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序
天津大學(北洋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誕生於1895年。創立之初,就承載著救國圖強的歷史重任。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世人惶恐。為了強國救國,光緒皇帝頒布《強國詔》,此時盛宣懷提出在天津設立西學學堂。盛宣懷的提議在當時可謂大膽,在封建科舉制度下全面倡導西學,其勇氣可嘉。北洋大學初創時期的四個學科即包括法科。北洋大學法科作為中國近代的第一個完備的高等學校法律教育機構,在其開辦的20多年時間裡,培養出一批優秀人才,在政法、外交、教育等事業方面為國家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可以說,北洋大學法科教育以其靈活的教學體系、嚴謹的治學風範、高素質的畢業生對近代中國的教育界、法學界、司法界、外交界乃至於近代社會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對法律專業人才的需求,天津大學復建了法學專業。在當今飛速發展的時代下,天津大學法律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肩負起民族、國家和社會賦予的光榮使命。在一代代對中國法制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前輩激勵下,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保持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法學學科的教學和科研不斷取得新的進步,為國家法制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對天津大學(北洋大學)法學發展歷程的總結既是對中國現代高等法學教育歷史回顧,同時也對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高水平法律人才的高等教育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天津大學(北洋大學)作為中國近現代第一所綜合性的大學,在迄今為止的120多年裡,走過了近現代的戰爭與動亂,校舍被戰亂損毀、幾經遷徙使得教學資料殘缺不全、學生檔案信息幾無留存,資料的收集面臨諸多困難。雖經作者輾轉國家、地方及各相關大學圖書館、紀念館查閱,所獲資料仍然難如人意。同時,由於作者學識和經驗所限、編寫時間不充分,書中難免存在不足之處,歡迎讀者批評指正或提供相關資料或信息。
本書由呂凱擔任主編。各部分寫作分工如下:第一章由楊雅婷編寫。第二章、第三章及第四章中王寵惠、王世杰、趙天麟簡介由呂凱編寫。第四章中徐謨、馮熙運、吳經熊、徐志摩、薛仙舟、吳南如、張太雷、郭雲觀簡介由劉曉純編寫。第四章中金問泗、王正廷、燕樹棠簡介由俞風雷編寫。全書最後由呂凱統稿。天津大學法學院藍藍、楊健、于豔春、郭金石、李朝千、張丹、宋潔、高倉健、楊璦嘉、李萍等老師為本書的寫作提供了許多資料支持。在此向他們表示深深的謝意!對研究生顏于淑、王紀新、歐靜、李婷等為本書資料收集、整理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謝!
?
呂凱
2020年12月於敬業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