臺灣文學在臺大


    當代文學與臺大

    臺大文學院:作家間的風雲際會

    「五四」的印象與體驗:從傅斯年到臺大中文系

    從《新潮》到《現代文學》:夏志清印象

    追憶殷海光先生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懷念高友工先生



    貳、從《現代文學》到「現代文學」

    驀然回首,現代文學!

    姚一葦先生雜憶

    在中文系,遇見王文興老師

    「瘦馬」傳奇

    在網路的時代保存手稿:為王文興先生《家變》《背海的人》手稿的收藏展而寫

    白先勇:他真的是個興高采烈的人

    嚮慕與深淵:李渝小說簡論

    曲隱之筆:郭松棻小說略論



    附錄

    柯慶明寫作年表初編

    編後記一╱鍾秩維

    編後記二╱楊富閔





    序一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