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寫評論越久,越覺得溫情主義是很危險的東西。一旦劇本遇到卡關無論怎麼都過不去,只要加點溫情主義,把觀眾的淚水催出來,一切疑難雜症便統統解決,關於此道日劇韓片乃是箇中高手,台片台劇急起直追,不僅偶像劇和八點檔長壽劇時不時就用溫情主義去餵養觀眾賺收視率,現在甚至連很多瞄準市場的紀錄片都依樣畫葫蘆。
很不尋常地,以打火兄弟為題材的消防職人劇《火神的眼淚》,並沒有落入溫情主義的窠臼,也沒有流於淺薄的英雄造神之路。十集的篇幅,四個主要角色,一個是無法擺脫幼時兄長之死而背棄音樂世家出身走上打火之路,一個是出身貧困為分擔家計成為消防員卻發現自己的使命和熱情遭現實與制度無情磨蝕,一個始終無法在消防員的工作和丈夫、父親三重角色之間找到平衡,還有一個則是從小活在母親失婚的陰影下力圖透過女性也能做好消防員的工作來證明自己,假如只看前兩集,很容易誤解《火神的眼淚》走的是標準日式職人劇套路:一話一完結,每話安排稀奇古怪的客場人物現身與上述四個主場角色互動,藉由完成客場人物的心願或難題,逐一化解主場人物心結,最終再以一場驚天大火決定幾個關鍵人物去留。
不過《火神的眼淚》無意依循套路,它有非常多機會可以將自己打造成一齣摧枯拉朽的煽情狗血劇,但身為編導的蔡銀娟(另兩位聯合編劇為本劇製作人李志薔和曾群芳)卻沒有譁眾取寵地一味「去脈絡化」片中種種悲情和憤怒,反倒以非常縝密細膩的鋪陳方式,有條不紊剝開劇中幾名要角的內在層次,讓觀眾感同身受他們的艱難處境,理解他們的憎恨與恐懼。
蔡銀娟並非科班出身,大學主修是社工,研究所遠赴英國取得插畫碩士學位,回國後出版繪本、然後斜槓編劇,再來開始自編自導,2012年完成描述兄弟情誼的家庭劇《候鳥來的季節》獲得矚目,2016年推出從兒童視角看待親人離世的療癒作品《心靈時鐘》,《火神的眼淚》是她首齣連續劇作品,職人題材乍看與過往作品內容差距甚大,但細究其內核,其實與前兩部電影不約而同聚焦在家庭遭逢變故以致分崩離析,家族成員如何從衝突走到彼此和解,在面臨生離死別的情況之下如何自我調適,以及人生在世面對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及面對堅不可摧的僵化體制,如何力不從心此一共通母題。在職人與職場專業領域的表皮之下,真正推動《火神的眼淚》劇情前進的,始終是社工學位賦予蔡銀娟對於人性和社會的犀利觀察、以及悲憫與批判間取得平衡的人道關懷。
蔡銀娟擅長寫生離死別,《火神的眼淚》正是一齣由各式各樣生離死別堆砌而成的多線敘事。火場無情,人間有情,劇本從打火兄弟的角度去看惡火之下的人性美善和醜惡、強大與卑微,同時也把視野擴及消防隊員與自家父母兄弟朋友若即若離的情感關係。在職場方面,這個劇本除了如實呈現消防隊員包山包海長期過勞且裝備匱乏的窘況,也把警消官商醫藥環環相扣的社經利益網絡描繪得淋漓盡致,甚至火災及意外現場千奇百怪的人性反應都囊括其中,可以說蔡銀娟沒有放棄任何一個角色,即便只是旁觀叫囂的憤怒路人,她都努力提供觀眾一個思辨的空間、一條有歷史有前因後果的脈絡。
在這個網路公審氾濫、群眾易受有心人士操弄而容易陷入理盲而濫情的失控狀態的21世紀今日,《火神的眼淚》把頌揚消防隊員的英勇熱血篇幅縮減至最少,反倒耗費更多篇幅去辯證在集體焦慮的社會景況下執行公務的何等艱難以及明哲保身的何等必要,這齣劇的英雄們比過往台灣職人劇主人翁有著更多的遲疑與困惑、更多的徬徨與不確定,它告訴我們在現實中從來就沒有「從此幸福快樂」這回事,絕望與希望是並行的,正如黑夜之後黎明終將到來,但是白日過後仍須面對黑夜,每個個體生命所要做的就是勇敢面對未來,好好的向前走。
《火神的眼淚》是一個關於集體療癒的故事,它的對象不只是打火兄弟,而是整個台灣。
影評人、作家 鄭秉泓? 20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