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親密無能:早熟童年的隱形代價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72176
約翰.弗瑞爾,琳達.弗瑞爾
江家緯
心靈工坊
2021年8月18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3572176
  • 叢書系列:SelfHelp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4.8 x 21 x 1.4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SelfHelp


  • 心理勵志 > 心理諮商/治療











    早熟,反而讓我們沒有機會長成真正的大人

    背負家庭問題而被迫早熟的小孩,內在其實空洞脆弱,難以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你是否也有這些困擾?

      ?工作一把罩,戀愛一團糟

      ?聚會時大夥好嗨,下一秒異常孤單

      ?完美夫妻人人稱羨,其實已經相敬如冰

      ?和家人關係緊密到窒息

      ?對內心世界守口如瓶,一點失誤就覺得超級丟臉

      ?容易上癮

      ?害怕與人接觸,尤其是權威人物

      ?渴望愛,卻好像從未得到過



      如果你對上述情形有共鳴,且心裡有個被禁錮的受傷孩子,也許,你也是童年被剝奪的,小大人。



      小大人都有難言的苦。童年時,父母可能無法照顧孩子、或教養太嚴,或暴力相向、冷漠疏離。孩子在無助沮喪中長大,只好自己照顧自己、甚至照顧父母,要不就切斷感覺、戴上面具,絕口不提家裡的祕密。



      小大人長大後,發誓絕不要像父母一樣,於是打拚出成功人生,緊抓未曾得到的愛。一切看來完美了,但早熟童年的隱形代價這時才要償付:憂鬱恐慌、關係破裂、暴飲暴食、過勞、上癮、共依存……



      本書兩位作者是心理醫師與諮商師,皆曾是典型的「小大人」。他們從家庭系統、依附關係、共依存症來介紹小大人身心困境的成因,建議同為小大人的讀者們,從辨認、揭露、分享真實的內在開始,找回與周遭世界親密互動的能力。



      書中並附「小大人與共依存症狀評量表」,協助讀者自我評估。



      需要受到療癒的,是內在小孩長期的罪惡感、羞恥感還有害怕被遺棄的恐懼感。只要踏肯出第一步,就會得到協助。——約翰•弗瑞爾、琳達•弗瑞爾(本書作者)



    鄭重推薦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胡慧嫚∣作家、薩提爾認證合格心理諮商師

      陳安儀∣閱讀寫作老師、親職教養作家

      楊俐容∣親職教育專家.台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與兒童發展學系教授

      鐘? 穎∣《故事裡的心理學》作者、愛智者書窩主持人、諮商心理師



    本書特色



      ? 小時候早熟、過度懂事、太符合父母期待,其實並不健康。本書揭開早熟童年的隱形代價,往往到了成年後才會浮現。

      ? 全美國90%成人有「小大人症候群」,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係,成為一整個世代的心理問題。台灣心理治療師發現,這也是台灣社會的普遍心理狀態。

      ? 本書詳述小大人家庭背景、依附關係,並附評量表,指引治癒的途徑。


     





    【推薦序一】為什麼我們如此相愛,又如此疏離?/胡慧嫚

    【推薦序二】沒有任何問題,是必須獨自處理的/鍾穎

    【各界推薦語】

    【中文版序】看見、傾聽、了解???????

    【作者序】寫在療癒開始之前???

    ?

    第一部 小大人

    1. 介紹??

    2. 兩個家庭??

    3. 誰是小大人?有哪些症狀???

    4. 一些陷阱:特別是成癮問題??

    ?

    ●間奏

    5. 熊先生與熊太太??????

    ?

    第二部 家庭根源

    6. 家庭系統:結構、功能、角色與界線??

    7. 當陷阱佈成??????

    8. 當家庭偏離軌道??????

    ●間奏

    9. 野雁家庭

    ?

    第三部 我到底怎麼了?

    10. 否認

    11. 感覺

    12. 秘密

    13. 我們的自我認同怎麼了?????

    14. 關於親密關係

    ●間奏

    15. 兔妹妹????

    ?

    第四部 冰山之下

    16. 小大人與共依存症狀的共同模型

    ?

    第五部 療癒:我現在該怎麼做?

    17. 揭露和承認????

    18. 著手治療

    19. 淺談療癒和靈性????

    ●結尾

    20. 親吻怪獸的鼻子????

    ?

    附錄一 延伸閱讀???????

    附錄二 臺灣的心理諮商資源與支持團體與支持團體





    推薦序



    為什麼我們如此相愛,又如此疏離?




      為什麼我們總是搞砸一段關係?



      為什麼最深的愛裡,總是藏著最鋒利的刀?



      為什麼原本平靜(幸福)的家庭突然之間開始崩裂?為什麼我們這麼努力,幸福卻還是那麼遠?



      為什麼我們如此相愛,又總是如此疏離?



      《親密無能:早熟童年的隱形代價》這本書正為深深吶喊著這些沉痛問句的人們,提出一個長期伏流隱藏未現的心理解答──早熟童年裡,那個慌張卻強自鎮定、害怕卻故做冷靜、悲傷卻武裝堅強、無助卻扛起重責……也就是明明還是個小孩,卻不得不過早成為大人的「小大人」──早熟孩童/親職化小孩,到底發生了麼事。



      兩位都成長於功能不良家庭的作者,在走進心理諮商領域多年,帶領團體、接觸無數案主之後,帶著自身的創傷經驗(榮格所說的「負傷療癒者」)以及對於成長於「功能不良家庭」的早熟孩童/親職化小孩的關注,寫下了這本心理自助書籍。以貼近大眾的方式,幫助人們瞭解這些「小大人」長大後的面貌,並看見過往原生家庭究竟如何隱形地形塑了他們,以及該如何跨出治癒的第一步。



      無論是書中所描繪的故事角色,或者現實生活中所見的那些既堅強又受苦、既優秀又疲憊、既強大又脆弱的人們,往往都可以看見這些「小大人」在原生家庭裡的兩種心理位移。



      其一是家庭動力中角色的位移。



      比如有一些母親,雖然成年了內心卻始終不肯長大,一直很孩子氣,依賴性很強,總是用任性或柔弱的受害者身分控制所有人。當年幼的孩子想和其他小孩玩的時候,她會露出失落的表情難過地說:「你都不理我,媽媽要哭哭了。」無法進入成人角色的她,離開了家庭系統中她原本應在的「母親」位置,霸占了需要被關心呵護寵愛的「女兒」(小孩)位置。



      這時候如果父親的角色是缺席(比如離婚、喪偶)或功能不完整的(比如工作忙碌很少在家),她就像個缺愛的小孩,希望孩子時刻關注自己、陪伴自己。於是,這個年幼的孩子就不得不離開原本兒子/女兒的位置,位移到父親/母親的位置上,早熟地成為親職化小孩,承擔起照顧媽媽、讓媽媽依賴,甚至成為媽媽的情緒配偶,傾聽、接收、撫慰媽媽各種心情……的沉重責任。



      其二是心理位置的位移。



      如同我在《找回聲音的美人魚》一書中所描繪的女主角──因為生命早期手足競爭的生存議題,讓她從小就不自覺地以「媽媽的貼心小幫手」的角色爭取愛、肯定與關注──也就是離開了孩子的位置,位移到母親的位置──拋棄自我地與母親完全融合成為一體。



      一個有著相似心理位移歷程的女孩,明明外表亮麗工作能力耀眼,卻一直為「明明男友是個既劈腿又慣性暴力的渣男,為什麼我一直離不開」的情感困境所苦。透過薩提爾學派的冰山圖探索時,她發現自己有一個無比堅固但深深隱藏的內在信念:「我只要再多努力一點,一定可以改變。」



      這個信念的源頭,原來深埋在早期原生家庭的成長歷程裡……



      透過「我只要再多努力一點,一定可以改變」這句話,女孩想起了一個畫面:從小她一直看著重男輕女的奶奶總是用輕視與不公的態度對待只生了兩個女兒的媽媽,以及每每隨之引發爸爸和媽媽之間的激烈爭吵……這讓因為手足競爭議題位移到母親的心理位置的她(也就是成為過度與母親融合,也過度承擔母親的「小大人」),在幼小的心裡總是迴盪著一句話:「只要我再多努力一點,再多付出一點,不輸給堂哥,奶奶就會改變對媽媽的態度,爸媽就不會再吵架了!」雖然無論是當年的奶奶,或是現在的渣男男友都沒有因為她的一再付出而有任何改變,但「再多努力一點!」已經成為她在親密關係裡的隱形魔咒。



      這些被迫早熟、童年被剝奪、過早成為父母的照顧者或拯救者的孩子,長大之後一方面某部分的他們反而沉浸在童年中無法離開;另一方面,他們從小就工具化了自己,這個工具化的自我讓他們得到大人的愛與肯定,形成了他們的自我價值。



      一個人一旦開始工具化自己,所有的關係就都是工具化的了。



      一個四十餘歲,表面看起來事業財富家庭盡皆美好,也是眾人口中愛家人、對朋友充滿義氣、熱心公益樂於助人的男性,卻不為人知地受苦於每每壓抑不住的暴怒和身心疾病。在逐步往原生家庭歷程探索之後,從小就肩負「光耀門楣」角色的他坦承:「其實,我真的不知道愛是什麼?我有愛過誰嗎?」對於那些他對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溫暖付出與照顧,他滿臉困惑地說:「我只是給他們錢,或者他們需要的東西啊!但……那是愛嗎?」



      另一個身材高挑外貌清麗的醫學院高材生,在被視為人生勝利組的表象之下承受著越來越嚴重的恐慌和焦慮。她也在深入探索原生家庭的成長歷程之後,忍不住落淚說出深埋心底的痛苦疑問:「從小媽媽為我付出很多,但我其實一直不確定她是不是真的愛我?還是……我只是她的一個名牌包?」



      就像本書作者在書中一開始談及的是酗酒、家暴這類極端機能失衡的創傷家庭,但後續勾勒的案例故事逐漸延展到外表看來「正常」(實則同樣機能失衡)的一般家庭。這些年根據我的觀察,許多小大人也同樣生長在父母全心全意付出愛的「幸福」家庭中。



      薩提爾女士曾說過:「每個父母都是竭盡所能」,只是許多父母的所能很有限,他們自身就受困受苦於自己的原生家庭傷痕,以及社會文化偏頗歧誤的價值觀裡(比如重男輕女或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中,因此他們給出的愛往往也同時(不自知的)帶著傷害,或者他們自身也無能為孩子創造一個「功能良好」的家庭。

    這些在無論表象是酗酒家暴或者平靜幸福,內裡都是「機能失衡」的原生家庭中成長,以致於過早成為大人的「小大人」,呼應著薩提爾女士的另一個深刻且悲憫的觀察:「每個孩子都是很忠誠的」。



      對父母忠誠的小大人們往往從小就鍛鍊了強大的生存能力──在學業與事業上表現傑出的負責、專注、堅忍、能幹、理性、冷靜……等特質與能力,但同時,也伴隨著包括忽略身心、遺忘創傷、切斷感受……等防衛與武裝。這使他們在成年後不自覺地墜入過度成癮(性、工作、健身、食物、購物、酒……)、憂鬱、強迫症、不健康的依存關係……的身心負累狀態裡,進而一步步侵蝕崩毀了他們原本努力建構的幸福生活。



      作者在書中協助讀者看見早熟孩童/親職化小孩長大後的面貌,以及來自原生家庭的根源影響之後,繼續帶領大家往前,看見我們的防衛機制、看見我們強硬的保護盔甲之下種種真實的痛苦、看見我們與自己與他人之間受困扭曲的關係,同時也進一步看見冰山之下的共依存關係模式。



      這些對於自己的過往與當下、內在與外在的雙重看見,固然會讓我們感到痛苦,但同時也讓我們有了重生的機會。



      這些年,在邀請及陪伴許多人走上屬於自己的「心」旅行時,我一再見證著一句話:「看見,就是力量」。因為真正清楚看見的痛苦,具有一種「恍然大悟」與「我受夠了!」的扭轉力量。它讓我們開始有機會脫離原本(如同隱形幽魂引領般)潛意識的自動運行迴圈,轉而走上具備覺察與意識的,一條貼近自己、理解自己、療癒自己的成長進化之路。



      這也是我一直分享的一個理念:原生家庭的確會影響我們,但它不會決定我們,我們可以自我創造!──不僅重新創造我們的現在與未來,也從我們自身開始,改寫代代相傳的家庭動力腳本(我們,也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協助我們成為更具覺察力也更有能的父母,不再讓我們的孩子身受「小大人」之苦。



      但願這本心理自助書是一個起點,讓每一個你帶著自我的力量,繼續跨步走向引領成長進化的美好「心」旅行。解開早熟童年的隱形鐵鍊,如同薩提爾女士筆下的小詩所勾勒的一樣,抵達我們每一個人都值得擁有──親密且自由的應許之地。

     

      愛你,而不抓緊你;

      欣賞你,而不評斷你;

      參與你,而不侵犯你;

      邀請你,而不強求你;

      離開你,而不覺歉疚;

      評論你,而不責備你;

      幫助你,而不看低你。



      如果,我也能由你那裡獲得相同的對待,

      那麼,我們就可以真誠的相會,

      而且滋潤彼此。

    ?
    胡慧嫚(作家、薩提爾認證合格心理諮商師)

    (本文作者為心理諮商碩士、薩提爾認證合格心理諮商師,著有《找回聲音的美人魚》、《溫柔是我,剛強也是我:來自薩提爾的生命啟發》)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