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這本書有如今的模樣,其實緣起於5年前成大林朝成教授開設的《曾文溪流域綜論》課程;那時與朝成老師合作,錄製與書寫課程中的「曾文溪地景」教材。感謝朝成老師的信任與託付,大家一同走讀曾文溪的情景,如今依舊歷歷在目。
此課程結束後,豆花伯與阿堅哥還是持續來回於這片山水間,其實我們一起悠遊曾文溪已來到第15年了。這過程中我們慢慢看懂更多的地景意涵,也累積更多的人地互動故事,所以現在再來書寫曾文溪,似乎想為母河訴盡她的衷曲。但限於能力與篇幅限制,最後我們裁去本來單獨成章的後堀溪、菜寮溪與地景遺珠部分;不過文字還是由之前的4萬來到這本書的16萬字了。
「這過程中慢慢看懂更多的地景意涵」,其實不是只有時間累積,豆花伯要特別感謝彰師大地理系楊貴三老師,願意讓我長期野外跟班學習,補充我大學時期淺薄的地形學知識。其後有機緣跟隨科博館的王士偉博士與中大的林殿順博士野地考察,也大大開展豆花伯的地質視野。鄉野間諸多隱含於地景中的自然與人文現象,除透過文獻閱讀與訪問,也要感謝師大地理系韋煙灶老師經常接受我的打擾詢問並耐心為我回答解惑。
在一次參加母系的地形考察中,不僅聽聞勝煒學弟精闢的講解,也看到其精美的地形製圖;所以本書特別請他為曾文溪繪製全流域的地形圖與地質圖。其實勝煒是師大地理系沈淑敏老師的研究生,有很多地形資料多來自師大地形研究室;而本書也大量引用石再添老師傳承團隊的研究成果,所以在此要特別感謝師大地形研究室。
本書的書寫,要感謝大量接受採訪的報導人,除了書中有留名者,其實有更多朋友為我們解答很多野外的困惑,只是基於各種理由,不便一一列出。再者面對本書400多張的照片,85張的圖表,編輯們應是傷透腦筋,感謝編輯先嬙小姐以無比的耐心閱讀整合圖文,與美術曉琳小姐辛苦的排版工作。
本書的書寫過程中,有幾位朋友曾給予很高的期許,只可惜豆花伯每每心有餘而力不足,還常出現「野老本貧賤,冒暑鋤瓜田。一畦未及終,樹下高枕眠」。感謝老婆美蓮陪伴走過這些困頓的時刻,更陪我一同野地空拍與考察,讓我深深體會「一?某,較好三?天公祖」的古訓。再者女兒岱芸、岱蓉、岱臻,不僅協助處理一些地圖、文稿,也教導一些修圖技巧,老頭子受益良多。
從《七股鄉志地理篇》、《大臺南地形》、《地景雲嘉南》,到現在的《溪說臺南——曾文溪的地景與人文》,都是我們長期鄉土考察與書寫的延續,感謝臺南市文化局的支持與協助。豆花伯與阿堅哥會持續走讀這片鄉土山水,不僅持續記錄這片土地的地景變化,也期許自己透過不斷的學習與觀察,有一天能更貼近母河的心聲。
?
楊宏裕 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