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願你始終相信,
這一生,會有一人,
陪你走過繁華,也陪你歸去平淡
人生每個階段想要的東西也不一樣,就像你十七歲的時候愛的那個人到了二十七歲也許就不愛了;當你年少,曾經愛一個人愛到難受,你願意為他做任何事,甚至為他死,後來的一天,你卻連他的生日都想不起來。什麼是愛?生命中的每個時刻或許會有不同的定義;有的人,你愛過他,也恨過他,後來原諒了他,終究還是沒能走到最後。有的人,他是你十七歲那年的單曲循環,你天天聽著同一首歌不曾厭倦,你以為今後再也不會這麼愛一個人了,若干年後,他成了回憶裡的一首舊歌,你想起的只是當時年輕的自己,你微笑跟自己說:「哦,我曾經是這麼愛他。」當你十七歲,你不知道二十七歲的時候會愛著誰,又會在誰的身邊微笑和哭泣。
有的人在幸福中長大,有的人在挫敗中長大,有的人在風浪中長大,有的人在愛情裡長大,當你老些了,回首你走過的路、回想那些你愛過的人、回望那些和你一起長大卻又不再相見的朋友,還有那些離你而去的親人,你是不是終於看出了無常?你甚至不知道你擁有的一切是否可以留到明天。即便到了二十七歲,你也不敢確定三十歲的你會不會快樂。
除了這一刻,又有什麼是可以把握的?然而,每一刻卻也在飛快地消逝,前一刻看到朝陽,轉眼天色已晚。我記得,曾經有個人在許多個夜晚當我累了想回家的時候總是柔情蜜意地跟我說:「早著呢。」那時候,我手上好像有耗不完的年輕的光陰。
這一生,到底為何而來?從小在天主教會和基督教學校讀書,雖然現在信佛,但是,讀過和聽過的聖經故事一直在我心裡,就像小孩子不會忘記兒時讀過的童話,這些童話故事總會在人生某個時刻突然從記憶中蹦出來,我記得聖經裡有句話的大意是:「這一生的勞苦是為了什麼?」是啊,我來這世界一趟是為了什麼?是還願嗎?是圓夢?還是報恩?唯願我離去的時候已經把該還的恩都還了,再也不欠任何人。
這一年,是風雨飄搖的一年,我想念去年在武漢簽書會上的每一張熱情的、歡樂的臉孔,很想再見到他們,唯願他們安好;這一年,也是孤寂的一年,多少人因為疫情被隔離?多少人失去工作和鬥志?多少人失去親人和朋友?義大利米蘭的貝加莫城甚至失去了整整一代人,原來,我們的生活從來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安穩,我們所謂的安全感竟是那麼脆弱。我偏偏選擇了這一年回去學校讀書。讀書是我一直以來的心願,很久以前就想著等我老了要重拾課本,好好享受那時因為半工半讀錯過了的校園生活,沒想到終於如願卻又碰上疫情,大部分時間只能在家裡上線上課。我其中一篇論文寫的是蘇軾的詞,蘇軾幾經貶謫,一生落魄漂泊,至死也回不了故鄉,他卻始終樂觀豁達,是一個在苦難中自我完成的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我好像也到了能夠理解這種心境的年紀了。
雖然過不上我期待的校園生活,但是,選擇這一年回去讀書,看來還是對的,外面風雨飄搖,而我那麼幸運可以靜下心來讀書。我寫了那麼多的散文,卻依然會為怎樣寫論文而苦惱,人生只要有想要完成的心願、有嚮往的東西,就值得微笑和等待,也就依然年輕。
我的同學年紀都比我小,停課之前,一個有點愛情煩惱的男同學想跟我傾訴,卻羞紅著臉說不出話來,被身邊的人拉走了。前兩天,剛剛結束一段糾纏了許多年的三角戀的女同學跟我說:「也許這輩子再也不會遇到喜歡的人了。」怎麼會呢?只要你相信自己值得被愛,緣分總會在某個角落等待著你,曾經的天涯之遙,終會變成咫尺之隔。是有一個人,在平行時空裡和你一起前行,直到一天,當你倆相遇、相愛,你會發現,原來他一直都在,但你必須前行,才會遇到他。
在遇到命定的那個人之前,好好生活吧;當你活得好,你會得到更多愛,你也不會那麼害怕孤單。願你始終相信,這一生,會有一人,陪你走過繁華,也陪你歸去平淡。
有的人因為愛別人而學會愛自己,有的人因為愛自己而學會愛別人,殊途同歸,只要你慢慢強大就好;當你強大,你才能夠面對人生的風雨,才可以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這翻天覆地的一年,難道你還看不出沒有什麼是永遠不變的嗎?這一次的疫情難道沒有改變你嗎?愛情不是人生唯一的追尋,疫情過去,你更清醒地知道,那些要你卑微、要你委屈自己、給不了你溫暖的愛情,都不值得你繼續;所有不愛你的,都配不上你。春光短,別浪費餘生。
有些人,雖然不能在一起,但他永遠在你心中占一席位;有些人,終於在一起了,那就好好珍惜吧。那些在你生命中停留過的人,那些你愛過的人,甚至那些傷害過你的人,都成就了你,所有這些歷練,也會使你強大,讓你學會自愛和珍惜。所謂完整,所謂歸宿,甚至所謂成敗,都跟別人無關,只能夠由你來定義,自己過得愜意就好、少一些遺憾也就已經很好。無謂停留在過去的懊悔與未來的恐懼之中,過好現在,就是修正從前因為愚蠢而犯的所有的過錯,當下永遠是最好的,若有不好,我也要把它過好。我那麼努力,是為了有一天可以雲淡風輕;我掉過那麼多的眼淚,只為了可以微笑到最後。
一天,當你走到終點,回望一生,你終於明白,你來人間一趟,是為了自我完成。我們幸運地活下來了,今後,假使餘生若夢,唯願你可以選擇做一場美夢。
張小嫻
二○二一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