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公民社會與人權導讀的起心動念
認識我的人,都約略知道我的出身與感恩。
時時問自己,為何如此感恩台灣人民,那始終牽繫著我的出身與成長背景。
回顧過去,我的一生,從無到有,皆緣於人民。尤其是一路的求學,單靠父母挑磚,實在難以為繼,沒有人民提供的資源,難以成就今日一切。從大學時代的獎學金,到教育部的公費留學,在台灣人民提供的資源下,我一步一腳印地懂得生命,從而掌握令生命感動的人權維護之道,亦步亦趨地自我實現,幸福的感覺漸漸降臨,讓我時時都感恩著台灣人民。
我開始想,在我懂得生命而過得好時,應該接續奮鬥努力,使我的恩人們──台灣人民也過得好。而這一切的前提,我認為是在台灣社會建構人權保障的環境基礎,就是公民社會的落實。也就是說,如果讓台灣人民透過公民與人權教育,建立清楚的公民意識,並瞭解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人權,那麼,他們將逐漸具備權利認知與權利感情,從而願意為公民社會挺身而出,為自己與其他人民的人權維護而奮鬥。
因此,我的內心深處一直回應這相同的吶喊,而這顆為人民說人權故事的心,常常鼓勵著我針對當代的社會重大個案,尤其是與我的專業具有關連性者,嘗試將其與人權保障與公民社會加以適度聯結,在一般人民可以看得到的報章期刊上發表想法,希望藉由這些與人民生活直接相關的故事情節,簡單描繪出人權保障與公民社會的內涵輪廓,在這些為人民說人權故事的論壇文章上,牽引出公民社會與人權導讀的起心動念,藉此建構人民關心人權與維護人權的意志與決心。所以,在作者人權法學論叢系列叢書的通識論上,在10年前完成了第一本的「人民說人權故事」,整理近10年來的報章雜誌論壇文章,終於將「公民社會與人權導讀」一書,呈現給年輕的讀者們,尤其希望高中生與大學生在閱讀後,能夠理解公民社會是建構人權保障的堅實基礎。
1999年7月從德國回到台灣後,因為靜靜且安定地在 成大法律系任教,才得以構思與完成這些關懷與思考。我的學生們,一直是我思考上前進與成長的好伴侶,無論是在討論上,或在校稿上,都對這本書的出版有所貢獻,感謝他們。尤其是我的博士生李慶南以及碩士生許慈恬主導校對與格式化等繁重工作,在此特別致謝。此外,這本書的完成,也感謝元照出版公司的積極鼓勵,才能在此與讀者相見。
最後,這本書要獻給為公民社會奮鬥的前輩們,您們的努力是我靜靜思考落實公民社會的泉源,不斷引領我積極向上。
?
2021年3月29日15時
寫於成大社科大樓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