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日頭浮海照亮的所在:照護臺灣東部醫療的真心英雄

日頭浮海照亮的所在:照護臺灣東部醫療的真心英雄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395098
?心怡
時報出版
2021年11月02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9571395098
  • 叢書系列:人與土地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7 x 23 x 1.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人與土地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其他











    花東醫療的美麗與哀愁

    醫療資源分配不平均,是花東地區的哀愁。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

    走入鄉間村落的醫者仁心,

    看見病人及其家庭的需要,

    十七家院所協力促進健康,提升平均餘命,

    讓我們看見臺灣最美的風景。



      花東的美麗與哀愁



      台灣有兩項制度堪稱世界明珠,一是教育平權,一是健康平權,無論貧富,人人都享有受教與就醫的權利,花東地區不能被陰霾所蓋。



      花東地區醫療資源的不平均,在這狹長的土地上擁有十七家醫院,數量看似勉強充足,然而細細探究就能發現,幾間較為大型且設備、科別完善的醫院,卻都只集中在花蓮的北部與台東北部。



      人口結構的改變,根據分析報告,十到二十歲的人口數以及五十到六十五歲的人口數是一大高峰,而二十一到四十九歲的人口卻因為到外地工作而大幅銳減,導致留存在花東地區,多為醫療需求較大的長者。



      疾病特性,其中花東地區的癌症發生率雖然名列全國縣市的中段,然而攤開死亡率的報表,台東排名第一,花蓮排名第三,根本原因就在於住家與醫院的交通距離太過遙遠;另一方面,新生兒死亡率也排名全台前三名,慢性疾病更是無孔不入。



      諸多的難題化為哀愁的種子,開出遍地憂傷的花朵……或許一盞小煤燈能做的有限,但提燈的人若是聚集在一起,在幽暗隧道裡的光,就足以將出口照亮。



      │因研究與考察,走入鄉間村落,一份醫者仁心,在花蓮慈濟醫院剛落成啟業找不到醫師之際,曾文賓毅然決然卸下台大醫院副院長一職到花蓮服務,更陸續協助慈濟護專開辦、玉里慈濟醫院、關山濟醫院、大林慈濟醫院、台北慈濟醫院以及台中慈濟醫院等籌畫工程。



      │羅藝霞修女(臺東天主教聖母醫院)說:醫師兼修女可以比一般醫師或一般修女更容易地看見病人或其家庭的需要,她說:「把病人當做人看,不是把病人當做工作看。」



      │知道病人無血可用,便二話不說就挽起袖子默默捐了血。富瑞生醫師(門諾醫院)也為病患出醫藥費,不僅伸手就往口袋裡掏錢;後來乾脆把銀行帳號給批價部門。



      │因為病患不願主動配合醫療人員照X光、追蹤病情,使得防治所的工作不易展開,李偉之(台東慢性病防治所)與當時有心革新的局長田明輝商量:「既然病人不來找我,我去找他吧!」



      │哪一家小孩沒打預防針?哪家老人有慢性病?江昭妹(台東延平鄉衛生所)都瞭若指掌。有時病人不到衛生所接受後續追逐及治療,他就騎摩托車上門去載。



      │呂黃愛玉(門諾醫院)積極參與社區醫療活動,偏鄉部落居民不少人都為慢性疾病所苦,高血壓及糖尿病應定期監測不可間斷,為了使疾病控制更有效,呂黃愛玉自發培訓當地志工學習量血壓、測血糖及開設慢性疾病課程。



      │白明忠(台東馬偕醫院)每年去蘭嶼六、七次,每次都自備電腦、病歷、藥品。後來為了更進一步確診,他連胃鏡、腹部超音波等儀器都帶入島,成為「蘭嶼胃鏡先鋒」。



      數十年來,在這一片土地上投入醫療的有志之士,始終汲汲營營,他們爭取各式各樣的計畫,發想出各種辦法,期待能為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盡可能的抹去不公平的陰影,盼這股力量能宛如春風,奮力的在豔陽下吹起一絲涼爽,即使挑戰隨時都可能將這份涼風蒸發,他們也無所畏懼。



      二十三位花東地區醫療奉獻獎得主,與照護臺灣東部醫療的真心英雄,

      十七家醫院的夥伴一起成就奉獻的故事,讓我們看見台灣最美麗的風景!

    ?


     





    序?? ?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

     門諾醫院院長吳鏘亮



    楔子 風險移撥款

     風險款的由來

     花東的困境

     爭取過程

     十七家醫院合作

     兩年來的成果



    第一部 送醫療上山



    第一章 舉步入山

    來自一個山區孩子的自白

    IDS啟動因緣,六家醫院投入

    花東地區IDS執行困境

    甚少出現在辦公室的同仁

    曾被落石砸中的巡迴醫療車

    周末夜間巡迴醫療



    第二章 我所選擇的責無旁貸

    配合病人提供適切的給藥方針

    幫病人領連續處方籤

    醫療車的藥品種類

    醫護扛起場佈、報到、看診、給藥等一條龍服務

    沒有先進儀器支持下,仰賴問診找出病因



    第三章 我所選擇的責無旁貸

    長期看診醫師臨時請假,居民關心

    居民家就是診間

    結合校方、社區進行頭蝨治療

    申請計畫購買藥劑與頭蝨梳

    善用社區民眾的緊密連結



    第四章 把病人找出來

    開進社區的各式篩檢車

    如何吸引民眾前來篩檢

    拍攝不同族語的衛教影片

    風險款的發揮(田野調查、成功轉介獎勵補助)



    第五章 健康守門人

    東華大學一席話翻轉省思

    給年長者穿戴裝置?

    健康守門人的人生故事

    職前訓練

    健康守門人投入後的啟發



    第六章 高盛行的C型肝炎

    比全台高的C肝盛行率

    DA藥物的出現

    C肝完治計畫的挑戰



    第七章 一輩子做好一件事

    把病人找出來

    院方支持:「這是該做的事。」

    垃圾車廣播與公會衛教篩檢



    第八章 包裹著毒藥的糖

    難以控制的糖尿病

    協請鄰近藥房協助打胰島素

    風險款培養衛教人才

    眼底鏡巡迴醫療

    穿戴裝置應用



    第二部 醫療科技力



    第九章 啟動遠距醫療

    安寧遠距照顧計畫

    數位健保憑證

    自動性整合

    健康福祉計畫,打通地下水道工程

    希望孩子不要再走上我當年那條漫長的回家路



    第十章 遠距看診

    看診醫師工作量大增

    五官鏡研發

    硬軟體具備

    昂貴的通訊費用213

    發現零期口腔癌患者



    第十一章 難以癒合的痛

    慢性傷口居家照護困難

    傳統傷口照護與專業型傷口照護

    慈濟醫院為最早推廣傷口照護訓練醫院之一

    居家支援不足,導致反覆回診(路途艱辛)或佔據醫院資源



    第十二章 遠端呵護

    居家護理師支援

    用LINE啟動溝通模式

    LINE的限制

    與工研院合作開發遠端傷口判讀程式



    第十三章 不罕見的愛

    實習時的病房震撼

    自我推銷的罕病小兒科醫師

    一年開立25張重大傷病卡

    走入校園



    第十四章 花東串結

    東馬小兒科醫師馳援

    遠端教學、問診

    替病患找資源

    醫院虧損支持儀器增設



    第十五章 第一名的死亡率

    癌症死亡率第一名與第三名

    長期對抗的病程

    生性樂天,就醫即末期

    癌篩車的高成本



    第十六章 零失聯的挑戰

    提高病人對在地醫院的信任感

    APP建置,讓外地子女安心追蹤

    簡化轉診機制



    第三部 緊急醫療



    第十七章 綠色通道

    地形狹長造成送醫時間拉長

    1998年慈濟醫院成立救心小組

    花蓮僅兩間醫院有心導管室

    林欣榮院長與消防局長連繫合作

    緊急救護群組成立



    第十八章 和死神搶時間

    命救回來了,卻成了植物人

    遠端連線判讀

    開課教消防員判讀心電圖

    刷牙時判讀心電圖

    病人抵達即馬上送入心導管室



    第十九章 提升救護能量

    全數消防員提升至T2資格

    花蓮TP人力嚴重不足

    訓練只能至北部或西醫院

    花蓮慈濟醫院向衛福部申請成為專責訓練醫院



    第二十章 長期的戰役

    為期十個月的訓練

    醫院端千頭萬緒,北上取經

    訓練資源無償至花蓮馳援

    兩期學員全數通過

    第一期帶第二期,同袍齊心協力

    台東跟進



    第二十一章 行動急診室

    消防員彼此信任度提升

    消防員與急診時成為互信互助關係

    提高到院前急救能量

    為胎位不正孕婦接生



    第二十二章 火車出軌救援

    0402太魯閣列車出軌

    消防員承擔指揮重責

    檢傷分類與後送醫院架構清晰

    大量傷病患桌上模擬

    大量傷病患器材完備



    第二十三章 鳳凰計畫

    鳳凰計劃

    將急救能量散佈社區內

    慈濟提供大體模擬協助硬式插管訓練

    提升民眾對消防員的信任

    未來:齊心,負重向前行



    第二十四章 擦亮花東的櫥窗

    急診室人力匱乏

    部東的請求

    風險款串連十七家醫院

    互相支援專科醫師、急診醫師

    ?





    楔子



      這片狹長的土地是全島最先照到日光之處,在每個被太陽所祝福的日子裡,大地會被籠罩在美麗耀眼的祝福閃耀中,火車從北、從南,咿咿呀呀的載來一列列前來朝聖的人們,眾人讚歎著她的美麗,也汲取著空氣中的新鮮氧氣。



      看似一片祥和的風景裡,很少有人能夠發現,那些被大山、峽谷與深海所遮蔽的角落與鄉村,豔陽撒落的並非所有都是祝福,很多時候,是陰鬱的哀愁。



      種種訴不盡、說不完也難以被看見的愁苦,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僅以一語就道盡其中的辛酸,「說到底,花蓮與台東的哀愁,就是醫療資源與分配的不平均。」



      從醫生涯曾在北部、中部與南部醫院工作過的林欣榮,望向辦公室外的楚楚藍天,在重回花蓮的這幾個年頭裡,他內心感觸甚深,因為在同一片藍天之下,花東地區與外縣市的醫療風景是如此的截然不同。



      「我們常說,健保制度是為了保障每個人都能擁有健康平權,但現實上看來,健保制度下是在真真實實的上演著貧富不均的遺憾。」訴諸不公平待遇的話語中,沒有堅硬冰冷的抗議,而是柔軟內心一再被刺痛的難捨。



      要將健保制度下的貧富不均一一訴說,林欣榮不選擇先以扣人心弦的風花雪月故事談起,在滑鼠的移動下,對準了一份簡報檔,他輕輕點兩下,幾張數據報表在拉下簾子的辦公室內,刺痛現場每一雙眼睛。



      他想先從健保費用的分配談起。



      「台灣健保分為六個區。」簡報上的台灣地圖羅列不少文字與數字,清楚的顯示台北業務組負責北北基、宜蘭以及金門與連江地區,而北區業務組則涵蓋桃竹苗地區,中區業務組負責台中、彰化與南投,南區業務組則負責雲林、嘉義與台南,高屏業務組的分區範圍則有高雄、屏東與澎湖,東區業務組則是負責花蓮與台東。輕聲將六區業務範圍交代解釋之後,林欣榮話鋒一轉,言詞從平穩轉為無奈,「健保費用在分配的時候,把六個區的醫療資源都當作是一樣的,用最簡單的舉例就是──例如台北有捷運,花蓮也有。」



      這個舉例相當簡短,卻訴諸了所有。



      「淡水的民眾可以搭捷運到榮總看病,往返交通費不超過一百元,但卓溪鄉的民眾要到花蓮市來看病,他們沒有捷運,只能坐計程車費,往返就要三四千元。」林欣榮下意識的在桌面上敲動手指頭,彷彿這麼做就能將心中的奈何透過敲擊宣洩出來。他表示,健保體制下的預算分配將這些交通因素、地理因素、經濟因素視作各區相同,因此在分配總額時,就會產生不公平的現象,「這讓花東地區在各項醫療指標的表現上始終低下,這就是我們所面臨的哀愁。」



      為了輔助各區平衡發展,衛生福利部推動醫院總額風險移撥款,從醫院總額五千多億裡,取出兩億分配給各區,其中東區就有九千兩百萬元。



      九千兩百萬元的挹注看似將帶來一片好風景,但坐在林欣榮旁的花蓮慈濟醫院主任秘書陳星助卻選擇在此時適時出聲,幾句話就點破這筆金額所象徵的夢幻泡泡,「這筆錢,是我們好不容易爭取來的。」



      陳星助表示,隨著當區人口數變少,預算就會變少,看似毫無疑問的資源分配,其中卻隱含著令人為之頭疼的大問題,「花東青少年外移,導致人口數銳減,但是留在花東的人有相當高的比例是老年人口,這些人對醫療的需求是很高的。」



      將回憶拉回二○一七年,陳星助語氣顯得無助,他輕聲嘆息,將身處花東地區人民的委屈化為一聲長嘆,「那一年,花東地區就減少了九千一百萬元的預算,最弱勢的地方,預算還要吐出去給其他地區使用,公平嗎?」



      再翻開另一張報表,當年東區醫院總額增加兩百九十三億,陳星助無奈中又自問了同樣一句話,「這麼努力做事的地區,還要吐錢給其他地區使用,公平嗎?」



      聲聲問著公平嗎?答案卻是明朗的不公平三字,但他們不甘只是吞忍與被迫接受。



      林欣榮將身子往椅背一靠,回憶起幾年前那個破釜沉舟的決定,至今他依舊無悔,「當時我們就決定要有大動作。」



      身為醫者,林欣榮應當將所有時間與精力投注在診間與手術台上,可是內心總有著一個聲音推動著他不斷往院外求援。自從幾年前他重新回到花蓮並再度踏上這塊土地上開始,他就知道自己應該要行動了,因為從他離開到回歸,已經過去好多年的時間了,但花蓮的醫療困境依舊如此。



      這讓走出醫院的腳步變得更加堅定,他領著花蓮慈濟醫院團隊開始串聯花東地區所有的醫院,一家一家取得共識,希望中央單位能將風險移撥款「還」給東部。



      取得共識只是第一步,眾人緊接著徹夜擬出一分聯署書,羅列諸多足以說服眾人的資料,帶往當時身任花蓮立法委員的蕭美琴的辦公室,請求立委的支援,希望透過她強而有力的發聲,替十七家醫院、替東部把深埋基層的話語給傳遞上去。



      林欣榮是國內神經外科的權威,從醫術十年來歷經過不少艱難的手術,未曾在艱辛的困境中迷失方向,而在替東區爭取預算的當下,他也將在手術台上勇無畏懼的執著化為爭取預算的行動力,那一年在十七家醫院的支持與立委的協助之下,他們成功的為花東地區爭取到四千萬元的預算,這筆錢雖然不多,在克難當下仍不無小補,然而開懷的日子並不長久,到了二○一八年,這筆錢又憑空消失了。



      於是曾走過的路又得再重新走上一趟,直到二○一九年才又爭取到九千兩百萬元的支持,雖然爭取預算的過程坎坎坷坷,但林欣榮如今談起,臉頰因為興奮而微微發熱著,「令人欣慰的是,以後我們不必每年都去爭取了,這將成為制度,年年都有。」



      問林欣榮,這筆預算提撥下來之後,如何運用?他的回答沒有刻意的謹慎,只是將真實完整陳述。



      「這是十七家醫院的夥伴一起成就而成的事情,因此這筆錢當然也由十七家醫院共同的使用。」林欣榮的話飄盪在會議室中,他表示,眾人深知這筆錢得來不易,該如何妥善應用才能妥善提升花東地區民眾的健康,成為這筆款項使用上的核心思想。



      林欣榮並不同意雨露均霑的說法,反而更細緻的表示,是要讓每一分錢都落在需要的地方。



      於是他們用了一年的時間,紮紮實實、妥妥當當地進行盤點與調查。



      「我們做了許多資料分析,發現花東地區有三大哀愁。」接續著林欣榮的話之後的,是與他並肩作戰多年的好伙伴陳星助,他將資料分析所發現的困境一一娓娓道來。



      首先是花東地區醫療資源的不平均,在這狹長的土地上擁有十七家醫院,數量看似勉強充足,然而細細探究就能發現,幾間較為大型且設備、科別完善的醫院,卻都只集中在花蓮的北部與台東北部。



      再者則是人口結構的改變,根據分析報告,十到二十歲的人口數以及五十到六十五歲的人口數是一大高峰,而二十一到四十九歲的人口卻因為到外地工作而大幅銳減,導致留存在花東地區,多為醫療需求較大的長者。



      第三個哀愁則為疾病特性,其中花東地區的癌症發生率雖然名列全國縣市的中段,然而攤開死亡率的報表,台東排名第一,花蓮排名第三,根本原因就在於住家與醫院的交通距離太過遙遠;另一方面,新生兒死亡率也排名全台前三名,慢性疾病更是無孔不入。



      諸多的難題化為哀愁的種子,開出遍地憂傷的花朵,更別提東部這個地廣人稀之處,經濟規模根本不足以支持更多的醫院進入投資設立,雪上加霜的是,後山之地醫護招募困難重重,單以目前的醫師能量平均計數,一名醫師就要照顧五點四平方公里的區域。



      「如果反過來想成是病患呢?」看著花東地圖,林欣榮在空中比劃著一個難以在第一時間就被理解的圖,但身為一名與無數病患、家屬解析過病情的神經外科醫師,他懂得用更淺顯易懂的話語訴說分明,「等於是,病患必須要跑那麼遠的距離才能找到一位醫師替他看病,而眼前的這位醫師是不是他所患疾病的專科醫師,還不能強求呢!」



      所有的分析都指向一口最灰暗的隧道,往裡邊望去,只有一片無止盡的黑暗,九千兩百萬元無疑就像是一盞小煤燈,只能領著人碎步向前行,要找到出口,實在為難。問林欣榮與陳星助,風險移撥款真能替花東地區做些什麼嗎?



      這個提問顯然擊中林欣榮與陳星助的心,一掃方才逐漸累積在他們臉上的陰霾,光彩自毛細孔慢慢暈了開來。



      先開口說話的,是林欣榮,這一回他顯得興致勃勃,「當然有!才短短兩年,我們十七家醫院真的做出了成效!」



      他邊說著,與他默契十足的陳星助忙不迭的又開啟了另一份簡報檔,上頭的數據很誘人,卻也很難背誦,但林欣榮顯然把上頭那幾個數字刻在心裡,沒將眼神往簡報看,脫口便是如數家珍,「幾年前,花東平均壽命比起全台灣,平均足足少了五年的壽命,而原住民更是少了八年之多!可是才經過兩年,就今年所公布的數字,全台壽命延長零點一七歲,但花蓮延長了零點四七歲,台東則是有零點五三歲的成績,我們東部地區等於是在用三到四倍的度在追趕。」



      不過當初風險移撥款確定撥款時,他們其實也聽到不少質疑的聲音,認為他們大膽提出希望能提升花東地區的平均餘命願景,無疑只是在繪製一份徒勞無功的幻想藍圖。



      然而林欣榮提醒大家,小煤燈在一面漆黑中,象徵的不只是光明,還有溫暖與希望,或許一盞小煤燈能做的有限,但提燈的人若是聚集在一起,在幽暗隧道裡的光,就足以將出口照亮。



      除了花東地區十七家醫院不分你我的齊心協力,他們甚至也結合各地鄉鎮衛生所、地區診所,期待能奮力一搏,用這為數不多的款項搏出最大的效益。



      「東部地區確實有天生的哀愁,而我們就必須想方設法,來擦亮這個櫥窗。」林欣榮始終認為,台灣有兩項制度堪稱世界明珠,一是教育平權,再者即是健康平權,無論貧富,人人都享有受教與就醫的權利,花東地區不能被陰霾所蓋。



      九千兩百萬元的金額確實不足以為傲,單就帳面上看這筆款項,能做的事情少之又少,然而林欣榮卻也提醒著,這筆錢不是那盞小煤燈,而只是能延遲煤燈壽命的部分煤油而已。



      數十年來,在這一片土地上投入醫療的有志之士,始終汲汲營營,他們爭取各式各樣的計畫,發想出各種辦法,期待能為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盡可能的抹去不公平的陰影,盼這股力量能宛如春風,奮力的在豔陽下吹起一絲涼爽,即使挑戰隨時都可能將這份涼風蒸發,他們也無所畏懼。



      「這些人的努力至今不輟,這筆錢挹注對他們而言,就是一股推進的動力。」林欣榮坦言,即使在風險移撥款的幫助之下,花東仍待解決的醫療困境清單仍有好長一串,但內心的希望始終不曾離他遠去,期待有那麼一天,陰影不再是潮濕陰暗的代名詞,而是綠蔭乘涼的美麗淨土。

    ?




    其 他 著 作