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流動的疆域:全球視野下的雲南與中國

流動的疆域:全球視野下的雲南與中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524890
楊斌
韓翔中
八旗文化
2021年5月12日
200.00  元
HK$ 170  






ISBN:9789865524890
  • 叢書系列:另眼看歷史Another History
  • 規格:平裝 / 464頁 / 11.7 x 22 x 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另眼看歷史Another History


  • 社會科學 > 政治 > 中國研究

















    製造「雲南」就是創造「中國」!



    從古滇國、南詔國、大理國,再到雲南省,

    「雲南」曾經主導東南亞的全球貿易中心,

    為何最終被中華帝國統合,而淪為邊疆省分?



    一部雲南二千年史,何以見證中國的民族建構?

    中國歷史特殊論?且看本書如何挑戰葛兆光《宅茲中國》論述!



    *****



      ■「雲南人」的地方認同,是大一統帝國的發明

      中國大多數含有「東西南北」等方位名詞的省分名稱一般都與河流或山脈有關,如兩河、兩湖、山東、山西等等,但「雲南」卻是例外——作為地名的「雲南」,既與河流、山脈無關,也不是當地族群自發形成的政治地理名稱。



      既然「雲南」原本不存在,自然也就沒有「雲南人」。事實上,「雲南」源自於一種來自遙遠北方的距離感與陌生感——它是中國歷代王朝製造出來,強加給帝國西南邊陲地區的一種「想像」。本書便是以「中國的東方主義」及「中國中心論」來形容這種隱藏於漢字觀點下的偏見。



      雲南自古以來就是部落林立、政權更迭的獨立區域,一直要到十四世紀才正式被蒙古帝國征服,此後歷經明清兩代,成為「中華帝國」的邊疆省分直到今日。雲南這一省級行政區是元帝國的發明,在此政治空間之下,本地原住民與漢人移民逐漸融合,服膺於帝國秩序,並透過科舉制度與儒家文化,逐漸催生了「雲南人」這個「大一統王朝臣民」的身分認同。



      因此,「雲南人」不是「獨立」的想像,而是「臣民」的想像。從明代開始,「雲南」在政治和文化上成為中華王朝的重要部分。所謂的「雲南人」,同時也成為「中國人」的具體表述。



      ■從雲南的形成,思考中國民族主義的建構本質

      今天的雲南地區,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前就獨立形成了發達的青銅器文明。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那裡生活著不同的部落、部落聯盟和王國,使用具有異國風味的名稱(如滇、僰、昆明、夜郎、哀牢、勞浸、靡莫、邛都等)。「雲南」這兩個漢字首次出現於西漢時期,屬於漢王朝在西南邊疆設置的「益州郡」之下。



      西漢之後,儘管中原政權聲稱其擁有對雲南地區的統治權,但從未確立過牢固而連續的統治。雲南地區出現的獨立政權,如滇王國、南詔國、大理國,不斷與向南擴張的北方政權發生衝突,同時也透過貿易與移民進行交流。直到清末民初時期,「雲南」才在「軍閥割據」狀態下恢復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權。



      在一九四九年後,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新征服雲南,並對當地展開了「民族識別」,將官方認可的各種少數民族,歸併至「中華民族的大家庭」裡,以「民族主義」的方式徹底統合了「雲南人」。



      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承接了歷史上不同政權的帝國遺產,透過「中華民族」的概念維護著古代的「大一統」帝國框架,而雲南就是最鮮明的案例。因此,理解「雲南」形成的歷史,同時也是反思「中國」作為民族主義建構的本質。



      ■歐亞「大分流」時代的來臨,最終將雲南推向了中國!

      雖然從中華帝國的視角來看,雲南不過是邊陲;但是,若從全球交流的視野來看,雲南絕不是封閉落後、尚待「開化」的蠻荒之地,而是一個位處西南絲綢之路上,貿易頻繁、文化多元的開放地區。雲南的傳統國際貿易網絡,不但可直接通往東南亞、南亞及印度洋,甚至遠及中亞與非洲。



      縱使被蒙古帝國征服後,雲南仍然維持其國際貿易的核心要角長達數百年之久。因此,雲南文化深深受到各種國際因素的影響,帶有鮮明的異國特色。本書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便是分析雲南如何使用「貝幣」——來自馬爾地夫島出產的海貝、西南絲路與印度洋貿易的主要媒介——從上古一直持續到十七世紀。在歐洲勢力進入印度洋後,歐洲通貨逐漸取代了貝幣的使用,最終造成雲南經濟的崩潰,並轉向以中國主導的大陸貿易體系。



      因此,雲南最終被併入中國,不能單獨從中國史的角度來解釋,而必須進一步思考世界史的關鍵影響,才能理解其中的結構性因素。同時,「中國」從傳統的帝國逐漸轉型為現代民族國家,也不只是王朝更迭的內部變化,更受到世界格局變化的外部影響。



    本書特色



      ★獨家收錄作者新寫:臺灣版序、跋。

      ★臺灣第一本透過世界史觀點,論述雲南二千年歷史發展的學術巨作!

      ★榮獲2004年美國歷史學會之古騰堡電子出版獎(The Gutenberg-e prize)!

      ★《中國季刊》、《東南亞研究期刊》、《中國研究書評》等學術期刊一致好評!

    ?


     





    臺灣版序∣何以雲南?何以中國?

    ?

    第一章導論

    ?「雲南」與「西南」的演進與使用

    ?邊疆的視野:雲南的融合

    ?文獻資料與全書架構

    ?

    第二章西南絲綢之路:全球脈絡中的雲南

    ?導論

    ?歷史上的雲南:中國、東南亞、南亞與西藏的交叉路口

    ?西南絲路概述

    ?滇─緬甸─印度貿易通道的產生

    ?滇越通道

    ?滇藏通道

    ?元、明、清三代及此後的西南絲路

    ?西南絲路的案例研究──市馬

    ?歐亞大陸的交通網絡──三條絲路的重要性

    ?結論

    ?

    第三章征服雲南:一個跨區域的分析

    ?導論

    ?雲南與秦帝國的形成

    ?西漢對雲南的「再發現」

    ?諸葛亮的南征

    ?南詔、唐代中國及吐蕃──新三國演義

    ?重新解讀中古時代的南詔

    ?大理與兩宋:「欲寇不能,欲臣不得」

    ?明初的雲南征服

    ?結論

    ?

    第四章因俗而治:土司制度的形成與衰弱

    ?導論

    ?邊郡制度

    ?國以富饒──三國時期蜀漢的傳奇與歷史

    ?中國之外──南詔與大理

    ?蒙古三足鼎立的行政體系

    ?司制度的規範化

    ?清代土司制度的衰落

    ?結論

    ?

    第五章華化與本土化:雲南人的形成

    ?導論

    ?雲南原住民及其習俗

    ?雲南的中國移民──歷史回顧

    ?明代雲南的漢人移民與人口

    ?土著的華化

    ?本土化──從漢人到雲南人

    ?中間地帶──「雲南」的歷史進程

    ?「雲南人」的最終形成

    ?地方認同與中國認同

    ?結論

    ?

    第六章白銀、貝幣與銅政:雲南的經濟轉型

    ?導論

    ?雲南銀礦與明代經濟

    ?雲南的貝幣制度:一個全球視野下的解讀

    ?貝幣制度的崩潰與影響

    ?清代的移民與人口

    ?銅政與清代貨幣制度

    ?施堅雅「宏觀區域」理論的反思

    ?結論

    ?

    第七章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雲南

    ?導論

    ?從蠻夷、帝國臣民,再到年輕兄弟

    ?民族識別的理論與爭議

    ?雲南的民族識別

    ?蘇聯模式的應用問題

    ?民族識別的現實難題

    ?識別的地方化──地方政府、族群單位及族群菁英

    ?民族建構的帝國遺產

    ?創造「中華民族」──理論與歷程

    ?結論

    ?

    終章結論

    ?全球視野下的邊疆歷史

    ?循環而累積的中國滲透

    ?中華帝國晚期的邊疆擴張

    ?地方認同與中國認同

    ?

    臺灣版跋何為「中國」?——《宅茲中國》引發的思考

    ?

    致謝

    全書注釋

    ?







    導論



    雲南:中國式的發明




      在字面意義上,雲南的意思是「彩雲之南」,這原本是個中國語彙。事實上,「南」字就像是「北」、「東」、「西」一樣時常出現在地名當中,例如「河南」(黃河之南)、「湖南」(洞庭湖之南)、「海南」(海之南)、「河北」(黃河之北)、「山東」(太行山之東),以及「山西」(太行山之西)。以上這些名稱,都可以給我們基本的地理位置概念;可是雲南在哪裡呢?彩雲南端之地是哪?彩雲在哪兒?



      「雲南」一詞是漢人的發明,用來稱呼當地的人民與土地。這個稱呼並不被當地原住民採納,直到中華帝國的統治造就出雲南意識(Yunnanese consciousness),當地人才終於自稱為雲南人。實際上,「雲南」、「雲南人」的稱呼是在元明時期才出現;簡要地回顧當地歷史與族群──雖然主要是根據中文史料,有助於闡明雲南是如何成為「中華想像的共同體」一部分的歷程。



      在中國開始與雲南原住民接觸時,後者已然發展出複雜的社會。司馬遷筆下就描述了公元前第三至第二世紀時大致的雲南社會風貌,當時此區就有許多部落、部落聯盟或者王國。夜郎國所在地區,包括今日大部分的貴州、廣西與雲南,它的鄰居則是位於今日廣東的南越國。



      滇國之建立乃是以滇池為中心。公元前第三世紀早期,楚國將領莊蹻征服該地並且自立為王。滇國國力頗為強大,它可能曾自視為天下中央。在歷史上,漢族學者們認為「滇」源自於中文,但其實「滇」更可能是以中文表意文字來呈現原住民的用字,因此,「滇」非常有可能是原住民發明的自我稱呼。如今,「滇」與「雲」都是中國官方對於雲南的簡稱,暗示著雲南形成的過程中,原住民及漢人之共同影響。



      僰人位於夜郎之西,就在今日的雲南昭通;摩沙位於雲南西北部至四川西南部一帶;勞浸和靡莫分布在滇國的東北邊;雟和昆明位於保山的東北方,洱海地區為其中心;哀牢及濮位於保山與德宏附近,但他們的分布區往南可能遠至上緬甸;邛都位於滇國與靡莫的北邊,其基地可能是在四川的西昌;冉駹位於四川西北部,毗鄰西藏;白馬位於四川西北部到甘肅南部;鉤町與漏臥都是夜郎的鄰居,鉤町橫跨了廣西與雲南的邊界,漏臥則跨越了貴州與雲南;且蘭位在今日的貴州;滇越國或許位於阿薩姆(Assam)的卡瑪拉普(Kamarapu)。由此,住在雲南之內或周圍的族群豐富多彩,並沒有一個涵蓋各類原住民的通稱,這一區域也沒有一個共稱。



      秦政權統一中國時,據說曾將「郡縣制度」推廣遠達雲南北部,但是我們並不知道當地所建立的行政區類型或數量。西漢王朝在漢武帝(公元前一四?年至公元前八十七年)時代大肆擴張,夜郎、且蘭、邛、笮、勞浸、靡莫、滇人等在公元前第二世紀末之前或投降、或被征服,共有七個郡(犍為郡、牂牁郡、越雟郡、沈黎郡、文山郡、武都郡、益州郡)陸續建立起來。益州郡的建立是為治理滇國,滇王被頒授金印並得以繼續統治其人民;在益州郡之下,設立了一個稱為「雲南」的縣。



      東漢王朝繼續南向擴張。公元一世紀,哀牢人屈服於東漢中央朝廷的控制,永昌郡因此建立。然而,東漢王朝最終的崩潰使得雲南從此處在半獨立或獨立狀態,直到十三世紀蒙古的征服。從第三世紀至第七世紀初期,蜀政權(二二一年至二六三年)、晉朝(二六五年至四二?年)、南朝的宋(四二?年至四七九年)、齊(四七九年至五?二年)與唐朝(六一八年至九?七年),全部都將雲南設為一個郡。雲南的原住民名義上臣屬於中國政權(有時是以四川為中心的地方政權),但真正的統治者其實是土著酋長,而在多數狀況中,土著酋長對於當地事務擁有最終決定權。



      第七世紀中葉,當地諸多政權之一的南詔王國,在獲得唐朝與吐蕃的支持之下,成為第一個統一雲南附近的國家。唐朝封給南詔「雲南王」的頭銜,顯示唐朝將南詔整體領土範圍視為雲南。第十世紀初期,大理王國在雲南建立,宋朝封大理王為「雲南節度使」以及「雲南八國郡王」。公元一二五三年,忽必烈汗征服了大理國;一二七四年,「雲南行省」設立。明、清中央政府繼續保持雲南的省制,但部分雲南地區在一四一三年時獨立設為貴州省。



      因此,起初中國人以「朝貢語言」(tributary language)使用「雲南」一詞時,所指的是一個縣、一個郡,後來則是指這一整塊區域,最後才指代中華帝國之下的一個省分。諷刺的是,最終居然是非漢人的「蠻夷」蒙古人,因為建立了雲南行省從而成功將雲南納入中國版圖。從此,雲南作為中華帝國行政單位的身分就此底定。之後雖然歷經許多王朝的興衰,中國中央政府並沒有喪失對雲南的控制。在元代之後,中國統治的實施、大規模中國移民的到來,以及中華文化體制習俗的移植,最終產生了雲南意識。從明代起,一些雲南當地人開始自稱為「雲南人」(the Yunnanese)。



      「雲南」一詞的起源與變遷,與「統合」(incorporation)的過程可說是息息相關。雲南是中國的一部分嗎?如果是,那又是從何時開始,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呢?這些問題乃是了解歷史性的雲南及歷史性的中國之關鍵。本研究將雲南視為一個邊疆進程(frontier process),許多「演員」在其中扮演自己的角色,由此,我們可以將中國理解為一變化與轉型的歷程、而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摘自:《流動的疆域》,〈第一章:導論〉)



    ?




    其 他 著 作
    1. 力爭公義:免刀膠帶專利案
    2. 少林技擊正宗
    3. PLA聚乳酸環保塑膠
    4. 信號與系統問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